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9
這是永遇樂教案一等獎李清照,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學讀的情況發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1)、佛(bì誤讀為fú)貍祠下。
(2)、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范讀一遍。
三、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并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才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么地點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后注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并沒有籠統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
2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觀點立場及文章主旨。
在對辛棄疾這個人進行評價的時候,都說辛棄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與理解,其實啊,他把歷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這首詞中他用了這么多的典故,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與立場呢?
典故一:孫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句是懷念孫權的。
1、孫權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懷念他
2、“舞榭歌臺”指什么?
3、“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何種句式??
4、表現什么情感與立場?
生:因為孫權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確保國土不受侵犯。“舞榭歌臺”體現的是東吳歌舞生平的氣象。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
(板書:贊嘆惋惜。抗金,收復中原。)
典故二:劉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這個典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與上一個是否一樣?
1、劉裕有何表現?
2、試比較劉裕與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現!
3、作者對劉裕的感情如何?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作為一個帝王,劉裕為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同樣是一國之君,可我們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茍且偷生。
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治者的惋惜。體現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贊嘆與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1、劉義隆是個怎樣的人?
2、北伐結果如何?
3、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何態度?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劉義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贏得倉皇北顧。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在勸說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書:批草率出兵 批評)。
典故四:佛貍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實際描寫了兩種場面,想一想這兩種場面一樣嗎?
1、“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場面?
2、“烽火揚州路”指什么?
3、二者對比表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烽火揚州路”寫四十三年前,揚州一帶抵抗金兵,戰火紛飛,肯定是慘不忍睹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是寫現在淪陷區人民安于異族統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體現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
(板書: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擔憂)
典故五: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廉頗的處境如何?
2、作者的處境與廉頗完全一樣嗎?
3、 “憑誰問,---?”的“憑” 如何理解?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4、這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憤)
師:“憑”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來問。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終不被重用,但尚有趙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沒有起用的意思了。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三、總結:
分析到這里,就已經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終不被重用理想無法實現的辛棄疾在詞作中用了這么多的典故,是用來“傷今”的。同時,他也用古人形象聲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至此,分析完了這首詞,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即辛詞是如何運用典故來表達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讓學生齊背一遍,來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邁,蒼涼與悲壯!
四、作業布置
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2分鐘)
蘇軾和辛棄疾在詞史上并稱為:“蘇辛豪放詞派”。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討論后明確: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均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懷澆心中塊壘,還自我之情愫。
不同點: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郁。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李清照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夫傷的慘烈之痛后,變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節,融和天氣”里,也無端的擔憂風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處”哀痛傷感;寧可謝絕酒朋詩侶的邀請,寂寞自處,去“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來壓抑自己對故國家園的思念哀愁。
解讀李清照《永遇樂》
這首《永遇樂》是敘述作者晚年在臨安的一段生活。它寫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時宋金雙方都已暫停交戰,南宋臨時首都出現一片升平景象,在過節的日子里,人們又可以熱鬧地玩樂了。此詞寫的不是她的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說在元宵節日,她不愿與來邀的朋友到外間游玩,寧肯呆在家里聽聽人家笑語。事情本來瑣細,可是通過這樣一些微細情節,卻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歷盡滄桑以后的晚年的悲涼心境。這首詞一開頭就設下三個疑問。從這三個設疑中,人們正可看出一個飄泊者的內心活動,它是從一顆飽受創傷的心靈發出的。那天是元宵佳節,太陽剛好下山,和太陽正好相對的月亮就從東方升起來,它透出輕紗似的云靄,恍如一片渾圓的璧玉,晶瑩可愛;西邊天空,太陽卻象是熔開了的金塊,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麗極了。人們都知道,這樣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燈的好機會,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個晚上了。可是,她卻別有心事。看了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詢問。這真是情懷慘淡的一問,是曾經在繁華世界度過多少個熱鬧元宵,而今卻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滄桑之客的特有問號,更是帶著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懷而發出的問號。下面再寫兩景,點明春天。“染柳煙濃”,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葉才剛出芽,因為天氣較暖,傍晚霧氣低籠,柳便似罩在濃煙之中。“吹梅笛怨”,此時梅花已開殘了,聽見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憂郁,所以聽起來笛聲凄怨。雖然春色很濃,她心里卻浮起又一個疑問:“這時節,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還能去欣賞嗎?這個疑問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對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是邀請她外出的人說的:“難得的元宵節,還碰上難得的好天氣,還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樣回答的?“天氣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難道不會忽然來一場風雨嗎?”這時候她的心情實在不便明說,只好臨時拿這句似有理似無理的話來搪塞。然而這話又正好反映了她經歷了國家和個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懷著世事難料,橫禍隨來的疑懼心理了。以上三個問號,確能真實地寫出作者晚年的心境。那么,李清照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人生風雨,她的疑懼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呢?讓我們翻開歷史塵封的檔案,找到寫有著名詞人李清照這一頁吧。
李清照一生經歷了三大磨難。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趙明誠死后,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在張看來,你既嫁我,你的一切都歸我所有,為我支配,你還要有什么獨立的追求?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上鬧矛盾,漸漸發現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張汝舟惱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里受得這種窩囊氣,便決定與他分手。告發張汝舟科舉考試作弊的欺君之罪。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發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件事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后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蕩無歸”記之。節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壞,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可見我們的女詩人當時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壓力。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趙明誠重病期間,他的朋友張飛卿曾攜一玉壺來看望他,張后來投了金。這件事被人傳成是他們夫妻以玉壺頒金,并聽說有人已向朝廷告發。這樣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為驚恐,她決定將家中所有的銅器等物品進獻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脫。于是,她便追隨著高宗逃難的路線輾轉避亂,從越州到明州,經奉化、臺州入海,又經溫州返回越州。 最后,在紹興二年(1132),又從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亂金華,次年才返回臨安。她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況極其悲慘。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墻盜走。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么能不犯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一個普通人的價值,也是這樣的難。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李清照曾想將一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卻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倒抽一口涼氣,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么關心國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棟,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到頭來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情無所托,學無所傳,別人看她如同怪異。這個世界上有誰能讀懂她的心呢?
