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1
這是方山子傳教學,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閱讀能力;理解方山子之“異”的內涵,體會作者借傳主形象體現自己情志的筆法,提高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本構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
教學重點 理解方山子的個性及其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方山子之“異”的內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因勢利導
1. 同學們看過香港電影《河東獅吼》嗎?影片講述了風流才子陳季常和他的妻子柳氏之間的故事。傳說蘇東坡與陳季常是好朋友,都喜歡游山玩水,寫詩作賦,飲酒聊天。他們在飲酒時,喜歡請來美女歌舞助興,可陳季常的夫人柳月娥很愛吃醋,常常用木杖敲家里的墻壁,賓客面面相覷,只能尷尬離場。為此蘇東坡寫了首詩,送給陳慥。這首詩是:“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說河東獅子,是因為柳月娥老家是河東人。這就是成語“河東獅吼”的來歷。這個成語比喻婦人妒悍,大吵大鬧。由此陳季常成為了怕老婆的典型代表。那么,在蘇東坡的文章里,陳季常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呢?今天我們走進《方山子傳》,一起來了解了解他。
2. 方山子,即宋代陳慥,字季常,號方山子,別號龍邱先生。晚年隱于光州、黃州間。蘇軾任鳳翔簽判時與其相識。
3.傳:文體的一種。是以記載人物事跡為主的一種文章。本文是元豐四年(1081)蘇軾被貶在黃州時為他的好友陳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別傳。
一般人物傳記寫作常規:介紹人物姓氏、籍貫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等,一般采用平鋪直敘的寫法。
二、循序漸進
要求:對照注釋,自讀課文,解決下面的問題。
1.通假字。
①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②猶見于眉間:“見”通“現”,顯現。
③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假裝。
2.詞類活用。
①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
②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
③見方山子從兩騎:從,使動用法,使……跟從。
④庵居蔬食:名詞作動詞;以庵為居,以蔬菜為食。
⑤鵲起于前:名詞作狀語,像鵲一樣。
3.一詞多義。
之:①而豈山中之人哉( 的,結構助詞)
②余既聳然異之(他,代詞)
③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 (鵲,代詞)
聞:①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相聞,此指往來)
②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名聲,名望,名詞)
使:①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假使,連詞)
②使騎逐而射之(派,讓,動詞)
4.古今異義。
①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古義:流傳下來的樣子。今義:人死后留下的畫像。)
②折節讀書。(古義:改變作風,志趣。今義:為兩個不同的詞。)
③使從事于其間。(古義:任職。今義:指投身到事業中。)
④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義:妻子和女兒。今義:妻子。)
5.重點字詞。
與公侯等。(等同,相似)
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神色)
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名聲遠播)
此豈無得而然哉。(這樣)
見其所著帽。(戴)
6.文言句式。
①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②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 )
③何為而在此?(賓語前置句)
④呼余宿其家。(狀語后置句、省略句)
⑤鵲起于前。(狀語后置句)
⑥歲得帛千匹。(定語后置句)
⑦然終不遇。(被動句,不被提拔重用)
7.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方山子逐漸長大成人以后,就一改往昔所為而專心讀書,希望通過讀書施展自己的抱負,但始終沒有得到朝廷賞識重用的機會。
②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
這難道是古代方山冠流傳下來的樣子嗎?
③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這些離現在才多長時間啊,那精明勇敢的神色仍然隱隱出現在眉宇之間,又怎么會是一般的山中隱士呢!
④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
然而方山子出生于累世都有功勞的門第,應該得到官位,如果讓他從事政事,到現在早就有顯赫的聲名了。
⑤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但他都舍棄而不取,獨獨到這窮山中隱居,這豈是無緣無故而能如此的呢?
三、析毫剖釐
1. 指名朗讀課文,了解內容:方山子名字由來;方山子現狀;方山子往事;方山子家世;方山子與光、黃間異人的不同。
2. 給方山子建檔案(對傳主形象有初步了解)
名:陳慥
字:季常
號:方山子
號的來歷:其所著帽,方聳而高,似“古方山冠”
住址:光、黃一帶的岐亭
職業:自由職業者
經濟狀況:赤貧(徒步往來山中,庵居蔬食,環堵蕭然)
家庭背景:富二代、官二代(世有勛閥,當得官。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生平簡歷: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方山子怒馬射鵲,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晚年(今時)——遁于光、黃間,居岐亭,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人莫識也。顯聞富貴,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3. 探究:從鑒賞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作者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陳季常有用世之志: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陳季常有用世之才:“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陳季常有“顯聞”“富樂”的條件:“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陳季常來此后的態度: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方山子的“異”表現在:
人生道路:少年俠氣而晚年避世。
生活態度:世有勛閥而山居隱逸。
精神面貌:環堵蕭然而怡然自得。
人生境遇:文武全才而終生不遇。
4. 方山子“異”的內涵實質。
方山子“異”在皆棄不取,享受所得。
世道渾濁,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揚起波,([ www.7rdy.cn ])于是毅然棄俗世中熙熙攘攘的顯聞、富樂,選擇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生活,回歸生命本身。這份生命取向驚世駭俗,這是方山子之“異”第一層含義——世道渾濁,人生不遇,棄富貴榮華;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的生命取向讓人驚異!
