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4
這是陶庵夢憶序張岱的心態(tài),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
一、導(dǎo)入: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這里的癡人指的是誰? 明確:張岱
二、作者簡介、解題:張岱(1597年明萬歷二十五年—1689年清康熙十八年),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 、別號蜀人, 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文學(xué)家、散文家、史學(xué)家,還是一位精于茶藝鑒賞的行家。是公認(rèn)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xué)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láng)嬛(xuān)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石匱書》《夜航船》等文學(xué)名著。
《陶庵夢憶》是張岱在明亡之后所著的第一部書,雜記他從前的種種見聞。
序有書序和贈序,本文中的序是書序,是說明寫作緣起或?qū)懽髂康牡摹?/p>
張岱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早年漫游蘇、浙、魯、皖等省,閱歷廣泛。他家經(jīng)三代積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讀書頗豐,他32歲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資料編寫記傳體的明史。明亡后披發(fā)入山,安貧著書。其著作有《石匱書》、《瑯?gòu)治募贰ⅰ短这謮魬洝?、《西湖夢尋》等?/p>
張岱興趣廣泛,平時注意各種人物、動態(tài)、生活、習(xí)俗,以至飲食、蔬果等。這些為舊時代正宗文人所不屑,而他卻偏有欣賞、記錄的興趣與勇氣。他寫過一篇《自為墓志銘》,坦承自己少為“紉子弟,極愛繁華”,為“茶淫桔虐”。
張岱品茶鑒水之精到?!短这謮魬洝分?ldquo;閔老子茶”一節(jié):余曰:“香樸烈,味甚渾厚,此春茶耶!向瀹(yuè)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賞鑒者無客比。”遂定交。張岱不愧為辨茶識水的行家。
張岱精于品茶,還悉心改制家鄉(xiāng)的日鑄茶,創(chuàng)制出一種“蘭雪茶”。“日鑄雪芽”在宋朝已列為貢品,有“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之譽。然而到了明代,由于安徽休寧松蘿茶,制法精妙,名噪一時,蓋過一時,美國過日鑄。張岱“遂募歙人入日鑄”,一如松蘿制法,采用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進(jìn)而他又探究泉水,發(fā)現(xiàn)“他泉瀹(yuè)之,香氣不出,煮禊(xì)泉,投以小罐,則香太濃服,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甌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色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取清妃白,傾向素瓷,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并瀉也。雪芽得其矣,未得其氣。余戲呼之蘭雪。”(《陶庵夢憶·蘭雪茶》)如此四五年后,蘭雪茶風(fēng)磨茶市,紹興之飲茶者一改往日飲松蘿的習(xí)慣,反倒非蘭雪不飲。后來,連松蘿茶亦改名“蘭雪”了。蘭雪茶有此名聲,功歸張岱。
