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2
這是老子的一生,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老子這個存在爭議的名人。
2.理解“道”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恰到好處地運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節(jié)選內容運用辯證法思維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老子》五章
老子道家學術孕育三千年的中國心靈雞湯助您洗滌心靈。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經》是一個知識寶庫內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靈得到解脫幾年前的《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經》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xiāng)今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圣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
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在于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斗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huán)往復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后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后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三、學習第一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一)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學范疇含義有:
(1)構成世界的實體。
(2)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
(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
(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發(fā)動者。
5、段落小結:(出示幻燈二)
老子設立“道”這一個最高范疇主要是為了方便闡述其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而已。
本章旨在說明:
(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精深玄妙;
(2)、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個形容詞而已。
四、學習第二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三)
(1)本章總結了自然現(xiàn)象及日常生活經驗中矛盾對立依存轉化的例子由此推論出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無為思想)。
(2)“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創(chuàng)建、去發(fā)揮能動性去貢獻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而順著自然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據(jù)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沖動。人類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極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學習第二章
1、組織思考:怎么看待“清靜無為”?
2、學生討論。
3、學生代表發(fā)言。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四)
(1)人有思想知識情欲作為有為本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而有意地不作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實乃違反人之自然天性。
(2)、無為悖乎人類生活之趨勢逆乎生活創(chuàng)造進步之主流。受其影響國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難辭其責。
(3)然叫人減低欲望保養(yǎng)自身亦可救弊亦可養(yǎng)人。
二、學習第十九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五)
(1)具體論述治國主張反而論述該去除哪些東西。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教學目標
1.理解《老子》的思想內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2.本節(jié)課難點:讀懂《老子》節(jié)選,掌握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辯證法思想,“道”、“有”與“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的深刻內涵,要做深入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函谷)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為導入文字,創(chuàng)設情景。
二、老子其人其書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母親懷了七十二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
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終。《道德經》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的書。《道德經》是解釋道家哲學的主要經文。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
三、經典誦讀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譯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打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fā)聾,豐腴的美食使人口味敗壞,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珍奇財寶令人行為不軌。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人為萬物之靈。王為萬人之首。人因與物均有私情,故應取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應取法天無不覆的無為之道,天應取法大道虛無清靜的真一體性。道本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四、學習故事鏈接,對老子的思想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五、布置作業(yè)
1、搜集有關老子的其他故事,加深對其主張的了解。
2、課下閱讀老子的《道德經》。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fā)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蘊含其中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道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道可道,非常道”“天長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說起這些話,我們都不會覺得陌生,它們都出自我國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xiāng),即現(xiàn)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過禮,后隱退,著《老子》一書。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后世許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稱《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書中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思想,保存了許多古代天文、生產技術等方面的資料,還涉及軍事和養(yǎng)生。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以全情投入的朗讀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進一步明確字音、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自由朗讀。要求學生自己放聲朗讀,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教師借此了解學情,可做個別指導。
5.師生齊讀。
三、講解交流。
1.我們在朗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章時,大家是否發(fā)現(xiàn)這一章的規(guī)律呢?
美和惡、善和不善、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這些都是完全對立的兩個方面。
2.它們之間除了完全對立之外,還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在互相對立中互相依賴,是相反相成的概念,離開前者則后者不存在,離開后者則前者不成立,同時,二者又可以轉化。這種關系是哲學中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
3.這種相反相成,互相轉化的規(guī)律給我們哪些啟示呢?(大家默讀這一章)
一切順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課文中的哪幾句話可以做它的佐證?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會經常發(fā)現(xiàn)“君子”這個詞,“君子”是孔子贊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則經常提及“圣人”,何謂“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人,也有的人認為“圣人”指的是統(tǒng)治者。
6.這一章可以給統(tǒng)治者哪些借鑒意義呢?
治國應順其自然,實行“無為而治”。
7.“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國思想,“無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嗎?
