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2
這是秋興八首其一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
2、賞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講析法、合作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劉禹錫的詩中說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學能否回憶起一些悲秋的詩句?(師生共同回憶)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唐代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著怎么樣的情懷?請大家集合課前的預習,有感情的朗誦這篇詩文。
二、文學常識回顧
一、導入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世人成為“詩圣”,由于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fu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詩有“詩史”之稱,有《杜工部集》。
文學常識
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常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成敗。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緒,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況、境界,即詩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它是廣義的,不單指景,還指詩人所見所歷之事。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著眼于某種物象中的主觀意向,而意境則是由藝術形象所表露出來的整體境界。讀者運用想象和聯想,進入詩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與作品產生共鳴。
三、詩題解析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故八首寫秋字意少,興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興,這里的“興”也就正如《詩經》里的“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所以,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懷。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去看看“秋”何以“興”。(教師范讀)
四、首、頷聯意象解讀
1、學生朗誦首、頷兩聯
要求:找出此兩聯中的意象,并體味這些意象的特點
2、學生找出意象并簡析特點(小組合作討論)
明確:露、楓樹、巫山、巫峽、江間波浪、塞上風云
3、意象特點分析(只明確本詩文創作于安史之亂以后)
?、儆衤?,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問: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們學過《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里應該是很美好的,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
明確:玉露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極短,而作者此時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來,生命也即將結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鄉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鄉之情頓生。
②凋傷表達出一種凋零、傷心、傷感的感覺;
?、蹢鳂淞郑锾斓臈鳂鋺撌羌t紅火火的,杜牧不是說“霜葉紅于二月花”嗎?而且紅葉也是暖色調,那么這里用楓樹林,是否與詩歌的感情基調相悖呢?
明確:不相悖,秋天楓葉的紅是一種暗紅、缺乏生命氣息的紅;再聯系作者的經歷,他經歷了盛唐的恢宏,轉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這種火紅,暗指盛唐曾經的輝煌。“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衰敗。在大家將要學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楓葉荻花秋瑟瑟”。
?、芪咨轿讔{氣蕭森:巫山巫峽,是山是水,也暗指國家;氣蕭森,蕭瑟陰森,也唐朝安史之亂后的衰敗的氣象。
⑤江間波浪間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云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于不平靜當中;他雖在寫景,卻實在寫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亂,戰爭風起云涌,國家不平靜。怎么能不悲傷不已?因而這句話虛實結合。
所以,首、頷二聯的這些意象都顯露出一種“悲涼”之感,他們構成的意境也給人以 “悲無盡“的沖擊。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語”的寫照。
補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的影響,他有著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
4、學生朗誦首、頷聯
五、寫作背景介紹
1、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在此期間,他的另外兩名好友李白和高適也相繼去世。因而杜甫心中為朋友的“離世”感到無限的悲傷,同時也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纏身感到無限的悲嘆。這時候的杜甫也已經50有余,可是作為文人的他依然是“壯志未酬” “報國無門”,心中也繼續了無限的背憤。對于今天我們學習的詩文,在《讀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
2、提問:作者僅僅難道在悲凄之秋,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國家命運的多舛而發出這樣的“興”,其中作者最想說明的“興”是哪一種?(明確:悲國運衰落)前兩聯作者在寫景,我們也只是憂意象的除了結論,大家,能否在下面的兩聯之繼續找到杜甫“悲國運衰落”的依據呢?
六、頸、尾聯分析
1、在我國的古詩文中“首頷頸尾”對應著“起承轉合”(試請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轉”的)學生帶這問題朗誦頸、尾聯(小組合作討論)
明確:作者在首頷二聯中描寫了秋天悲涼的.景物,在頸聯中,作者前句寫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筆鋒一轉寫到了孤舟靠岸系繩,也系著作者的“故園心”。這樣的過渡,就由寫景轉到了情感的抒發上。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句詩:
?、賲簿諆砷_他日淚:菊花是在秋天盛開,秋也勾人相思。
這“淚”從字面意思上看應該是“叢菊”掉的眼淚。這讓我們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詩“感時花濺淚”,人在很悲傷時景物帶給人的感受。那實際上不是景物在流淚,而是詩人自己。
進一步提問:不過花盛開卻也給人一種欣悅之感,在陶淵明的詩句中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什么用這個意象?會不會與感情基調相悖呢?