明時,紹興已開出游少茶館,其中有一家煮水烹茶尤其考究:“泉實玉帶,茶實蘭雪,湯以旋煮,無老湯,器以時滌,無穢器,其火候湯候,亦時有天合之者。”張岱對這家茶館特別喜愛,并親為其取館名“露兄”,是承米芾“茶甘露有兄”之意。還為其作《斗茶檄(xí)》:“水淫茶癖,爰有古風(fēng),瑞草雪芽,素稱越絕,特以烹煮非法,向來葛灶生塵,更兼賞鑒無人,致使羽經(jīng)積蠹。邇者擇有勝地,復(fù)舉湯盟,水符遞自玉泉,茗戰(zhàn)爭來蘭雪,瓜子炒豆,何須瑞草橋邊,桔柚查梨,出自促山圃內(nèi),八功德水,無過甘滑香潔清涼。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鹽醬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齊名。七碗吃不得了,廬仝(tóng)茶不算知味,一壺?fù)]塵,用暢清談,凌晨榻焚香,共期白醉。”
曾聲名遠(yuǎn)播,一時名重虎跑、惠泉的紹興名泉棗禊泉,一度掩沒,已不為人知了,是張岱重又發(fā)現(xiàn)的。
茶事、茶理、茶人,在張岱的文集中記述甚多。張岱以茶公友,其茶友中有“非大風(fēng)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劇談謔笑,十三年于此“的會稽魯云谷;有每與他嗓茶“輒道白門閔汶水”的周又新。他那嗜好“米顛石,子奠竹,桑茶,東坡肉”的季弟山民和與他茗戰(zhàn)“并驅(qū)中原,未知鹿死誰手”的胞兄,也都是“茶癡”。
岱還好玩賞茶具。他弟弟山民獲得一瓷壺,款式高古,他把玩一年,很一壺銘:“沐日浴月也其色澤,哥窯漢玉也其呼吸,青山白去也其飲食。”還有一只宣窯茶碗,張岱有銘曰:“秋月初,翠梧下。出素瓷,傳靜夜。”另有一把紫砂壺,未鐫制作者印,張岱確認(rèn)出于龔春之手,特作壺銘:“古來名畫,多不落款。此壺望而各為龔春也,使大彬骨認(rèn),敢也不敢?” 張岱稱得上是明末清初之際的一位茶道專家
三、疏通課文:
【原文】陶庵夢憶序 張岱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地方)歸止(歸宿),披發(fā)(披頭散發(fā))入山(進(jìn)入山林),駴駴(hài通“駭駭”,令人驚異的樣子,形狀可怕)為(變?yōu)椋┮叭?。故舊(親戚朋友)見之(我),如(像看到了)毒藥猛獸,愕(è陡然一驚)窒(窒息)不敢與(跟我)接(接近、接觸)。作(寫)自挽詩(《自挽詩》),每(每每,屢次)欲(想)引決(自裁、自殺),因(因為)《石匱(kuì)書》未成,尚(還在)視息(觀看和呼吸,即活著)人世(人間)。然(然而,但是)瓶粟(瓶中糧食)屢(屢次、經(jīng)常)罄(qìng空,凈盡),不能舉火(生火做飯),始(才)知(懂得)首陽二老(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二老。傳說他倆反對武王伐紂,不食周粟,因餓而死),直頭(竟自,一直)餓死,不食周粟(不愿吃周粟),還是后人狀點語(夸張、粉飾的話)也。
饑餓之余,好(喜歡)弄(舞弄)筆墨(文字)。因(由此)思(想到)昔日(過去)生長王謝(像王謝這樣的富有大家里。王謝,指東晉的王導(dǎo)、謝安兩大望族,他們的生活很豪華,高門世族),頗(很)事(享用)豪華(豪華的生活),今日(現(xiàn)在)罹(lì遭到)此(這種)果報(因果報應(yīng)):以笠(草帽、斗笠)報顱(以竹笠作為頭的報應(yīng)),以簣(kuì草編的筐子,這里指草鞋)報踵(以草鞋作為足跟的報應(yīng)。踵,zhǒng腳跟),仇(報答、報應(yīng))簪(zān)履(插簪穿履)也。以衲(nà補綴的衣服)報裘(皮袍),以苧(zhù通“苧”,麻織品)報絺(xì粗葛布),仇(報答)輕暖(輕暖的衣服)也。以(用)藿(huò野菜)報肉,以糲(lì粗米)報粻(zhāng好糧米),仇(報答)甘旨(美味的食品)也。以薦(草褥子)報床(溫暖的床褥),以石(石塊)報枕(柔軟的枕頭),仇(報答)溫柔(溫暖柔軟)也。以繩報樞(門軸),以甕(wèng瓦甕的口)報牖(yǒu窗戶),仇(報答)爽塏(kǎi明亮干燥的房子)也。以煙(煙熏)報目,以糞(糞臭)報鼻,仇(報答)香艷(以前的享受香艷)也。以途(跋涉路途)報足(腳),以囊(背負(fù)行囊)報肩(肩膀),仇(報答)輿(車、轎)從(隨從的人)也。種種(各種)罪案,從種種果報(因果報應(yīng))中見(看到)之.。
