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4
這是李商隱詩兩首教學設計方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題】
《詩兩首》
【創意說明】
本課是兩首譯詩,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學時可借助于多媒體等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兩位詩人有更準確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泰戈爾的詩《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譯詩的美,它們仿佛與我們中國的白話詩有些不同,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這些世界著名大詩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們的信念、感情、追求與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自由朗讀,說說讀后感:
明確:詩中闡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鎮定面對生活中的煩惱,心兒永遠向著未來;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諦;詩的語言直白而親切,口語化色彩濃厚。
2、簡介作者及背景介紹: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你對詩中哪些句子有較深的體會,結合事例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言。
4、聽、讀詩篇:
聽課文錄音。劃分朗讀節拍。
5、自由朗讀。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6、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研討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7、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
8、拓展提高、遷移積累: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作為作業完成。
二、《未選擇的路》
1、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2、朗讀詩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多媒體播放《未選擇的路》的配樂及情景畫面,教師朗讀。
學生觀畫面的同時,聽配樂朗讀錄音。欣賞、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⑵ 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感悟哲理:
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積累聯想: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三、綜合性訓練
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
【教后記】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寫意的幾種常用方法;
2、理解內部結構;
3、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的基本的鑒賞方法:品味詩歌的形象。
【教學難點】
對本詩內部結構和思路的理解。
【教學方法】
譯寫法,點讀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近人梁啟超讀李商隱,值得我等深刻體會。他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解說:凡讀過此詩,并稍稍了解李商隱生平者,無一不在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于是,這首《錦瑟》便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三、對這首詩的多種理解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后,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李商隱的詩風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詩婦孺皆懂,而李商隱的詩雖好學深思之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盡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首詩雖題為《錦瑟》,但并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罷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無題詩,解讀極為不易。
四、常見的幾種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傷。
五、分析第一種理解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對全詩進行大意解說: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出句用莊周夢為蝴蝶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致使詩人覺得它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但又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這兩句各用一事,而銜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詩人用典的工巧。
翻譯出來:因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為虛,而夢境才是真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本來,在頷聯里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說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為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又有作者的創造。“珠有淚”者,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之謂也,它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嘗!至于這淚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淚還是作者本人之淚,大可不必去管,反正這意境是夠美的了。后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為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于古老的說法(晉陸機《文賦》里“石韞玉而山輝”一句也來自這個說法)。但詩人引用這個說法的意義非同尋常: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盡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們的象征意義如何,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
翻譯出來:明月生于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
尾聯:這一聯意思極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著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翻譯出來: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六、作業
1、同步作業本上的練習。
2、背誦默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背誦《錦瑟》。
二、請學生自讀課文《馬嵬》,明確感情基調
感情基調:譏諷的基調。
三、了解全詩的大意
概括:詩以“馬嵬”命題,重點是寫唐玄宗在馬嵬驛為六軍所逼,刺死楊貴妃。首聯用譏諷的語調確定樂楊貴妃之死,中間兩聯寫馬嵬之變和所發生的悲劇的經過,尾聯是對前六句的總結,更豐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內容。
四、分析《馬鬼》的藝術特點
請學生朗讀詩歌,然后討論:詩歌在藝術上有什么特點?(思考途徑:結合詩歌每一聯的大意加以考慮。)
明確:詩歌在藝術上主要運用了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例如:頷聯中,詩人用“虎旅傳宵柝”就烘托出逃難途中的典型環境;同時,詩人還用宮廷中的雞哨人報曉籌反襯馬鬼驛的“虎旅傳宵柝”,使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境躍然紙上。再如:頸聯中“六軍同駐馬”和“七夕笑牽牛吻”成對比,意義豐富,耐人尋味。玄宗當年七夕和楊貴妃“密相誓心”;要“世世為夫婦”,而譏笑牛郎與織女只能一年一會,可是現在當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楊貴妃卻落得被“賜死”的結局,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又如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皇帝的唐玄宗卻保不住自己的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夠保住自己的妻子莫愁。為什么皇帝還不如普通百姓呢?耐人思索。
【方法引導】
把握詩歌的意境。
1、什么是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詩歌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詩中所描繪的景物是構成境的重要因素,是理解意境的先決條件。意境本身也是詩的形象的具體體現。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例如李商隱的《錦瑟》中“佳人鼓瑟而思”的圖景就給人一種哀怨的情感,形成了迷惘的意境。又如他的《馬鬼》中,寫到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馬鬼驛的虎旅傳宵柝的處境,就給人一種逃難時的凄苦與危難。
2、如何鑒賞詩歌的意境?
