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9
這是錦瑟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大意,提升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2.通過反復的吟詠、誦讀,領悟詩歌的情境。
3.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究詩歌的深層蘊含。
4.感受詩歌的內在神韻,發現詩歌的魅力,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掌握詩歌的大意,并能背誦全篇;學習詩歌的語言、藝術手法。
難點:通過詩歌的意象,體味詩歌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講授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溫故知新)PPT展示李商隱的名句,引出詩人。
PPT內容: ①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②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知人論世: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出身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曾任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后來又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忘恩負義。牛黨掌權后,他一直在政治是受到壓抑,始終不得志。(板書題目)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利用多媒體播放范讀錄音,要求學生跟讀,并注意范讀的語氣、感情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對照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
3.組織學生自由讀,引導學生對重點字詞進行圈畫,感知詩歌的整體感情。
(談話法)思考“通過反復吟詠、誦讀,哪位同學可以告訴老師,李商隱的《錦瑟》是什么樣的情感基調?你是從哪些關鍵字詞中發現的呢?”,并指定2-3位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全詩的基調是哀傷低徊、凄迷,通過“思華年”“杜鵑”有淚”“惘然”等意象呈現。(板書)
詩歌大意:精美的瑟竟有五十根弦,每弦每節都讓人思憶起似水的華年。莊周翩翩起舞睡夢中化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鵑。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小組討論)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后思考并總結“作者全詩運用了哪些典故?每個典故都有什么樣的故事?”,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師指定2-3小組回答。
教師總結:
典故有“莊周夢蝶”“望帝啼鵑”“鮫人泣淚”“暖玉生煙”,并由老師總結學生所敘述的典故故事。
再次組織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典故中所飽含的哀傷之感。
2.(討論法)組織學生思考首聯“作者在首聯中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現出了什么樣的感情?”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師指定2-3小組回答。
教師總結:
藝術手法:起興。以弦的數量象征詩人的春秋年華。以瑟音的清幽表現詩人的傷感之情。
3.(談話法)組織學生思考頷聯“作者在頷聯中運用2個典故,表現出了什么樣的感情?”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師指定2-3小組回答。
教師總結:
運用2個典故,寄情于物,借“蝴蝶”“杜鵑”表現詩人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卻在古老的典故中傳達出濃重的哀怨之感。
4.(討論法)組織學生思考頸聯“作者在首聯中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現出了什么樣的感情?”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師指定2-3小組回答。
教師總結:
作者運用了借景生情的手法,借“滄海月明”“藍田日暖”的景象表達出“珠有淚”“玉生煙”的悲與迷惘。
5.(講授法)尾聯詩人自問自答,指出“此情”到了追憶時才感到哀痛,表現出詩人在年華已逝的年紀便深刻體會到這種悵惘和苦澀、悲哀。
6.總結
《錦瑟》因其過于隱晦迷離,該詩的主旨仍舊引起文人學者的討論,說法不一。有人說這是一首悼亡詩,認為詩人在孤獨中思念亡妻;有人說這是一首政治詩,因詩人仕途的坎坷故借詩抒情;有人說這是一首理想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思念與追求……同學們可以有自己的解讀。
(四)拓展延伸
搜索并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方式誦讀其他關于李商隱的作品,感受詩歌的意象。
(五)小結作業
背誦全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錦瑟》的主旨需要再設計多活動引導學生學習。
李商隱的一首《錦瑟》,歷來箋注無數;一直到了當代,黃裳、張中行和王蒙這樣的學人、作家仍對之一而再、再而三地猜測、解讀。這是因為,短短的一首《錦瑟》,其頷、頸兩聯,擇取的意象、表達的情感朦朧而凄美,很難得到鑒賞層面的唯一正解。
因而,我在教《錦瑟》的時候,曾經有過深深的猶豫——究竟是盡可能地告訴學生我所知道的資料,我個人的喜好,我所掌握的各種各樣的讀法和賞析視角,還是,把課堂的空間讓給學生們呢?