雞鳴枕上(在枕上聽到雞的啼聲),夜氣(黎明前的清新氣息,喻人未受物欲影響時的純潔心境)方回(思想剛一轉(zhuǎn)動,即剛剛恢復(fù)),因(因而)想(回想)余(我)生平(一生),繁華靡(mí)麗,過眼(轉(zhuǎn)眼之間)皆空(都已經(jīng)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總只不過是一場夢幻)。今(現(xiàn)在)當(dāng)(應(yīng)當(dāng))黍熟黃梁(從黃梁夢中醒來),車旅蟻穴(自己的車子剛從螞蟻穴中回來),當(dāng)作如何消受(這種日子應(yīng)該怎樣來打發(fā))。遙思往事(只能追想遙遠(yuǎn)的往事),憶(回憶到了)即(就)書(書寫、記下)之(它們),持向(拿到)佛前,一一懺悔(一樁樁地來懺悔)。不次(次序,按……次序)歲月,異年譜(與年譜相異)也;不分門類(不按門類排比),別志林(與《志林》相差別)也。偶(偶爾)拈一則(拿出一則來看看),如(好像)游舊徑(在游覽以前到過的地方),如(像)見(遇見)故人(以前的朋友),城郭人民(城郭依舊,人民已非),翻用自喜(自己反而高興),真所謂(真可以說)癡人前不得(能)說夢矣。
昔(過去)有西陵腳夫為(替)人擔(dān)(挑)酒,失足(不慎跌了一跤)破(打破)其(那)甕(酒壇子),念(估計)無以(沒有什么辦法可以用來)償(賠償),癡坐(呆坐著)想曰:“得(能夠)是夢便(就)好!” 一(一個)寒士(貧窮的書生)鄉(xiāng)試中式(考取了舉人),方(正)赴(參加)鹿鳴宴(唐代鄉(xiāng)試后,州縣長官宴請考中舉人的宴會),恍然(恍恍忽忽地)猶意(還以為)未(不是)真,自(自己)嚙(niè咬)其(自己的)臂(手臂)曰:“莫(莫不是)是夢(做夢)否?”一夢耳(同樣是對于夢),惟(只)恐(擔(dān)心害怕)其(它)非夢,又(另一個)惟恐(只擔(dān)心害怕)其(它)是夢(做夢),其(他們)為(作為)癡人則(則是)一(一樣的)也。
余今(我現(xiàn)在)大夢將寤(wù醒,這里指人的一生將近),猶(還)事雕蟲(指寫作。雕刻蟲書,喻小技巧),又是一番夢囈(夢話)。因(因而)嘆(嘆息)慧業(yè)(運用智慧的事業(yè))文人(能運用智慧寫文章的人),名心(愛好功名的思想)難化(難以改變),政(通“正”)如邯鄲夢斷(指前面所敘的黃粱夢醒),漏盡(夜盡)鐘鳴(天明。都是說夜夢該醒的時候),盧生遺表(盧生在臨死時說:“俺的字是鐘繇法帖,皇上最所愛重,俺寫下一通,也留與大唐家作鎮(zhèn)世之寶。”),猶(還)思(想著)摹(描摹)榻(坐榻)二王(王羲之、王獻(xiàn)之的書法),以(來)流傳后世。則(因此)其(他的)名根(產(chǎn)生好功名這一思想的根性。根,能生之義,如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一點,堅固如(像)佛家舍利(舍利子),劫火猛烈(用猛烈的劫火來燒它),猶(還是)燒之不失(燒不掉的)也。
四、文本研讀:
(一)解讀癡人
1、初讀課文,找出體現(xiàn)作者身份的句子
明確:陶庵國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國之人)
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氣節(jié)高尚)
因《石匱書》未成 好弄筆墨 作家(是公認(rèn)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xué)家)
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 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榮
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布衣素食,生計維艱
2、思考:①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xiàn)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艷、輿從。
(繁華體現(xiàn):戴,穿,吃,住,行)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自為墓志銘》)
②作者如今貧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自為墓志銘》)
③文章中還提到哪些癡人?其癡體現(xiàn)在何處?有何相似之處?
西陵腳夫: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
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4張岱將什么看成是一場夢?
明確: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3、文中在張岱看來造成這種今昔巨變的原因是什么?
