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3
這是孔雀東南飛的新穎導入,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賞析這首詩歌的人物形象和特點,以及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啟發式教學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中學習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愛情美。
【教學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三、教學方法
互動教學、啟發教學、探究式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然后導入本課。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明確:悲傷、哀怨(等)
(三)深入研讀
1.大家讀了文章,知道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么仔細閱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的內容分析。
明確: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2)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
明確: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的美貌,以及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側面烘托對她命運不公的譴責。
(3)蘭芝再嫁時候的狀態又是么樣子的呢?。
明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無疑都反映了劉蘭芝的善良。
2.(討論)大家想一想,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明確:“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重情重義,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爭取。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制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么特點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焦母蠻橫無理、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出愛情的美麗和忠貞。
(四)拓展延伸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
明確:《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劉蘭芝被休。
呈現方式:你們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還有焦仲卿的“自掛東南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這首曲子(放樂曲)一樣。
作業:了解陸游與唐琬的故事。
學習目標:
1、閱讀欣賞,把握故事情節,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2、小組合作,探究悲劇產生的原因,培養欣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同學們,《孔雀東南飛》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又是如何講述的呢?誰能:
1、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復述這個故事。
明確:詩歌前面的“序”是全詩內容最概括、最簡潔的介紹
本文講的是在漢末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卻因焦母的逼迫,不得已而選擇離婚。但夫妻二人雙雙“誓死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后,哥哥卻逼她再嫁,蘭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縊身亡。死后兩人變成了一對鴛鴦相對而鳴。
2、請按照“引子、開端、發展、再發展、高潮、結局”這樣的層次為我們梳理故事脈絡,并用2至4字概述每一層次的內容。
引 子: 1 自然段, 托物起興
開 端: 2-6 自然段, 被遣
發 展: 7-12 自然段, 誓別
再發展: 13-21 自然段, 抗婚
高 潮: 22-31 自然段, 殉情 ·
結 局: 32 自然段, 合葬
通過解決前兩個問題,我們整體感知了全文。那么,同學們
二、分析人物形象
這個故事的女一號是誰?下面,請你在文中尋找劉蘭芝的動人之處,做到能通過分析語言,分析劉蘭芝形象,并能有感情的朗誦個性化的語言。
我來說說我眼中的劉蘭芝。
(誦讀指導: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節奏按意群劃分。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從情感上來說,我們要注意個性化的語言所具有的人物感情色彩。)
1、美麗、聰明、勤勞,知書達禮。
◆詩的一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的鋪排,立即令讀者對她產生“多才多藝、美麗、聰明”印象。 ◆隨著故事的展開,這種印象不斷得到充實和加強。如“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表現了她出眾的美麗,下文里寫縣令、太守紛紛派人到她家求親也從側面表現了她的美貌遠近皆知。 ◆又如“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等,表現了她的勤勞、能干。 ◆她向焦母辭行時,雖然對焦母不無怨言,可最后還是說“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與小姑子告別時,則說“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溫柔的話語里,見出她的善良、懂禮。
