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4
這是宇宙的邊疆教案教學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精要】 1.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 ,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 。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 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 。 2.從說明順序上看,課文采取的是 緩緩推進的空間順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太陽系→行星 【積累感悟】 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別出心裁 映入眼簾 贊嘆不已 如煙似霧 B.明察秋毫 暈旋顫栗 輕而易舉 瞬息萬變 C.瞻養父母 歸根結底 晶瑩透明 模棱兩可 D.推陳出新 疏疏朗朗 因地制宜 臭名召著 4.下列幾句分別運用了一些說明方法,選出對應正確的一項(?。?(1)夢想你們也在設計其他的異想天開的技術,例如物質――反物質發動機(一種能將在空間廣泛分布的氫原子聚集和集中起來用作核燃料的新發明)。 (2)一束光每秒傳播18.6萬英里,約30萬公里,也就是七倍于地球的周長。 (3)光年是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年的距離,約為5.9萬億英里。 (4)巖石從高層建筑物上落下時,1秒鐘后速度達到32英尺每秒,2秒鐘后為64英尺每秒,3秒鐘后為96英尺每秒,依此類推每秒鐘增加32英尺。 A.舉例子 作比較 列數字 分類別
B.舉例子 作比較 下定義 列數字 C.下定義 分類別 列數字 作比較
D.下定義 分類別 作比較 列數字 5.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么作者的解說,不沿著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呢? ★6.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拓展探究】 閱讀《太空行走》,回答7一9題。 在地球上,行走是指用雙腿克服地球引力,輪流邁步,從一處地面走向另一處地面。但在太空軌道飛行的失重環境中,失重將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亂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艙中行走,只要用腳、手或身體任何部位觸一下艙壁或任何固定的物體,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飄飛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艙里充滿空氣,劃動四肢也可前進,因此行走范圍是立體的。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員走出密封座艙,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強輻射和極端溫度環境,還有微流星體傷害,必須身著艙外活動航天服以保證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艙,因為還要吸純氧排氦。由于氧氣助燃,容易引起火災,所以密封座艙中一般不用純氧,而用以氧、氦為主的混合氣體。這樣,航天員體內便存在大量的氦。這些氦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樣會與血紅蛋白和緩沖物質起化學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組織中。目前,密封座艙中一般采用與地面相同的1個大氣壓,即760毫米汞柱,而艙外活動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壓力。這樣,穿上航天服后;體外壓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組織中的氦便游離出來。由于脂肪組織中的血液供應較差,流動量不大,不能將氦氣迅速地通過血液帶到肺部排出,因而會在血管內外形成氣泡,堵塞血管,形成氣胸,這就是減壓病。為了防止減壓病,必須在出艙前吸純氧,使體內的氦氣逐漸排出。吸純氧的時間長短,根據密封座艙中氦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氦氣與地面大氣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則需要吸純氧3小時。如果將艙外活動航天服的壓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著它出艙行走,也不會產生減壓病,但制造這種艙外活動航天服,不僅材料、工藝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會增加穿著后活動的困難。 在太空中,八面無著,雙腳無用武之地,必須靠太空機器來移動身體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噴氣設備。安放在艙外活動航天服背部,叫噴氣背包,通過三個自由度六個方向上的噴嘴噴氣,以達到向任何方向運動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環境中沒有空氣傳播聲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時,必須靠航天服背部的無線電通信背包與同事聯系。困難還不止這些,比如,太空里沒有任何參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遠近感。 當然,太空行走不僅僅是在太空軌道飛行時的行走,還有在其他天體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員的經驗告訴我們,由于月面沒有空氣,因而沒有空氣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樣雙腳輪流邁步,走起來會輕飄飄的,一蹬腳身體就會彈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遠,感覺很別扭,還不如像袋鼠一樣雙腳并齊,向前蹦跳感到舒適。假如到木星那樣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質量所產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氣,將會使人動彈不得。 