“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作者認(rèn)為是一種因果報應(yīng))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罪案”這個詞,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表達(dá)出的反省懺悔之意,不過,該反省懺悔的應(yīng)不應(yīng)該是他這樣一位沒有任何官階的“平民百姓”?不是,而應(yīng)該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和那些顯赫一時的權(quán)臣。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岱不僅是個人在反省懺悔,也是在替一群人進(jìn)行反省懺悔,替一個王朝進(jìn)行反省懺悔。
那么難道真是他以前過于豪華的生活使之現(xiàn)在遭到報應(yīng)嗎?讓他生活的如此凄涼困窘?其實是國破家亡!
4、前半生生活風(fēng)流浪漫,天天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yǎng)鳥,放燈迎神,但清兵南下后,國破家亡,以往的一切不復(fù)存在。國雖亡,家雖敗,但國仍在心中,所以我們說張岱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如何面對這種今昔巨變,以何來支撐?
明確:“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饑餓之余,好弄筆墨。”“余今大夢將寐,猶事雕蟲。”
(二)何謂癡夢: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癡夢”?其實質(zhì)是指什么?明確:
①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放逸優(yōu)游的前塵往事
②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魂牽夢繞的故國舊事
③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嘔心瀝血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三)體味癡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可通過哪些句子體現(xiàn)?
①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悔——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佛教的虔誠信徒
②“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實悲
③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
悲——艱辛酸楚(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實悲,這是癡者的心情。)
2、作者與兩個癡人有何相同之處?
明確: 癡人憶夢記夢,真邪,夢邪?
夢:希望像西陵腳夫,眼前的困境是大夢一場,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況不是夢。
(真而成夢,夢又似真,這是作者的心態(tài)。)
3、復(fù)雜的心情和心態(tài)背后隱藏的真正情感是什么?
①大夢將醒,作者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雕蟲指寫作,此處指《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寄托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②“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作自挽詩,每欲引決”,亦可作為例證說明作者念念不忘舊朝,故國之思不可磨滅。
③因嘆慧業(yè)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4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么對張岱而言又是什么堅固呢?明確:堅固的是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傳達(dá)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4、對文字的癡迷讓你想到什么?
明確:身受腐刑的司馬遷,在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后無顏面對已逝的宗族,他的遭遇足可以使他內(nèi)心痛苦以致郁郁而終,但對文字的癡迷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后世。
五、賞析藝術(shù)特色
1.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dāng)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yōu)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游走在現(xiàn)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2.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在簡括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后,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xiàn)狀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lǐng)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zhì)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tài)相連,讓人心領(lǐng)神會。
3.真切可感的精當(dāng)?shù)涔省W髡咴谖那懊枘∽约?ldquo;披發(fā)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lián)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后,最終歸于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后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xiàn)實的心理狀態(tài)就在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六、拓展延伸及作業(yè):文中復(fù)雜的情感其實是張岱復(fù)雜的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xiàn),張岱的人生態(tài)度中最能觸動你的是什么?就其一點來談即可。
資料鏈接:“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自題小像》)
一、 總結(jié):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復(fù)雜的癡人,他有較濃厚
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虔誠的佛教徒;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yún)s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在《陶庵夢憶序》里,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后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dá)形式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附一:板書
