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9
這是一滴水經過麗江教學評價,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觀課點1——教師“教”的角度——學習目標的確定——負責人:姜海燕、胡楠、李培培
1.姜海燕
1、這節課授課老師制定的學習目標具體操作性強,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具體閱讀課文,感知麗江的美。以“一滴水”的游蹤在時空兩個維度上展開,對麗江進行了幾乎全景式的介紹,用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鏡頭,串起了麗江的地理位置、自然風景、歷史發展、當代風貌、文物古跡、民俗民風。這一目標突出了本文的學習重點。
2、線路圖的板書呈現,不僅清晰明了一滴水的地點轉換,更能啟示學生看麗江的角度是多樣的,也符合水自由靈動的特點。教法思路清晰,但是教師的做法忽視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說思路,讓學生自己完成線路圖,而不是教師出示。
3、“看懂麗江”這個目標可以再次欣賞課文,教師放手讓孩子結合文本欣賞課文,進一步體會麗江的美。欣賞是多角度的,學生發散著說。答案不要局限課本,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才是宗旨。
總之,本課目標制定準確,教師教法沒有徹底解放,教師不能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們如何獲取。
2、胡楠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阿來寫的一篇散文,入選人教社新版語文教材,是八年級語文課本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自讀文章。作為游記單元中的一篇,《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教學必然是緊扣第五單元的目標,即“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同時,還得指導學生讀出“這一篇”游記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游記作品是以人的游蹤為線索,而阿來的這篇文章則是以水的蹤跡為線索,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講述自己“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的過程,即由雪變成冰川,再變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經過驛道、納西族村莊、草甸、落水洞、黑龍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納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經歷。(王老師在講解文章題目的時候就已經點明了這篇文章的獨特性)。
但是,王老師的教學重點是體驗一滴水的旅程,感受自然與人文審美,我覺得不是很恰當。教參“教學重點”中說,作者用“一滴水”串聯了眾多內容,同時在時、空兩個維度上展開文章,自如地調控著描寫的角度和詳略,使文章既豐富又精巧,既有詩意又有童趣。所以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把握文章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作為重點,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這種獨特寫法的妙處,體會作者的感情,這樣更加符合一篇自讀課文的學習特點。
另外,我認為教師應該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真正意義上地牽動了對整篇文章的閱讀思考,避免了課堂教學中出現零散的、短暫的、淺層的問答式提問,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自讀興趣,讓學生在自讀中有效學習,細讀文本,提高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空洞浮泛。同時,為營造閱讀氛圍,教師可以關注阿來寫作這篇游記的前后故事,讓學生體悟作者的寫作心理軌跡,更好地理解“好的游記既要得讀書思考之助,也要講究寫法上的創新。我認為放手學生自讀,教師適當點撥,才能完成這篇文質兼美的游記的教學任務。
3.李培培
本課是本單元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游記,自讀課文。觀看了王聰老師的課堂教學,這篇游記的主人公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滴水,獨特的寫作視角分析是這堂課最大的特色,感受頗深。
本堂課的可取之處:首先,基礎知識扎實,尤其針對基礎較薄弱的生情,打好字詞基礎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方法指導比較到位。如梳理游蹤時發現學生梳理起來有困難,及時提示應注意表示地點的詞語。第三,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如品析這滴水結束麗江之旅奔向大海的情節時,能夠聯系學生生活,進行樹立階段性目標的引導。最后,注意學生的學以致用,在課堂最后,趁熱打鐵布置從不同視角進行寫作的訓練,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仿寫家鄉美景片段。
那么我具體從教師“教”的角度,學習目標的確定談談觀課感受。
