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7
這是荊軻刺秦王優秀導入語,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譯文讀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記》史學價值及文學地位,建立對《史記》的濃厚興趣。
教學內容: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荊軻部分荊軻刺秦王片段。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剛學過一篇課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PPT:魯迅評價《史記》),意思說《史記》史料價值與文學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詩來自《史記》(PPT:《易水歌》)。教師講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我們進行課外閱讀,有時會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讀懂它們呢?剛才老師講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記》中司馬遷是如何記載這段故事的。
2、學習送別片段(PPT:送別片段)。
(1)初讀。輕聲閱讀,對照注釋看看能否讀懂每一句話。
(2)再讀。請同學們翻開譯文,找一找與這段文字相對應的譯文。讀一讀譯文,再讀一讀古文,試著對古文進行解釋。
(3)三讀。理解了意思,請同學們根據意思試著斷句,將古文讀通順。
(4)對這段文字,你有沒有疑問?
①為什么太子及賓客都穿戴著白衣白帽前來為荊軻送行?所以人們的心情都是怎樣的,文章當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種心情?
②荊軻知道這一去再也不能回來嗎?那他表現得如何?為什么荊軻連頭都不回一下?
(5)讀懂了文字的意思,我們就可以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誰能讀出這些文字所蘊含的情感。
(6)小結歸納學習古文的方法。
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剛才我們讀懂這段古文運用了哪些方法。
①借助注釋,逐句理解古文。
②借助譯文,整體把握古文。
③結合理解,讀準讀通古文(PPT:學習古文的方法)。
3、學習刺秦片段
荊軻是如何刺殺秦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PPT:荊軻刺秦視頻)。
《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敘述(PPT:刺秦片段)。
(1)自學。運用剛才學習的閱讀古文的方法自讀荊軻刺秦片段。
(2)交流學習情況。
(3)荊軻是如何刺殺秦王的,圈出具體描寫荊軻行刺動作的詞語(板書:把、揕、逐、擿)。
理解這些詞語嗎,揕和擿能否對調?從這兩個詞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用詞的準確。我們來看看白話文是怎么描寫這些動作的,你發現古文和白話文有什么區別?
靠近就抓住秦王的袖子刺,離得遠了就將匕首投向對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荊軻什么特點(板書:冷靜機智)。
除此之外,荊軻還表現出怎樣的品質?(勇敢)的確,荊軻是抱著必死的信念來到秦國的,從文章當中你能看出他面對死亡毫無懼色嗎?
但我告訴你,《史記》中剛剛出場的荊軻可不是如此大無畏的(PPT:荊軻懦弱的一面)。誰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為什么一個看似這樣懦弱的人能夠演繹出這么悲壯的一幕的.呢?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荊軻想到的是什么?(板書:信守諾言)
雖然,荊軻刺秦王未能成功,但是荊軻以死報恩,好不悲壯。回想數日前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行的一幕,荊軻可以含笑了。(PPT:《易水歌》)
這歌聲伴著高漸離凄約哀婉的筑聲,每一個音符都是一行傷心淚,讓我們一起讀《易水歌》。
士為知己者死,蕭蕭易水河的風剪不斷荊軻一往無前的決心,讓我們讀出這份決然(再讀《易水歌》)。
4、小結。
一把劍,一首詩,一段佳話。利劍配俠客,鑄劍大師歐冶子傾畢生心血鑄就五把利劍,湛盧、純鈞、勝邪、巨闕與魚腸,就是這把魚腸劍演繹了一段同樣蕩氣回腸的故事,同學們如果你感興趣,不妨利用今天的學習方法去讀一讀《史記·刺客列傳》中專諸這位刺客。當然,不僅如此,正如魯迅講《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精彩對于他從來就不缺少,如果利用今天我們學習的方法多充實自己,一定會給我們的閱讀生活增添更多樂趣。
板書設計:
荊軻刺秦王
把 揕 逐 擿
冷靜機智 信守諾言
教材概述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荊軻刺秦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從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的描寫和場面描寫兩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現,這是學習的重點
思路方法
學習文言文要堅持熟讀,在讀的基礎上做一個欣賞者:故事的主人公是荊軻,故事的主線是“刺”行刺的緣起,行刺的準備,行刺的實施,無一不處處時時撩撥著你的心弦在這場慷慨悲壯的斗爭中,我們結識了忠義剛直、果敢機智的荊軻,也認識了外勇內怯的秦武陽,還有豪爽慷慨的樊於期,更有貪殘怯弱的秦王在身臨其境地欣賞了歷史故事后,還要去做一個積極的知識積累者和儲存者,做一個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判者在波瀾起伏的故事回味中,完成下列知識的“囤積”:
1.歸納整理本文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和文言句式,這是學習的重點;
2.摘抄積累一些你認為重要的詞語、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并分別進行直譯和意譯;
3.對本文進行評價性閱讀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三維目標
1.復習文學常識《戰國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2.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親、深、解、救、教、敢、還、振、圖、室、詔、被、窮、兵、陣、私”;通假字:“決、卒”;古今異義詞:“涕、幣、提、股”
3.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描寫,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
故事導入
“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中是斬殺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在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孰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人也使用過這一“現代化戰爭手段”,只不過它完全靠個人的力量這就是發生在我國歷史上戰國末期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勢單力孤的燕國刺客荊軻,一方是勢力強大的秦國皇帝秦始皇想知道這場實力懸殊的斗爭是如何展開的嗎?想知道這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故事的結局嗎?想去“親歷”這場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扣人心弦的歷史場面嗎?那就讓我們隨著漢代劉向的筆觸,走進兩千年前的秦國吧!