做出一份棄富貴守清貧的選擇對于通俗意義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貧中活得怡然自樂、活得通脫則更不容易。方山子之“異”的第二層含義——他安貧樂道,活出了一種人生意境!不悔選擇,安貧樂道,活出一份云淡風輕的人生意境,讓人驚嘆!
5. 作者描寫方山子的方法。
正面描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正面襯托: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反面襯托: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
四、疑義共析
1. 蘇軾與方山子有共同遭遇嗎?
明確:懷才不遇。
2. 蘇軾為什么會來到黃州?(引出創作背景)
明確: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當團練副使,對官場心灰意冷的蘇軾,在黃州縱情山水,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文章。在黃州,遇到了老朋友陳季常,他鄉遇故知,自然要相互打聽近況,蘇軾于是將原因告訴了陳季常。
3. 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
明確:這是一次很生動傳神的人物細節刻畫。俯仰之間是一份人生況味,是一種人生姿態!不答是因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淪;繼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對待生命態度,笑對人生,放下滄桑,不以物傷性,自得人生!這既表現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人,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所以笑過之后邀請作者住宿在自己破舊的家里,讓作者自己感受遠離政治的安寧。
4. 第四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
5.文章主旨:贊賞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
五、引伸觸類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
⑴把敘事、描寫、議論融為一體。
⑵奇妙的構思。
敘述:概述方山子→他鄉遇故知→倒敘→補敘→對方山子之贊頌。
從結構上看沒有像一般傳記,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隨物賦形”極其切合隱士的身份,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⑶奇妙的語言。
大師用字準確而含蓄,字里行間飽含感情,細節描寫、形象描寫獨具匠心,故有言簡意豐的藝術效果。
如:當得知作者被貶黃州的原因后,這位作為故人的隱士,竟一點也沒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這里,作者再度向讀者渲染了隱士的特征,不僅活靈活現地寫出了其神態,而且也蘊涵了多少人生的滄桑與感慨!
⑷隱約的折射。
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寫自己的詩文被禍,不直言,于是隱約其辭,語多委婉。
2.課堂結語: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當代中學生不僅應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鍥而不舍”的恒心,“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壯心;還應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心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達則兼濟天下”的志向,“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態度。蘇軾對照方山子,找到了人生失意時的生命抉擇,我們的人生也應該像方山子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堅守生命的清白與達觀。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明確方山子的獨特個性與人生取向,體會作者借傳主形象體現自己情志的筆法,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打動作者蘇軾的方山子之“異”的內涵。
預習作業
1、自行讀熟《方山子傳》,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給生字詞注音,標示出課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2、你認為方山子的“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3、自行置疑,每位學生爭取至少提一個問題。
教學過程
一、校讀。學生互讀、齊讀。(古文必須要重視“熟讀課文”)
二、知識預備。(檢測學生自學效果,落實目標1)
1、根據課文內容填補詞語。(落實教學重點之在頭腦中重現古文內容)
①稍壯,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終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與世相聞;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聳然異之。
④今幾日耳,_____________,猶見于眉間,而豈_____________哉!
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____________。
⑥皆___________,獨來窮山中,此豈_____________哉!
【參考答案】折節讀書,馳騁當世,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環堵蕭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勛閥,今已顯聞。棄不取,無得而然
師:邊讓學生填詞,邊落實翻譯,老師對每一句的所寫內容做簡潔概括。
①這寫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經歷。
②這寫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獨行。
③這寫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時的情景。
④這寫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轉變。
⑤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⑥這寫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對他的直接贊肯!
