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1
這是詠懷八十二首教學反思,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導語】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大人先生傳》等。下面是qinzibuy網為大家帶來的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魏晉: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譯文
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著覺。
起坐彈鳴琴。起床坐著彈琴。
薄帷鑒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風吹我襟。清風吹著我的衣襟。
孤鴻號外野,孤鴻(天鵝)在野外哀號。
翔鳥鳴北林。飛翔盤旋著的鳥在北林鳴叫。
徘徊將何見?這時徘徊會看到些什么呢?憂思獨傷心。
注釋
炎光:日光。
湍瀨(tuúnlài團賴):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瀨。這句話的實際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灘上流著。
扶桑:傳說中的神樹名,據說太陽每早就從這棵樹上升起。說法詳見《山海經》、《十洲記》。
長劍句:宋玉《大言賦》:“長劍梗邰伲葩倚天外。”以上二句是用弓掛扶桑,劍倚天外來襯托此篇所寫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砥礪,磨刀石。二句是說,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較起來,泰山小得如同一塊磨刀石,黃河窄得象一條帶子?!妒酚?middot;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這里襲用其句。
莊周:戰國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虛無隨化,是沒落階級的代言人。著有《莊子》。
榮枯:本意是開花和枯萎,一般引申為生死、興衰等含義。
《莊子·列御寇》云:莊子臨死時,囑咐門人們待他死后把他的尸體丟在曠野上,不必埋葬。門人說,怕讓烏鳶啄食。莊子說,埋下去叫螻蟻食,拋在上面叫烏鳶食,為什么要偏待烏鳶呢?以上四句是說,莊子雖然達觀,但也不能長生不死;死后拋于曠野,也不能逃避烏鳶的啄食。
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擺脫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他的《大人先生傳》就是描繪的這樣一個形象。
功名:這里指道德名聲。從此大:指一直響亮地傳下去。
鑒賞
阮籍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這是第一首。阮籍《詠懷》詩(包括四言《詠懷》詩十三首),是他一生詩歌創作的總匯?!稌x書·阮籍傳》說:“作《詠懷》詩八十余篇,為世所重。”這是指他的五言《詠懷》詩,可見他的五言《詠懷》詩無散失。這八十二首詩是詩人隨感隨寫,最后加以輯錄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時之作。雖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詩的作用,所以清人方東樹說:“此是八十一首發端,不過總言所以詠懷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晉之際,他有雄心壯志。《晉書·阮籍傳》說:“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由于當時政治黑暗,壯志難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實酒并不能澆愁,他的憂愁和苦悶,終于發而為《詠懷》詩。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這兩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彈琴,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憂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彈琴,也是為了抒發憂思,而他的憂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憂思不過是懷鄉引起的,阮籍的憂思卻是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產生的。南朝宋顏延之說:“阮籍在晉文代,常慮禍患,故發此詠耳。”(《文選》李善注引)李善說:“嗣宗身仕亂朝,??诸局r遇禍,因茲發詠。”這是說,阮籍生活在魏晉之際這樣一個黑暗時代,憂讒畏禍,所以發出這種“憂生之嗟”。清人何焯認為:“籍之憂思所謂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何氏以為阮籍的“憂思”比“憂生之嗟”更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這一點。一般讀者當然更是無法弄清究竟是何種“憂思”。不過,《晉書·阮籍傳》說:“(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嘆。”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載詩人“善彈琴”,他正是以琴聲來排泄心中的苦悶。這里以“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著意寫詩人的苦悶和憂思。