首先,把握意境與形象的關系,因為前者往往是融入在后者之中的,例如《錦瑟》中望帝的形象、鼓人的形象等都暗寓著悲傷哀怨的情感。其次,抓住詩歌的主題,因為詩歌的主題常是借助意境來表達的。詩人寫逃難時的環境,就是來烘托主題的。最后,要關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五、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選擇一首詩寫1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一、導入新課
李商隱詩兩首教學設計范文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并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F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薄①Y料鏈接──名詩對接:
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粕頍o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呛萎敼布粑鞔盃T──(卻話巴山夜雨時)
?、却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你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二、了解作者
學生就自己搜集的關于李商隱的資料進行交流。教師對學生交流結果予以梳理,指導學生學會搜集信息、篩選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后來又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后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三、賞析《錦瑟》
1、教你方法:學詩三步走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2、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耪垉擅瑢W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犂首x錄音。)
⑵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
⑶學生結合注釋譯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3、感悟詩意,理解主旨:
引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
?、艑W生交流閱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參考:“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看到眼前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經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熱血的凝鑄??珊蘅蓢@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并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為什么單單是“五十弦”呢?難道就沒有別的什么可以選擇了嗎?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無端”之問,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思考不唯我獨有:有著“鯤展翅九萬里”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記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以致于夢生蝶翅,己蝶難辯;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說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夢迷”著“曉”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托”依“春”字點破,使舊有的怨恨悵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搏擊奮斗。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飄逸的煙霞。物猶如此,人當如是。“滄海月明”與“藍田日暖”優美意境的創設,不僅僅是詩人精妙絕倫藝術素養的表現和揮灑,更是詩人回答人生價值的標準和尺度。詩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詩作的主題,整篇的閃光點在此,魂亦在此。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過去,盡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閑而過;面對現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風光不再。如泣如訴的悲劇式結問,又讓詩人重新回到對“人生價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該怎樣實現?”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小結詩歌內容:
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導:經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凝結在哪個詞語上?(惘然)
引導:作者為什么而“惘然”?(為“此情”。)
引導:“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請同學們就此探討詩歌的主旨。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師引導點評。
?。ǖ客稣f、戀情說、自傷身世說……)
?。?、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引導:現在讓我們借助一段動畫影片,來感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
⑴flasn影片《錦瑟》。
學生觀后結合詩歌及畫面談談這首詩的意境。
引導:這首詩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請同學們從它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再作分析、討論、交流。
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談談詩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
哀怨的基調
凄迷的意境
華美的語言
?。怠⒃僮x詩歌,感受詩意詩韻美。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盡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說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五、布置作業
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一、教學目標
《李商隱詩兩首》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夠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4.最好能熟讀成誦。誦讀時,要注意情感的調適,要讀出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來。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2.問題合作探究:以學生自己的閱讀、感悟為主。
3.啟示法:就詩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錦瑟》中作者的情感。
2.《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興亡之嘆。
二、教學重難點
1.《錦瑟》這首詩意象朦朧,意境凄迷,對詩意的理解存有分歧。
2.理解《馬嵬(其二)》“諷意至深,用筆至細”的寫作特色。
三、課型