師:通過這種填詞的方式,幫助學生基本梳理了課文的基本內容。接下來是整理文言基礎知識。
2、基礎知識檢測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①猶見于眉間( )
②前十有九年( )
③往往陽狂垢污( )
④方山子儻見之與 ( )
【參考答案】(有,通“又”; 見,通“現”顯現; 陽,通“佯”假裝,與通“歟”語氣詞吧)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古今義
①欲以此馳騁當世( )
②方屋而高( )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④使從事于其間( )
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 )
【參考答案】(①古義:放開手腳干一番事業。 今義:指縱馬奔跑
②古義:帽頂 。今義:指房屋
③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子的配偶。
④古義:任職。 今義:指投身到事業中。)
⑤古義:的原因。 今義:因果連詞)
(3)指出下加點詞的用法并解釋
①閭里之俠皆宗之( )
②余既聳然異之 ( )
③見方山子從兩騎( )
④歲得帛千匹( )
⑤亦足以富樂 ( )
⑥方山子怒馬獨出 ( )
【參考答案】①宗,名詞動用,尊奉。②異,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③從,使動用法,使……跟從 ④歲,名詞作狀語,每年。⑤使動用法,使……富足快樂 ⑥使動用法,使……憤怒。
(4)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
過岐亭,適見焉, ( )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
適 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 )
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 ( )
【參考答案】恰好,副詞;適應,動詞;到、往,動詞;順從,動詞
(5)解釋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義:
①方屋而高( )
②何為而在此?( )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④使騎逐而射之( )
【參考答案】①和,并列連詞 ②卻,③然而,轉折連詞 ④并、接著,表承接連詞
(6)指出下面句式類型
①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 )
②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 )
③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
④徒步往來山中( )
⑤庵居蔬食 ( )
【參考答案】①判斷句 ②判斷句、賓語前置句 ③狀語后置句 ④省略句 ⑤賓語前置句
三、誘思導學
1、課文導入
生齊讀:
余秋雨在《東坡突圍》中這樣寫道:“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一起“烏臺詩案”,把蘇軾貶到黃州。蘇東坡在黃州的精神遭遇,那闕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師點評:
“幽人獨往來,寂寞沙洲冷”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蘇軾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產生了。而人物傳記《方山子傳》也作者被貶黃州時寫的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作者在與朋友對話,對話的核心是: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與不遇之變,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該如何取向?文中,方山子給出了一份答卷,而且這份答卷感動了大文豪蘇軾。
2、文本鑒賞(目標2)
[鑒賞重點]通讀全文,挖掘打動作者蘇軾的方山子之“異”的內涵。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文本細讀,學習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句“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牽一發動全身、層層追問的文本解讀法。
師:“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
啊,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季常呀,怎么會在這里呢?
問題1:作者與方山子遇見時,他的表情如何?
生: 驚訝,
師:用文中的詞是
生:矍然
師:作者驚訝,方山子怎么會在這里呢?
問題2:這里具體是指什么地方?
生: 光、黃間,岐亭,
師:這一帶我們用文本中出現的一個詞來概括就是
生:窮山中
問題3:方山子在窮山中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
生:庵居蔬食、環堵蕭然、人莫識
師:方山子是作者的故人即老朋友,從作者剛才驚訝的神情可知,方山子本是不應生活在這窮山里的。
問題4:在作者記憶里,方山子本應該生活在哪里的?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
生:洛陽、園宅、得官、顯聞、富樂
師:這是兩種多么迥異、懸殊的兩種人生際遇呀
問題5:方山子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而到了窮山中呢?是像蘇軾那樣被貶到了這里的嗎?
生:不是,是他自己放棄的
師:是他無緣無故就放棄了那一份通俗意義上的閃亮人生嗎?
生:他不得志、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問題6:方山子人生不遇,是因為他沒有才干嗎?
生:不是,他自謂一世豪士,折節讀書
師:那方山子也稱得上是什么的人才
生:文武全才
問題7:那么,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應是什么?
生:朝廷腐敗、社會黑暗
[總結1]:世道渾濁,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揚起波,于是毅然棄俗世中熙熙攘攘的顯聞、富樂,選擇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生活,回歸生命本身。這份生命取向驚世駭俗,我認為這是方山子之“異”第一層含義。
師:那么第二層含義是什么呢?在文本中,作者在“異之”之前加有一個修飾詞“聳然”大家注意沒有?這是一個表程度的修飾詞,這提醒我們,方山子之“異”還有更讓作者感到驚訝的內容?
問題8:方山子生活在窮山中的精神面貌如何?
生: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自我滿足……
師:你們怎么了解到的?
生: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師:這又不是寫方山子的
生:這是側面烘托
[總結2]:做出一份棄富貴守清貧的選擇對于通俗意義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貧中活得怡然自樂、活得通脫則更不容易。所以我認為方山子之“異”的第二層含義是:他安貧樂道,活出了一種人生意境!
方山子之“異”的內涵:
1、世道渾濁,人生不遇,棄富貴榮華;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的生命取向讓人驚異!