2、蘭芝忠于愛情,不為榮華所動。
仲卿送她回家,兩人告別時,她自比“紉如絲”的“蒲葦”,將仲卿比作“無轉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愛情的心意,后來她確實做到了。回到娘家后,縣令、太守兩家先后來求親,都不能令她動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況下,以死捍衛了她與仲卿的愛情。
3、不卑不亢,頭腦清醒,行動堅決。
◆焦母對仲卿說“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雖然焦母對蘭芝的評價不免是偏頗之詞,但也透露出蘭芝確實不是低眉順眼、任人擺布的小媳婦。 ◆蘭芝向焦母作別時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同樣讓讀者隱隱體會到蘭芝不是一個標準的封建時代兒媳婦的形象。 ◆面對兄長的逼嫁,蘭芝更進一步表現出清醒、堅決而不露聲色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探究
劉蘭芝如此勤勞、善良、美麗……與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極為深厚,但卻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驅逐,最后不得不與仲卿雙雙殉情。這場悲劇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1)、社會的原因: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
(2)、性格的原因:蘭芝,不僅美麗善良,而且外柔內剛,所以當她面對獨斷專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決不屈服。
仲卿,官宦世家,從小生活在母親的淫威之中,養成了懦弱無能的性格,所以當他面對母親的威逼,就決定了他不可能主動爭取婚姻的幸福。
(3)、直接原因:造成焦劉夫妻婚姻悲劇的直接原因顯然是焦母與蘭芝之間的婆媳矛盾。
· 猜想一下焦母驅逐蘭芝的原因。
1、美色說
常言道“自古紅顏多薄命”。美色說認為,正是蘭芝的美貌使焦母擔心兒子仲卿兒女情長、沉溺女色,耽誤前程,從而招致了蘭芝被驅譴的命運。
2、 戀子說
這種說法認為焦母是出于“戀子情結”趕走了蘭芝。課文里焦母對仲卿說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我們可以推想,焦家大概曾經是個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之家,但由于焦父早逝造成了焦家的家道中落。在這種情況下,焦母身負著撫養焦家后代,重振焦家的重任,無疑會對仲卿這個焦家唯一的男孩子寄予厚望。可以想像,自從丈夫去世后,兒子占據了焦母全部的精神空間,甚至成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但自從蘭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的感情自然更多地集中在蘭芝身上,或許無意之中對焦母的感受有所忽略。這使焦母感到蘭芝在跟自己爭奪兒子的感情,自己正在失去兒子。這種感覺引起了她的恐懼和對蘭芝的不滿。她開始不自覺地視蘭芝為敵人,處處跟她作對,排擠這個外來的兒媳婦。 ·
3、門閥說 ·
這種說法認為,蘭芝被驅譴是由于焦母的門第觀念。蘭芝家富有,卻不是官宦人家。 ·
蘭芝對仲卿說: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
蘭芝對焦母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
焦母對仲卿說“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
我們看,在驅譴蘭芝的過程中,多次提到了貴賤問題,而且都是焦母和蘭芝在提,看來出身貴賤是焦母與蘭芝之間心存芥蒂的一個關鍵。我們能感覺到,焦家的門第顯然是高于劉家的。而焦母的門第觀念顯然是很濃厚的,蘭芝在她眼里只是個出身平民的賤媳,因此,焦母才安排她從事繁重的家庭勞動,才對她的一舉一動都投以挑剔的目光。 ·
4、無子說 ·
這種說法認為,焦母驅逐蘭芝是因為蘭芝沒有子嗣。在詩里焦仲卿說過“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看來他們已經結婚兩三年了,而劉蘭芝還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從詩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不是就因為著急抱孫子焦母才驅逐了蘭芝呢?這就需要我們對古代的婚姻制度有所了解。我國古代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出”的原則。七出是休妻的七個具體條件, 七出是:一是無子,二是淫,三是不順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盜竊,六是妒忌,七是患惡疾。
師小結: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惡蘭芝,乃至將她趕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長制力量的強大和冷酷無情。焦仲卿和劉蘭芝是一對恩愛夫妻,焦母不由分說,將他倆活生生地拆開;劉兄貪圖富貴,迫使妹妹蘭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劉兄合力將仲卿和蘭芝逼上絕路。這個故事表現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長制的冷酷與無情。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兩情相悅,卻又不能長相廝守的愛情故事有很多,例如,牛郎織女的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面對因愛而生的磨難,他們必須做出選擇!
假如可以穿越時空,你是劉蘭芝(焦仲卿),你會做什么樣的選擇呢?