明確:不相悖,秋,給人思鄉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經夔州回鄉,菊花兩開說明他想回家想了兩年卻不能回家,悲傷之情頓生,以樂景寫哀情。
?、诠轮垡幌倒蕡@心:孤,說明形單影只;故園,更令人哀傷;作者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亂,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園還好嗎?悲涼由此產生
2、尾聯分析
寒衣處處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處處催刀尺,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這是一年將盡的時候,同時又是一天將結束的時候,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里,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悲”字,那種濃濃的悲,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如白帝城傳來的搗衣聲,一陣高過一陣,一陣急過一陣。(課外拓展:白帝城托孤)
3、學生朗誦頸、尾聯
4、總結:作者當時不僅僅只是在悲凄之秋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而發出這樣的“興”,最終,作者要“興”的是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
七、總結全詩(師生帶感情集體朗誦全詩)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其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交匯,渾然一體。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抒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
八、板書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巫山巫峽
江間、塞上
叢菊、孤舟 蕭森
寒衣、暮砧
教學反思: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教學完畢,但覺得的講的太籠統了,分析不夠深刻。我想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唐詩的能力”,可以分解為如下三點:
1、能誦讀和背誦,并讀出詩的韻律美。《秋興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發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通過反復有表情地誦讀,最好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
2、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為主體意象。這里所選的第一首即為領起之作,《讀杜心解》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系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時間紐帶,它牽系著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著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著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3、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應該注意啟發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解讀一首詩。譬如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提出解讀一首詩的途徑:吟誦、意象、典故、煉字、知人論世、古人評論、比較閱讀(與杜杜甫自己詩歌的縱向比較,與其他詩人的橫向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原來一首詩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逐漸培養形成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與有所創新的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3、掌握詩歌鑒賞“一詞領全詩型”的答題模式。
4、背誦本首詩。
2學情分析
本人所帶的班級是高一普通理科班,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基礎差,低差面較大
3重點難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
2、掌握詩歌“意境”答題步驟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自主學習•積累知識】
(一)走近作者(參看課文注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 (今屬河南) ,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因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又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詩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許多優秀詩歌,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詩風“沉郁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后世詩人影響極大,他被譽為“詩圣”。有《杜工部集》傳世。
(二)背景探尋(參看課文注解)
(三)夯實基礎
注意朗讀語氣,掃除字詞障礙。
活動2【活動】【合作學習•剖析釋疑】
1、“群山萬壑赴荊門”一句,氣象雄偉,先聲奪人,用于寫“窈窕紅顏”的王昭君是否合適?請簡要分析
答案:合適。
①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歸,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著一“赴”字,便令“群山萬壑”集于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寫江山靈秀,是為了托出昭君。
②在作者的心中,昭君是一位具有大山般性格的奇偉女子。
2、詩句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答案: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有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有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時不能歸而魂魄歸來。通過這些對比,反襯出昭君出塞對的悲慘命運。
3、怎樣理解“環佩空軌夜月魂”的“空”?
答案:“空”是“徒然,白白的”之意,表面上看,大錯已成,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但魂歸故國,可見其懷戀故國之心多么強烈。如此奇女竟淪落如此下場,怎不令人傷心?一個“空”字表達了詩人的悲憤之情。
4、杜甫為什么會深情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
答案:王昭君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后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昭君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不遇一樣,都是讓人感嘆之事。杜甫詠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活動3【講授】學習方法小結
移情入境法:展開想象與詩人形成共鳴,甚至讓自己化身為詩人,體味詩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詩中的形象,緊扣表現形象特征的詞語,體味情感;
知人論世法:能盡可能了解詩人生活的時代特征和其自身境況。
活動4【測試】鞏固檢測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 嚴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 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 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 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 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陸 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請談談這首詩前兩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達效果。
解析 品味“入”“摩”兩個動詞表現出來的河與山的氣勢。
答案 “入”字表現出河的生氣,“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分析詩歌“意境”,
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及意義。
煉字題型答題步驟:
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指出這個字特殊的語法現象或修辭手法,如詞類活用、擬人、通感、化靜為動等;
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么藝術效果。
活動5【作業】課后練習
做學案
理解本詩的景物描寫的作用
秋興八首(其一)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秋興八首(其一)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自主學習•積累知識】
(一)走近作者(參看課文注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 (今屬河南) ,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因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又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詩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許多優秀詩歌,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詩風“沉郁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后世詩人影響極大,他被譽為“詩圣”。有《杜工部集》傳世。
(二)背景探尋(參看課文注解)
(三)夯實基礎
注意朗讀語氣,掃除字詞障礙。
活動2【活動】【合作學習•剖析釋疑】
1、“群山萬壑赴荊門”一句,氣象雄偉,先聲奪人,用于寫“窈窕紅顏”的王昭君是否合適?請簡要分析
答案:合適。
①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歸,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著一“赴”字,便令“群山萬壑”集于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寫江山靈秀,是為了托出昭君。
②在作者的心中,昭君是一位具有大山般性格的奇偉女子。
2、詩句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答案: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有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有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時不能歸而魂魄歸來。通過這些對比,反襯出昭君出塞對的悲慘命運。
3、怎樣理解“環佩空軌夜月魂”的“空”?