學習目標的具體內容:體驗一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感受麗江自然與人文審美方面的特點;體會這篇游記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視角。
由此可見,以上學習目標的具體表述不夠規范,以上兩個目標均指向“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缺少“過程和方法目標”;沒有體現對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目標設計有些籠統;目標的“體驗”“感受”“體會”并沒有具體表現程度,所以老師在后期評價學生是否完成學習目標時也有一定難度。
學習目標的制定需要體現四個維度:學習要素、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程度。如果針對以上要求進行調整,可以如下呈現:
1、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全面了解麗江的自然與人文風景,感受到其美麗、淳樸、厚重的特點。
2、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明確郵寄的時空維度。體會游記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視角,理解這種寫法的妙處。
3、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寄寓的感情,初步學會作者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
通過聽葉老師上的課,我總結出本課還需以下改進:首先,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麗江且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形式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第二,在本課中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從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做畫路線圖,繪制思維導圖都是不錯的方法。第三,在模塊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那一滴水,一路走來,你想在麗江的哪個地方多待一會兒,為什么?如果用一個詞語概括麗江,你會選擇哪個詞語?為什么?這樣就引發學生再次回到一滴水的旅程中再次閱讀文本,感受尋找。第四,賞析美句時,從全文中搜索范圍較大,可以考慮將賞析美句環節與畫卷概括環節融合。課堂上的朗讀較少,品析美句時,可以順勢讓學生進行朗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自讀課文的教授,其教學價值就是讓學生運用教讀課中的所學,借助自讀課文進行實踐。因此對教師而言,自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診斷學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方式,評價學生有沒有真的學會閱讀,有沒有真的能夠自讀。我們都要加強思索,探尋最佳的教授思路。
二、觀課點2——教師“教”的角度——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流程)——負責人:王果、劉敏敏、李尚芹
1、王果
本節課王老師方法指導比較到位,能及時提示學生應注意表示地點的詞語。學習活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個教學過程往流暢。我認為唯有一點不足之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搶白有點多,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2、劉敏敏
這是一篇游記自讀課文,融感性與理性為一體,向我們展示了清晰的行文思路,又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幅幅無限美好的畫卷。王老師在上課中真正做到了:重學情,側能力,巧設計,妙聯系,再啟發,多練習。
王老師有較強的目標設計能力,體驗一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感受麗江自然與人文審美方面的特點。體會這一篇游記新穎的構思和獨特的視角。緊扣標題,關鍵詞帶動全文的內容感悟。課堂的主體部分是用標題的三個關鍵詞“一滴水”“經過”“麗江”分為三部分,依次展開學習。脈絡清晰,有點有面。
建議:目標可以更全面些,對于學生的基礎要求和具體指導沒有體現對于評價學生的要求過于籠統。對于自主閱讀課文全面了解麗江的自然與人文風景感受其魅力和諧的特點。也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帶領學生感受體會游記的時空維度,將學生的想象具體化更有利于學生思考。在本文中我認為審美情趣的培養也是一個方面。關于麗江,我們在文章中感受到了無限的美:美在玉龍雪山麗江壩的自然風光,美在東巴文字的古老歷史,美在納西族的多元文化特色,美在木府鎮守云南邊陲的忠君之情。因此在審美情趣上可以多一些培養。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本堂課中,王老師的啟發式教學也帶給我很多的啟示。從游記的文體特點到教學目標的理清思路,再到“一滴水”的自我意義的凸顯,每一次提問,每一次評價,都在啟發引導中讓學生找到信心和快樂。
3、李尚芹
王老師在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上條理清楚,板塊分明,呈現了三個模塊,分別與目標是一一對應的,各個環節連貫性強,并且層層遞進。如:首先引領學生捋清“一滴水”的游覽順序,其次探討“麗江為何讓人心馳神往,全世界的人都來看麗江”,最后領會本篇游記的獨具一格。就是王老師的設計的第三個模塊梯度高,難度大。