李清照寫《永遇樂》時,已經歷過這人生的三大磨難。晚年在杭州、臨安等地雖然生活貧困,但名氣還是有的。“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里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閑暇游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她的朋友,她稱之為“酒朋詩侶”,她們并不粗俗;以“香車寶馬”相迎,又知必是富貴人家的內眷。不過她終于謝絕了這番好意。詞的下片進一步說明自己不去玩賞的理由。李清照在汴京過了許多年元宵節,印象當然是抹不掉的。如今雖然老在臨安,卻還“憶得當年全盛時”,自己年紀還輕,興致極好,那時記憶中全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戴著嵌插著翠鳥羽毛的女式帽子,在雪柳(一種紙或絹制成花樣的飾物)上加金線捻絲,穿戴整齊,服裝端麗。玩得多么盡興呀。她“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種恬然閑適和豪爽灑脫成了隨風流逝的黃金歲月。“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憔悴、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在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詞中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兩個都城元宵節的描寫和對比,既表現李清照對故國和親人的懷念;也表現對南宋統治集團的憤慨和抗議。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今昔對比,禁不住心情又凄涼又生怯。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卻只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結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卻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懶得動彈了。”這是一層意思。“經歷多了,大場面都不知見過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舊時呵!”這是又一層意思。“自己這樣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兒!”又是一層意思。作者滿腹辛酸,一腔凄怨,通過這平淡的一句,反而顯得更加沉重了。這讓人心酸的詞句不僅僅吟唱出個人的愁緒,更是體現出國破家亡的時代悲哀。
在此之前,她曾像祥林嫂一樣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了一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業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尋覓三樣東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在這點上她與同時代的岳飛、陸游及稍后的辛棄疾是相通的。但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能獨自一人愁。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瞬就破碎了。李、趙的婚姻雖是金石良緣,夫妻情深,但兩人感情上也有矛盾,李清照很早就替趙背上不生麟兒的十字架,并因此被迫同丈夫分居幾年之久。趙明誠有不止一個侍妾。李也因此發出“婕妤之嘆”,兩人關系曾出現裂痕。她也做過再尋真愛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載入史書,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說什么呢?也只有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的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任自已的心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任可怕的孤獨包裹著她。
李清照卻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種人格的超群脫俗,這就難免像屈原一樣“眾人皆醉我獨醒”,難免有超現實的理想化的悲哀。李清照歷盡千年孤獨之后,到封建社會氣數將盡時,又出了一個與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長夜三千年,也長嘆了一聲:“秋風秋雨愁煞人”!
正是“元宵佳節”,天氣宜人。易安卻有“豈天風雨”的疑慮,這是受過無邊苦難的人所特有的凄凄惶惶,多疑多慮的精神狀態的真實寫照。佳節時“謝他酒朋詩侶”,是因為“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不只為風華不在,容顏衰老。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負一時重譽。她不愿再與他人過多交往,她害怕聽到那有意的刻毒的挖苦或是無意的嘲弄的調侃,那像錐子般刺得她發顫的笑聲,那充滿輕蔑的敵意的一瞥,即使充滿同情的關心也會令她心煩意亂。所以,只有守著簾兒底下才是最安全的,才能保住自已的尊嚴,才能使自已的脆弱的心靈不致受傷。李清照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孤獨,居無定所,但大致以金華為多。南渡宋臣,在山明水麗的臨安享樂。李清照則開始行吟雙溪,不與當時的權貴同調。而且,還受著這批人的污蔑。在這種環境中,她不禁感傷地吟出“南來尚怯吳江冷,北去應悲易水寒。”令人感慨深沉。《永遇樂》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難怪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教學目標:永遇樂教案
知識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能力目標: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
情感目標:
體會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作者的寫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方法:
賞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并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這期間,1203年再次被當時執掌大權的韓侂胄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江瀕臨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韓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僥幸求逞,不愿認真準備。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后來就把他調離了鎮江。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而寫下的。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八、布置作業。
完成課下練習。
板書設計: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令人仰慕
詠史抒懷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隆:草草出師,倉皇北顧 警告當朝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下闋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
教學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嗄輳?恢湊拼筧ǖ暮珌麟興?鷯謾5筆泵曬乓厭繞穡?鷦蛉找嫠グ埽?⑵鵒四諑搖:??⒁懷》ソ鶇蠊Γ?怨?套約旱牡匚唬?謔瞧鷯昧誦療?滄魑?耪儔狽サ鈉熘摹5詼?輳?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