答案:“空”是“徒然,白白的”之意,表面上看,大錯已成,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但魂歸故國,可見其懷戀故國之心多么強烈。如此奇女竟淪落如此下場,怎不令人傷心?一個“空”字表達了詩人的悲憤之情。
4、杜甫為什么會深情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
答案:王昭君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后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昭君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不遇一樣,都是讓人感嘆之事。杜甫詠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活動3【講授】學習方法小結
移情入境法:展開想象與詩人形成共鳴,甚至讓自己化身為詩人,體味詩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詩中的形象,緊扣表現形象特征的詞語,體味情感;
知人論世法:能盡可能了解詩人生活的時代特征和其自身境況。
活動4【測試】鞏固檢測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 嚴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 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 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 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 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陸 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請談談這首詩前兩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達效果。
解析 品味“入”“摩”兩個動詞表現出來的河與山的氣勢。
答案 “入”字表現出河的生氣,“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分析詩歌“意境”,
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及意義。
煉字題型答題步驟:
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指出這個字特殊的語法現象或修辭手法,如詞類活用、擬人、通感、化靜為動等;
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么藝術效果。
活動5【作業】課后練習
做學案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云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故鄉,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磥碛忠荒赀^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寫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肚锱d》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與熏陶,是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非常關注。他曾多次在詩中表示過“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類的心跡。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時刻關心著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
可是,事與愿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威迫,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為此而深感憂慮。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歷經流離,備嘗艱辛,身心憔悴不堪。他在此期間處境窮困和心境凄慘。他日夜想回歸故鄉,卻始終無法實現愿望。寫這首《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為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層次結構](標注黃色的文字要求學生記在筆記本上并背誦)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視野中的巫峽景象和陰森氣氛: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蓋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
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照應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而出(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則描寫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表現了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內容總評]
整首詩隨物興感、即景寄懷,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回歸故鄉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古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遠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為深厚。
[藝術特色]
1、章法謹嚴。比如頸聯,“叢菊”照應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而出,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
2、情景無間。表面上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和景互為依托、互相生發,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的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興懷,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顯,情因景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語言練達。如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
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附錄:《秋興八首(其一)》背誦材料
[思想情感]
首聯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蓋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頸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尾聯表現了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
[內容總評]
整首詩隨物興感、即景寄懷,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回歸故鄉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古以來,悲秋成為了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遠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為深厚。
[藝術特色]
1、章法謹嚴。比如頸聯中的“叢菊”照應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而出,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
2、情景無間。從表面上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和景互為依托、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寄寓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的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整首詩既因物興懷,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懷,讓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顯,情因景而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教學目標
秋興八首其一優秀教案
知識與技能:
1、 學會把握詩歌中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 學會抓住意象解讀古詩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3、學會如何賞析一首古詩。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情感與態度:
5、詩歌意象中所蘊含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國之思。
教學重點:目標1、2、5 。
教學難點:目標3、4 。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一起走進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的關注之中。
二、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然后完成:
1、從詩體上說,這是一首什么詩?(律詩,并回顧唐詩體裁特點)
2、這首詩的韻腳是哪幾個字?(林、森、陰、心、砧)
3、用筆畫出詩中的意象。
三、鑒賞詩歌
接下來,我們鑒賞這首古典詩歌。那么,如何鑒賞一首古詩呢?
第一步,抓住題目。題目即詩眼,解讀了題目,詩歌就理解了一半。
第二步,解讀詩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詩中的意象,然后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這首詩歌有什么樣的內涵,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要求學生根據上述基本鑒賞規律,安排學生活動:自讀、討論
課堂活動過程:
提問1:題目是什么意思?
提問2:詩句的字面意思
提問3:詩中出現的意象。
提問4:這些意象有什么內涵?
提問5: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問6:詩歌應用到了哪些藝術技巧?
1、學生發表討論后得出的意見,教師隨機給予恰當點評;
2、教師明確:
題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發內心的情感。
詩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楓樹葉,巫山巫峽上景象蕭瑟陰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濃云垂地。又見菊花開了,淚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
詩中的意象以及其含義:
1)、玉露凋傷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林”:火紅艷麗,暗指曾經輝煌的盛唐 。“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衰敗。
2)、巫山巫峽氣蕭森:“氣蕭森”:蕭瑟陰森。指唐朝安史之亂后的衰敗的氣象
3)、江間波浪間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江,山。暗指國家)
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云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于不平靜當中。意指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亂, 戰爭風起云涌,國家不平靜。
4)、叢菊兩開他日淚:兩開:開了兩次,回家的事情等了兩年,兩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園心:“孤”形單影只,思念故園,更令人覺得哀傷。“一”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亂,故園還會安好嗎?悲涼由此產生
6)、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又是一年將盡時,同時又是一天的結束時,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里。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愁”字,那種濃濃的愁,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感油然而生。
藝術技巧:
1)、對偶 頷聯 頸聯。具體:[江間]對[塞上],[波浪]對[風云]、[叢菊]對[孤舟];[兩開]對[一系]
2)、結合上述鑒賞,總結一下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小結主題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