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3
這是氓教案法制滲透,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對《氓》這首詩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以及詩的寫作手法等。
二、字詞歸類
1、通假字(叫學生在聽同學讀時找出通假字)
“說”通“脫”,擺脫,脫身。例如: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泮”通“畔”,邊岸。例如: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于”通“吁”,嘆息。“無”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2、古今異義詞:
氓 古義:民眾,百姓,詩中指“那個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義:流氓,音máng。涕 古義:眼淚,例如:泣涕漣漣;
今義:鼻涕宴 古義:歡聚,例如:總角之宴;
今義:宴會三歲 古義:多年,例如:三歲食貧;
今義:三歲的年齡
三、寫作特點
1.《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在《詩經》中開創了比興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2.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后,“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四、體驗拓展:
《氓》一詩中這位如此溫柔、多情、勤勞、淳樸的女子為何遭棄?同學各自發言后師評:
女主人公溫柔、多情、勤勞、淳樸,具有多種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拋棄。這個棄婦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劇在兩千多年的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聯系實際,請同學們談談對男女主人公愛情觀的看法,最后老師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五、布置作業:
1.再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的另一樣生活。
3.預習下節課。
【教學目標】
分析衛女形象,培養堅強獨立的人格,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難點】
分析詩歌人物形象。
【課前預習】
交流完成以下兩個任務:
1、解決生字詞和句子的基本理解(要求:讀標題,讀詩,讀注釋)
2、你對這首詩歌有什么疑問或思考?
【課堂過程】
課前音樂:《詩經。氓》吟誦
第一環節設置懸念,激發詩趣
1、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氓》
《詩經》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畫的都是女子形象,她們或明眸善睞,或嫻靜柔美,或大膽執著,或活潑頑皮,無論是《兼葭》的在水伊人,還是《關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過學者鮑鵬山卻說“《詩經》里最完美的女性當屬那位衛國女子”,也就是我們即將學習的《氓》中的主人公,這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嗎?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詩歌。(目標展示)
第二環節賞讀詩文,理解文意
1、教師范讀。
二、結合注釋,自由誦讀。
三、學生誦讀展示。
第三環節賞析細節,把握脈絡
1、一首好詩,我們要反復讀。要讀出韻味,讀出細節。而意象就是詩歌里表情達意的常見細節。《氓》這首詩中,有個意象值得我們關注——一條見證氓與女子愛情的河流,它就是——淇水。
2、它在詩中一共出現了幾次?
3、你能不能圍繞淇水,從衛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稱重新講述這個故事。
那年,淇水邊_______
4、三次淇水邊,“衛女”心情有什么不同?
(老師板書:戀愛——幸福而甜蜜;婚變——悲傷而無奈;決裂——清醒而剛烈)
5、自己揣摩一下該用何種語氣、何種表情來讀這淇水三章。
師:“淇水”是一個特定的意象,一條淇水見證了女主人公的悲歡離合,見證女主人公的遭遇由熱戀到婚變到決裂的過程。
第四環節探討人物,提升詩旨
1、讀者往往透過一個人的經歷,所作所為,能窺探到他具有怎樣的性格。那么你感受到氓中的女子是一個怎樣人?分析一個人物形象,最好能找到情感共鳴點。比如女生,你可以去思考、探討衛女身上的哪些優點你也具備或應該擁有?男生,你可以思考衛女身上的哪些優點值得你把這樣一個女子當作紅顏知己甚至是人生伴侶?當然你也可以去反思,衛女身上有哪些教訓可引以為鑒。
學生自由發言(重視裸讀)
2、我們看看知名學者是怎么評價這位女子的?
(1)鮑鵬山說:“在《詩經》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為便是那位衛國女子。”
(2)錢鐘書先生曾評價過這名淇水女子:“蓋以私許始,以被棄終。初不自重,卒被人輕,旁觀其事,誠足齒冷。”
你們的思想和知名學者有很多共同點我們不妨總結一下。在這場愛情婚姻悲劇中,她有三個身份:作為戀人,她多情溫柔熱烈;作為妻子,她嫻淑勤勞、甘守清貧;她還有第三個身份:棄婦
師補充:棄婦
因婚姻破裂或丈夫變心而被拋棄的婦女。最常見的反應是?
哭訴:男子變了心,我們常常會聽到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我為他操持家務養兒育女,付出那么多,他怎么能這樣對我,殊不知這樣的抱怨模式,從詩經里的女子就開始了。“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嫁給你這么多年,我承擔了所有的家務,起早貪黑,天天如此,可我的辛苦換來的是什么:“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你家業有成,生活安定,對我的態度卻越來越粗暴。
被拋棄的女子該如何應對呢?
是低三下四的搖尾乞憐以求一安身之所,還是尋死覓活?隨后我們會學到一篇課文《孔雀東南飛》,女主劉蘭芝和丈夫焦仲卿伉儷情深,但卻不得婆婆喜歡,百般刁難,丈夫被迫將其休棄,劉蘭芝哥哥又想讓其改嫁他人,劉蘭芝選擇了投水自盡。還是選擇夫妻反目成仇?
《氓》中的女子的選擇呢?“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靜下心來細細想,獨自傷心。違反誓言不思恩情,那就算了吧。她選擇了冷靜理性地反思這段婚姻。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
從她被拋棄后的選擇,能看出她有怎樣的性情?