我的建議:1、學生自學時間短(可能網課的原因),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老師可以設計讓學生畫游覽路線圖的形式捋清“一滴水”的游覽順序,而不是老師老師多次替學生回答出游覽的地方,這個環節感覺學生對文本的把握不熟。2、第二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引領學生抓住麗江的美:建筑美,自然美,人情美,賞析精彩的語言,而不是老師把美點呈現給學生,替代學生的感受。
三、觀課點3——學生“學”的角度——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學習時間——負責人:林芳、王麗華、徐紅菊
1、林芳
今天,我們在線上聽了《一滴水經過麗江》一課,這是新選進部編版的課文,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寫景抒情。這滴水帶著夙愿,經歷了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經歷了水車上的眺望,經歷了玉河中徘徊,終于來到麗江,來到常年鮮花點綴、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從悠閑恬淡的白天到燈火闌珊的夜晚。作者以第一人稱寫這滴水的旅行,從古代到現代,從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麗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風情,構思新穎,視角獨特。通過描寫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表達出作者深沉的情感。
聽了這節課,有以下幾點感觸:1.導入新穎,激發了學習興趣。有一些同學沒去過麗江,導入的目的為了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麗江,感受它的獨特之處,可插入相關的視頻及圖片,形成視覺沖擊,激發學習興趣。2.帶領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理解一滴水的行蹤,整體把握文章。在這一環節,有部分學生沒有提前預習,導致對本文的把握度不夠,特別這是一篇較為新穎的游記。多給時間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思考,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3.問題的設置較好,每個模塊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進入問題空間,體現了以學生為本。4.老師占據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例如,第13、14段,老師提出了問題,沒等學生充分思考,老師就把游蹤路線等和盤托出。 老師搶白,例如,急于說我給你總結一下,急于給學生答案。課堂上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有效參與,真正參與,從而達到好的學習效果。6.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讓評價貫穿整個教學活動。
教學是一門藝術,疫情時期,我們會挖掘出更多更先進的教學方法,完善語文課堂。我們期待自己在日后的教學道路中,可以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與優秀教師為伍,探究出更加新穎先進的教學方法,為語文教育事業貢獻出一份力量。
2、王麗華
今天聽了胡老師的課,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流暢,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針對學習目標,設置了三個學習模塊,具有探究性,把學生領進精彩的問題之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大部分學生沒到過麗江且想象力有限,,可以通過視頻或圖片的形式給學生直觀的認識更好一些
2關注學生情感體驗過程,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適當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而不是老師搶白學生的回答,占據了學生回答的空間,替代學生的發言
3.可以通過精讀一些優美的段落,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可采用小組讀,男女讀,師生讀等,使朗讀形式多樣化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4.重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評價先于學習活動設計,反思“學生生學會了嗎”
3、徐紅菊
本文是自讀課文,在教學中當然要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本文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寫法上的創新,需要教師適當多給些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這篇文章,應堅持以學生自讀為主,重在體悟游記寫法的創新,而不是刻意地去挖掘這篇文章的主旨內涵。