詩人沒有直接點明詩中所抒發的“憂思”,卻寫道:“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寫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帳幔上,寫帶有幾分涼意的清風吹拂在詩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種凄清的氣氛。這似乎是在寫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詩人,清風吹拂的是詩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說寫景正是為了寫人。這樣寫,比直接寫人,更富有藝術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盡,意味無窮。
“孤鴻號野外,翔鳥鳴北林。”是繼續寫景。是寫孤鴻在野外哀號,而盤旋的飛鳥在北林上悲鳴。如果說,上兩句是寫詩人的所見,這兩句就是寫詩人的所聞。所見者清風、明月,所聞者鴻號、鳥鳴,皆以動寫靜,寫出寂靜凄清的環境,以映襯詩人孤獨苦悶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選六臣注》中,呂延濟說:“夜中,喻昏亂。”呂向說:“孤鴻,喻賢臣孤獨在外。翔鳥,鷙鳥,以比權臣在近,謂晉文王。”好像詩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牽強附會。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在月光下,清風徐來,詩人在徘徊,孤鴻、翔鳥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朧,夜色蒼茫,他(它)們見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憂思獨傷心”。這表現了詩人的孤獨、失望、愁悶和痛苦的心情,也為五言《詠懷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調。
阮籍五言《詠懷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對中國古代五言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劉勰說:“阮旨遙深。”(《文心雕龍·明詩》)鐘嶸說:“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詩品》上)李善說:“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文選》卷二十三)都說明阮籍詩隱晦難解。阮詩隱晦難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興手法。而這是特定的時代和險惡的政治環境及詩人獨特的遭遇造成的。
賞析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政治嚴酷,名士多有生命之憂。自古以來困擾著人們的生命倏忽如逝水的憂慮更迫切地擺在人們的面前。面對人生短暫之憂,吃藥求仙者有之,以擴展生命時間之長度;瘋狂享樂者有之,以增加有限生命的密度。這幾乎已成了當時士大夫企圖擺脫生命之憂的兩種基本生活態度。但是,在詩人阮籍看來,這兩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并不能從本質上超越人生的短暫,所以,《詠懷詩》中雖有大量憂生之嗟的作品,也有表現如何超越人生短暫的積極態度,提出不同于以上兩種生活態度的積極主張的作品,這就是《詠懷詩》第三十八首《詠懷·炎光延萬里》、第三十九首《詠懷·壯士何慷慨》兩首詩。它們抒發了詩人欲建功立名、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以為只有功名和事業才能擺脫人生的榮枯,只有忠義和氣節才能流令名于千古,從根本上超越生命之短暫。
第三十八首《詠懷·炎光延萬里》前六句以象征的手法,描繪了詩人心目中“雄杰士”的形象。開篇“炎光”二句出語恢弘,渲染出了一個極為雄闊的環境,為下四句直接描繪“雄杰士”的活動提供了一個無比壯闊的空間。這一聯作為起句,橫空而來,奠定了全詩并吞宇內,包舉八荒的氣勢。“彎弓”二句寫“雄杰士”的活動。“扶桑”是傳說中東海日出處之神樹。全句是說“雄杰士”把彎彎的弓弦掛在扶桑樹上。“長劍”句是說“雄杰士”把長劍倚靠在天外。字面上看這句出典于宋玉《大言賦》,實則與前一句一樣,是以極度夸張之語刻畫了“雄杰士”無比高大的形象。這種夸張明顯帶有象征意味,所以大膽奇特而又不失之險怪,它與前二句壯闊的空間描寫在氣氛上十分諧和,更增強了此詩涵渾六合的壯浪氣象。接下“泰山”二句是寫“雄杰士”眼中所見。因為“雄杰士”形象無比高大,所以在他眼中,高高的泰山好像只是一塊磨刀石(砥礪),長長的黃河也似乎只是一條衣帶。這二句出典于《史記·高祖功臣年表序》中的“封爵之誓”:“使河為帶,泰山若厲(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但誓詞乃是表示黃河不能成為帶,泰山也不能成為礪,故功臣后裔將永遠享國的意思。阮籍借用這二句卻賦予了新的意義,仍是為了烘托“雄杰士”的高大形象。
以上六句總的說來是刻畫“雄杰士”的形象,詩人是借以表現自已超越生命短暫的積極人生主張,即下文的“功名從此大”的意思。“視彼莊周子”以下四句是用了《莊子·列御寇》篇中的故事:莊子將死,他的學生要厚葬他,莊子卻主張不要棺槨的*,學生們說,*會被烏鳶食尸,莊子卻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的回答本是很曠達的了,但詩用此典卻是表達詩人自己的人生態度,即人生無論是生(“榮”)還是死(“枯”)都不足倚憑,到頭來誰還不是為烏鳶螻蟻所食呢!僅從此四句看,似乎詩人與莊周子對人生的態度沒有什么區別。莊子之榮枯不足賴就是齊生死,即視生死是同一的,沒有什么區別;阮籍雖從莊子的故事中也看出“榮枯何足賴”,卻并不如莊子那樣以生死為同一的虛無,他實際上要超越生死之界線,建立永恒的“功名”。
