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6
這是游沙湖主旨,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字詞過關,理解文意
2、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蘇軾樂觀,曠達,自信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透過文章學習蘇軾本人樂觀從容,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了解蘇軾,“為官的低谷亦是創作的顛峰”。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只是一個虛銜,無權過問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達黃州,一直住到元豐七年才離去。元豐五年(1082)三月,蘇軾因治病求醫,在龐安常家住了幾天(見《與陳季?!?,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這時寫的。本文和后面的《記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選自《東坡志林》(五卷本),見原書卷一"記游"類。這三篇游記小品,長不過二百來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筆而書,無意作文,隨手揮灑,自然天成;插敘生活片斷,流露心境情懷,真率親切,如見其人。蘇軾的這類短文,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對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響。
《游沙湖》這篇著重寫一個異人:龐安常耳聾心明;一樣奇景:蘭溪水向西流。行文無拘無束,生動活潑,時而漫記戲言,時而引錄詞作,表現了作者風趣、開朗的個性和樂觀、積極的精神。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誦讀提示)
注意字音、語調、情感。
2、學生朗讀課文
3、疏通文意,質疑答疑
三、文本解讀,品味鑒賞
1、探究本文寫作特色
(1)形式新穎
作為游記,卻與我們學過的游記寫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記游為主。文章開頭以簡約的筆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龐安常。一個耳聾卻穎悟絕人的“異人”。
(2)取材鮮活
2、解讀“奇人”“奇水”
①奇(異)人②奇(異)水
3、揣摩作者情感
樂觀!曠達!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英雄所見略同,蘇軾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樣的話:“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是什么,讓這兩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邁的句子,是樂觀的心態。
心態決定命運。誠然,命運的起起伏伏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改變自己的心態。樂觀、積極的心態會給你無窮的力量,會讓你有一個積極的思考方式,會讓你永遠看到希望。相反,悲觀消極的心態只會使你失去信心與希望,你永遠也不會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敗與苦難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如果你堅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棄希望,如果你永遠樂觀,那么誰也不可能打敗你!傅雷說:“沒有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我們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與坎坷作為磨煉自己的機會,彰顯能力的另一種表現。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四、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歐陽修《臨江仙》
2.觀看影像資料,深入體會蘇軾的人生觀
五、課堂小結
黃州不是蘇軾的戰場,沙湖卻是蘇軾的沙湖。
六、課后作業:
以“心態與生活”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
附:(一)譯文
黃州東南三十里有個鄉鎮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里買了幾畝田,因為去看田地好壞,得了病。聽說有個麻橋人龐安常醫術高明但耳朵聾,就去他那里請他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領悟超過一般人,用紙給他寫字,寫不了幾個,就能夠懂得別人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們兩個都是當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多路,那里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條蘭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詩歌:“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凈沒有污泥。晚間蕭蕭細雨里子規啼鳴。誰說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還能向西,白發的老人還能作報曉的公雞。”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二)賞析
本文題為“游沙糊”,行文重點不在“游”,而在“感”,這明顯有別于一般游記.先寫到沙湖“相田”,接下來得了病,于是求醫,結識了名醫龐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寫詞抒懷。
詞的下片說明人生也有返老還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傷,哀嘆光陰易逝。這無疑會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勇氣、信心。
就散文的解讀而言,對散文格調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夠“讀其文而想見其為人”,具體說來,我們要能夠通過那些充分顯示散文的“個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獨特的`選材和敘寫角度、作家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深刻見解、作品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基調等等的細致觀察,去領略文本的藝術趣味和獨特風韻,透視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們正可以從上述思路來讀蘇軾的《游沙湖》。