情景導入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很大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選自《戰國策》的另一篇文章《荊軻刺秦王》
文本解讀
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
(1)《戰國策》是一部分國記事的史書,雜記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之事,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統一天下約二百四十年的部分歷史《戰國策》是由戰國末期至秦漢間一部史料匯編,西漢劉向重新整理,分為33卷,定名為《戰國策》該書記敘了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的言論及其縱橫捭闔的斗爭,從中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種矛盾全書側重記敘了縱橫游說之士急功好利、朝秦暮楚、玩弄權術的行為和聳人聽聞、放言無憚的辭令,突出表現出縱橫家的思想:政治上崇尚謀略,強調審時度勢,肯定舉賢任能;在人生觀上追求功名顯達、富貴利祿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首先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書對當時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鮮明生動的描繪,尤其描寫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戰國策》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言行、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有時還運用虛構的手法
《戰國策》在語言藝術上的空前成就是其文學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風格是: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戰國策》文章的特點還體現在: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軼聞掌故來增強辯詞的說服力;大量運用對偶排比,增強文章的氣勢;長于鋪張渲染
(2)相關背景
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他十分憤恨,就逃回燕國,后來秦兵進攻各國,兵臨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太子丹就讓荊軻到秦國刺殺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救國難的目的本文記敘的就是這件事情的始末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慶卿,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又叫荊卿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2.基礎積累
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
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請辭決矣(“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賓”通“儐”,迎賓贊禮的人)
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倉促,突然)
秦王方還柱走(“還”通“環”,繞)
信息篩選
找出本文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常見文言句式
明確:1.詞類活用:
進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函封之: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前為謝曰:前,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其人居遠: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方
使使以聞大王: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太子遲之:遲,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發盡上指冠: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
乃欲以生劫之:生,形容詞作狀語,活著
2.古今異義
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今義:生活窮困,經濟困難
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的人今義:年長的人
將軍豈有意乎古義:有心意,此處引申為同意、愿意今義: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見
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終已不顧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左右乃曰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3.常見文言句式
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詞“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詞“以”)
欲與(之)俱(往)(省略介詞賓語和謂語)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省略介詞賓語)
見燕使者(于)咸陽宮(省略介詞)
使(之)畢使于前(省略兼語)
群臣侍(于)殿上者 (省略介詞)
獻(于)秦王(省略介詞)
比(于)諸侯之列(省略介詞)
而(按)秦法……(根據文意省略)
皆陳(于)殿下(省略介詞)
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倒裝句
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介賓短語后置,數量詞作定語后置)
能力提升
梳理課文情節:根據故事發展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全文可以分為四部分(一)開端(秦將王翦破趙——愿足下更慮之):行刺緣起(二)發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行刺準備(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結局(末段):荊軻被斬
分析鑒賞
分析第一部分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的特點
明確:開端寫行刺的緣起,文章一開始,就連用“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故事一開始就籠罩著緊張的氣氛,為后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太子“恐懼”,心急如焚,“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一語,婉轉含蓄,微帶責難,使他與荊軻之間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荊軻在此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體現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然而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之地圖”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現出他勇而多謀、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但由于太子丹“不忍”,與荊軻意見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合作探究
1.討論第二部分人物動作、語言及場面描寫的作用
