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4
這是莊子二則教學后記,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莊子二則教學后記第 1 篇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⑵ 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2、能力目標:
⑴ 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⑵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3、德育目標: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理解莊子的志趣。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1、比較法通過學生譯文和標準譯文的比較過好語言關,通過惠子與莊子的對比過好寓言關和思想關,通過一、二則故事的不同文風比較過好欣賞關。
2、延伸拓展法拓寬閱讀視野,了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自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過好語言關;引讀提高,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感知惠子、莊子的不同表現,過好思想關;美點尋蹤,欣賞兩則故事;延伸拓展,了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要點〗
一、導入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
二、背景介紹
作者及其思想主張,由學生自己發言,教師總結。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并思考譯錯的原因。
多媒體顯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鴆鶉,你知道嗎?鴆鶉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鴆鶉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鴆鶉,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3、教師歸納總結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多媒體顯示: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于是鴟得腐鼠
6、魚出游從容
7、是魚之樂也
參考答案:
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同:國都、京城。
止:棲息。
安:疑問代詞,怎么。
于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從容:安閑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是:這。
四、問題探究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
提問:
⑴ 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⑵ 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學生思考,明確:
⑴ 鵪鴇的故事里,鵯鴇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鵪鴇,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⑵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教師引申:《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愿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從不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2、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理解莊子的人生態度,突破思想關。
學生討論明確:《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義,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教師總結: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
引申: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3、美點尋蹤,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⑴ 學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點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富有趣味。
情節出人意料。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
人物形象鮮明。惠子利欲熏心,莊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鷯鵪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動傳神。鴟衛護“腐鼠”,丑態十足,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閱讀上面兩個片斷,體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學生思考,明確:
《逍遙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風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兩淡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聲勢,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歷歷如在眼前。
教師總結:
從我們了解的《莊子》散文的四個片斷來看,《莊子》散文善于通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課堂小結
這兩則故事集中表現了莊子的思想和《莊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如甘醴似瓊漿,讓人百品不厭。希望大家課后閱讀《莊子秋水》,全面了解莊子,包括他的人生觀、政治觀、社會觀,探究莊子與孔孟的區別。
七、布置作業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談淡你的理解: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堊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提示: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2、課外閱讀《莊子》選段。
〖補充資料〗
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散文對后世的影響
《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說,都是屬于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說,后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
莊子二則教學后記第 2 篇教學目的:
1、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2、體會課文想象奇幻、構思巧妙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學習寓言所闡明的道理。
2、難點:
課文想象奇幻、構思巧妙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教學設計>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學習《渾沌之死》
三、生字
倏(shū):<書>極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渾)沌。
(1)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如:混沌初開。
(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
四、詞語解釋
時:常常,時常。
七竅: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稱七竅。
五、結構分析
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
《渾沌之死》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為之開七竅。
第三層(第4句):渾沌之死。
六、課文翻譯
(略)
七、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渾沌之死》?
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莊子意在針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樸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為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啟發。
2、“倏”和“忽”為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蘊含了什么道理?
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但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八、布置作業
把全文譯成現代漢語。
九、板書設計
渾沌之死
開端:渾沌待倏、忽甚善
發展:倏忽為報恩,為開七竅
結局: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好心辦壞事
第二課時
學習《呆若木雞》
一、復習舊課
二、導入新課
三、字詞積累
1、生字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賴;倚仗。如:有恃無恐。
2、詞語解釋
方:正。恃:憑著,依靠。
猶:仍然。應:作出反應。
響:聲響,這里指雞的啼叫。影:影子,指別的雞走近來。
疾視:怒目而視。無變:沒有反應了。
德:指精神。異:別的。
應:應戰。反走:轉身逃跑。
德:恩,恩情。 已:停止,這里指訓練完畢。
四、結構分析
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
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開端——養斗雞。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斗雞的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
五、問題探究
1、《呆若木雞》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為”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閑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為上策。
2、紀渻子養的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于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余的大氣。
3、你知道《莊子》中有哪些成語?