所以,最后詩人用“豈若雄杰士,功名從此大”二句點明主題,收束全篇。他承認莊子的命題:“榮枯何足賴”,但又指出:生命并不僅僅是一從生到死的過程;雄杰之士便是以其“功名”,延續了自己的存在。回顧開頭的描寫,便可以看出這一形象,實際是超越肉身生死的象征。
關于這首詩古今多以為詩人是鄙薄“功名之輩”,黃節先生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說:“‘雄杰士’——即指上掛弓、倚劍、礪山、帶河——功名之輩。‘豈若’二字,有不與為伍意。亦猶傳所云:‘不與堯舜齊德,不與湯武并功’也。”以為詩人用“豈若”二字否定了“雄杰士”,而實際上詩人是說“莊周子”的人生主張不如“雄杰士”的人生態度那樣真正超越了生死之限,建立了永恒的功名。當然,阮籍在《詠懷詩》也說過否定功名的話,但這大都是在他感覺到功名無法實現的時候。
《詠懷八十二首》是魏晉時期文學家阮籍創作的一組詩。這八十二首詩主要抒寫阮籍在魏晉易代的黑暗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感慨,抒發詩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的痛苦與憤懣之情。這組詩被視為正始之音的代表,在中國詩歌史上有開創的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譯文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原文: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譯文
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著覺。
起坐彈鳴琴。起床坐著彈琴。
薄帷鑒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風吹我襟。清風吹著我的衣襟。
孤鴻號外野,孤鴻(天鵝)在野外哀號。
翔鳥鳴北林。飛翔盤旋著的鳥在北林鳴叫。
徘徊將何見?這時徘徊會看到些什么呢?憂思獨傷心。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注釋:
1、夜中:中夜、半夜。
2、薄?。罕”〉膸め!?/p>
3、鑒:照。
4、)孤鴻:失群的大雁。
5、號:鳴叫、哀號。
6、翔鳥:飛翔盤旋著的鳥。鳥在夜里飛翔正因為月明。
7、北林:表示憂傷。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鑒賞:
詩歌表達了詩人內心憤懣、悲涼、落寞、憂慮等復雜的感情。不過,盡管詩人發出“憂思獨傷心”的長嘆,卻始終沒有把“憂思”直接說破,而是“直舉情形色相以示人”,將內心的情緒含蘊在形象的描寫中。冷月清風、曠野孤鴻、深夜不眠的彈琴者,將無形的 “憂思”化為直觀的形象,猶如在人的眼前耳畔。這首詩采用動靜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起坐彈鳴琴”是動;清風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動。前者是人的動,后者是物的動,都示意著詩人內心的焦躁。然而。這里的動是似如磐夜色為背景的。動,更襯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籠罩著一切,象征著政治形勢的險惡和詩人心靈上承受著的重壓。這首詩言近旨遠,寄托幽深,耐人尋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這兩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彈琴,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憂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彈琴,也是為了抒發憂思,而他的憂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憂思不過是懷鄉引起的,阮籍的憂思卻是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產生的。南朝宋顏延之說:“阮籍在晉文代,常慮禍患,故發此詠耳。”(《文選》李善注引)李善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這是說,阮籍生活在魏晉之際這樣一個黑暗時代,憂讒畏禍,所以發出這種“憂生之嗟”。清人何焯認為:“籍之憂思所謂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何氏以為阮籍的“憂思”比“憂生之嗟”更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這一點。一般讀者當然更是無法弄清究竟是何種“憂思”。不過,《晉書·阮籍傳》說:“(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嘆。”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載詩人“善彈琴”,他正是以琴聲來排泄心中的苦悶。這里以“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著意寫詩人的苦悶和憂思。
詩人沒有直接點明詩中所抒發的“憂思”,卻寫道:“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寫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帳幔上,寫帶有幾分涼意的清風吹拂在詩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種凄清的氣氛。這似乎是在寫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詩人,清風吹拂的是詩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說寫景正是為了寫人。這樣寫,比直接寫人,更富有藝術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盡,意味無窮。