2、不悔選擇,安貧樂道,活出一份云淡風輕的人生意境,讓人驚嘆!
四、疑難解析
[問題1] 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
【參考答案】這是一次很生動傳神的人物細節刻畫。俯仰之間是一份人生況味,是一種人生姿態!不答是因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淪;繼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對待生命態度,笑對人生,放下滄桑,不以物傷性,自得人生!
[問題2] 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參考答案】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獨特的品德與修養,及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贊語僅最后“此豈無得而然哉”!
[問題3]文章結尾敘及光、黃間的其他異人,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提升文本的廣度,表達自己對方山子及其志同道合的所謂的“異人”們的欣賞之情。
異人顯于外:顛瘋、骯臟;常人顯于外:堂皇、冠冕
藏于內:清醒、高潔 藏于內:骯臟、污濁
[問題4]……
[附]板書設計
異
生命取向、生命意境
棄:得官、顯聞、園宅、富樂
取:窮山、庵居蔬食、環堵蕭然、人莫識、自得
五、達標分層訓練
A組基礎題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3題。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1.對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 慕:仰慕
B 閭里之俠皆宗之 宗:推崇
C 然終不遇 遇:對待
D 因謂之方山子 因:于是
【參考答案】C遇:遇合、機會、好運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變化多端、隨物賦形的巧妙構思。
2、 了解傳主(方山子)的獨特個性與人生取向。
3、 體會作者蘇軾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情感。
教學重點
打動作者蘇軾的方山子之“異”的內涵。
教學難點
作者蘇軾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情感。
教學設想
抓住核心問題層層拓展,重涵詠,多體悟。
學情分析
在掃除文言障礙的基礎上廣泛收集學生的問題,發現學生的疑問主要集中在三點:這篇傳記的獨特寫法;方山子是怎樣一個人;蘇軾抱何種態度。據此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把握“變傳之體”
交流學生所寫“陳慥小傳”。
問:對照原文,體會蘇軾行文有些什么特別之處?
明:變化多端(倒敘、補敘)、隨物賦形(切合隱士身份)。
二、理解方山子之“異” (了解傳主的獨特個性與人生取向)
抓住關鍵語句“余既聳然異之”設問,層層展開:
問1:方山子乃蘇軾昔日好友,黃州重逢,蘇軾為何“聳然異之”?
[品讀第二節,思考方山子“異”在哪里。]
(學生找出方山子之異處若干)
問2:對方山子身上這些特異之處,作何理解?
(品味細節描寫,體會方山子的隱者風度:通達灑脫,恬淡自適)
問3:古代隱者多如此,蘇軾為何偏偏對方山子“聳然異之”?
明:因眼前的方山子相比十九年前,變化太大,判若兩人。
[品讀第三節,領略少年陳慥的風貌:英姿雄發,俠氣彌胸。“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俠”與“隱”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如此奇妙的統一在方山子身上,實在是一個“異人”!]
問4:昔日俠士又是如何變成眼前的隱者的呢?
[品讀第一節,了解方山子人生的三個階段:少年俠士、壯年儒生、晚年隱者,并探尋其“折節讀書”和“晚遁于光黃間”的原因。]
由“不遇”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探究“東坡之嘆”
三、體會蘇東坡之“嘆”(體會作者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情感)
抓住疑難語句“而豈山中之人哉!”“此豈無得而然哉?”“方山子儻見之與?”層層設問:
問1:想到方山子一波三折的人生變遷,蘇軾不由得感嘆“而豈山中之人哉!”,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為之惋惜,為之不平——也道出了自己心底的抑郁。
問2:文章至此又補敘出陳慥的家世背景,這又說明了什么?
[品讀第四節,思考陳慥的人生選擇:舍富貴,甘遁隱,是“真隱士” 。]
問3:蘇軾如何看待方山子的選擇?“此豈無得而然哉?”體現了他怎樣的態度?
明:也有迷惑不解,但終于理解了,釋然了——相信方山子一定是由所得,是精神層面的大自由、大歡喜。
問4:行文至此,蘇軾忽然又宕開一筆,寫道:“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對此我們又作何理解?最后一句傳達出怎樣的思想情感?