7.下列對“太空行走”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航天員在航天器密封艙失重環境中行走,其范圍是立體的,可以飄飛到任何地方。 B.航天員在密封座艙外高真空、強輻射和極端溫度環境中行走,靠太空機動器來移動身體。 C.航天員在重力和大氣環境與地球的重力和大氣環境懸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體上行走。 D.航天員在太空軌道飛行的失重環境中和在重力、大氣環境與地球懸殊的其他天體上行走。 8.下列對防止減壓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吸純氧排氦或者提高艙外活動航天服的壓力。 B.吸純氧排氦并且將艙外活動航天服的壓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C.如果艙內氦氣的含量與地面大氣中的比例相同,則需吸3小時純氧。 D.將艙外活動航天服的壓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9.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A.航天員在航天器密封座艙中行走,因為是在失重環境中進行的,所以可以“倒走橫行”。 B.在天空中,航天員依靠太空機器來移動身體,因此可以飄飛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圍是立體的。 C.航天員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沒有空氣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與在地面行走一樣,而且是“健步如飛”。 D.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氣帶來的阻力,那么航天員在木星上行走就不會陷入“動彈不得”的窘境。 13 宇宙的邊疆 1.(1)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 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 (2)知識和情理 (3)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 2.由大尺度空間到小尺度空間 3.A(B 顫-戰,C瞻-贍, D召-昭) 4.B(標志:A“例如”,B“七倍于”,C“是”,D“32,64,96”) 5、其一,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 6.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從宏觀上來看,都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7.D(太空行走不僅僅是在太空軌道飛行時的行走,還有在其他天體上的行走。) 8.D (如果將艙外活動航天服的壓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著它出艙行走,也不會產生減壓病,但制造這種艙外活動航天服,不僅材料、工藝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會增加穿著后活動的困難。) 9. C(A是客觀描述,不是“推斷”。B不是“在天空中”,是“在太空中”。D還有“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質量所產生的重力”。)
一、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層次與說明順序2、合作探究掌握解說詞的特點,明確其中議論與抒情的作用3、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培養勇于探索、發現真理的精神二、 教學重點、難點1、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2、學習課文,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培養勇于探索、發現的精神,三、 課時安排:一課時四、 教學過程:1、導入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人的胸懷到底有多么寬廣呢?請讓我們先來了解天空--宇宙的寬廣。今天我們學習卡爾薩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邊疆》大家來看這個題目《宇宙的邊疆》,很明顯,文章的對象是宇宙,那么老師請問一下大家,宇宙有沒有邊疆?帶著問題,讓我們一同來學習,從文中讓我們來找出答案。2、整體感知1) 作者介紹: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爾薩根,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公眾天文科學家”。他引導了美國幾代年輕人,探索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說的電視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同名科普書籍《宇宙》與電視片《宇宙》配套,八十多個國家出版,是歷史上英語科普書籍中發行量最大的暢銷書。主要作品還有《伊甸園的飛龍》《宇宙聯結》《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對《宇宙》的解說詞。那什么是解說詞呢?是一種配合圖畫或實物等的文字說明,使觀眾借助一定的文字介紹,獲得深刻的認識。經常出現在運動會、晚會等場合2)速讀全文,找出文章的說明對象,并思考文章的說明順序宇宙(1-6)--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9)--恒星(12-14)--太陽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體后局部星系 星系(7-9) 離地球80億光年本星系群(10) 離地球200億萬光年銀河系(11) 離地球4萬光年太陽系 彗核 離地球1光年 由遠到近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為什么運用這樣的說明順序?1、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規律。