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嘆、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
六、寫作特點
(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為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后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為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于內,才能修養到家。
(2)想象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為渾沌開竅的故事想象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啟迪了后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七、小結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愿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斗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為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
八、布置作業
把全文譯成現代漢語。
九、板書設計
呆若木雞
開端→為王養斗雞
方虛驕而恃氣;猶應響影
發展→疾視而盛氣
雞雖有鳴,已無變
結局→呆若木雞,德全,無敢應者
精神內斂
莊子二則教學后記第 3 篇【學習目標】
1.在疏通字詞、誦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寓意及其作者的主要思想。
2.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了解莊子主要通過寓言故事表現其思想的寫作手法,學習設喻的說理方法。
3.初步了解我國古代道家學派及其代表人物——莊子的主要思想、文學風格,體會莊子垂釣所表達的逍遙無為、膽魄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課文提示】
1.莊子,名周,他與老子并稱“老莊”,是道家學派的代表。從整體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看,莊子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甘貧賤而肆其志;一方面又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生,以求內心的調和、精神的勝利而自我麻醉。他的處世態度是玩世不恭,隨俗浮沉,認為“無用之用”才是“大用”。但莊子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和權貴,對統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他主張道法自然(簡而言之就是要遵循客觀的自然規律)、清靜無為(過著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在仕途上無所作為)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莊子》的藝術在諸子散文中最突出,文學成就最高,有獨特風格:
①吸收神話創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作為論證的根據;想象奇幻,富于浪漫主義。一切生物、無生物都會說話,且會辯論、講道理使邏輯思維的理論文形象化。
②善用譬喻。《莊子》“寓言十九”。
③多用韻,聲調鏗鏘,有和諧的節奏感。總之,汪洋恣肆,機趣橫生,有浪漫主義風格。
【正音正字】
濮pú 笥sì 曳yè 塗tú(“涂”的繁體字)
【虛詞積累】
乃
副詞;表承接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就、于是、才。
表轉折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卻。
表時間;相當現代漢語:竟(然)、反而、卻。
用于判斷句,表申明或確認,有判斷語氣,但不是判斷句;相當現代:是、卻。
表限制;相當現代漢語:只、反。
連詞;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銜接或轉折;相當現代漢語:而、然而、于是、就是。
代詞;用作領屬性定語;相當現代漢語:你、你們。
起指代作用;相當現代漢語:他的、他們的、那。
雖
連詞;表示既存狀態;相當現代漢語:雖然。
表示未存狀態;相當現代漢語:即使。
然
代詞;起指代作用;相當現代漢語:這、這樣、如此。
與“雖”連用組成固定結構“雖然”,即起指代作用,有表示表轉折;相當現代漢語:(雖然)這樣、(但是)……。
連詞;表轉折關系;相當現代漢語:但是、然而。
助詞;作形容詞的詞尾;相當現代漢語:地、……的樣子。
動詞;表示肯定;相當現代漢語:對、對的、是的。
“燃”字的本字;相當現代漢語:燃燒。
則
連詞;表承接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就、那么、于是、那(就)。
表轉折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卻、可是、然而。
表假設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如果、假如。
與“然”結合成固定結構“然則”;相當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
副詞;用在狀語和謂語之間,以加強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就、就是。
矣yǐ
助詞;用于陳述句或描寫句;相當現代漢語:了、啦。
用于感嘆句祈使句或疑問句;相當現代漢語:啦、吧、呢、啊。
乎
助詞;表反語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嗎。
表感嘆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呢、吧。
表祈使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吧。
作形容詞詞尾;相當現代漢語:地、……的樣子。
介詞;介紹處所;相當現代漢語:在、對。
哉
助詞;用在句末表疑問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呢。
用在句末表感嘆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啊。
用于句末以加強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呀、啊。
焉
兼詞;兼有介詞“于”代詞“此”意義、作用;相當現代:在這、在這里、在哪里。
代詞;在動詞后作賓語;相當現代漢語:他。
表示疑問;相當現代漢語:怎么、那里。
助詞;表陳述語氣;相當現代漢語:了。
表疑問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呢。
表感嘆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啊。
在句末或與其它語氣詞聯用,如“焉耳、焉哉、焉矣”,加強語氣;相當:了、呢。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不必譯。
作形容詞的詞尾;相當現代漢語:地、……的樣子。
【朗讀課文】
【復述故事】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莊子》及其作者的情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翻譯: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先到那里(表示心意),說:“愿意將國內事務(托付給你)勞累你啊!”
要點:于,介詞,在。 使,派。 焉,“于之”的兼詞,到那里。 累,勞累。
原文: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翻譯:莊子拿著魚竿沒回頭看,說:“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死了三千年,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
要點:顧,回頭看。 歲,年。 以,用。
原文: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翻譯:這只龜是寧愿是死去留下骨頭顯示尊貴呢?還是情愿活著卻拖著尾巴在爛泥里呢?”