清醒、剛烈的性格。
也就說她無論是戀人,還是妻子,還是棄婦。每一個角色都是完美的。結局依然凄涼。
這樣就取得了雙重的效果:因其命運的悲慘,使人產生無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這樣的婚姻悲劇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靜理智獨立自尊,使人生出無限的敬意,也許就是因為這些,鮑鵬山先生認為她是中國棄婦的最完美形象!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她過于輕率、識人不明、又過于投入沉湎愛情。相比于《蒹葭》中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美,《氓》更具有現實主義的力量。
第五環節思考愛情與婚姻
1、這樣一場以自由戀愛為開始的婚姻以悲劇收場,令人唏噓不已。也不禁令人猜測,他們婚姻破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同學們,你們從詩中找到哪些原因?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朝三暮四。對愛妻是不忠在先,繼而無情拋棄。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葉未落的時候茂盛而潤澤,桑葉落下時枯黃而憔悴。用桑葉的變化來形容女子容貌這是詩經中的比興手法。色衰愛弛,如花美眷敵不過似水流年。在那個女子處于附屬地位的年代,這簡直就是加在所有女子的頭上的魔咒。透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她向所有天下所有女子發出了善意的勸告:“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大家讀一讀這一節,看能不能讀出這種節奏的起伏,體會情感的變化?
小結:愛情和婚姻是一個永遠都值得爭議的話題,也是我們每個人今后都要面對的問題。希望通過這篇詩文帶給大家更多的思考。
齊聲背誦詩歌。
[教學目標]
1.掌握詩中的難字難音、識記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3.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
4.理清詩歌的情節和主題。
5.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掌握《氓》中的難字字音、識記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教學難點]
1.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
2.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設想]
首先講解詩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在同學們熟悉詩的基礎上談談詩的寫作特點,以便讓同學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
另外,還要通過詩聯系實際,讓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用具]
教師備課系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癡情女子負心郎,是詩人創作的母題。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詩人對之進行過闡釋,我們今天閱讀這兩千多年前的詩章,感受作品的震沒和恒久的生命力。體會、品味古代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和情感美。
二、《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為《詩經》。《詩經》分為“風、 雅 、頌”三部分。《詩經》的基本表現手法為“賦、比、興”。
1、“風”“雅”“頌”
“風”有十五國風,共160篇,為各國當地的土風民謠。風格清新質樸,民歌情調濃厚,多出自下層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統治者的朝會宴享,以歌功頌德為主;小雅74篇,多為貴族所作,表現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頌”是統治者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內容以頌揚為主。
2、“賦”“比”“興”
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借一個事物來比喻另一個事物或情感。
興則是觸物興詞,由客觀事物激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
三、整體把握
概括每節詩的內容,理清故事情節。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詞梳理
匪:fēi 湯: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將:qiāng 裳:cháng
載: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說:tuō 角:jiǎo
五、具體分析
《氓》這首詩是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來敘事的。
全詩分六章,每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
第一章 :寫女子的定情。寫出女子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我們可以從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寫出女子的溫柔。同時寫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為下文的愛情悲劇作鋪墊。
第二章:寫女子對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過“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專一,真切感人,又寫出了女子的純情和癡情。
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熱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以“桑”設喻,“其葉沃若“喻女子青春美麗;以“鳩”“無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對男子過分迷戀。“比”的運用,寫出了女子的悲嘆,點出悲慘的教訓,表現出女子內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興起,正面寫男子變心。又以“桑”設喻,“其黃而隕”喻女子年長色衰。“三歲食貧”寫出女子婚后的悲慘生活。以“淇水”起興,寫出婚姻的不幸,點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寫女子婚后的辛勞和所受的虐待。先寫女子的辛苦;再寫男子無情,女子不幸;后寫“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顧影自憐,傷心不已。
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對于男子的無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認識到了,毅然決定與男主人公決裂。從“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這一章寫女子的被遺棄和堅強。寫出女子所受傷害之深。以“淇”“隰”起興,寫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過反省,變得剛強。
從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清醒、剛烈的
六、主題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七、布置作業
1.復習課堂上訂正的詞語,識記詞語的含義。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本文的故事 。
教學目標:
《氓》的優秀教案設計
一:知識與能力
1、 了解詩經的句式、體制、手法等常識及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2、 從敘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詩歌的內容,體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尋找、發現、感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驗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體察詩歌對個人追求與命運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思考人物命運。
難點:解讀、思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相關幻燈片
學生: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大意。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面對日月星辰,面對山川草木;面對家園和土地,面對人際和生活。每一個人都會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一旦這樣的心路被記錄,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經歷幾千年,當我們重讀它,也許依然讓人心潮澎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衛風?氓》,去體驗一個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課文
1、 在預習的基礎上重新感知,學生齊讀課文。
2、 在感知的條件下,理解詩歌內容,讓學生說課文大意。
3、 整合內容:
(1)要求學生找出一行詩句,概括本節詩的內容。
師生明確:第一節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第二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第三節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第四節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第五節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節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節的內容:
例如: 第一節 許婚
第二節 迎娶
第三節 勸誡
第四節 控訴
第五節 傷自反省
第六節 決絕
三:對話作品
1、 教師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為線索,以第一人稱敘說自己的一段人生經歷,作為悲劇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們富有同情心的同學們中,必將激起一番感想。現在,老師要問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這種命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2、 學生討論、準備、發言。
3、 在交流對話中,教師可視情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作品內涵。如
① 追察女主人公的歷程(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② 追察男主人公的行為目的(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③從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為(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行為對命運影響。
④從性格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人的命運。
⑤從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人的命運結局。
⑥從女主人公識人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⑦從容貌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容貌對人的影響。
⑧從經濟變化對女性的影響,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在思考人的命運,同時可引導學生適當聯系生活、歷史等相關內容)
四:總結課堂,布置作業(略)。
背景資料
《詩經》簡介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
(2)《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屬于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15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課文所選的三首詩作均出自“風”;“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
(3)《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4)《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5)《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