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8
這是定風波教學反思,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思路】
1、鑒賞唐詩宋詞是一個用心靈去探尋美的歷程,需要用心靈去貼近它,去感覺它藝術境界的美妙。蘇軾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直臣,也是曠世罕見的藝術天才。他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也成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贏得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愛,他的魅力似乎是無窮的。他的這首詞是通過對出行遇雨這一件小事的描寫,表現了詞人曠達超逸的胸襟,并表達了詞人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2、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比較喜歡蘇軾,如果誘導得當學生應該是參與積極的。以前也學過許多蘇軾的詩、詞、文,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詞風。想念通過平時的詩詞鑒賞訓練,學生能抓住關鍵句進行理解的。
3、設計理念與整體思路:根據憂思探究教學論,改變傳統教學過于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通過老師的誘導,計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實現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首次的意境應通過學生反復讀來體會,老師設置一系列的誘導性的問題,實現對詞人的理解及詞的鑒賞。
【教學目標】
1、理解蘇軾豁達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學習蘇軾開闊曠達的胸襟,明了面對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們應有的心態。
3、把握詩歌鑒賞的角度,試出鑒賞題。
【教學重點】
1、從詞中理解蘇軾豁達的心胸:
2、了解蘇軾,明了面對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們應有的心態。
【教學難點】
蘇軾豁達的思想根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定風波》這首詞
1、導語:站在講臺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堂課的工夫;加一個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課的工夫。類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場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場雨的工夫。一場雨,躲一場雨。有什么寓意呢?板書:雨
明確:前者寓意:偶然;短暫;不幸;客觀存在;……后者多了層如何面對的意思,有了動詞“躲”字,主觀意愿,行動過程,生命痕跡,……
2、蘇軾是怎么看的?一起來學習《定風波》。
二、整體感知
1、示范讀,配背景音樂,結合導入進提出的問題。問:東坡會怎么回答?(明確:他沒躲雨;他說風雨皆無;他淡化弱化了甚至無視了所有的風雨。)
2、問:聽這首詞,蘇軾給你們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齊讀一遍,然后從詞中找一下答案。)(明確:沉著;豪邁;隨意而安;通達。)
三、背景穿插
(結全以前所學及查資料獲知)
明確:蘇軾的生平經歷證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歲中進士,先是當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貶黃州,職位團練副使,出來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學士,后又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節度使副使別駕。
四、朗讀指導
生再讀這首詞,指生一一品讀并評價。
(點撥:──有點蘇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生”,應該讀得從容點,瀟灑點,豁達點?;磉_怎么讀:不溫不火,不包不躁,這是節拍。調子呢?不揚不抑。
“竹杖芒鞋輕勝馬”有點喜悅和豪邁在里面,可以調子略高點。能不能讀成“大江東去”那種?語言風格不一樣,這首詞更隨意、更樸拙點,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經意間。
“料峭……微冷,相迎”應讀出對人生陰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復雜情緒。……
五、重點探究、拓展
1、結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
問:看看這首短短的詞,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如果抓重點,你會抓哪兩句來看?大家互相討論一下。
明確:上片重點:“誰怕?──蓑煙雨任平生”。“任”這個字最關鍵。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靜中,有幾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笑傲江湖的味道。板書:任(“徐行”)下片關鍵:“歸去,也無風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板書:無(“回首”)
師小結:聯想到五祖的兩個北子的話:“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還有一位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佑處惹塵埃。”無一物、無風雨,頗相似,有點穿蒙之感,禪意很濃了。
2、問:如果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生討論)
作者不怕任何風雨,孔洞在乎風雨陰晴多變,一心渴望退隱,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情。”頗有點超凡拔俗的味道。這也是歸。
回首。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3、這讓你們想到誰?(生各抒已見)
明確:──莊子《逍遙游》御風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齊彭殤。
──陶潛《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4、問:他和莊子、陶潛能劃等號嗎?(生探究)
明確:不能,蘇軾人生態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業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
5、蘇360首詞中,歸字出現10多次。他要往哪歸?