文章構思新穎、視角獨特,學生要多朗讀課文,注意想象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體會作者寫景中飽含的情感。著眼于整體帶動對這篇游記的理解品讀,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真正意義上地牽動了對整篇文章的閱讀思考,避免了課堂教學中出現零散的、短暫的、淺層的問答式提問,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自讀興趣,讓學生在自讀中有效學習,細讀文本,提高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
四、觀課點4——學生“學”的角度——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習效果)——負責人:劉永富、王海英、馬雪飛、王秀麗
1、劉永富
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由一滴水流經地方的所至所見來抒發自己的所感,讓學生一步步地去了解麗江,慢慢地去感受麗江的獨特魅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師生在課堂上能進行有趣的互動,讓學生在問答中學習到阿來筆下麗江的風景美、文化美、生活美、人情美。
課堂活動簡約,但內容豐美,有對學生的方法指引,有朗讀指導,品讀結合,效果不錯。課堂結構完整,時間劃分精細。
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學習效果明顯。
建議進一步加強小組合作與捆綁式評價及結果的運用。
2、王海英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新選進部編版的課文,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寫景抒情。本堂課的可取之處:王聰老師這堂課1導入新穎,激發學習興趣。2設計的三個模塊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帶領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理解一滴水的行蹤,整體把握文章。3問題設計的很到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四方街,理解四方街的歷史沿革及古今對比變化。重點賞析東巴文“水”字及文章富有詩意的語言,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分析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4方法指導比較到位。如梳理游蹤時發現學生梳理起來有困難,及時提示應注意表示地點的詞語。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5老師的聲音很動聽,特別吸引學生。
這是一篇較為新穎的游記。寫的是麗江的美。同時又是一篇自讀課文,老師要引導學生讀。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思考,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建議:1課堂上的朗讀較少,品析美句時,可以順勢讓學生進行朗讀。注重多種朗讀方式,豐富課堂。可采用小組讀、男女讀、師生讀等,使朗讀形式多樣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領略麗江的美。2自讀課文就是讓學生運用教讀課文中所學借助自讀課文進行實踐。從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讓學生放手去做。真正做到自讀。
2、馬雪飛
教師教學基礎知識扎實,教學方法到位,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一滴水流經地方的所至所見來抒發自己的所感,讓學生一步步地去了解麗江,慢慢地去感受麗江的獨特魅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師生在課堂上能進行有趣的互動,讓學生在問答中學習到阿來筆下麗江的風景美、文化美、生活美、人情美。
課堂活動簡約,但內容豐美,有對學生的方法指引,有朗讀指導,品讀結合,效果不錯。課堂結構完整,時間劃分精細。
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學習效果明顯。
盡量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建議進一步加強小組合作與捆綁式評價及結果的運用。
4、王秀麗
學生“學”的角度:學生已經掌握寫景散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知和學習游記的寫作手法。
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高(學習效果明顯)
【學習目標】
1.通過圈點勾畫文中關鍵詞,梳理文章游蹤。
2.通過品味精彩句段,學會移步換景和寓情于景的寫法。
【評價任務】
針對目標1:覓游蹤,理線索
速讀課文,勾畫出“一滴水”經過的主要“地點”,并用給出的方式概括“一滴水”的經歷。
針對目標2:賞美景,抒情感
分析景物描寫語句:教師帶感情色彩讀出語句,加以引導、各個同學輪流發言,充分調動了學生感受美景的積極性,學生能夠根據景物描寫融情于景,深刻體會到麗江水的純凈美。
針對目標2:讀美文,再提升
引出文章題目的用意,深化主題,升華情感。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學習效果明顯。
一、 立足單元說教材
(一) 教材地位及特點
《一滴水經過麗江》選自人教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游記單元,是第一次進入初中語文教材。本單元收錄的四篇課文為風格、寫法各異的游記,意在展示游記自由多樣的特點,打破語文教學中對游記的一些刻板印象。本文出自名作家阿來之手,亦為游記中的“異類”,不寫人的“游覽”而寫水的“經歷”,用一滴水從融化成形到匯入大江的過程,串起了麗江的景物與建筑、人文與地理、歷史與現實,構思、視角新穎獨特,語言飽含深情。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單元目標及本文特點,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與能力:
(1)感知文章基本內容。
(2)歸納麗江的主要特點與作者的情感。
(3)學習本篇游記獨特構思、視角與語言。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勾畫、填表、繪圖等方式,梳理全文。
(設計依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
(2)通過生成性填空的方式,歸納概括麗江的特點與作者的情感。
(設計依據: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及單元目標要求“感知文章所寫的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對景、人、事的感悟與思考”。)
(3)通過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寫作對比、生本與生生對話等方式,把握文章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視角,理解寫法與語言的表達效果。
(設計依據:本文浸透著作者對麗江的深情,寫作手法巧妙,加上新課標提出的“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要了解文章寫作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會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及單元目標要求“揣摩品味課文的語言”,做到學以致用。)
(4)通過課中對比寫作與課后仿寫,體會和內化本文的獨特構思與語言。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寄寓的感情,帶著感情,帶著想象,反復朗讀喜愛的句段,品味麗江的美麗、淳樸、厚重、和諧。讓學生間接地在詩情畫意之中,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秀美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把握課文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視角,理解這種寫法的妙處。
(2)品味作品的語言,概括語言特點。
2.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一滴水串聯全文”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二、 結合學情說方法
(一) 學情分析
前三篇游記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游記的基本特點和基本要素,能獨立閱讀游記,掌握一些品讀游記語言、形象的方法。
初中八年級的學生大多數偏理性思維,情感體驗能力和表達能力均較薄弱。活動性與知識型并重的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其中的具體環節也可以讓學生在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上得到訓練。
(二) 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對散文閱讀技能的要求,采用“關鍵詞教學”“板塊式教學”“活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品讀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 關鍵詞教學與板塊式教學
以“一滴水”為教學切入點,教學分為“循水之途”“明水之感”“悟水之妙”三大板塊,一詞立骨。
2. 活動式教學與體驗式教學
(1)借助圖表: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梳理“一滴水”的流經路線,并進行繪制。——提升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激發學生興趣。
(2)組織分組:引導片斷寫作構思,與原文作比較,小組交流,初感作者手法的巧妙;分組深挖“‘一滴水貫穿始終”的表達效果的具體妙處。——突破教學難點:“文之法”剖析。
3. 品讀式教學
引導學生閱讀、分享、朗讀喜愛的語段,概括語言特色。——突破教學重點:“文之言”的品悟。
另外,在指導方法和習慣培養上:
(1)采用設置問題、布置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研討的過程中,層層深入地把握文章的寫法,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
(2)采用生成性引導的方式,學生回答問題時,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表述,培養學生的表達習慣。
(3)安排讀寫結合的訓練:課中片斷對比寫作和課后仿寫,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
(三) 教學手段
為了營造氣氛,凸顯教學重難點,提升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可采用下面教學手段:
1. 教學手段:清新明快的配樂、風格雅致的幻燈片、富有麗江特色的配圖、清晰明了的表格和板書等。
2. 組織方式:全班集體學習與小組活動相結合。
(四) 學習方法
1. 合作學習法
學生合作研討文中關鍵點,在合作交流、品析、歸納的形式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2. 圖、表生成法
