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1
這是小學四年級國學論語教案,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
3.聯(lián)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學習重難點】
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點)
2.聯(lián)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中學到了很多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后,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xù)學習本課。
二、教學新課
1.文章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分別講了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yǎng)三方面的內(nèi)容。
(1)學習態(tài)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習方法: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傳不習乎?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品德修養(yǎng):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④子曰:“賢哉回也……”
⑤飯疏食,飲水……
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diào)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疲倦而無所得。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三、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勤于復習
學思結合
學習態(tài)度以學為樂
誠實謙虛
珍惜時間
修身做人寬厚仁義
堅貞守節(jié)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你是怎么看待“簞食瓢飲”的?
生甲:顏回的這種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真是不容易,所以說,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生乙:我從顏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種高潔的學者風范。他不會因為物質(zhì)條件的簡陋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不會轉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終也不會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贊同以上二位的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完全摒棄優(yōu)厚的物質(zhì)條件,利用它為我們的學習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不也很好嗎?
知識目標:
論語十則優(yōu)秀教案
1. 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 能讀會寫“慍、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3.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⒓核挥鹗┯谌?rdquo;等詞語。
能力目標:
1.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2 . 理解、運用《論語》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標:
1.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yǎng);
2.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涵,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點評《論語》十則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的意蘊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熟讀成誦,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
2. 探究法。在教學中,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語言文字質(zhì)疑釋疑并加以評點,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從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設計1: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lián)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和做人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
設計2: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那長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誠的藏傳佛教徒向著布達拉宮或者伊斯蘭教徒向著麥加前行的壯觀情景。而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這其中的緣故嗎?人們多稱孔子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鄉(xiāng)。據(jù)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約合現(xiàn)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重要經(jīng)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fā)現(xiàn)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古圣的教誨。
設計3: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她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不少光輝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二、交流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知識
(可以投影顯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他被尊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寫的《春秋》加以刪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 《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叫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和對象。清朝時有一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有一天到廟里住宿,聽見一位和尚在念經(jīng),就問他:“一部《法華經(jīng)》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一個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太多了,誰也沒有統(tǒng)計過。課文第一至第第九則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第十則屬于這種體式;敘事體,其中多少有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掃清文字障礙。
2、聽讀,聽老師示范朗讀,把握節(jié)奏語氣。
3、正音釋詞:①論語(lún)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xiàn)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③慍(yùn):生氣,發(fā)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檢查。 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強毅。⑧凋(diāo):凋謝。 ⑨矣(yǐ):語氣詞。
4、分則朗讀,疏通文意,并且翻譯。
四、研習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納每則內(nèi)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①為每則語錄分別批上“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評語。
②學習筆記
A.成語類——
B.格言類——
3、問題設計:
①“學而”一則
三個反問,盡得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還配稱為君子嗎?聯(lián)系孔子經(jīng)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②“溫故”一則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子曰:“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在掌握舊知識的同時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才可以為師。
③“誨女”一則
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jīng)有過不同的看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⑤“歲寒”一則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積累拓展
1、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和格言,并說明理由。
2、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xiàn)的常用成語、格言歸納并板書:
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見賢思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3.了解各則語錄的內(nèi)容。
【學習重難點】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預習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
明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教師范讀,強化解讀文義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單”變“雙”。如:學--學習、樂--快樂、溫--溫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擇--選擇。
(二)再讀課文,疏通文義
1.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1)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2)詞類活用
①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舊的知識”、“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⑤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①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②三人行(古義:表示概數(shù),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shù))
(4)一詞多義
樂不亦樂乎(高興)
回也不改其樂(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趣)
2.重點句子的翻譯。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明確: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倦而無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明確: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yōu)點來學習,不好的地方就對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明確:孔子在河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確: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fā)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里面了。
(三)整體感知
根據(jù)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內(nèi)容。
明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三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yǎng)。
第四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zhì)。
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對照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前兩句將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即使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輕易改變。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三、板書設計
重要字詞
重點句子
每章要點理解內(nèi)容--掌握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閱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舊知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論語》這本書嗎?能不能給大家舉出幾則例子?你對它還有多少了解?由此引出孔子,并簡要介紹。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部分章節(jié)——《論語》四則。
二、正確朗讀課文
1.《論語》是文言文,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我們在朗讀文言文時要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先聽老師讀一讀。教師示范朗讀。讀出智慧。在讀中領悟文意、在讀中積累語匯、在讀中質(zhì)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情操。
2.請學生進行模仿朗讀練習。
3.指名朗讀,互相訂正。
4.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三、理解課文,領悟含義
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2.大家讀后一定會發(fā)現(xiàn),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說。)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子曰”呢?(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3.自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對照注釋及手里的工具書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請把它畫出來。
4.小組內(nèi)學習:針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重點理解以下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患:憂慮,怨恨。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誨:教,導。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故:舊知識。新:新知識。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
自省:自我反省。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四、結合體會再讀
1.你喜歡哪句話?讀給大家聽,并聯(lián)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見解。
2.把課文背誦下來。
五、作業(yè)、課外激趣探究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請同學們在課后多積累《論語》的內(nèi)容,相信一定會讓你們受益匪淺。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學習態(tài)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習態(tài)度“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態(tài)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