“孤鴻號野外,翔鳥鳴北林。”是繼續寫景。是寫孤鴻在野外哀號,而盤旋的飛鳥在北林上悲鳴。如果說,上兩句是寫詩人的所見,這兩句就是寫詩人的所聞。所見者清風、明月,所聞者鴻號、鳥鳴,皆以動寫靜,寫出寂靜凄清的環境,以映襯詩人孤獨苦悶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選六臣注》中,呂延濟說:“夜中,喻昏亂。”呂向說:“孤鴻,喻賢臣孤獨在外。翔鳥,鷙鳥,以比權臣在近,謂晉文王。”好像詩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牽強附會。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在月光下,清風徐來,詩人在徘徊,孤鴻、翔鳥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朧,夜色蒼茫,他(它)們見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憂思獨傷心”。這表現了詩人的孤獨、失望、愁悶和痛苦的心情,也為五言《詠懷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調。
阮籍五言《詠懷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對中國古代五言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劉勰說:“阮旨遙深。”(《文心雕龍·明詩》)鐘嶸說:“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詩品》上)李善說:“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文選》卷二十三)都說明阮籍詩隱晦難解。阮詩隱晦難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興手法。而這是特定的時代和險惡的政治環境及詩人獨特的遭遇造成的。
一、教學目的
《詠懷八十二首》教學設計
1、了解阮籍及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觀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情感。
5、學習通過多種途徑表現詩人“憂思”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動靜結合的手法;意象的選用,意境的營造。
2.難點:“憂思”的深意。
三、教學步驟:
?。ㄒ唬?/p>
《滕王閣序》里我們學過這樣的句子,“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車而行,路盡而返。那么他為什么如此“猖狂”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阮籍的世界,走進他的《詠懷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ǘ┳骷易髌?/p>
1、生平、性格
2、創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詠懷》詩八十二首。這些詩非一時一地而作,是總計平生所作詩,總題為“詠懷”。是詩抒感慨,發議論,寫理想。
主要作品有《詠懷詩》82首,抒寫內心的苦悶,揭露現實的黑暗,充滿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環境,《詠懷詩》大量運用比興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詩旨遙深,隱晦曲折。阮籍繼承了《詩經》、《楚辭》及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貢獻。他的散文《大人先生傳》,諷刺世俗庸人的虛偽和貪婪,文筆辛辣至極。輯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黃節著《阮步兵詠懷詩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詠懷》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組詩。其中有些詩反映了詩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在種種醉態、狂態掩蓋下的內心的無限孤獨寂寞、痛苦憂憤。有些詩表現了詩人害怕政治風險,希冀避世遠禍的思想面貌;有些詩借古諷今,寄托了對時政的抨擊或感慨,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關切;還有些詩嘲諷了矯揉造作的虛偽的禮法之士??偟膩碚f,阮籍的《詠懷》詩以“憂思獨傷心”為主要基調,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在藝術上多采用比興、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
(三)詩歌鑒賞
1.教師范讀詩歌。
六朝時期,五言詩的發展成為詩壇的主流。在正始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應推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抒寫一生的志向、感觸,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寫夜中不寐,獨自彈琴的情境。
2.請找出詩歌的詩眼?------------------憂思
3.詩人是如何表現他的憂思的?