3、其次大家都知道,這是電視解說詞,解說隨著攝影鏡頭緩緩推進,解說與畫面同步協調,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4)那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仔細閱讀文章,找出文中議論與抒情的句子 ……通過這些句子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作者對宇宙的認識: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作者對人類的認識: 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議論與抒情句子的作用:1.表達了作者對人類和宇宙,以及人類探索宇宙意義的認識。2.可以更好的感染觀眾,激發觀眾對宇宙的興趣。5)通過通篇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解說詞三大特點是什么?明確的對象、 清晰的順序、優美的語言6)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咱上課之前提出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疆?有,是暫時的;人們每探索一步,邊疆就擴大一步;沒有,是擴張的;隨著人類的認識發展而不斷地擴張所以面對未知的宇宙,主動權在人類手中。人類是勇敢、光榮的,我們以我們渺小的身軀,學習科學精神,探索廣闊的宇宙的未來……4布置作業;最后,老師布置一個作業來結束今天的課程,學習《宇宙的邊疆》這篇解說詞,大家來為我們的校園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寫一篇解說詞,同時注意解說詞的特點。
教學目標
《宇宙的邊疆》教案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3.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4.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1.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只要我看到涌來的星空,我總是被深深的震撼。-愛因斯坦
理論是從注視天空開始的,最早的哲學家是天文學家。-費爾巴哈
假如星星一千年才出現一次,設想一下那將是多么令人激動的景象??!然而由于天空中每晚都有星星,我們幾乎難得看上一眼。-拉.華.愛默生《論自然》
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自古以來人們對宇宙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自從科學產生以來,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奧秘。(板書)宇宙的邊疆
二、知識積累
1.作者簡介
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2.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發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三、整體感知
問:本文的解說是按什么順序進行的?請寫出順序流程圖。
明確:從說明順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間順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地球)
四、合作探究
1、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么作者的解說,不沿著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呢?
明確:當然,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
2、解說詞開篇三段和結尾兩段有什么特點?
具有強烈的議論和抒情色彩,融說理和抒情為一體,而且與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其實語段中的議論和抒情也是隨處可見的。
3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對宇宙的認識: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對人類的認識: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五、完成課后練習二(課件20―― 25)
六、文章主旨
全文通過對眾多宇宙畫面的說明,向我們展示了宇宙空間的奧秘及天體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獲,引發世人對宇宙探索的興趣,激發獻身宇宙科學、造福人類的勇氣和斗志。
七、拓展練習
請為高一2班方隊撰寫一段校運動會入場式上經過主席臺時的解說詞。
【要求】不得出現校名、人名及其它相關的信息,不超過80字。
【分析】解說詞不僅有介紹、說明作用,還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要引起強烈的共鳴。當然,除了形象的語言外,如果還能運用排比、對偶、反復等修辭手段,并注意語言的音韻與節奏,效果會更佳。
【示例】邁著矯健、自豪的步伐向主席臺前走來的是高一(2)班的代表方隊。看,他們臉上洋溢著微笑,眉宇間蘊藏著拼搏的銳氣。他們搏擊風浪,他們青春飛揚,他們再創佳績!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導學生掌握解說詞的特點。
4、通過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學情分析
學生基礎較差,需要詳細講解課外的有關知識。
3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解說詞的特點。
2、通過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宇宙的邊疆
一、導入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無垠的夜空,常有無限的遐想。神秘的太空中有多少人類難解的迷?屈原在《天問》中就有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日月天體如何連屬?眾星在天如何陳置?)的疑問。
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黑洞嗎?
你知道我們地球會和其它星體發生碰撞嗎?
你知道宇宙會逐漸膨脹并最終走向毀滅嗎?