明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寫了行刺的準備這一部分包括準備信物、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別五個場面,其中“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是行刺的必備條件,然屬次要情節,只一筆帶過其他三個情節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側面,特別是“準備信物”的關鍵是激樊於期獻頭荊軻體諒太子“不忍”,果斷地決定“私見樊於期”一席對話,先動之以情,激起樊對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曉之以理,說明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最后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動計劃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三言兩語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繼而“偏袒扼腕而進”,甘心自刎獻頭這一段對話和動作描寫,展示了兩個異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風貌:兩人都是燕趙慷慨之士,一個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于心計,俠士風度躍然紙上;一個義勇剛烈,熱肚直腸,武將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現了荊軻性格的另一個側面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開口“先遣秦武陽”,這種不信任之舉無異于是對荊軻人格的侮辱“士可殺而不可侮”,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剛烈性格的表現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說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恰好形成對荊軻的鮮明反襯
“易水送別”拉開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準備”中的高潮“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筆道出一場生離死別,加以蕭蕭易水,變徵歌聲,垂淚涕泣,形成一種凄驚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然而作者筆鋒輕轉,“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悲涼變為悲壯,低沉變為高昂,生離死別變為同仇敵愾這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描寫這一場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電影攝影師,運用點面結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將全景鏡頭(“皆白衣冠以送之”)、特定鏡頭(“既祖,取道”)、全景鏡頭(“士皆垂淚涕泣”)、特定鏡頭(“就車而去,終已不顧”)交錯次第展開,將一瞬間同時發生的各種現象交織起來寫,真是匠心獨運
2.分析第三部分:這一部分寫“廷刺秦王”,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寫了哪些場面?人物的語言、動作有什么特點?人物的性格如何?
明確:這一部分描繪荊軻與秦王正面交鋒,可謂波瀾迭起,荊軻的性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部分情節可概括為:厚遺蒙嘉——顧笑武陽——圖窮匕見——倚柱笑罵四個場面
“厚遺蒙嘉”,得以引見,可見行事周密獻圖時,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眼看事情就要敗露在這猝然生變的節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語意圓轉,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竇冰釋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著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而與秦武陽的“色變振恐”對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與上文太子丹的疑荊軻信武陽的情節相照應“圖窮而匕首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立拔”與此同時,荊軻“取——奉——發——把——持——揕”,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后竟出現“乃以手共搏之”的戲劇性場面眼看著秦王要成為劍下之鬼,由于侍醫夏無且以藥囊投軻,荊軻反被秦王“斷其左股”,轉瞬之間由優勢轉為劣勢,最后反“被八創”,完全失去戰斗力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語,突出地渲染了千鈞一發的緊張形勢在這驚心動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驚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驚呼,襯托了荊軻的英雄虎膽“倚柱而笑”,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陶潛語),今日讀之,誰不為之感慨欷歔?
拓展探究
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明確: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8226;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課堂小結
《荊軻刺秦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從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的描寫和場面描寫兩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現我們要學習這種寫法,在作文時加以運用
作業設計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對于同一個問題,多換幾個思考的角度,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會有“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感覺——
1.在你眼中,荊軻是怎樣的一個人?
2.陶淵明有詩評價荊軻刺秦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笑罵秦王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也有人認為“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使得荊軻倉促成行,造成行刺秦王失敗……你認為荊軻刺秦王為什么沒有成功呢?
3.你認為荊軻應該刺秦王嗎?“刺秦”是進步的還是落后的?如何看待“刺秦”這一事件呢?
板書設計
開端:行刺緣起
發展:行刺準備
高潮:廷刺秦王
結局:荊軻被斬
第二課時
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本課的文言知識,對人物形象作了一些分析,下面我們繼續學習本文
文本解讀
合作探究
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確: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能力提升
解釋下列句子的意思
(1)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全句意為:秦王必定高興地接見我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3)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4)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5)乃為裝遣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6)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7)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8)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分析鑒賞
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明確:(1)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2)突出重點在眾多的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3)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4)有條不紊人物活動按時間順序描寫(5)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拓展探究
本文向讀者展示了哪幾個角度?