經過前輩老師的精心點撥和我的再三思量,我選擇了后者。語文課中,教師的“多”和“滿”是必須的,但教師的“多”和“滿”如何體現則是頗具藝術性的。在本課中,我選擇了一種“節約”的上法,隱藏了作為教師的“我”所知道的那些文章和資料,而只給出了一個“留白”的問題——請同學們從詩句呈現的畫面出發,解讀詩歌可能包含的情感。
因為這個問題簡單,所以同學們在回答時都有話可說;因為這個問題緊扣詩歌文本的特質(意象—情感),所以高中二年級的同學們都能調動自己有關古典詩歌的學習積淀來對詩句進行解讀,在揚州中學甚至有同學背誦陸機《文賦》里的句子來驗證自己的結論;又因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針對頷聯第一句作了一個示范性的解讀,告訴同學們從文本出發,又不一定局限于文本,可以談談自己的生命體驗,所以同學們所呈現的鑒賞視閾還是很寬廣的。
在這些精彩的回答面前,我有時候會即興作一些生發和點撥,這才認識到自己對這首詩歌的材料準備并沒有浪費。
而課的最后,我對本首詩讀法的總結,正好是之前同學們的解讀過程的理性升華。元好問詩云“鴛鴦繡出從教看,不把金針度與人”。這節課的教授過程則使我意識到,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該舍得把課堂的空間和時間讓渡給學生,在這過程中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具體方法。“金針度人”,才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錦瑟》教學反思:“一篇《錦瑟》解人難”(王漁洋《論詩絕句》),李商隱這首短短的七言律詩,僅僅五十六字,卻引出歷代詩家的紛紜眾說,有的以為是歌詠瑟聲的'“適、怨、清、和”的音樂意境的;有的以為是為一個名為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為是詩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的以為其詩是詩人回顧反思平生遭際之作。詩中的象征意義如何,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更是莫衷一是,其語近乎虛無了。《錦瑟》不易講解,這是事實,就連金代大詩人元好問,也發出過如此的慨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但不易講解絕不等于不能講解,那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應該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認識,沒有必要把主題定位。但是,話說回來,這種主題的定位也要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不能讓學生天馬行空地亂說,教師還是要做好掌舵人的角色的。
李商隱一曲《錦瑟》以其神秘之美傾倒了多少讀者,問時也難倒多少專家和學者。正如金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所說"一篇《錦瑟》解人難"。
"詩無達詁"也就是說,由于多解而無定解。然而,李商隱寫《錦瑟》如同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一樣,自有其原創的唯一確定的本旨。關于《錦瑟》的本旨,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晚年抒寫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筆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作一番探秘。
先說"錦瑟"一聯。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中說"雅瑟三十氣弦,頌瑟二十五弦。飾以寶玉者日寶瑟,繪文如錦者日錦瑟。"(《周禮樂器圖》)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漢書·郊祀志》)據此, 這里的錦瑟有多重含義。第一,錦瑟是"繪文如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時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間現時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氣)弦的瑟。因為五卡弦的錦瑟音色太豐富音域太廣闊音韻太悲美而讓凡人享受不了,而詩人所詠則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遠德美卻難為世用。"無端" 也有多重含義:一是怨人——怎么好端端的五十弦錦瑟不用,卻用二十五(氣)弦的?二是怨己——誰讓你是五十弦的錦瑟呀,如果裂成兩半,不就可以為世所用了嗎?然而詩人還是不肯把自己裂為兩半。"一弦一柱思華年"有生以來 (以往的年華) ,始終懷瑜握瑾,緊緊抱住這五十弦的"錦瑟"不放。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面對瑟,觸物生情(抑或看見、想起錦瑟的典故靈感 來) ,引出一個"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個“怨”字。——“無端”兩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詩人內心的幽怨與堅守。由此可見,五十弦的錦瑟興中有比,是該詩的核心意象,詩人用它自比,感嘆自己德才兼美而不為世用。而"思"字則為全詩之線索,統領全篇:憶以往,思現在,待將來。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鵲。滄海明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兩聯承首聯"無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繼續展開,抒寫了心中的矛盾與抉擇,徘徊與堅守。——也曾想("迷") 像莊生那樣超脫塵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擺脫不了像望帝那樣堅守"春心"直至泣血“托杜鵲”。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對高尚人格的追求與堅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這里,蝴蝶是自由快樂的象征,杜鵲是堅貞痛苦的化身。"曉夢"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時代的美好理想,既與下句殘酷的人生現實構成強烈的對比,又突出了自己執著堅守理想的痛苦。兩解均通。滄海遺珠之悲常常襲來,而暖玉生煙之喜卻蓋而勝之。在這里,詩人又以滄海遺珠和藍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藍田之玉雖被埋沒,但它們的光影寶氣總是掩蓋不住的。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滄海月明珠有淚"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與月的圓缺無關。 《李斯柬逐客書》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語。《史記·龜策列傳》則說"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李白在《齊有倜儻生》(《古風》其九)中也有過此典"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未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善澹蕩人,拂衣可同調。"