(1)借助圖表,梳理“一滴水”在麗江壩的形態、所至、所見,了解行文思路。
(2)分析寫法時,借助圖表,選擇角度,根據引導問題,層層擊破難點。
3. 嘗試體驗法
(1)繪畫嘗試:以行程梳理為前提,繪出“一滴水”流程,加深對麗江的印象。
(2)品讀嘗試:與大家分享喜愛的語句和對之的理解,在品讀中進一步觸摸本文語言之美。
(3)寫作嘗試:課中片斷對比寫作;課后仿寫,體會與內化文章寫法的獨特之處。
三、 針對目標說流程
為了能將“學生興趣”“重難點突破”與“知識內化”三者兼顧,將該文設置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解決板塊一、二;第二課時解決板塊三。
第一課時
一、 激趣導入,思維聚焦
(一) 活動(2分鐘):
1. 配樂看圖猜地——麗江。
2. 暢談對麗江的印象。
(二) 質疑聚焦,明確板塊(1分鐘):
(1)出示題目《一滴水經過麗江》,聚焦:“一滴水”。
(2)明確教學板塊:循水之途——明水之感——悟水之妙。
二、 正式
(一) 循水之途——初讀梳理
1. 認真閱讀課文,完成手中表格,填出不同階段“一滴水”的形態、所至、所見。(9分鐘)
2. 代表上臺,投影所填表格。生生、師生交流,進一步完善表格。(6分鐘)
3. 結合表格,簡筆繪出“一滴水”的流程圖,并與同學們分享。(7分鐘)
(二) 明水之感——再讀感知
1. 明確特點:這是一個的麗江,因為。(6分鐘)
(1)明確:特點——美麗、淳樸、厚重、和諧。
2. 把握情感:作者以為載體,用的抒情方式,抒發情感。(6分鐘)
(1)載體:“一滴水”。
(2)抒情方式:“借水抒情”,主要是靠描寫本身和精到的評述來表達。
(3)情感:有久久的渴望,更有由衷的贊美——贊美麗江美麗的自然風光,也贊美麗江古城與自然的美妙融合,更贊美麗江的醇美、和諧、沉靜。
三、 朗讀升華(3分鐘)
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麗江之美與作者之情。在朗讀中結束該課。
第二課時
一、 回顧導入(1分鐘)
二、 正式
(一) 悟水之妙
1. 法之妙——聚焦:“‘一滴水貫穿全文”的寫作手法
(1)嘗試體會——初感“法之妙”
①PPT出示本文的第3段和第13段:
質疑:如果不采用“一滴水”講述的方式,結合之前學習的傳統游記知識,你會怎么寫?在隨堂本上,梳理大致思路。(10分鐘)
②小組代表分享,全班交流,與原文相比,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5分鐘)
明確:傳統游記離不開“作者游蹤”、“作者視角”,但具體、實際的游蹤又容易將作者束縛住,游覽者也很難“并取”這么多的觀景視角,使文章在表現方面面臨種種局限。但“一滴水”既通古貫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時間和空間這兩條線索結合起來,使文章形成有機的整體。
(2)拿出表格,自選其中一種分析角度,按所選問題重組學習小組,帶著問題細讀課文,合作完成小組表格。——深挖“法之妙”。(5分鐘)
(3)各小組代表上臺分享交流結果,在自評、互評、師評中完善表述。(4分鐘)
2. 言之妙
(1)你覺得課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找出你最喜歡的句、段,分析它們究竟好在哪里。(12分鐘)
明確:①富有抒情性與節奏感,帶有詩意。②富于厚度和質感。③富有哲理。④表達圓融,有整體感。
三、 課堂小結(1分鐘)
好一個阿來,讓我們明白,原來游記,手法可以這樣別具一格,語言可以這樣靈動優美;好一滴靈氣逼人的水,送了我們一個集美麗、傳統、現代于一身的麗江,帶我們感受了一顆懷著山川與人文的赤子之心。
讓我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這滴水里,古城風貌被還原;這滴水外,自然山水在呼吸。
四、 課后作業——讀寫結合(2分鐘)
(一) 仿照課文的寫法,結合自己故鄉或故鄉某一景點的具體特點,寫一篇游記。
(二) 閱讀推薦:余秋雨、梁衡、汪曾祺、王充閭等人的游記作品,讓學生多體會“融景物、書史、感悟、思考于一體”的游記風格。
五、 根據內容說板書
第一課時——將課堂內容“循水之途”與“明水之感”兩大板塊與游記三大基本要素相整合。
六、 圍繞設計說評價
(一) 教學設計創意
1. 從“體驗”角度組織教學,教學環節有“繪圖體驗”“品讀體驗”“寫作體驗”等,在“繪圖體驗”里學生以行程梳理為前提,繪出“一滴水”的流程,加深對麗江的印象;“品讀體驗”,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課堂中的分析,讀出麗江之美和作者對麗江之情;“寫作體驗”,“課中對比寫作”與“課后仿寫”結合,體會、內化作者寫作手法的高明之處。
2. 以“一滴水”作為切入點,從“循水之途”,到“明水之感”,最后是“悟水之妙”,層層深入,使語文課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
3. 將文章構思、語言及其效果作為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體悟到這篇游記具體的創新之處。
(二) 教學效果評價
1.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初讀時,注重個性化感受;概括情感時,尊重個性化解讀;寫法剖析時,宣揚個性化差異,對學生的評價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2. 在“以讀代教”“牽引為主”的語文理念下,讓學生回歸文本,自行梳理思路;剖析重難點時,耐心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表述,有自己的見解。
3. 如何既能讓更多學生暢所欲言,又能更好地把握課堂節奏,仍值得思考。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如是解讀文本[M].褔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國家語文課程標準,2001.