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
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4.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討論: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鐘會,官至司徒,是司馬昭的重要謀士。此人是個投機鉆營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惡痛絕。他時常來阮籍家作家,以此來探聽阮的虛實。阮則置酒相待,開懷痛飲,對政事不發一言,鐘會只得怏怏而歸。阮有一女,容貌秀麗,司馬昭想納為兒媳,幾次托媒人登門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親的人來,已見他爛醉如泥,不省人事了。這樣一連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馬昭奈何不得,聯姻之事,只得作罷??
阮籍是三國時魏國的名士,一位有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同時也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秘書工作者。
阮籍先是在魏國元老重臣太尉蔣濟的幕府中任尚書郎,后來曹爽輔政,又召阮籍為參軍。曹爽被誅后,大權在握的司馬懿任命阮籍為從事中郎。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輔政,他們也都先后任命阮籍為從事中郎。尚書郎、參軍,從事中郎都是幕府的屬官,職責是掌謀畫和文翰,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是從事參謀文字工作。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年,阮籍聽說步兵校尉兵營的伙夫善于釀酒,而且那里存有三百斛正宗好酒,于是靈機一動,何不借喝酒的名義,辭掉從事中郎這個僚屬職務,去擔任那個有職無權的步兵校尉呢?這雖然沒有完全脫離司馬氏集團,但和他們的關系畢竟拉開了一段距離。報告打上去后,他果真如愿以償。
為了喝酒而要求調動工作,這本來不成其為理由,司馬昭為什么偏偏同意了阮籍的這個要求呢?這是事出有因的。原來竹林名士個個飲酒,而阮籍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酒仙。史書上說:“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獲免。”這雖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擺脫別人的糾纏來保全自己,但也說明他對酒的嗜好確實非同一般。以這個借口辭去司馬昭的秘書職務,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嚴格地說,在南北朝以前,像參軍這類僚屬職務,雖然地位顯赫,身處權力中心,其實并非官名,而步兵校尉卻實實在在是個官名。它是漢武帝設置的京師屯兵八校之一,職掌上林苑門屯兵。一直到晉朝,都沿襲設置此官。按理說,這是一個武官,然而從此官開始設置起,就不必為武人,可見這也是一個有職無權的掛名職務。此官雖然也屬掛名性質,但因為它確實是個官名,所以現在的一些辭書,在“阮籍”這一條里,就只提他“曾為步兵校尉”,而對他的秘書職務,卻一字無涉。這大概也算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種表現吧。
有趣的是,阮籍先后任過五個人的私人秘書,史書上卻沒有記載他做了什么秘書份內的事情,倒是在他辭掉秘書工作,去擔任步兵校尉之后,卻實實在在寫了一篇公文。這件事發生在公元258年,也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魏國差不多要完蛋的時候。
像阮籍這種掛名秘書,歷史上尚有不少。只有在動亂的封建社會才會產生這種人物,可以說這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在我國古代秘書隊伍中,還有像阮籍這樣的掛名秘書;同時我們也可以了解,封建制度對人才的摧殘是多么殘酷無情!