陶庵夢憶序
張岱
癡 夢
附二:【譯文】陶庵國破家亡,無可歸宿之處。披頭散發(fā)進(jìn)
入山中,形狀可怕地變成了野人。親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
看到了毒藥猛獸,愕然地望著,不敢與我接觸。我寫了《自
挽詩》,屢次想自殺,但因《石匱書》未寫完,所以還在人
間生活。然而甕中經(jīng)常無米,不能煮飯療饑。我這才懂得首
陽山的伯夷、叔齊二老實在是餓死的,說他們不愿吃周粟,
還是后人夸張、粉飾的話。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長于王、謝之家,很享用過豪華的生活,今日遭到這樣的果報:以竹笠作為頭的報應(yīng),以草鞋作為足跟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享用過的華美冠履相對;以衲衣作為穿皮裘的報應(yīng),以麻布作為服用細(xì)葛布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又輕又暖的衣服相對;以豆葉作為食肉的報應(yīng),以粗糧作為精米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對;以草薦作為溫暖床褥的報應(yīng),以石塊作為柔軟枕頭的報應(yīng),用來跟溫柔之物相對;以繩樞作為優(yōu)良的戶樞的報應(yīng),以甕牖作為明亮的窗的報應(yīng),用來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對;以煙熏作為眼睛的報應(yīng),以糞臭作為鼻子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享受香艷相對;以跋涉路途作為腳的報應(yīng),以背負(fù)行囊作為肩膀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轎馬仆役相對。以前的各種罪案,都可以從今天的各種果報中看到。
在枕上聽到雞的啼聲,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fù)。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靡麗于轉(zhuǎn)眼之間,已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只不過是一場夢幻?,F(xiàn)在黃粱都已煮熟,車子已從蟻穴回來,這種日子應(yīng)該怎樣來打發(fā)?只能追想遙遠(yuǎn)的往事,一想到就寫下來,拿到佛前一樁樁地來懺悔。所寫的事,不按年月先后為次序,以與年譜相異;也不按門類排比,以與《志林》相差別。偶而拿出一則來看看,好像是在游覽以前到過的地方,遇見了以前的朋友,雖說城郭依舊,人民已非,但我卻反而自己高興。我真可說是不能對之說夢的癡人了。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個腳夫,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交,把酒壇子打破了。估計無從賠償,就長時間呆坐著想道:“能是夢便好!”又有一個貧窮的書生考取了舉人,正在參加鹿鳴宴,恍恍忽忽地還以為這不是真的,咬著自己的手臂說:“別是做夢吧!”同樣是對于夢,一個唯恐其不是夢,一個又唯恐其是夢,但他們作為癡人則是一樣的。
我現(xiàn)在大夢將要醒了,但還在弄雕蟲小技,這又是在說夢話了。因而嘆息具有慧業(yè)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難改,正如盧生在邯鄲夢已要結(jié)束、天就要亮的時候,在其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榻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一樣。因此,其一點名根,實在是象佛家舍利子那樣堅固,雖然用猛烈的劫火來燒它,還是燒不掉的。
教學(xué)目標(biāo):
1、積累文言字詞
2、品讀文本,體會作者復(fù)雜的心情
3、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xué)重難點: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這里的癡人指的是誰? 明確:張岱(板書“癡人”)
二、解讀癡人
1、初讀課文,找出體現(xiàn)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國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國之人)
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氣節(jié)高尚)
因《石匱書》未成 好弄筆墨 作家(是公認(rèn)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xué)家)
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 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榮
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布衣素食,生計維艱
2、思考:①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xiàn)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艷、輿從。
(繁華體現(xiàn):戴,穿,吃,住,行)
資料鏈接:
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自為墓志銘》)
②作者如今貧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自為墓志銘》)
③文章中還提到哪些癡人?其癡體現(xiàn)在何處?有何相似之處?
西陵腳夫: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
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三、何謂癡夢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癡夢”?其實質(zhì)是指什么?
①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放逸優(yōu)游的前塵往事
②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魂牽夢繞的故國舊事
③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嘔心瀝血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四、體味癡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可通過哪些句子體現(xiàn)?
①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悔——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②“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實悲
③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
悲——艱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實悲,這是癡者的心情。)
2、作者與兩個癡人有何相同之處?
癡人憶夢記夢,真邪,夢邪?