明確:角度之一: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奉命于危難之間”,此其一行刺秦王,須以樊將軍首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荊軻為等助手,“頃之未發”,太子丹因而“遲之”,荊軻憤然出發,此其三“朝見”秦王時,秦武陽臨陣怯場,以致秦群臣“怪之”,氣氛驟緊,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就在這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荊軻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練傳神的人物太子丹婉責荊軻時,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快人快語,表現出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的性格特點“激樊獻頭”時,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先動之以情,后曉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獻頭太子疑其改悔時,荊軻怒斥太子的幾句話,則表現了他不畏權勢、耿直剛烈的性格在秦廷上,當秦武陽“色變振恐”時,荊軻的幾句“謝曰”,使秦廷上下疑竇冰釋,使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正是化腐朽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絕!“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是荊軻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他自明心跡的一句話盡管太子丹對他產生過懷疑,但荊軻還是堅守信義,對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誠之心,蒼天可鑒!
角度之三: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重點分析兩個場面一是“易水辭訣”,二是“廷刺秦王”秋風蕭瑟,筑聲悲涼在這悲壯而又凄愴的氣氛之中,荊軻先是以歌聲抒懷,最后則毅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大義凜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聽到荊軻的歌聲后,起初“皆垂淚涕泣”,繼而“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三個“皆”字,寫出了全體送行者的強烈反應,烘托了送行場面的壯烈氣氛整個送行場面的描寫,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應不足百字,卻寫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二是“廷刺秦王”一個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攪得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作者既從正面描寫了荊軻的行動和神態,也從側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現,既描繪了人物,也渲染了環境,從而突現了荊軻履險不驚、臨難不懼的氣度
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對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的敘述,贊揚了荊軻機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俠義行為,表現了作者反抗強暴統治的思想,這是本文的主旨,同學們已經領會了
作業設計
同學們課下完成文言字詞的歸納與積累,并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荊軻的“智”:
a)私見樊於期
b)厚遺秦蒙嘉
c)顧, 笑秦武陽
習題解答
一、熟讀課文,理出故事梗概,說說作者是怎樣表現荊軻的性格的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出故事梗概要對情節作適當概括荊軻的性格也是在情節的發展中體現出來的
參考答案:可分若干情節概述如:大軍壓境、計議行刺、求取信物、準備匕首、配備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訣別、慷慨悲歌、計見秦王、顧笑武陽、秦廷搏擊、倚柱笑罵、遇難身亡
荊軻的性格:深沉(準備信物時深謀遠慮)、剛毅(遲發見疑,他怒叱太子)、機智勇敢(秦廷搏擊)
二、背誦易水訣別一段,并說說這段描寫烘托了怎樣的氣氛,其中的音樂描寫有什么作用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鑒賞這篇文章的優美段落
參考答案:這段描寫,烘托了一種慷慨悲壯的氣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風蕭蕭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其中音樂描寫表現荊軻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壯氣氛
教材概述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荊軻刺秦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從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的描寫和場面描寫兩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現,這是學習的重點
思路方法
學習文言文要堅持熟讀,在讀的基礎上做一個欣賞者:故事的主人公是荊軻,故事的主線是“刺”行刺的緣起,行刺的準備,行刺的實施,無一不處處時時撩撥著你的心弦在這場慷慨悲壯的斗爭中,我們結識了忠義剛直、果敢機智的荊軻,也認識了外勇內怯的秦武陽,還有豪爽慷慨的樊於期,更有貪殘怯弱的秦王在身臨其境地欣賞了歷史故事后,還要去做一個積極的知識積累者和儲存者,做一個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判者在波瀾起伏的故事回味中,完成下列知識的“囤積”:
1.歸納整理本文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和文言句式,這是學習的重點;
2.摘抄積累一些你認為重要的詞語、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并分別進行直譯和意譯;
3.對本文進行評價性閱讀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三維目標
1.復習文學常識《戰國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2.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親、深、解、救、教、敢、還、振、圖、室、詔、被、窮、兵、陣、私”;通假字:“決、卒”;古今異義詞:“涕、幣、提、股”
3.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描寫,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
故事導入
“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中是斬殺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在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孰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人也使用過這一“現代化戰爭手段”,只不過它完全靠個人的力量這就是發生在我國歷史上戰國末期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勢單力孤的燕國刺客荊軻,一方是勢力強大的秦國皇帝秦始皇想知道這場實力懸殊的斗爭是如何展開的嗎?想知道這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故事的結局嗎?想去“親歷”這場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扣人心弦的歷史場面嗎?那就讓我們隨著漢代劉向的筆觸,走進兩千年前的秦國吧!