現代學人呂淑湘先生論蘇軾隨筆小品,稱其“不刻意為文,遇有可記,隨筆寫去”,“或直抒所懷,或因事見理,處處有一東坡,其為人,其哲學,皆豁然呈現。”這是一種深識之見。這篇似乎是隨手所記,決無刻意痕跡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顯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讓我見“其為人,其哲學”的佳作。這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居黃州時留下的一篇寫人記游的隨筆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寫人,后一部分以詞記游,文、詞融為一體,相互激發,自然流暢而情韻悠長。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本文寫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詞抒發的情感。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因此,只選取安常“以眼為耳”,“雖聾,而潁悟絕人”的特異之處,僅用“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一個細節,點化成文,寫出人物之不同一般。這種寫人的手段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而細細品味,我們還可以發現,這種寫法其實本身就蘊含深意。龐安常字時安,湖北蘄水人,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長耳聾,但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針灸,為人治病,十愈,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這樣一“異人”,可記的事跡行狀必然很多,而作者卻只突出他“以眼為耳”的“異”。從作者文中"戲"言可以看到,作者這樣寫人,其實也是在寫自己。龐安常“以眼為耳”成一巧手神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常“潁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兩人連境遇都有同“異”。更“異”的是他們都不用“耳”。龐安常不用耳是因為耳聾,耳聾而不聽,只憑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則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陸游:《題東坡貼》)率性而為,不為世風流轉,不為時論所惑,活出自己的獨立不倚,一派天然,憑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來,作者那一句“皆一時異人也”,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從這一句諧謔之中,我們自然也可以見出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的性情。而作者貶居僻遠卻自居“異人”,這又是多么樂觀、自信。這種樂觀、自信,在后文記游的《浣溪沙》詞中表現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高歌“誰道人間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是一種多么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情懷!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脫的韻致。
一、作者
劉基(1311——1375),元朝末年進士,明初大臣、政治家、文學家。朱元璋稱帝,把他比為諸葛亮。
二、解題
“在舊社會,士大夫階層生活優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為閑居讀書之所,就是通常說的書齋。為了表示風雅,又常常為書齋寫一些解說文字。一般稱為什么齋記。記可以由自己寫,也可以請別人寫。這篇文章是書齋主人章溢請劉基寫的一篇記。這種性質的文章,一般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齋的情況,著重寫景物布置;一是齋的意義,著重寫主人的襟懷。這篇文章就是這樣寫的。而且寫得比較出色。齋,屋舍,一般指書房、學舍。記,記載事物的文章。此文名為“苦齋記”,顧名思義,可看出它“記”的是“齋”之“苦”——苦況與苦義。
補充(書齋雅趣):
老學庵:
南宋詩人陸游晚年的書屋叫“老學庵”。據陸游在《老學庵詩》自注中說:“予取師‘老而學如秉燭夜行’之語名庵”,意為要活到老學到老。
飲冰室:
近代學者梁啟超的書齋。“飲冰”出自《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形容心情焦慮,內心煩躁,故而飲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
綠林書屋:
1924年,魯迅寓居北京阜城門外西三胡同,由于魯迅支持學生運動,被當時的“正人君子”誣蔑為“學匪”,所以魯迅就把自己的書屋命名為“綠林書屋”,意思要和他們抗爭到底。
(名號志趣:)
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
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
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
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
三、讀課文正音
四、翻譯課文
五、梳理課文
第一段:起筆交代苦齋之所屬,并從其環境、氣候與植物特性的簡略介紹中,說明“苦”的由來。
第二段:具體寫樂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魚等物之苦,從實物方面說明苦齋命名之來。
第三段:承前段補述建苦齋的由來和記述苦齋生活的概況與樂趣。前段寫“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此段就有點“人性之苦者亦樂生焉”的意味了。
第四段:深入一層,在前面敘事的基礎上發表議論,從事理方面闡明苦與樂的相為倚伏,互為轉化的辯證關系。此為全文的重點之所在。
最后一段收結全文,說明作記原因。
六、文章主旨
本文記述了苦齋的地理環境和物產,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況與樂趣、言談,從而說明苦齋命名的由來與意義,闡發了苦與樂的相為倚伏——苦生于樂,樂由苦來——的辯證關系與生活哲理,批評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樂的思想,表現了苦齋主人甘于苦中求樂的寬敞襟懷。
七、寫作特點
文章通篇緊扣一個“苦”字,環境是苦,物產是苦,人甘吃苦,故齋名苦,議論言談亦不離苦,即使寫樂談樂,仍由一個“苦”字生發出來;苦齋生活之樂,則由苦而來,
膏粱之子之樂,則由樂而生苦;
所舉例證典籍,亦心與苦相關;
最后說明寫作原由,也點出一個“苦”字。
全文以“苦”字起筆發端,又以“苦”字收結終章,一個“苦”字,貫串始終,前后勾連,互為呼應,脈絡分明,中心突出。
八、拓展作文欣賞
話題:談“苦與樂”
例文一:
學習的苦與樂
駕一葉扁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時何等的苦啊,以此比學海之苦真是形象而深刻。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在知識的海洋上自古以來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
同學們常說:“學生時期是一生最苦的階段。確實在理。清晨,聞雞起舞,迎著晨風操練,伴著晨曦涌讀的是學生,晚上,更深靜夜,挑燈苦戰的也是學生。
隨著一年年的升級,一次次的升學,同學中患近視眼的人在逐漸增長,近視度也不斷加大,同時,這是何等的苦啊!
