日期:2022-02-08
這是比和比例知識點整理六年級,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比和比例知識點整理六年級第 1 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義及性質,會化簡比和求比值,會解比例。
2.經歷比和比例的復習,體驗對比、歸納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歸納整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簡比等知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識?
學生逐一說出一些知識后,教師揭示課題。
【歸納整理】
1.復習比和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出示表格,通過提問進行填空。
引導提問:
什么叫做比?舉例說明。各部分名稱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質?舉例說明。
什么叫做比例?舉例說明。各部分名稱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舉例說明。
(1)組織學生議一議,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學生匯報,匯報時注意舉例說明,并進行集體評議。
(3)學生匯報后,教師板書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用處?
指名學生回答。
練習: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復習比、分數、除法的關系。
提問:比和分數有什么關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關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組織學生認真填寫表格,并議一議,相互交流。
用投影儀匯報學生的完成情況,并進行集體評議。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板書:
教師舉例:5∶6==()÷()
由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做在練習本上。
3.復習求比值和化簡比。
出示習題:化簡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請四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做完后集體訂正,請同學們說一說求比值與化簡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簡比與求比值的不同之處
(1)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填寫表格。
(2)學生互相議一議,互相交流。
(3)指名說一說,并進行集體評議。
教師板書:
4.復習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師板書:=比例尺
(2)說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體意義。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組織學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師指名說。(多點一些基礎較差的人說)
(3)鞏固練習。
①求比例尺。
一條綠化帶長350m,在平面圖上用7cm的線段表示。這幅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實際距離。
在比例尺是的地圖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離是5cm。求AB兩地的實際距離。
學生獨立作業后再集體訂正。
答案:①1∶5000②400km。
【課堂作業】
教材85頁練習十七第1題。
學生獨立作業,然后再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了吧。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比和比例知識點整理六年級第 2 篇【教學目標】
1.通過對分數基本性質的記憶和溝通分數與比、除法之間的聯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2.能夠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學生認識事物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系的。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并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準備題。
(1)找出下列分數中相等的分數,并說說你是根據什么找的?(略)
學生找出后,教師作引導性提問:它們為什么相等?誰能完整地說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2)在()內填上適當的數。
3÷4 =( )4=( )40= ( )÷12 =0.75
58=5:( )
6:7 =( )7=( )7
9:( )=( ):16
教師:由上面這兩組題你想到了什么?
小結: 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除法與比的關系,比的前項相當于分數的分子,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數的分母,比值相當于分數值。
比也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如5:8可以寫成5/8。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2:觀察下面的比是怎樣變化的。
200/240=20/24=10/12=5/6
↓ ↓↓↓
200∶240=20∶24=10∶12=5∶6
獨立觀察,思考:比的前項、后項發生了什么變化?
分組討論:看看上面的這個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樣的規律?
學生進行小組總結后,小組間交流匯報。 通過交流總結出比的基本性質。
2.概括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以或者同時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3.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1)讓學生在例2中找出你認為最簡單的整數比,明確什么是最簡整數比。
(2)出示例3:化簡下面各比。
①15∶12②14∶56
③30∶60∶120
師生共同觀察,找出各組比的特征,然后進行分析 、化簡。
第①題:這個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如何化簡?(用比的前、后項分別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直到前后項是互質數為止)
第②題:這個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什么數,怎樣才能把它們轉化成整數比?(學生觀察分析后,獨立探索化簡的方法,再交流優化的化簡方法)
學生交流完后,教師進一步作小結: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分數的,一般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乘兩個分數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把它們轉化成兩個整數比,再進一步化簡。
第③題:這個比有什么特點?(三個數的連比)又如何化簡呢?化簡兩個整數比的方法對于化簡三個整數連比是否適用呢?