假如我是劉蘭芝,我不會去死,活著才美好,活著可以有奇跡,死了一切都灰飛煙滅了。 可是這樣的悲劇又怪得了誰呢?怪焦母的無情,怪劉蘭芝的癡情,怪焦仲卿的懦弱?不,他們誰都沒有錯,錯的只是當時的社會。當時的社會太封建,當時的世俗太根深蒂固。假如我是劉蘭芝,或許就沒有這段悲劇。
五、作業
1、完成《紅對勾》本課內容。
一、概述
《孔雀東南飛》是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冊中的第6課。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本課需要2課時,本教學設計為第二課時,主要通過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來探討《孔雀東南飛》的人物悲劇。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4)背誦默寫詩歌中的名句。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
(2)能夠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能夠通過鑒賞人物形象,來挖掘人物悲劇根源。
(4) 能夠體會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過哪些主要言行表現出來的;同時還要注意其民
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從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上,以培養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
(2)深切體會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從而愈發珍惜現在的幸福美好生活。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高一學生,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對樂府詩歌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2、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知識儲備,能夠較為淺顯的理解詩歌內容。
3、學生對樂府詩歌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并有強烈的表現欲望。
4、學生能根據提示仿、續或創編寫故事,并樂于表達。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策略:a.啟發談話,激發興趣。由愛情這個中學生較為敏感而又喜歡的話題,用他們熟知的愛情故事(陸游、唐琬、梁山伯、祝英臺、賈寶玉、林黛玉等)來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之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b. 學生朗讀課文,明確詩歌的寫作順序、線索、概括詩歌的內容。
2.自主學習策略:學生借助工具書,對照小序及書下注釋 , 讀通、讀懂全詩。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拓展資料和進行創新寫作,在深入理解課文主題的基礎上,提高鑒賞人物形象水平。
五、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探討《孔雀東南飛》的人物悲劇根源
第一階段:復習導入,鞏固所學,掌握抒情長詩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對主人公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階段:學習課文,通過范讀、引讀、自讀、賞讀,體會樂府詩歌的語言美。
第三階段:自主探索學習課文。通過質疑、小組交流、分組匯報等環節完成課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第四階段:利用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學生進入老師提供的資源網站進行擴展閱讀的學習。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第五階段:啟發學生,再創情境,激發學生對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
生活的罪惡的認識,從而愈發珍惜現在的幸福美好生活。
六、教學評價
本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將學生學習的評價融入到各個教學活動過程中。
(1)課堂參與情況較好,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參與面較廣。
(2)識字:認讀生字,用生字正確組詞、造句
(3)形聲字:認識形聲字,初步了解形聲字構字規律
(4)課文內容理解:有感情地將課文讀給小伙伴聽,并且用自己的話流暢地把兒歌讀給小伙伴聽,說出韻文的規律
(5)擴展閱讀:擴展閱讀10首有關夏天動物小詩及科學常識小短文,用這些知識解決課文疑問
(6)創造性思維:創作的小短文、小詩、兒歌等語句通順,沒有錯別字,具有新穎性。
七、幫助和總結
布置一些思考或練習題以強化學習效果,提出一些問題或補充的鏈接鼓勵學生超越這門課,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領域。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及一詞多義。
2、理清文章結構(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3、深理解賦、比、興和浪漫主義手法在抒情上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
1、品味詩歌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2、體味詩歌的悲劇意蘊。
一.導入
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家長制等傳統文化的冷漠與殘酷,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筑就“血淚沈園”!
《上邪》(蒼天啊)一位女子癡迷而摯烈的愛情誓言。(兩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為誓。“山無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確是“短章中神品”。滴下釵頭多少淚,沈家園里草猶悲!
南宋年間,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因在科場上秉筆直言,抒發抗金憂國之情,而名落孫山。陸游父母遂安排他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悅,她認為唐琬成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這對夫妻,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來到沈園,與陸游相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墻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唐婉再游沈園,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永隔天河、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白娘子與許仙。
今天我們就來說下發生在兩漢時期的一段凄慘而又悲壯的愛情故事,它就是孔雀東南飛。
二、解題
1.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時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2.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3).《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3.基礎知識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寫作時為了增強某種表達效果,把本應該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使同句或相鄰句中所用的詞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理解時又應該合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法。
2、偏義復詞: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三、課文把握
1、詩歌結構:
層次 章節 標題 情節段落
起興 首 句 托物起興
第一部分 “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 蘭芝自訴 開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聞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別 發展(一)
第三部分 “入門上家堂”—“郁郁登郡門” 蘭芝抗婚 發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謂阿女”—“自掛東南枝” 雙雙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節 化鳥雙飛 尾聲
四、課文分析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孔雀徘徊反顧為全詩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調。統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為鴛鴦充滿了什么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4、欣賞鋪陳、排比、比興的藝術手法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橫的鋪陳如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5、總結
本詩是敘事詩,不但有人物,作者還以白描手法極其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內性格。從現在的內容看來,這首長詩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經過一個時期的傳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傳唱中逐漸地豐富起來的,因而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僅表現為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兩悉際。作者否定了一切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后無淪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復雜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聽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說,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創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相關章節。
2.以“惜別離”為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