自在安靜的課堂上,大腦隨著老師的講解不停的轉,眼看,耳聽,受些,心記,全神貫注,不得松懈。
為了一道沒解出的題,急的抓耳撓腮,下了課還在思考著難點,疑點,甚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考試成績上不去,各方面的壓力便隨之而來……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一堂的人憔悴” 苦不勝言。
學習中的苦難以盡言。然而,學習中的樂卻更多。
當你經過艱難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難題時,會喜形于色,當你在學習中取得優良成績時。會感到由衷的喜悅,當你運用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解決了實際問題時,會樂在其中,當你中學,大學畢業,運用所學知識在祖國建設中做出貢獻時,更會感到無限的幸福和歡樂,學習本身包含著權大的樂趣。凡是愛學習,刻苦攻讀的人,都會樂在其中。
俗話說:“沒有苦中苦,那有甜上甜。”學習中的苦與樂就是這樣的,要想掌握真知識,真本領,不吃苦中苦,是不行的。對于學習來說,苦中有樂,樂中有苦,苦與樂是對立的統一,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正確對待學習中的苦,不被暫時的困難打倒,從而信心百倍,持之以恒,為獲得學習中的“甜上甜”而艱苦奮斗。只有這樣苦中尋樂,以苦求樂,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乘風破浪,奮斗拼搏,才能享受到勝利者無限的幸福與歡樂。
三維目標(簡)1 知識能力:字詞過關,理解文意2 過程與方法:點撥發問,引導學生動腦思考3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蘇軾樂觀,曠達,自信的生活態度。重點難點(簡)1 學習蘇軾文筆特色:重自然輕學問,涉筆成趣。2 透過文章學習蘇軾本人樂觀從容,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3 了解蘇軾,“為官的低谷亦是創作的顛峰”。教具準備 電子書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浪線畫人生(2)用眼前這有如山巒狀的浪線來形容一個人的話你會想起誰?為什么呢?蘇軾的人生亦是如此,為官幾起幾落,可以說在新舊兩黨的夾縫中度過了他坎坷的一生,說起他人生最大的轉折應該是?烏臺詩案,進而被貶到一個極為貧困的地區:黃州,今天湖北黃岡一帶,為團練副史,心情可想而知。二.相關詞做賞析:(8)師:人生呢,難免有不如意的時候,人剛受到突如其來的打擊,難免會感到壓抑,慨嘆生活,那蘇軾有沒有這樣呢?在今天,我們不能穿越時空隧道,再回到蘇軾的身旁,對他說:老軾,您在被貶官之后的此時此刻有什么樣的心情?那我們怎么知道他當時是怎樣的心境呢?透過他流傳后世的作品來感受?;仡櫸覀儗W過的或熟悉的作品,他都有哪些感嘆?比如兩賦一詞。1 《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2 《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3 《后赤壁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師補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1 《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2 《答秦太虛書》: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3 《寒食雨二首》中描繪大雨之中: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4 《答李端叔書》:得罪以來,深自閉塞。……自喜漸漸不為人識。5 《與參寥子書》:謫居以來,杜門念咎而已。平生親識,亦斷往還6 《送沈逵赴廣南》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師總結: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出蘇軾初到黃州也曾失意過,憤恨過,悲傷過,思想上也消極過,記得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過:“凡成大事者首先要有的境界是什么?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那么蘇軾經歷了一貶再貶,他是否一蹶不振了呢?他又是以什么樣的心態面對以后生活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他在黃州幾年之后的一篇作品,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痕跡。(被貶)三.課文《游沙湖》P114⒈初步了解課文:找同學朗讀。(班德瑞音樂)(3)詞語標讀:黃州……亦……予……因……聞……遂……安常……以紙……余戲……君以……皆……疾……寺……有……溪……余……山……松……蕭……誰……君……休……是……(學生熟讀成誦131字)⒉提前通知大家預習了,那現在大家對這篇文章字詞有沒有什么疑問?