學生討論后嘗試化簡,填在書上。
教師提示:在三個數的連比中,比號不表示除號。
三、鞏固練習
1.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試著將第67頁“試一試”中的比化成最簡整數比。
學生化簡后交流反饋,說說方法。師生共同小結方法及注意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整數比、小數比、分數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時,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數比,接著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后項同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使比的前、后項成為互質數。
2.出示練習題:化簡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比最簡單的整數比比值
9:54
34∶67
5.8∶2.9
200∶150∶26
討論:化簡比與求比值有什么區別?(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個數,可以寫成分數、小數,有時也能寫成整數。而化簡比則是為了得到一個最簡單的整數比,可以寫成真分數或假分數的形式,但是不能寫成帶分數、小數或整數)
3.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完成后用投影儀集體訂正。
4.拓展練習。
(1)六(3)班男生人數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數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2)一個長方形周長是30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識?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如何化簡比?
比和比例知識點整理六年級第 3 篇教學內容:《比和比例》教案
教材第84頁例4,練習十七第2、4----7題。
教學目標 :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熟練地運用比例來解決有關問題。
2、經歷交流、討論、練習等學習過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提高學生運用比例來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任務
出示課題
二、正、反比例的意義
1、例4:你是怎樣判斷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的?
正比例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其中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也隨著增加,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也減少;
③兩種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其中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反而減少,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反而增加;
③兩種量的積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關系嗎? =k(一定) 成正比例
y =k(一定) 成反比例
三、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②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③訂《少年報》數量和所需錢數。
④小明從家到學校,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⑤圓的周長和半徑。
⑥圓的面積和半徑。
四、用比例解決問題。
1、說一說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
2、舉例:修一條公路,全長12km,開工3天修了1.5km。照這樣計算,修 完這條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A.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什么?
B.兩種量成什么比例?說明理由,寫出等量關系式
C.設未知數X,列出比例式
D.解比例并檢驗
五、知識應用
獨立完成練習十七第2、4----7題。
六、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比和比例(二)
A.認真審題,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
B.判斷兩種量成時難免比例;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過程、步驟
C.設未知數X;
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數);
E.解比例、檢驗。
比和比例知識點整理六年級第 4 篇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學法引導: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計算、探究、驗證等方法研究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同學們,今天數學課上有很多有趣的問題等待你們來探索和發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獲。大家有沒有信心?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
2、老師也準備了幾個比,想讓同學們求出他們的比值,并根據比值分類。
2:3 4.5:2.7 10:6
80:4 4:6 10:1/2
提問:你是怎樣分類的?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兩個比相等4.5:2.7=10:6 12:16=3/5:4/5 80:4 =10:1/2)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教學例題。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圖,請同學說說圖的內容。找一找四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東西。再出示四面國旗長、寬的尺寸。
師:選擇其中兩面國旗(例如操場和教室的國旗),請同學們分別寫出它們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問:根據求出的比值,你發現了什么?(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也可以寫成一個等式
2.4∶1.6 = 60∶40 像這樣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
師:在圖上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4.5/2.7= 10/6請同學們很快地把黑板上我們寫出的比例,改寫成分數形式。
(2)引導概括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老師剛才寫出的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么誰能用一句話把比例的意義總結出來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比例的意義。)
(3)判斷。舉一個反例:那么2:3和6:4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根據比例的意義去判斷)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比值求出來以后再看。
(4)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5)反饋訓練
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4:2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課本,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各部分的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有關。
( 2 )檢查自學情況:指名說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內外項。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在比例的內外項之間,存在著一個有趣的特性(比例的基本性質),大家想不想研究?(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4.5×6=27
兩個內項的積是2.7×10=27
“你發現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4.5×6=2.7×10
(4)計算驗證,達成共識。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性質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判斷前面的比例式,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
(5)引導小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通過計算,大家,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概括出來?
教師歸納并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4.5/2.7=10/6)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6)判斷。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饋訓練: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一)判斷
1.兩個比可以組成一個比例。 ( )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 )
3.8:2 和1:4能組成比例。 ( )
(二)、用你喜歡的方式,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 6:9和 9:12 (2)14:2 和 7:1
(3) 0.5:0 .2和 5:2 (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互為倒數,則兩個內項的積是( ),如果其中一個內項是2/3,則另一個內項是(),如果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么兩個內項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么,()x()=()x()。
(3)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是()、(),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么,a:b=():( )
(四)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如果能,能組成幾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 、3 、4和6
拓展題:猜猜括號里可以填幾?
5:2=10:( ) 2:7=( ):0.7 1.2:2.5=( ):25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五、布置作業。
練習六2、3、5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