要點:其……乎?其……乎?表示選擇,是……呢,還是……呢。 曳,拖。 塗,泥。
原文: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翻譯: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卻拖著尾巴在爛泥里。”
原文: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塗中。”
翻譯:莊子說:“請回吧!我要拖著尾巴在爛泥里。”
要點:往矣,走吧。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朗讀課文】
【討論問題】(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 君王派人請莊子去做官,而莊子滿足于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不愿在仕途上有所作為。 )
2,莊子拿神龜打比方的用意是什么?
( 莊子拿神龜打比方的用意是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意愿,以及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和權貴,對統治者不合作的思想感情,同時表現了他玩世不恭,隨俗浮沉的處世態度。 )
3,這篇課文,莊子運用什么方法表達了自己的什么思想呢?
( 莊子運用象征方法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死的神龜,是權力追逐者終極命運的象征。“曳尾于塗中”的龜,則象征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
龜的不同意義,表達了作者鄙視富貴利祿,追求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曠達超脫的思想主張。 )
4,寫下自己了解的出自《莊子》的故事。
5,通過學習課文,你如何評價莊子及其思想主張?
6,莊子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何幫助?寫一篇隨筆。
【拓展學習】閱讀《惠子相梁·秋水》,回答問題。
惠子相梁。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子知之乎?夫鹓,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這個小故事講了什么內容?
2,在內容和寫法上,這則故事與《莊子釣于濮水》有何共同之處?
( 內容上,這個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鹓,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
寫法上,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也是用講故事打比方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
3,本文與《莊子釣于濮水》都體現了莊子散文的什么特點?
( 《莊子》不是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
【課外預習】
1,讀一遍《曹劌論戰》,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莊子二則教學后記第 4 篇【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⑵ 了解《莊子》和莊子生平、思想。
2、能力目標:
⑴ 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掌握比喻的深意。
⑵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3、德育目標:
拓寬同學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保守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掌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別,理解莊子的志趣。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同學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1、比較法通過同學譯文和規范譯文的比較過好語言關,通過惠子與莊子的對比過好寓言關和思想關,通過一、二則故事的不同文風比較過好欣賞關。
2、延伸拓展法拓寬閱讀視野,了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布置】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自讀課文,疏通文句,掌握文意,過好語言關;引讀提高,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感知惠子、莊子的不同表示,過好思想關;美點尋蹤,欣賞兩則故事;延伸拓展,了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要點〗
一、導入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優秀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
二、背景介紹
作者和其思想主張,由同學自身發言,教師總結。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同學與自身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并考慮譯錯的原因。
多媒體顯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鴆鶉,你知道嗎?鴆鶉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鴆鶉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鴆鶉,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原本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3、教師歸納總結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多媒體顯示: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于是鴟得腐鼠
6、魚出游從容
7、是魚之樂也參考答案:
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同:國都、京城。
止:棲息。
安:疑問代詞,怎么。
于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從容:清閑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是:這。
四、問題探究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
提問:
⑴ 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⑵ 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示了他怎樣的心境?
同學考慮,明確:
⑴ 鵪鴇的故事里,鵯鴇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身比作鵪鴇,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標明了自身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⑵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教師引申:《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愿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從不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2、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別,理解莊子的人生態度,突破思想關。
同學討論明確:《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義,以自身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研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發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假如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教師總結: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輕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
引申: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撫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3、美點尋蹤,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⑴ 同學涵泳品味文章的美點并交流。
效果展示: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富有趣味。
情節出其不意。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
人物形象鮮明。惠子利欲熏心,莊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鷯鵪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鄙。
描摹生動傳神。鴟衛護“腐鼠”,丑態十足,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深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一)
逍遙游(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閱讀上面兩個片斷,體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同學考慮,明確:
《逍遙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風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兩淡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聲勢,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歷歷如在眼前。
教師總結:
從我們了解的《莊子》散文的四個片斷來看,《莊子》散文善于通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板書。
六、課堂小結
這兩則故事集中表示了莊子的思想和《莊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如甘醴似瓊漿,讓人百品不厭。希望大家課后閱讀《莊子?秋水》,全面了解莊子,包括他的人生觀、政治觀、社會觀,探究莊子與孔孟的區別。
七、安排作業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談淡你的理解: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堊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提示: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2、課外閱讀《莊子》選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