點撥:看他另外幾首詞。(師投影)
定風波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ㄎ徉l何在?在心安處)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ㄈ松袷裁??飛鴻踏雪。一切皆為偶然、虛幻,無夜工經功名利祿,還是痛苦災難,所以還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歡樂不過必過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內心化解,世事滄桑實屬過眼煙云,求得本心清靜便是解脫。和悲喜不形于色還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與喜。這就直接導向了對社會共認的價值系統的否定,和對苦難現實漠然之的態度。)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ň推湔问聵I而言,這言發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例子的蓋世功業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個身處逆境仍能作出事來的豁達者。)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輩子也不明白這個社會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問:詞人想歸哪兒?
明確:歸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歸心,而是自歸于心
師小結:提到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他從來就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是因為沒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場,逃離塵囂,而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靈的超脫!
六、溫故知新
問:以前讀蘇軾的東西是不是都是這個感覺?不是。舉點例子。(生思考討論)
師投影:
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寧,親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念奴妖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以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郞赤壁。亂石穿穿,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阎倦y酬)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祝愿,人間情懷)
師小結:“任”也好,“無”也好,有風雨才有歸意。
七、個性閱讀
1、問: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歡蘇軾?不是。那請聯系本詞來說說。
歸納持否定態度的學生的觀點:風雨本客觀存在,他卻視而不見,羽“出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慰藉。如果命運強加給他的這種風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應該憤怒,應該抗爭,這才是真性情。高興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師推薦網上一篇文章,類比一下。
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并心平氣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這種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其實只是“隨遇而安”的另一種富于欺騙性的表達。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在人格的堅硬性上,蘇軾不足以和中國歷史上那些堅持真理而不怕殺頭的人比肩而立!把這種“純正的窩囊”演變成了一種“虛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問:你們認為人生之雨來臨時,到底是假裝沒看見,就當不存在,還是主動去躲避或抗爭呢?(同學們各抒已見)
師總結:聽大家這么說,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復雜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么樣的姿態,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這一場雨的工分,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八、學習評價
1、鑒賞中很重要一條就是評價,用一句話說說他人或他的詞。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珈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中國古代最高貴,最親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蘇東坡突圍》)
“他的全部作品展現了一個可供人們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實人生,影響了無數后繼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擇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設計,從而使他與后世的讀者,建立了一種異乎尋常的親切動人的關系。”(王水照復旦教授,唐宋文學權威)
“東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雞漫志》)(課本單元標題語)
2、帶著我們對風雨的理解、對東坡的理解我們再讀一遍。
九、出題訓練
點撥:圍繞“雨”說了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風雨,又是政治風雨、人生風雨,這么說詩中的“風雨”用了什么手法?(隱喻義,雙關。這很可能成為考點。)
1、最后來做一件入世之事:給這首詞擬幾道賞析題。(投影學生出的題目)
“一蓑……”刻畫了蘇軾什么樣的形象?