同學解疑。本文寫了哪些內容?⒊看題目《游沙湖》,作為一篇寫游記的作品,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如《游褒禪山記》。(2)a 篇幅短小 b并沒有以記游為主 ……⒋一起來看一下,作為一篇寫游記的作品,它不以記游為主,寫的這些事物有什么特別之處呢?開頭以簡約的筆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首先我們看,無論是我們剛剛說的被貶還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讓人很郁悶的事情,所以開篇依舊環繞著沒有揮灑去的消極情感,但是因為得疾,所以遇到了一個人。(得疾)A 龐安常善醫而聾(5)對于龐安常,作者是怎樣描寫的?“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這樣一“異人”,可記的事跡行狀必然很多,而作者卻只突出他雖聾,而穎悟絕人。大家看,安常他屬于一個健全的人嗎?不屬于。但上天還是公平的,失之,得之,雖然聾,生理上的缺陷,很消極的事情,但讓他穎悟絕人,有超人的本領,成為一個高人,這就給原本消極的的東西賦予了積極的一面:雖聾卻穎悟絕人。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用意又何在呢?從作者文中“戲”言可以看到,作者這樣寫人,其實也是在寫自己。安常 自己“以眼為耳”成一巧手神醫, “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常“潁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 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龐安常不用耳是因為耳聾,耳聾而不聽,所以眼明心慧。 作者不用耳,則是出于性情。不為世風流轉,不為時論所惑,活出自己的獨立不倚,一派天然,也是眼明心慧。(兩人連境遇都有同“異”。更“異”的是他們都不用“耳”。)如此看來,作者那一句“皆一時異人也”,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也給自己了一個希望,生理上有缺陷的,也可以有超人的本領,成為一個高人,我呢,被貶到這里也說不定會有什么意外的收獲,同為異人嘛。所以從此刻思想開始慢慢轉為積極。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疾愈-同游)B溪水西流(5-8)文章這個時候才進入正題,在寫游沙湖所見了。“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病好了有了好心情,自然有了游玩的興致,于是見到了王羲之洗筆泉,賞泉水之清泠,(賞泉水之清泠)讓我們可以感受其心境之輕快。(心境之輕快)在這僅一行字中看出作者淡化了沙湖的景物描述,(但
寫到了“溪水西流”),從這里大家有沒有發現什么異處?點撥:地理上我們知道,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所以一般情況下,水是向東流的,文學作品中也常有描寫:比如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滾滾長江東逝水,人生常恨水長流,水多為東流,而且許多時候大家喜歡用水流逝形容青春的一去不復返。東流的水看多了,西流的水就引起了作者注意,(覺特殊之景)我們看下文他賦予了西流的水怎樣的意義?看他高興之余所寫的《浣溪沙》,找同學讀一下《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流水都能向西,那誰說人生不能再青春呢?這就從普遍的東流水中看出全新的積極的東西。這是一種多么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情懷!其中:“休將白發唱黃雞” 語出哪里呢?語出白居易的《醉歌》(齊讀課下注釋17),齊讀。找同學說說這首時帶給你的感受?白居易有《醉歌》詩:“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帶有一種消極的情緒。而蘇軾卻高歌“誰道人間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察超然之物)最后做出了灑脫之事 :“劇飲而歸”,豪飲(做灑脫之事)有此看來,人生也達到了超脫的境界。(超脫的境界)所以,只要你熱愛生活,用積極的心態去擁抱,欣賞生活,就會像蘇軾一樣發現許多值得隨意入文的事物:“一個異人:龐安常耳聾心明;一樣奇景:蘭溪水向西流。”細致的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這是一種情趣,作者的這種在這種情趣之中感悟出一些道理: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就是一種理趣。進而用文字把這些表達出來,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樂觀,曠達,從容,自信的蘇軾。四.寫作借鑒(5)蘇軾用眼前很有限的東西涉筆成趣,不刻意為文,讓人覺得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不熱愛生活的人會有這樣細致的觀察生活的經歷嗎?