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
這是庖丁解牛教案三課時,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讀罷《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主人公庖丁那精湛的技藝以及謙虛的態度讓我深受啟發。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次散步時,梁惠王無意中看見庖丁正在宰割一頭牛,他被庖丁那精湛的技藝折服了,不禁詢問庖丁技藝為什么那么高超,庖丁說這沒有什么奇怪的,因為他已經從事多年宰牛行當,已經熟悉牛體的全部結構,所以才能輕易地把牛分解開。
這讓梁惠王受益匪淺,他從中學到了庖丁謙虛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和謹慎行事的原則。
讀了這篇文章,我也受益匪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有謙虛的態度,“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冰心曾有過一言:“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于它現時的明艷,卻不知道當初它的芽兒滲透了多少犧牲的血雨、奮斗的淚泉。”是的,仔細想想,庖丁縱然天生有解牛的基因,可他在解牛前之初所見的仍是全牛啊。
解牛如此,繪畫又何嘗例外?當人們艷羨于達芬奇的'成就時,為《蒙娜麗莎》的微笑而嘆為觀止時,又何曾想過他那段畫蛋的特殊經歷呢?又可曾想過,為描摹好一根線條,他解剖過多少具尸體?為渲染出一分神韻,他做過多少回細致的觀察?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人夢想天上掉餡餅。試問,沒有耕耘,哪來收獲?不吃苦中苦,哪有幸福?
解牛如此,繪畫如此,學習和生活亦如此。只要我們都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多思考。每一個淘金者都能得到生活所回報的“無法衡量的財富”!
【學習目標】
1.能分析鑒賞本課的語言、寫作技法
2.理解莊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確的評價
【學習重點】
能分析鑒賞本課的語言和寫作技法
【學習難點】
理解莊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確的評價
【學習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歸納法
【學習過程】
一 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二 展示目標、明確任務
1.能分析鑒賞本課的語言、寫作技法
2.理解莊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確的'評價
三 分層推進、研讀文本
(一)跟莊子學語言
1.豐富的意蘊美
(1)兩次評價,不同的意蘊——一者贊嘆于口,一者折服于心
(2)舉止言談,相同的內心——行為的享受,分享的自得
2.和諧的節奏美
(1)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對比:手觸、肩倚、足履、膝踦——“之所”的妙用,形成音韻的和諧
(2)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然”字妙用,形成音節的協調
(3)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字妙用,促進了音節的和諧
(可讓學生繼續舉例)
3.經典的語言
成語的積淀: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無全牛、躊躇滿志
[教學目的]
《庖丁解牛》的教案
一、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并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二、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體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讀與解析中,認識如下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學設想]
1、一篇課外自讀課文,因而教學重點放在作為獨立的寓言故事,在讀后所能得到的啟示上。
由于《庖丁解牛》的主題可以有二:一是莊子主觀意圖要闡發的“緣督以為經”的養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為今天讀者從中總結出的主題思想,即上述的啟示。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會,動蕩、復雜。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學觀點也反映其復雜性;他的養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因此,作為教學則應注重促進學生上進心,而且短短的一節課內,學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對莊子要人們像庖丁那樣找空隙下刀,避免來矛盾,逃避現實不讓自己受損傷的茍且偷生的人生觀,提出批判。并著重于從一則寓言中我們可受到啟發,獲取教益上從事教學。
2、 學難點是文章的三個境界的理解。
庖丁學解中的頭三年,精力高度集中,達到對外物(除牛之外)無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創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動手解牛時而又“未嘗見全牛也”,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他已經完成了對必然王國的認識,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時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郤、導窾、避開技經肯綮與大軱,游刃于彼節者之間,游刃有余,把又臟、又累、又笨重、又麻煩的解牛活計,干得漂亮極了、高級極了——第三境界。
莊周不愧為大思想家、文學家,他在幾百字內寫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歷程,寫出了出語驚人的三個境界。用對話方式來寫,從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學應作為本課教學難點,提醒學生學習注意。
3、教學方法:朗讀與討論并重。
4、教學用具:多媒體(或錄音機)投影等。
5、教學時數:1課時。
6、預習(略)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辟闔 ,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后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庖丁解牛》,看看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
二.自讀程序及內容
一讀
一字一詞一句的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字詞(預習中提出的),理會文義。
二讀
整體閱讀,理清思路。(思路體現在文章的段落層次中,文章的段落層次中又蘊含著思路。)
第一部分:(開頭……乃中《經首》之會)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第二部分:(從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結束)寫庖丁與文惠君的對話。
三讀