略讀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李商隱詩二首》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六課是由李商隱的兩首詩《錦瑟》和《馬嵬(其二)》組成,這兩篇都屬于略讀課文,所以作為略讀課文,本課的教學要以學生自己的閱讀、感悟為主,教師只就詩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要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不要糾纏于細枝末節的問題,課后練習雖然沒有做朗讀和背誦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讀成誦。誦讀時,要注意情感的調適,要讀出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來。律詩的自然節奏雖然大體相同,但也要讀出快慢疾徐來。
《錦瑟》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讓學生回憶學過李商隱的哪些詩。
2.借用PPT展示《嫦娥》及相關注釋。
3.找同學說說對詩作及作者的了解。
【設計意圖】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學過李商隱的詩歌《嫦娥》,小學階段的詩歌教學與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對此詩,能夠有理性的認知,初步體會李商隱的詩歌特點,為體會《錦瑟》的朦朧之感和《馬嵬(其二)》的興亡之慨做準備。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河內懷州(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二十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設計意圖】此處只是簡單介紹了作者,作者的經歷以及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并沒有提及,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一點,不是所有的詩歌都需要借助創作背景的,可以還原詩歌的純粹性,比如高考題,選擇的是學生陌生的作家,那對詩歌的鑒賞就得從文本本身發掘,李商隱的詩歌創作中有大量的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內指性比較強。
(三)整體感知文本
1.聽朗讀音頻,女生齊讀《錦瑟》,男生齊讀《馬嵬(其二)》。
【設計意圖】詩歌的學習要多讀,讀是學生的基本能力,但讀書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單元有很多的詩歌,在教師授課中,會有誦讀技巧的提點,學生在通過朗讀音頻和教師指點后,要學著誦讀,在讀中思考問題,鑒賞詩歌,既抓住了字詞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層含義。
2.問題合作探究。
(1)《錦瑟》是李商隱詩歌中最為難解的一篇,其主旨歷來眾說紛紜,有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等。這首詩內容隱晦,意境凄迷,語言華美,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可以說每一聯都代表了一種情境,一種心緒,你能試著說說嗎?
參考:當代學者張中行在《詩詞讀寫叢話》里談到的:“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詩為:第一聯,意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第二聯,意為“曾經有夢想,曾經害相思”;第三聯,意為“可是夢想和情思都破滅了,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最后一聯,意為“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設計意圖】詩意的多解性會拓寬學生的思維,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牽強附會,教師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與學生產生互動和交流。
(2)《錦瑟》中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作用是什么?試舉例說明。
參考:用了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則像天上的彩虹,物質表象所聯系的對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帶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錦瑟》一詩,無論是起興的“錦瑟”,還是作為主體意象的“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可以猜想出來,但追究其具體所指,就如墜入云霧里了;用典工整適切,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還可以借題發揮,為我所用,創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又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出那種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煉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不礙于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
【設計意圖】作為略讀課文,不同于精讀文本,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注重學生的思考和感悟,側重文本的整體性,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側重,李商隱的詩歌藝術成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詩歌藝術特色,有必要讓學生知曉并學會分析。
(3)結合《馬嵬(其二)》的最后一聯,說說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參考:詩的最后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設計意圖】《馬嵬(其二)》是一首詠史詩,不僅僅是一種政治諷諫,個人覺得還有愛情層面的內容,唐明皇和楊貴妃雖然有較高的地位,但是他們的愛情應該和普通人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對他們的愛情故事不應以特殊的政治色彩去解讀,而應該給予平等尊重,所以其中也有作者對二人的同情和哀憐。在學生回答中教師可以做適當地引導,不可以灌輸。
(4)《馬嵬(其二)》一詩,前人評論說“諷意至深,用筆至細”。你能從敘事的委婉方面說說“用筆至細”,從對比反襯方面說說“諷意至深”嗎?
參考:“諷意至深,用筆至細”是近人黃侃評論這首詩的話(見《李義山詩偶評》),可以說很準確地把握了這首詩在敘事、立意以及表現手法上的特點。
“用筆至細”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體會:倒敘的方法。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措辭的委婉,如“空聞”“如何”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對比中點明題旨。
“諷意至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會:否認神仙怪誕、生命輪回說,為立論張本;對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結尾通過設問深化議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前人的評語,把握這首詩的敘事特點和表現手法。
【合作探究部分的設計思路】關于兩首詩的問題設置,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著手──思想和藝術。題目設置可以開發學生個性,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收獲對詩歌的理解,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和啟發,要有必要地提示,把課堂交給學生。
七、課后作業
請從李商隱的三首《無題》中任選一首,認真品讀,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談談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