夢:希望像西陵腳夫,眼前的困境是大夢一場,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況不是夢。
(真而成夢,夢又似真,這是作者的心態(tài)。)
3、復(fù)雜的心情和復(fù)雜的心態(tài)背后隱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夢將醒,作者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雕蟲指寫作,此處指《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寄托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②“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作自挽詩,每欲引決”,亦可作為例證說明作者念念不忘舊朝,故國之思不可磨滅。
③因嘆慧業(yè)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么對張岱而言又是什么堅固呢?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傳達(dá)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五、賞析藝術(shù)特色
1、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dāng)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yōu)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游走在現(xiàn)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2、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后,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lǐng)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zhì)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tài)相連,讓人心領(lǐng)神會。
3、真切可感的精當(dāng)?shù)涔?/p>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fā)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lián)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后,最終歸于滄?;脺缰畷r,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后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xiàn)實的心理狀態(tài)就在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六、總結(jié)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復(fù)雜的癡人,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yún)s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
在《陶庵夢憶序》里,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后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dá)形式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教學(xué)目標(biāo): 1、 積累文言字詞 2、 品讀文本,體會作者復(fù)雜的心情 3、 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xué)重點: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這里的癡人指的是誰? 明確:張岱(板書“癡人”) 二、解讀癡人 1、初讀課文,找出體現(xiàn)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國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國之人) 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氣節(jié)高尚) 因《石匱書》未成好弄筆墨作家(是公認(rèn)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xué)家) 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榮 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布衣素食,生計維艱 2、思考:①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xiàn)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艷、輿從。 (繁華體現(xiàn):戴,穿,吃,住,行)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自為墓志銘》) ②作者如今貧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自為墓志銘》) ③文章中還提到哪些癡人?其癡體現(xiàn)在何處?有何相似之處? 西陵腳夫: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 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三、何謂癡夢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癡夢”?其實質(zhì)是指什么? ①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放逸優(yōu)游的前塵往事 ②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魂牽夢繞的故國舊事 ③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嘔心瀝血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四、體味癡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可通過哪些句子體現(xiàn)? ①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悔——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②“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實悲 ③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 悲——艱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實悲,這是癡者的心情。) 2、作者與兩個癡人有何相同之處? 癡人憶夢記夢,真邪,夢邪? 夢:希望像西陵腳夫,眼前的困境是大夢一場,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況不是夢。 (真而成夢,夢又似真,這是作者的心態(tài)。) 3、復(fù)雜的心情和復(fù)雜的心態(tài)背后隱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夢將醒,作者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雕蟲指寫作,此處指《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寄托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②“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作自挽詩,每欲引決”,亦可作為例證說明作者念念不忘舊朝,故國之思不可磨滅。 ③因嘆慧業(yè)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么對張岱而言又是什么堅固呢?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傳達(dá)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五、賞析藝術(shù)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dāng)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yōu)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游走在現(xiàn)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后,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lǐng)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zhì)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tài)相連,讓人心領(lǐng)神會。 三、真切可感的精當(dāng)?shù)涔?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fā)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lián)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后,最終歸于滄?;脺缰畷r,寫到《枕
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后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xiàn)實的心理狀態(tài)就在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六、總結(jié)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復(fù)雜的癡人,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yún)s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 在《陶庵夢憶序》里,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后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dá)形式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積累文言字詞。
2.品讀文本,體會作者復(fù)雜的心情。
3.了解“序”的寫作特點。
一、導(dǎo)入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這里的癡人指的是誰?
明確:張岱
二、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張岱(1597年明萬歷二十五年—1689年清康熙十八年),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家、 家、 家,還是一位精于茶藝鑒賞的行家。是公認(rèn)成就最高的 代文學(xué)家,其最擅長 ,著有《瑯?gòu)治募贰短这謮魬洝贰段骱簟贰兑购酱返任膶W(xué)名著。
2、解題:《陶庵夢憶》是張岱在 明亡之后所著的一部書,雜記他從前的種種見聞。有 和 ,本文中的“序”是 ,是說明寫作緣起或?qū)懽髂康牡摹?/p>
三、自主學(xué)習(xí):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渫惡吏 ( ) (2)口呿舌撟 ( )
(3)主讞者 ( ) (4)或隨有瘳 ( )
(5)不羈晷刻 ( ) (6)遘者 ( )
(7)以簣報踵 ( ) (8)以苧報絺 ( )
(9)仇爽塏也 ( ) (10)以糲報粀 ( )
2.解釋加點字。
(1)作而言日 ( ) (2)與飲食之氣相薄 ( )
(3)邇年獄訟 ( ) (4)頗有奇羨 ( )
(5)渫惡吏忍于鬻獄 ( ) (6)與胥平表里 ( )
(7)以薦報床 ( ) (8)猶思摹榻二王 ( )
3.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一個字是什么?