細細品讀,體會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給我們的啟示,并對莊子人生哲學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的場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觀看。作者以寫動作為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解、觸、倚、履、踦,(總動作為“解”;分別描寫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動作為觸、倚、履、踦、)簡直是一系列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并用兩個擬聲詞:砉、騞,描摹他解牛進刀的聲音,用兩個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描繪出庖丁解牛的動作節奏感,刀鋒所到異乎尋常。、
這段描寫引人入勝,對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敘述抽象道理的依據。有之,才能使讀者對庖丁的“經驗之談”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B.三個境界的理解:
文章從文惠君贊嘆詢問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話,這段答話層次分明,先總括一筆“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過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話作結,環環相扣,十分緊湊。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個境界,使我們得到了一定的啟示。
a. 以“刀”貫穿全文:
奏刀——釋刀——更刀——動刀——提刀(神態)——善刀、藏刀(精心),寫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從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個境界的分析:(見教案關于“教學難點”內)
第一境界: (三年內)始之解牛,所見無非牛者。
這是積累上熱知階段,也是專心致志于學習解牛階段,反復實踐的階段,通過“更刀”的過程。是認識階段。
第二境界: (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嘗見全牛也(目無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就可以以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
1. 嫻熟的技藝來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2.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數千頭牛,仍“新發于硎”這也用一個角度表現出他解牛技藝的“游刃有余。”
3. 庖丁的解牛從不掉以輕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見
其難為,怵然為戒,應乃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說明他真的是“道也,進乎技矣”。
c. 由學生自己談實踐出真知等體會。
例: 1 胸有成竹。
2 現代人彈鋼琴。
3 學習外語。
4 練習射門……
引導學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復實踐”、“積累經驗”、“認識并掌握規律”等來談,只要這樣做了,就能夠與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四讀
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并能瑯瑯上口。(文言文學習應該注重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讀中融會貫通)。
A. 成語解釋:
1、游刃有余:現在使用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1. 2、目無全牛:現在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3、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語指能正好擊中最重要的關鍵。
B. 翻譯句子:
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觸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手之所觸”等句均由指示代詞“所”加動詞“觸”等形成名詞性詞組,它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名詞,意為“接觸的地方”。“手”為句中定語,“之”是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的.結構助詞。)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從未碰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的地方,更何況大骨頭呢?(嘗,動詞、試,這里可作“碰到”、“接觸”之意。技經肯綮是“嘗”的賓語,這里提到動詞“嘗”的前面,“之”代詞,復指前置賓語。)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節間的空隙寬寬綽綽地,它對于刀刃運轉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寬綽的樣子;乎,形容詞尾;“其”,代詞,代上文的“間”。)
怵然為戒:
怵然,害怕的樣子,等到于說小心翼翼也。(戒,警惕;為(wèi)介詞,后面肯略了賓語“之”字,下面“為止”、“為遲”皆同。)
C. 概括本文主題
明確: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車船累經驗,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
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D、 讀中體會本文描寫細致生動,語言富有表現力的寫作
特點,體悟作者善于把哲學思想和文學想象巧妙結合的用心:如技與道;目有“全牛”和目無“全牛”;“官知”與“神欲”、“無厚”與“有間”幾組相對的哲理性概念,把讀者思想引向深入,而“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的比喻,“良庖”、“族庖”間的對照,“刀刃若新發于硎”的夸張,“躊躇滿志”的精神描繪又使得想象力充分展示,把庖丁解牛的故事講得妙趣橫生。這是一篇難得的獨具風格的哲理散文。
本課的教學目的有三:
《庖丁解牛》教學反思
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語法知識;
2、對照注釋,讀懂課文,明白其中蘊含的哲理;
3、初步了解莊子及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和處世智慧。
本文故事性較強,學生也感興趣,我沒有采用逐句翻譯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對照注釋“猜”原文意思,并開展“復述”接力,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注意力集中。對于復述中出現的典型錯誤,我進行了歸納總結,抓住了文言詞匯和語法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效果良好。
對于此文的蘊含的哲理,我則引導學生從他們平時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入手,結合庖丁的成長歷程,深入體會。學生發言能講到點子上,只是比較膚淺、感性。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時間比較充分。
不足之處:
語法知識講述有部分學生聽著吃力,應加強練習與鞏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