5.主題把握
這首詩寫詩人深夜彈琴和孤獨不安的憂思。
阮籍五言《詠懷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中的第一首,有序詩的作用。詩歌表達了詩人內心憤懣、悲涼、落寞、憂慮等復雜的感情。不過,盡管詩人發出“憂思獨傷心”的長嘆,卻始終沒有把“憂思”說破,而是“直舉情形色相以示人”,將內心的情緒含蓄在形象的描寫中。冷月清風、曠野孤鴻、深夜不眠的彈琴者,將無
形的“憂思”化為直觀的形象,猶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讀者可從詩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詩人幽寂孤憤的心境。但是那股“憂思”僅僅是一種情緒、一種體驗、一種感受,人們可以領略到其中蘊涵的孤獨、悲苦之味,卻難以把握其具體的內容。中間四句似乎在寫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鐘嶸《詩品》)。即是此詩顯著特點。因為這里所描摹的并非實有的場景,也未必隱喻著什么具體的事件,而只是借詩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種絕對的孤獨感,一種幽深而難以名狀的愁緒。這種從生命本質意義上提出的孤獨感是過去詩歌中從未有過的。這樣寫,使人感到含蓄不盡,意味無窮。 這首詩采用動靜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起坐彈鳴琴”是動,清風吹拂、月光徜徉、鴻號鳥鳴也都是動。有人有景但無不示意著詩人內心的焦躁。然而,這里的動是以如磐夜色為背景的。動,更襯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別是那“孤鴻”在夜間高聲哀號,給人以驚悸之感。這茫茫夜色籠罩著的一切,象征著政治形勢的險惡和詩人心靈上承受著的重壓。
詩人并沒有直接點明詩中所抒發的“憂思”,卻寫道“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寫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帳幔上,寫帶有幾分涼意的清風吹拂在詩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種凄清的氣氛。這似乎是在寫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詩人,清風吹拂的是詩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說寫景就是為了寫人。這樣寫,比直接寫人,更富有藝術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盡,意味無窮。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仍是繼續寫景。是寫孤鴻在野外哀號,而盤旋的飛鳥在北林上悲鳴。如果說,上兩句是寫詩人的所見,這兩句就是寫詩人的所聞。所見者清風、明月,所聞者哀鴻、鳥鳴,皆以動寫靜,寫出寂靜凄清的環境,以映襯詩人孤獨苦悶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在月光下,清風徐來,詩人在徘徊,孤鴻、翔鳥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朧,夜色蒼茫,他們見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憂思獨傷心。”這表現了詩人的孤獨、失望和愁悶的心情。
這首詩言近旨遠,寄托幽深,耐人尋味。阮籍一生放放蕩蕩,瀟瀟灑灑的過了,阮籍的五言詠懷詩,給后世五言詩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觀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情感。 學習通過多種途徑表現詩人“憂思”的方法。 “憂思”的深意。
教學重點 動靜結合的手法;意象的選用,意境的營造。
教學難點 “憂思”的深意。
教學方法 比較、吟詠,賞讀結合,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一、導入
《滕王閣序》里我們學過這樣的句子,“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車而行,路盡而返。那么他為什么如此“猖狂”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阮籍的世界,走進他的《詠懷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阮籍,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他的父親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當時,他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繼承了《詩經》、《楚辭》及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貢獻。他的散文《大人先生傳》,諷刺世俗庸人的虛偽和貪婪,文筆辛辣至極。
三、詩歌鑒賞
1、教師范讀詩歌。
2、請找出詩歌的詩眼?
憂思
3、詩人是如何表現他的憂思的?
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4、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討論: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鐘會,官至司徒,是司馬昭的重要謀士。此人是個投機鉆營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惡痛絕。他時常來阮籍家作家,以此來探聽阮的虛實。阮則置酒相待,開懷痛飲,對政事不發一言,鐘會只得怏怏而歸。阮有一女,容貌秀麗,司馬昭想納為兒媳,幾次托媒人登門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親的人來,已見他爛醉如泥,不省人事了。這樣一連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馬昭奈何不得,聯姻之事,只得作罷……
5、主題把握
這首詩寫詩人深夜彈琴和孤獨不安的憂思。
分類作業 A類: 熟讀這首詩。
B類: 寫一篇讀后感。
預習布置 預習雜詩十二首(其二)。
板書設計 主題
這首詩寫詩人深夜彈琴和孤獨不安的憂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