4.張岱將什么看成是一場夢?
5.翻譯(供自學(xué)參考)。
陶庵國破家亡,無可歸宿之處。披頭散發(fā)進(jìn)入山中,形狀可怕地變成了野人。親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藥猛獸,愕然地望著,不敢與我接觸。我寫了《自挽詩》,屢次想自殺,但因《石匱書》未寫完,所以還在人間生活。然而甕中經(jīng)常無米,不能煮飯療饑。我這才懂得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二老實在是餓死的,說他們不愿吃周粟,還是后人夸張、粉飾的話。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長于王、謝之家,很享用過豪華的生活,今日遭到這樣的果報:以竹笠作為頭的報應(yīng),以草鞋作為足跟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享用過的華美冠履相對;以衲衣作為穿皮裘的報應(yīng),以麻布作為服用細(xì)葛布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又輕又暖的衣服相對;以豆葉作為食肉的報應(yīng),以粗糧作為精米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對;以草薦作為溫暖床褥的報應(yīng),以石塊作為柔軟枕頭的報應(yīng),用來跟溫柔之物相對;以繩樞作為優(yōu)良的戶樞的報應(yīng),以甕牖作為明亮的窗的報應(yīng),用來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對;以煙熏作為眼睛的報應(yīng),以糞臭作為鼻子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享受香艷相對;以跋涉路途作為腳的報應(yīng),以背負(fù)行囊作為肩膀的報應(yīng),用來跟以前的轎馬仆役相對。以前的各種罪案,都可以從今天的各種果報中看到。
在枕上聽到雞的啼聲,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fù)。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靡麗于轉(zhuǎn)眼之間,已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只不過是一場夢幻?,F(xiàn)在黃粱都已煮熟,車子已從蟻穴回來,這種日子應(yīng)該怎樣來打發(fā)?只能追想遙遠(yuǎn)的往事,一想到就寫下來,拿到佛前一樁樁地來懺悔。所寫的事,不按年月先后為次序,以與年譜相異;也不按門類排比,以與《志林》相差別。偶而拿出一則來看看,好象是在游覽以前到過的地方,遇見了以前的朋友,雖說城郭依舊,人民已非,但我卻反而自己高興。我真可說是不能對之說夢的癡人了。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個腳夫,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交,把酒壇子打破了。估計無從賠償,就長時間呆坐著想道:“能是夢便好!”又有一個貧窮的書生考取了舉人,正在參加鹿鳴宴,恍恍忽忽地還以為這不是真的,咬著自己的手臂說:“別是做夢吧!”同樣是對于夢,一個唯恐其不是夢,一個又唯恐其是夢,但他們作為癡人則是一樣的。我現(xiàn)在大夢將要醒了,但還在弄雕蟲小技,這又是在說夢話了。因而嘆息具有慧業(yè)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難改,正如盧生在邯鄲夢已要結(jié)束、天就要亮的時候,在其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榻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一樣。因此,其一點名根,實在是象佛家舍利子那樣堅固,雖然用猛烈的劫火來燒它,還是燒不掉的。
四、合作探究:
1、 張岱為什么說“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① 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xiàn)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② 哪些詞句體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生活?
③ 表現(xiàn)現(xiàn)在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2、文中在張岱看來造成這種今昔巨變的原因是什么? 那么難道真是他以前過于豪華的生活使之現(xiàn)在遭到報應(yīng)嗎?讓他生活的如此凄涼困窘?
3、前半生生活風(fēng)流浪漫,天天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yǎng)鳥,放燈迎神,但清兵南下后,國破家亡,以往的一切不復(fù)存在。國雖亡,家雖敗,但國仍在心中,所以我們說張岱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如何面對這種今昔巨變,以何來支撐?
五、檢測練習(xí):
1.將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長大,貌寢陋,人咸易之。
(2)平生不治經(jīng)學(xué),愛讀史書以及詩文詞集,傳奇說薄之類,糜不覽究。
(3)或有自云高古而有唐宋者,板橋輒呵惡之。
2.語言文字運用
張岱對文字的癡迷讓你想到什么?(200字左右)
幼兒園學(xué)習(xí)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