[3]胥光化.初中語文新課程實施中的說課探究[J].讀與寫,2008,5(1).
[4]周云.語文說課初探[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2(1).
作者簡介:方慧琳,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嘉祥外國語學校成華校區。
“詩意”,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詩意課堂,則是教師采用美的教學手段和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與策略,引導、激勵、幫助學生滿懷興趣、輕松愉快地學習的課堂。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而語文的核心素養,則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等四個方面。
《一滴水經過麗江》,阿來用第一人稱寫一滴水的旅行,筆觸輕靈,視角獨特,巧妙地運用麗江的水系完成了一趟麗江之旅。如何讓學生棲居在詩意的課堂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新媒體和地方傳統媒體分別代表了不同視角的文化,兩者之間存在的問題并不是不可調和的,與人們想象的恰恰相反,它們兩者之間往往是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才能真正顯示出它們的重要作用,發揮其最大的價值。雖然中國地方傳統媒體展現出衰敗的跡象,新媒體展現出一片光明的前途,但是社會在某些領域的話語權處于真空狀態,為了填補這個真空需要地方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共同努力。
一、感知麗江美,提升審美鑒賞和評價能力
審美鑒賞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美的能力及品質。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通過閱讀鑒賞優秀作品,激發審美想象,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在課前筆者播放電視劇《木府風云》的主題曲“凈土”,這是一首關于麗江的贊歌,“傳說中有一片凈土,住著古老的民族,每個人能歌善舞,他們從不孤獨……”曲調悠揚,意境高雅,課前積極創設一種唯美詩意的氛圍,讓學生初步感知麗江之美。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是推行語文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指征。筆者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把課堂主動權拋給學生,讓學生猜猜老師提出什么問題。這學生能利用之前學過的游記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想提問,實現了教讀到自讀的能力遷移和轉化。通過幾次的猜問,學生充分領略了古城魅力,感受到了麗江風景的自然美、古城建筑的古樸美。
男:XX朝中招駙馬,武朝門外掛榜文;一心帶兵來看榜,兵馬累累攏城門。聞聽揚州瓊花現,帶兵來到滎陽城;花開花現自有主,無緣來看有緣人。
教學片段1:
生:我覺得老師會問“這滴水經過了哪些地方?”
生:我覺得老師會問“這滴水經過麗江時,見到了怎樣的景色?”
生:我覺得老師會問“麗江的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③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規定:“企業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
師:從大家剛才的猜問中,我們了解了一滴水所到達的地方,欣賞到了古城的風景美、建筑美、民俗美。
永磁同步電機(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具有高效率、寬調速范圍、高功率密度等良好的特性,已在電動汽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2]。電機的振動噪聲會影響電動汽車的可靠性及舒適性,因此研究開發低振動噪聲的車用PMSM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北宋末年論者吳可曾認為:“晚唐詩失之太巧,只務外華,而氣弱格卑,流為詞體耳。”〔6〕331所謂“氣弱格卑,流為詞體”即說詞體本身托體亦卑。陸游對詞體的態度則遠較此微妙而復雜。
在此過程中用猜讀的形式,引導學生從游記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想等角度解讀文本,設問巧妙,形式新穎。學生第一層次都能提到看到了怎樣的自然風景,花、樹、四方街、木府、水車等,而教學的重點則是引導學生從自然風景之美到建筑之美到民俗之美的逐步提煉,這也是由表面之美向深層之美的提升。哪里美?為什么美?在引導學生領會麗江的風景美、建筑美、民俗美過程中,逐層提升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二、品味語言美,提升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
品味語言美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阿來的這篇文章充滿詩性之美,其文筆如涓涓流淌的溪流,以其清澈和純凈,洗滌著人類疲憊的靈魂,給人非同尋常的美感。
教學片段2:
師:請大家齊讀標題“一滴水經過麗江”,再齊讀文章最后一句話“作為一滴水,我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老師的問題就是請大家仔細品味這兩句話的異同,并談談你的理解。
