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7
這是說木葉教學反思,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是文藝學論文單元,理論性較強,課文內容引用古詩文較多,相對而言比較枯燥,所以學生閱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說木葉》這一課是通過“木葉”和“樹葉”的比較來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問題,學習這篇課文并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把握詩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教學難點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詩歌語言暗示性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作為“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的教師在這一教學動態過程中,達成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但 稍有教學實踐經歷的教師都會有體會,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最主要教學手段。 提問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雖然被廣泛地運用于普通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精心設計有效的提問進而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眾多語文教師醉心的追求。 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基礎一般,分析問題、概括總結的能力較為薄弱,要比較好的閱讀理解文本、達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能是學生充分閱讀文本,透過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選擇了“以設置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的教學方法。由導入開始順著作者的思路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一直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思考討論,帶著問題總結概括。并且問題的設計注意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規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學生看到引文多就產生畏難情緒的心理壓力,循著問題積極、主動甚至生動有效的學習,當一個個問題都依次順利解決的時候,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學習文藝性議論文的快樂,教學目標自然達成。無疑,這節課的提問設計是比較優化、有效的。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時間原因, 課堂上的大多數問題都是由教師來提出的,學生一直在教師預設的問題導引下進行閱讀學習,而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細理解、感悟等等。
今天教授《說木葉》一課,自己認為文章思路清晰,但看了反饋本后發現問題較大。
文章一上來先提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木葉”較“樹葉”常見,并且有很多佳作傳世;接著分析之所以不用“樹葉”是詩歌語言凝練的需要;然后仔細論述“木葉”一詞“木”字的兩個藝術特征,分別是“木”本身是含有落葉意味,“木”有干燥的意味,而這些加在一起最適合表現那種“清秋”的季節特征。
我設計的教學過程是,首先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復述課文,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然后讓學生找到“木葉”一詞之所以用得好的原因,也即找到“木”的`兩個藝術特征;第三步再引導學生得出這兩個藝術特征其實都是有“木”這個字眼聯想出來的,也就是說在進行詩歌鑒賞的時候要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最后解決一下“木葉”和“落木”的區別問題。
但是學生給出的反饋是,一是覺得沒意思,二是覺得思路不清晰。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必要進行過多的反思,我不能也不應該把每一節課都上的趣味橫生,首先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其次,語文課應該有他本身那種語文味,而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語文味的敏感性,換句話說我不能為了迎合學生把課設計的沒有語文味。 第二個問題,我想主要還是出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上,近年來因為對教材的鉆研更深了,所以對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就特別在意,覺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沒有這個環節,那么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將會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進去多少非文本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都是失敗的;其次,如果教師不深入研讀文本,那么就談不上上好這節課,尤其是整體感知這個環節。就這節課來說,我給了學生大約10分鐘的時間讓他們看書,接下來也通過探尋“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再次回歸到了文本上,但是這個環節總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給的時間少,二是問題問得不夠吸引學生,等于說我只給學生兩次閱讀文本的機會。還有一個文本本身存在的問題,因為這篇課文引到的詩歌特別多,而且還有很多詩意不容易讀懂,所以學生容易陷進弄懂這些詩歌意思的迷霧里里,把重點放在讀這些詩而不是弄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內容上;另外,有些詞,比如“空闊”“疏朗”“感情飽滿”“綿密”這些中國藝術評論獨有的詞語給學生理解文本加大了難度。
在我自己來看,一是應當給全文做個總結;二是應該仔細分析文中的一些詩句用了“木葉”后到底好在哪,這樣的話可能會不那么枯燥,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
《說木葉》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
教學重點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樹葉、綠葉、落葉、木葉”等資源,有效解析詩歌語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詩歌中意象的傳統象征意義。這樣,就將一篇現代自讀課文和古代詩歌有了密切的聯系,有助于教師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有助于學生將本文所學與傳統的詩歌意象結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擴散。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展。傳統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就有樹葉的閃動,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么情意。中間部分用了《登高》這首詩的配樂朗讀,聲音是課件中最靈動的東西,一個優質課件必備的要素,課件沒有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因為朗讀能夠渲染氣氛,能夠以情動人。從《登高》的朗讀中感受淪落他鄉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無邊、蕭蕭而下的木葉產生的憂國傷時的無窮無盡的愁思,油然產生對杜甫這位現實主義大詩人人生遭際的同情和景仰,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從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遠遠倒不到上課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個重點的落實上花了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第二個重點就草草收尾了,學生的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討論“落葉紛冉冉”一句時,學生就“落葉”到底是如何體現出桑女走路的姿態時,各執己見,用了較多的時間。因學生各執其理,一時間我沒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果斷的引導,從而也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預設的一處古詩意象分析沒有進行。再加上,這節課有各省市教委的領導聽課,一切學生還是在思考回答問題的時候有些拘謹,對于一些問題,不敢拿出自己的見解與大家討論。以上這些,對于我來說,還是要在以后的備課,授課以及正確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語文課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此外,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還得到了一點啟示,那就是所謂的方法指導是建立在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之上的。所以引導學生課外多讀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