天文奇觀使人類睜大了好奇的眼睛,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認識宇宙呢?(找出關鍵句)“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勇于懷疑,又要富于想象。”就讓我們帶著探索的精神來漫游宇宙。
二、走近作者
卡爾·薩根(1934—1996),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科普作家,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所編輯和主演的《宇宙》電視系列片以及根據電視片編寫的《宇宙》一書,都成為當今世界的科普名著。當有一次薩根要給一位搬運工小費時,這位搬運工拒絕了,說:“薩根博士,你把宇宙都給了我,讓我為你做點什么吧。”《宇宙》這部電視片吸引了大概五億觀眾。
三、文章的說明對象
1、宇宙在薩根筆下是什么樣的?通過閱讀1—6段找出描述宇宙特征的詞語。(遼闊無垠,神秘非常)
2、先請同學就現有的知識描述宇宙的結構。
由此引出文章的說明對象:宇宙——星系——恒星——太陽系——地球
3、從這幾個說明對象中任選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進行分析,找出說明對象的本質特征,并給它下定義,從而教會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下定義”是一種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征作概括說明的方法,
其格式多為:種概念+是+本質特征+屬概念
四、文章的說明順序:
作者按照空間順序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地介紹了整個宇宙。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鏡頭步步推進,使得解說詞的結構更加清晰。
五、文章的語言特色
作為電視片的解說詞,作者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讓我們了解了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解說詞的另一特色就是通過準確鮮明、生動形象的語言對說明對象進行描述,用詞語的渲染,來感染觀眾或聽眾,收到好的宣傳效果,所以解說詞注重文學性。
讓學生結合解說詞的特點賞析文中有文學性的句子或段落。
學生找到的可能有一些運用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句子,也可能是一些有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的句子。通過對這些句子的分析感受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優美的特點,由作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句子啟發學生的思考。
六、結合文中薩根對宇宙的認識,請學生來談一談對人類探索宇宙、地球的思考。
文本上對宇宙的認識:宇宙遼闊無垠,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實,錯綜的關系,微妙的機制,探索宇宙是一件讓人心情激動的事情。“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學生可能會有的認識:
(1)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地球不過是宇宙這個汪洋中的一個小島。人類不過是宇宙萬物的一種形態,是宇宙物質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是宇宙漫漫長河中的一族過客。面對無比浩瀚深邃、威力無窮的宇宙,人類顯得多么渺小、短暫。整個人類尚且如此,個人更何足道哉?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類又是朝氣蓬勃,勇敢好學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
(2)宇宙對于我們似乎是個很遙遠的概念,學習了本文,我們進一步知道我們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所見的奇異的天象和宇宙發生的壯觀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處的奧秘和奇觀還有待人類去探索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宇宙無涯,探索亦無境。
(3)人類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擁有地球,我們棲居在目前所發現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人類在一邊創造著地球美景,一邊留下越來越多的環境災難,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危機全面爆發,正使人類面臨空前的挑戰。人類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愛家園,保護家園,刻不容緩。
(4)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類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跡,我們是宇宙中的幸運兒。熱愛生命,熱愛家園。
老師的一點認識:宇宙的探索離不開后人對前人發現成果的質疑和完善???middot;薩根在上世紀對宇宙的認識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在第十六段介紹行星時,冥王星是作為太陽系的行星出現的,但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大會決定把它降級為“矮行星”。但是我們要知道沒有哪一個科學理論沒有得到過質疑,而科學理論卻在質疑中走向成熟。
結束語: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探索,學會思考。最后齊讀課文上第二個題記“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無窮的;我站在茫茫無邊神秘莫測的汪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繼續開拓是我們每一代人的職責。”
13 宇宙的邊疆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13 宇宙的邊疆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宇宙的邊疆
一、導入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無垠的夜空,常有無限的遐想。神秘的太空中有多少人類難解的迷?屈原在《天問》中就有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日月天體如何連屬?眾星在天如何陳置?)的疑問。
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黑洞嗎?
你知道我們地球會和其它星體發生碰撞嗎?
你知道宇宙會逐漸膨脹并最終走向毀滅嗎?