情景導入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很大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選自《戰國策》的另一篇文章《荊軻刺秦王》
文本解讀
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
(1)《戰國策》是一部分國記事的史書,雜記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之事,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統一天下約二百四十年的部分歷史《戰國策》是由戰國末期至秦漢間一部史料匯編,西漢劉向重新整理,分為33卷,定名為《戰國策》該書記敘了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的言論及其縱橫捭闔的斗爭,從中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種矛盾全書側重記敘了縱橫游說之士急功好利、朝秦暮楚、玩弄權術的行為和聳人聽聞、放言無憚的辭令,突出表現出縱橫家的思想:政治上崇尚謀略,強調審時度勢,肯定舉賢任能;在人生觀上追求功名顯達、富貴利祿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首先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書對當時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鮮明生動的描繪,尤其描寫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戰國策》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言行、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有時還運用虛構的手法
《戰國策》在語言藝術上的空前成就是其文學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風格是: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戰國策》文章的特點還體現在: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軼聞掌故來增強辯詞的說服力;大量運用對偶排比,增強文章的氣勢;長于鋪張渲染
(2)相關背景
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他十分憤恨,就逃回燕國,后來秦兵進攻各國,兵臨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太子丹就讓荊軻到秦國刺殺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救國難的目的本文記敘的就是這件事情的始末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慶卿,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又叫荊卿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2.基礎積累
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
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請辭決矣(“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賓”通“儐”,迎賓贊禮的人)
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倉促,突然)
秦王方還柱走(“還”通“環”,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戰國策》及相關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
3、 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記敘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介紹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閱讀課文,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 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理解領會荊軻不畏強暴、不避艱險、舍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引導學生領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分析荊軻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為 2、積累重要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領會古代記敘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教學方法】1、講解法 2、自主合作法3、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板書課題)
二、【《戰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 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四、【掃清閱讀障礙 】
1、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創(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 (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無且(jū)
2、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習得來)
①秦王必說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
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五、【復述故事情節,把握課文結構】
1、指名學生復述
2、 快速梳理情節(多媒體展示)
序幕 狼煙四起
開端 義士請纓
發展 求取信物 易水訣別
高潮 廷刺秦王
結局 壯士殞命
尾聲 秦王目眩
六、【精彩語段賞析】
1、師生共同確定精彩情節
板書: 求取信物 易水送別 廷刺秦王
2、 感受精彩情節,學生朗讀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 分角色朗讀
易水送別 全體朗誦
廷刺秦王 單人朗誦
3、分組討論:
(1)分三組,分別討論三個精彩片段。
(2)討論內容,精彩從何而來。任選一個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 或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 或寫作技巧 或其他三組分別派代表發言,教師點撥 :
1)求取信物 荊軻與樊於期的對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現出深謀遠慮、心機綿密的個性。
2)易水送別
場面描寫
1 抓住特點 白衣冠
2 突出重點 荊軻
3 顧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結合寫景 風蕭蕭兮易水寒
烘托一種慷慨悲壯的氣氛,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 如:白衣冠 世皆垂淚涕泣 世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風蕭蕭兮易水寒
3)廷刺秦王
顧笑武陽
沉著機智、鎮定自若
超人的膽略、非凡的氣質(神態)
圖窮匕現
神勇 (動作描寫 短句)
倚柱笑罵
視死如歸 (神態)
4.總結歸納(荊軻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荊 軻 刺 秦 王
精彩情節 人物性格(荊軻)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謀遠慮、胸有城府 人物對話
易水送別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場面烘托
廷刺秦王 機智沉著、視死如歸 動作、表情
七、【課堂小結】
《荊軻刺秦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從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的描寫和場面描寫兩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現。我們要學習這種寫法,在作文時加以運用。
八、【作業布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同是強秦壓境,荊軻毅然選擇了提劍行刺,有人卻選擇了游說。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請完成作業:
“退秦”還是“刺秦”——由燭之武和荊軻想到的
九、【板書設計】
荊 軻 刺 秦 王
精彩情節 人物性格(荊軻)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謀遠慮、胸有城府 人物對話
易水送別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場面烘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