?。ㄖ攸c強調: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點)
“歸去……”蘇軾要往哪歸?結合蘇軾生平談談蘇軾的人生態度。
?。c評:聰明,把上課內容變成題了)
“輕”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馬輕?“迎”在詞中的作用是什么?(重點強調:抓字詞來解讀,很符合出題常規)
本單元標題語說東坡詞“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請舉例說明。
?。c評:題目大,可作專題寫成隨筆了。我干脆也加一個大題:課后練習三。)
2、布置作業,就選其中兩小題:
全文悟語: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文字吧。
【教學反思】
學會理性思辨、笑對人生挑戰。
一、復習、交流、檢查
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二、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與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了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自由朗讀詞作,并結合注釋了解詞意、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鑒賞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能夠體現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這種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詞的下闋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后自然現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
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人生哲理。
學生練習:江城子·密州出獵【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獵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描寫,太守率眾會獵的壯闊宏大場面,形象的動作描寫,挽弓勁射的英雄,
抗擊外敵、保家衛國,狂,豪放派。
3、婉約派,詩人對亡妻深沉的思念,細節描寫,對昔日那種和睦融洽、幸福美滿的夫妻生活的追憶和向往,此時無聲勝有聲,移情入景,凄清哀傷。
4、提示:
?。?)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上闋描繪了太守會獵時千騎奔馳如潮、傾城圍觀如堵的壯闊場面,再現詩人“聊發少年狂”的情景。下闋寫詩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他由打獵激發出來的衛國殺敵的愛國熱忱。情感基調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是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悼亡詞,表現了詩人對亡妻深勢的懷念之情。感情深摯細膩,哀婉纏綿。
?。?)表現手法及意境營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主要通過描繪闊大壯觀的場面、刻畫具體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營造出“狂放豪邁”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主要通過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寫生活細節、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種“凄清哀傷”的意境。
?。?)語言風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語言豪邁狂放、灑脫不羈,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練厚重的典故,使詞作內容豐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語言平淡樸實,處處如訴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極為覺悟,平淡中寄寓著真淳。
六、布置作業
1、背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完成相關練習。
七、板書設計
定風波蘇軾
事:蘇軾遇雨
懷:遇事要泰然從容、樂觀、曠達
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表現手法: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課后反思
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廟堂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一蓑煙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道路難免坎坷曲折。汪國真有詩,“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環境可以影響心境,心境也同樣也可以影響環境。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做到灑脫,且行且歌。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
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想聯系法、點撥法、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教學過程:
1.導入:
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
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
4.學生發言,老師點評,并設問誘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
(一) 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
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風雨已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
5.聯系陶淵明《歸園 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
6.思維拓展:你如何看待蘇軾的這種處事思想?面臨人生的風雨,你如何應對呢?
7.總結: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8.作業:背誦本詞。
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
9.結束語: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鑒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現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生。
在參加市里組織的一次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波》詞,所謂同課異構。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
古詩鑒賞應該上出特色來!《定風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象征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對于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過涵泳文本,我發現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后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
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生自主性不夠,教學語言不干脆。我根據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偣参逡灼涓澹枚槿齻€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生面前進行交流。信息技術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競賽課,評委和學生反應都較好。
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鑒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語言要干脆利落,多讓學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新的信息技術,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質課堂!
教學目標:
1、多次誦讀,把握詞人的情感態度。
2、解析探討,欣賞詞的寫作特色。
3、結合資料,體會豪放派的特征。
教學方法:
1、通過誦讀感悟法、默讀咀嚼法,品味本詞“言”之味,“意”之美。
2、通過自主鑒賞、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詞派的主要特征。
教學重點:
鑒賞關鍵字詞所包含的情感態度,探究豪放派詞作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介紹蘇軾。
二一讀定基調,感知大意
1、小序
請學生朗讀這首詞的小序部分,歸納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2、感情基調
根據本詞寫作背景,聯系蘇軾在這段時間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調。
請學生一讀定基調。
3、感知大意
請學生歸納詞的上闕和下闕各側重寫的內容。
疏通文意,明確:上闕寫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闕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二讀明態度、賞析內容
1、請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討論詞中有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輕、任、迎、也無”等詞所體現的作者的情感態度。
2、探究本詞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確:“一蓑煙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問本詞給學生的啟發。
4、歸納蘇軾詞的寫作特色。
明確:以小見大。
請學生二讀明態度。
四三讀懂豪放,理解風格
1、請學生閱讀辛棄疾的作品,進一步體會豪放詞派的特點。
太常引辛棄疾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嫦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婆娑:pósuō枝葉茂盛的樣子。
明確:從內容、情感、寫景等入手,鑒賞本詞。
2、結合蘇軾和辛棄疾的作品,總結豪放派的詩歌的特點。
明確:課本57頁:豪放詞題材較廣泛,抒懷言志,關注社會現實,涉及人生重大主題。格調相對高昂,較多慷慨悲壯之音,頗具陽剛之美。
請學生三讀懂豪放。
五結束語
以蘇軾作品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做結束語,請學生在朗讀中結束。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