天文奇觀使人類睜大了好奇的眼睛,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認識宇宙呢?(找出關鍵句)“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勇于懷疑,又要富于想象。”就讓我們帶著探索的精神來漫游宇宙。
二、走近作者
卡爾·薩根(1934—1996),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科普作家,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所編輯和主演的《宇宙》電視系列片以及根據電視片編寫的《宇宙》一書,都成為當今世界的科普名著。當有一次薩根要給一位搬運工小費時,這位搬運工拒絕了,說:“薩根博士,你把宇宙都給了我,讓我為你做點什么吧。”《宇宙》這部電視片吸引了大概五億觀眾。
三、文章的說明對象
1、宇宙在薩根筆下是什么樣的?通過閱讀1—6段找出描述宇宙特征的詞語。(遼闊無垠,神秘非常)
2、先請同學就現有的知識描述宇宙的結構。
由此引出文章的說明對象:宇宙——星系——恒星——太陽系——地球
3、從這幾個說明對象中任選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進行分析,找出說明對象的本質特征,并給它下定義,從而教會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下定義”是一種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征作概括說明的方法,
其格式多為:種概念+是+本質特征+屬概念
四、文章的說明順序:
作者按照空間順序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地介紹了整個宇宙。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鏡頭步步推進,使得解說詞的結構更加清晰。
五、文章的語言特色
作為電視片的解說詞,作者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讓我們了解了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解說詞的另一特色就是通過準確鮮明、生動形象的語言對說明對象進行描述,用詞語的渲染,來感染觀眾或聽眾,收到好的宣傳效果,所以解說詞注重文學性。
讓學生結合解說詞的特點賞析文中有文學性的句子或段落。
學生找到的可能有一些運用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句子,也可能是一些有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的句子。通過對這些句子的分析感受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優美的特點,由作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句子啟發學生的思考。
六、結合文中薩根對宇宙的認識,請學生來談一談對人類探索宇宙、地球的思考。
文本上對宇宙的認識:宇宙遼闊無垠,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實,錯綜的關系,微妙的機制,探索宇宙是一件讓人心情激動的事情。“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學生可能會有的認識:
(1)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地球不過是宇宙這個汪洋中的一個小島。人類不過是宇宙萬物的一種形態,是宇宙物質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是宇宙漫漫長河中的一族過客。面對無比浩瀚深邃、威力無窮的宇宙,人類顯得多么渺小、短暫。整個人類尚且如此,個人更何足道哉?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類又是朝氣蓬勃,勇敢好學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
(2)宇宙對于我們似乎是個很遙遠的概念,學習了本文,我們進一步知道我們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所見的奇異的天象和宇宙發生的壯觀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處的奧秘和奇觀還有待人類去探索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宇宙無涯,探索亦無境。
(3)人類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擁有地球,我們棲居在目前所發現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人類在一邊創造著地球美景,一邊留下越來越多的環境災難,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危機全面爆發,正使人類面臨空前的挑戰。人類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愛家園,保護家園,刻不容緩。
(4)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類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跡,我們是宇宙中的幸運兒。熱愛生命,熱愛家園。
老師的一點認識:宇宙的探索離不開后人對前人發現成果的質疑和完善。卡爾·薩根在上世紀對宇宙的認識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在第十六段介紹行星時,冥王星是作為太陽系的行星出現的,但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大會決定把它降級為“矮行星”。但是我們要知道沒有哪一個科學理論沒有得到過質疑,而科學理論卻在質疑中走向成熟。
結束語: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探索,學會思考。最后齊讀課文上第二個題記“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無窮的;我站在茫茫無邊神秘莫測的汪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繼續開拓是我們每一代人的職責。”
歐燕 評論
優點:
1、導入語設計精彩。課堂設計抓住文體特征有針對性教學,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2、教學思路清晰,文章分析有條有理,幾個問題設計合理,尤其是對宇宙和人類認識的討論,挖掘深。 3、教案編寫詳細值得學習。
缺點:
不太認同結束語。覺得應當是“希望同學們立地頂天:既要關注腳下,腳踏實地;也要仰望天空,探索未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