而且,蘇軾能慧眼識珠,別人眼中平凡普通,甚至是窮鄉僻壤之窮山惡水,他也能藝術化地欣賞。這也正如我們本單元賞析指導中所寫的:文無定格,貴在鮮活。更重要的是他還能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比如:因溪水西流從普遍的東流水中看出全新的積極的東西。其實這也提醒大家平時也不妨在周圍,本已熟悉的環境中嘗試發現一些新的事物,并把它記錄下來,作為日后寫作的素材?;叵胍幌麓蠹矣羞@樣的經歷嗎?例子:a四月不知名的花香。比如好多人的每天上學的必經之路,那現在如果談到它,你會想到什么呢?b刺桐花每個季節都有開花,但每棵樹都只在固定的季節開。讀詩品文更重要的是要學一種精神,平時習作中發現同學也喜歡寫一些消極的東西,那對于遇到的坎坷,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呢?蘇軾的這篇文章又給了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呢?其實我們應該像蘇軾一樣,懂得如何在失落之后用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的生活。曠達樂觀一如《定風波》中所寫:(齊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五.總結(3)回頭再看這篇文章,全文僅一百七十二字,短小的篇幅中有事,有人,有景,有情。一切似乎是信手拈來,漫筆成體,卻又富寓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黃州,這個本為蘇軾官場低谷,人生最為失意之處卻也成就了這位詞人,?他被貶黃州期間做了大量的詩作,許多流傳至今的名作都是那時留下的,所以為官場的低谷也成了其創作的顛峰。塞翁失馬,焉之非福。課件小結:本文是一篇記游隨筆,也就是兼有隨筆和游記兩種特色的散文。“不刻意為文,遇有可記,隨筆寫去。”文章著重寫一個異人:龐安常耳聾心明;一樣奇景:蘭溪水向西流。行文無拘無束,生動活潑,時而漫記戲言,時而引錄詞作,表現了作者風趣、開朗的個性和樂觀、積極的精神。(根據時間長短齊讀課文。)(2)六.作業:1 仔細觀察周圍事物,寫一篇隨筆,字數不限。2聯系《莊子》大宗師中所言的“受而喜之”,談談蘇軾給你帶來的人生啟示。預習作業:1 復習兩賦一詞,回顧我們學過的或熟悉的作品,他都曾有哪些感嘆?2字詞過關,理解文意。思考以下幾個問題:a作為一篇寫游記的作品,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記游文章有哪些不同?本文都寫了哪些內容?b寫“龐安常善醫而聾,他以眼為耳,我以手為口,皆一時異人也”用意在何?c作者淡化了沙湖的景物描述,但寫到了“溪水西流”,從這里大家有沒有發現什么異處?d 作者《浣溪沙》中:“休將白發唱黃雞” 語出哪里?用意何在3 仔細觀察生活,尋找一處與眾不同的事物。4復習背熟《定風波》。 感悟文旨背景:貶謫黃州;46歲。何謂“疏放樂觀”?少時樂,淺樂也;老時樂,深樂也。順境樂,淺樂也;逆境樂,深樂也。課后作業:寫《一言心得》 我的教學座右銘: 品詩品文品有字書之美味, 悟情悟理悟無字書之文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品味“文無定法、貴在鮮活”的隨筆小品特色;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知情趣、探究理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蘇軾在黃州時期的心路歷程,學習他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感知情趣、探究理趣
【教學難點】
了解黃州東坡的心路歷程,學習他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學生預習】
了解蘇東坡的黃州生活;
閱讀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教學過程】
一、生平多磨礪,“老來事業轉荒唐”
著名學者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說到: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1.“這一切”指的是什么?
2.了解“烏臺詩案”
3.“突圍”的意蘊是什么?
二、黃州有新篇,“客來夢覺知何處”
我們無法知道初到黃州的蘇軾,當時會是怎樣的心境。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他流傳后世的作品來感受他的心路變化。
回顧我們學過的或熟悉的作品,看看黃州時期的蘇軾,都為我們留下了哪些經典的篇目,表達過哪些深沉的喟嘆?
三、曠達發豪情,“休將白發唱黃雞”
1.初步了解課文:指名朗讀。
2.請學生指出本文中需要掌握的重點詞句
3.解題:作為一篇寫游記的作品,《游沙湖》和我們以往學過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a篇幅短小 b并沒有以記游為主 ……
4.設計解讀文本問題
“誰與共游”——“游賞之景”——“景中之意”——“游中之趣”——“游時之感”
5.解讀文本
四、吟嘯且徐行,“一蓑煙雨任平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