不是。道家的“無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無心于為。無心即沒有特別的意念,順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別想怎么樣”。老子認為治國的關鍵在于清靜無為,少私寡欲,慎行貴言,順應自然,不要肆意妄為,擾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為所欲為,應該讓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甚至讓百姓感覺不到統(tǒng)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則,就會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亂。
8.雖然我們并非圣人,但我們同樣可以從經典中獲取適合我們的精神給養(yǎng),你覺得這一章對你修身為人有哪些指導?
拋棄私欲和貪婪,采取順其自然的方式對待人和事。
9.如果說在修身為人方面能帶給我們啟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則更為集中。這一章主要談的是修身和自我發(fā)展的問題。請同學們齊讀這一章,就你感觸最深的一點談談自己的思想收獲。
自知者明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0.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明朝哲學家陽明曾說:“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這一章中的哪句話可以作為這種觀點的佐證?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古人也認為人是“死而不亡”的,認為人死后并沒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靈魂之舉,這與老子的觀點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張的.“死而不亡者壽”指的是身雖死而精神猶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死而不亡”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精神長存,足夠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歸于“道”,亦即永不消逝。這與古人祭拜祖先靈魂是不同的。
四、背誦感悟。
按照教師板書提示背誦。
五、課后作業(yè)。
1.背誦默寫課文。
2.繼續(xù)閱讀《老子》。
板書設計: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處無為之事
天下皆知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行不言之教
美之為美 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轉化--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教學目標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經》。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
3、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思考其現(xiàn)實意義,學習“以喻說理”的寫法。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培養(yǎng)學生結合注釋,初步讀懂文章的能力。識記本文出現(xiàn)的重要實詞的含義、重要虛詞的用法,積累文化常識和文言句式。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解“有”和“無”、“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的關系,理解老子的辯證哲學。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觀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傳承其中積極、優(yōu)秀之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
難點:理解老子的辯證思想,注意區(qū)別對待思想中的消極因素。引導學生把握《老子》當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啟示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秦諸子中,有一個人,很有神秘感,傳說他母親懷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從腋下產出他。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擔任過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后來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云游,騎青牛過函谷關時,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便出自此書。
二、寫作背景
據(jù)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在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的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究底,對知識非常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老子經常觀察日月星辰,思考天為何物,以致經常睡不著覺。后來,商容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這段經歷,使老子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時期,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周朝式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爭讓老子目睹了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國安民的主張。《老子》一書所述的內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張。
三、作者介紹
老子(生卒年不詳),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春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
四、題目解說
《<老子>四章》選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內容,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老子的思想。
五、層次結構
1. 第十一章:通過對“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分析,體現(xiàn)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
2. 第二十四章:闡述“有道者不會彰顯自我”的道理。
3. 第三十三章:強調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yǎng)。
4. 第六十四章:告訴人們要始終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規(guī)律,要有堅定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時,引出“無為而治”思想的具體做法。
六、全文分析
1.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長。”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這里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說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結果都是不好的,會使人們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2.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的“富”與“志”各有什么含義?
“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質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對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識,不是“有志”;只有將志向付諸實踐,并堅定不移,竭力實行,才是“有志”。
3.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包含的意味?
這些語句中包含辯證意味,其表現(xiàn)及結果往往是對立統(tǒng)一的,貫串著以退為進和所謂“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以要靈活運用。
4.結合本文內容,談談應怎樣理解“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
“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最難能可貴的。“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一個人倘若能審視自已、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實執(zhí)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來強調積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勸學》中也曾強調積累的重要性,兩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觀點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強調只有從小處開始積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勸學》中“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強調從小處積累的重要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觀點二:不相同。兩者的思想有某種繼承關系,或者說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觀點。但荀子與老子的結論是不同的,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主張;而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zhí)”,強調讓人們依照自然規(guī)律,樹立信心,堅定意志,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七、中心思想
《<老子>四章》主要闡述了老子關于“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顯自我的道理,強調了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yǎng)的觀點,并告訴人們依照自然規(guī)律,從小事做起,“無為而治”,這四章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老子的觀點。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