[品讀第五節,體會“異人”之所指,領悟作者是以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方山子這樣的“異人”的仰慕、向往之情。蘇軾在思考方山子行事的同時,也在反省自身:如何才能走出精神的困境,重獲心靈的平和——方山子遭遇“不遇”時的選擇,對于蘇軾,是一種寬慰,也是引領。]
四、總結:這是一次對話,是蘇軾與摯友的對話,也是我們,穿越了時空,與作者的心靈對話——課后不妨多讀讀東坡作于黃州的詩文,將這一番對話繼續下去,相信會有更多體悟……
教學后記
本課教學的著眼點在于問題的設計,設疑以激趣,希望學生在問題的導引下能體會文章“個中三味”,與蘇東坡展開一次心靈的`對話。問題的設計主要考慮的以下幾點:
提問要有針對性。要切合學生實際,于學生有疑處質疑才是有價值的問題。
定向發問。若籠而統之讓學生滿篇去找“方山子之異”,則可能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東一榔頭西一棒,影響到對人物整體形象的認知,也不易體會文章巧用倒敘、補敘的妙處。不如定向發問,如“品讀第二節,思考方山子“異”在哪里”, “品讀第三節,領略少年陳慥的風貌”,這樣發問,更有利于學生對此節中的細節描寫做深入體會。
提問有梯度、有層次。若先拋出學生最感困惑的幾個句子(“而豈山中之人哉!”“此豈無得而然哉?”“方山子儻見之與?”),則很可能陷入思維的盲區。不如先易后難,待學生對“方山子之異”的多重內涵有了思考理解之后再來探討“東坡之嘆”,層層設問,一步一個臺階,學生不會感覺太艱深,也更樂于去發掘作者深微的內心。
提問的方式要力求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避免一成不變的發問形式。如“古代隱者多如此,蘇軾為何偏偏對方山子‘聳然異之’?” “昔日俠士又是如何變成眼前的隱者的呢?” “蘇軾問道‘方山子儻見之與?’在蘇軾看來,方山子會見到異人嗎?”……富于變化的提問方式可以點亮學生的思維,激活課堂。
方山子傳教學反思
學生整體配合比較好,能夠隨著我的教學節奏走。朗讀、翻譯環節都做得比較到位,基本達到了預期的要求。
方山子傳教學反思
學生對理解打動作者蘇軾的方山子之“異”的內涵這一點比我認為的要好。這可能與他們高一學習《赤壁賦》時,我給他們講過的蘇軾的生平有關。
我所認為的激發學生興趣這一點在12班落實得比較好,這個班的學生基礎雖然差,但比較活躍,在教師的鼓勵下很快能夠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6班是文科重點班,但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夠,大部分需要老師點名才行,雖然站起來后回答問題比12班好,所以怎樣激發絕大部分同學主動參與教學還需要努力。
第六周,根據計劃,我讓學生自己講文言文,第一課就是《方山子傳》,學生上了三節課,效果不佳。
第一個學生上臺,仿照我的模式,開始報聽寫,聲音比較小,語速比較快,學生們有點不適應,不過課堂紀律還好。第二個學生開始講課文,她先介紹了一下作者,又介紹了一下陳慥,還講了寫作背景,明顯是在模仿初中老師的上課程序,重點不夠突出。因為文學常識已經不是高中語文的教學重點,可她還是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來介紹。看來學生們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還有待提高。然后,她開始串講課文,由于比較緊張,她老是用課本或教參擋住自己的臉,教態非常不自然。而且過分拘泥于教參,有些錯誤的地方也沒有校正。看來,學生們自主備課,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今后,在指導學生備課方面,我還要多做一些工作。提供必要的參考書和相關資料。學生在講時,聲音普遍偏小,底下的學生還覺得很新奇,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一些講課者沒有講清楚的地方,學生們就會自行在下面議論,聲音較大,時間較久就會影響講臺上的學生講課,也會影響自己的聽課。這些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總體來說,這節課差強人意,但效率太低。
第二節課,第三位學生繼續串講課文,聲音小,拖宕,準備不充分,效果很差。最后五分鐘,我實在忍不住了,對他講得不清楚的地方作了一些補充,講錯的地方作了糾正。看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確實有待提高。
第三節課,還是第一位學生講課,因為她是組長。其他組員有的負責教案的撰寫和資料的搜集,結果就是能者多勞了。看來任務分配機制上也存在問題。一定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這節課她先講完了剩下的`內容,還是存在知識點不清楚,聲音小,重點不突出的情況。學生們的反應也是不太好,我幾乎都想放棄這次實驗了。不過三思過后,我還是決定繼續下去。出現問題應該努力去解決而不去消極逃避,否則問題還是問題。
針對這次學生自主講課出現的問題,我決定以后幾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加強對學生小組集體備課的指導,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
2、鼓勵學生們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
3、對學生撰寫的教案進行審閱,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課堂上允許學生向老師求助三次,以應對學生們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
5、讓全班學生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比,激發學生們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