詩中的魯連是魯仲連,戰國齊人。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持高尚氣節。游于趙國,恰遇秦軍已經擊敗趙軍四十萬,又圍趙都邯鄲,魏國大將新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魯仲連以利害說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終于擊退秦軍。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賜千金,亦不受,飄然離去。《戰國策?趙策》、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魯仲連不同的是,李商隱這顆明月之珠始終未能"出海"。詩人把"明月珠有淚"寫成"月明珠有淚"是為與下句"日暖玉生煙"對仗而倒裝。詩人遺憾于被埋沒的社會現實卻不甘于被埋沒,堅信自己像藍田之玉,雖近不可見而遠或見之,期待后人發現珍惜。(這是追憶)一一于是,巧妙地過渡到尾聯收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回到現實,寄望將來)"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許能有"之意,不是反問。如果要反問,改用"豈待"不是更好?詩人用"可待"而不用 "豈待",正表現了充分的自信。詩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擇,徘徊中有堅守。"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鵲"是幻想出世和堅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滄海遺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煙之自我安慰之矛盾的形象化。(這兩句也可合為一體解:我像滄海之遺珠、藍田之美玉,不為人知,不為世用,然而卻輝映滄海,氣暖藍田。)而最后一聯則反映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我"的這一生抉擇與堅守,將來可待成追憶(理想) ,只是當時(現實)巳惘然(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欣賞)。換句話說,盡管現世的人們對"我"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后來的人們遲早總會"追憶"而理解的。在后三聯的三對矛盾中,"望帝春心托杜鵲"、 "藍田日暖玉生煙"和"此情可待成追憶"始終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當然,"可待"作"豈可"解亦通,但同樣透露出企盼與祈求:我多么希望將來有人能"追憶"我的這一份情感與執著,可是現在("當時")的人們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將來? 這樣解釋,同樣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憶"和"豈待””追憶"的矛盾,只是由樂觀變為悲觀罷了。
綜觀全詩,詩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鵲、滄海遺珠和藍回美玉自比。這些意象都是悲與美的統一:被放逐被遺棄被埋沒是悲,"春心"不變珠光映輝美玉生煙是美。這三個意象從不同側面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杜鵲的意象側重于從生至死乃至死后始終堅持不渝,明珠的意象側重于暗夜生輝,給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側重于地底放熱,給世界以溫暖。結尾感嘆自己不僅不為世用,甚至不為世識,只能寄望于后世通過讀詩來"追憶"。一一"待"字為全篇之“詩眼”。解讀《錦瑟》,只要把握了首聯的一個"思"字和尾聯的一個"待"字,詩的本旨就豁然開朗了。
又:《錦瑟》大約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后,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錦瑟》在李義山詩集中,被人排在編年詩之末位,可見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編定的《玉模生詩集》中,卻又被置諸卷首。這種特殊的"排列",為我們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錦瑟》一詩是李商隱一生創作與追求的總結,也是讀解《玉溪生詩集》的一把鑰匙。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陜西省商縣西南有座商山,形勢險峻,風景秀美。據傳,秦朝末年,有高士東園公、期里、夏黃公、締里季四人避亂入山隱居,時人尊稱他們為"商山四陪"。漢高祖劉邦聽說他們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攜帶重禮,想聘請他們進京做官,以輔佐朝政,但被婉辭拒絕。他們寧肯過清貧而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嘩嘩紫芝, 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李商隱的名與字(義山)不能不說與"商山四隱"的典故相關, 因而"商山四皓"的為人也就不能不影響李商隱的人生,"玉溪生"之號就說明了這一點。且自《詩經?關雕》、屈原《離騷》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麗人格以來,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義在漢賦、 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說中都有重要表現,成為中國文學的傳統。以此而言,李商隱的愛情詩,尤其是那些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幾乎無一不隱寓其志,暗守其義,因而都不妨當作言志詩來讀。
李商隱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說"植玉求歸,己輕于舊日;泣珠報惠,寧盡于茲辰? "據《長安志》記載"蘭田山在長安縣東南子之十里,其山產玉,亦名玉山。"李商隱及第前,曾在玉陽山修仙習業,著有《玉山》一首。該詩的開頭二句說:"玉山高與閱風齊,王水清流不貯泥。"李商隱以"玉溪生"為號,正是以蘭田玉之高潔白策自愛的警銘。據《太平御覽?珍寶部二?珠下》引張華《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予主人。”唐人李順還有一首《鼓人歌》吟詠其事:“鮫人潛織水底居,側身上下隨游魚。輕綃文彩不可識,夜皮澄波連月色。有時寄宿來城市,海島青冥無極已。泣珠報恩君莫辭,今年相見明年期。始知萬族無不有,百尺深泉架戶脯。鳥沒空山誰復望,一望云濤堪。白首。”李商隱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種玉之農夫;那么,再進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隱的詩作了。人為玉溪所生,則具珠玉之質,而具珠玉之質之人,所吐之詩亦當為珠為玉。兩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詩:可碎而不可污其貞潔,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