1)基于授課過程進行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在每次課后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授課教師在課后可以看到學生的評價結果,以判斷學生對自己本次授課的滿意程度,從而主動發現問題并加以總結改進。在一個學期內,經過一段時間的授課或者課程全部結束之后,教師已獲得學生多次評價,從評價結果曲線可以判斷學生對自己一段時間內授課內容的接受程度,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授課內容中不太滿意的章節,便于后續的復習總結中有所側重。同時,學生在每次課后評價中也可以以文字形式更加具體直接地向教師反饋意見,便于教師在后續課程中改進。
生:我覺得標題比較簡練,最后一句話比較長一點。
2.3 兩組妊娠結局情況對比 觀察組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剖宮產、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生:“作為”“終于以水的方式”、“經過”變成了“走過了”。
從表2可知,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作為第三產業行業,其在廣西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突出位置也將不斷顯現。由于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的定位在于面向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老年群體提供中高端養老服務,除了向老年人提供養老的日常需求服務外,還提供精神、文化、休閑、娛樂、旅游、醫療、保健、金融、理財等全方位的需求服務,真正滿足入住老年人個性化的養老需求,它在運營過程中始終與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產業及企業密切相連,發揮著引領和龍頭作用,影響和帶動著一個龐大的養生養老產業鏈,必將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因此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生:“走過”用了擬人的修辭,是文章人格化,更生動有趣。
生:“走過”說明是慢慢的走過,慢慢的欣賞。
生:“終于以水的方式”,“終于”強調了期待已久,以水的方式,用了擬人的修辭,活潑有趣,更有童真童趣,更特別。水流輕盈,不失性靈,也使語言更富美感。
在比較品讀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擬人修辭的妙處,感知語言之詩意美。在文章中,作者以“水”的視角關照了整個麗江,“我是一片雪,輕盈地落在了玉龍雪山頂上……我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堅硬的冰……自己的親生,也是一滴水”,“水”在文中經歷了三次物化狀態的變化,和緩而安寧,體現著作者阿來凝練而靈動的語言美。
“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江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銀盤。”此句極具詩意,形象而有厚度,清麗而雅致。阿來本色是詩人,他的文字清新自然,就像從玉龍雪上飄來的風,夾雜著清涼而動人的溫柔。引導學生細細的品味,安靜的聆聽,正是學生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提升的一個過程。
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往往比較少,很難完全理解具體形象的課程內容,因此,在日常的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來積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信息化教學資源不僅能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為學生營造一個圖文并茂的情境,還能把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簡單形象化,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畢竟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如果教師強制要求,他們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信息化教學資源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創新意識。
三、探究文化美,強化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能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
麗江是一個有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城。作者把重點放在表現麗江的人文內涵上,建城的木氏家族,淳樸的納西族,為麗江揚名的徐霞客,獨特的東巴文字,作者集中描述了人創造的歷史文化。這使文章更具有一種文化、社會意義上的厚度。
教學片段3:
師:進了字畫店,這滴水看到了什么?對于本文滲透的文化,你有怎樣的理解?
Then, Merrell talked about the military consideration for the reciprocity with Tibetan authorities:
生:這滴水還進入字畫店,他對東巴文特別感興趣,停下來特意觀察了“水”字怎么寫,東巴文是納西族的古老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民族的民俗美、文化美。一個美麗的古城,必然少不了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
生:麗江的水特別有名,家家戶戶綠水門前繞,麗江水孕育了美麗的麗江城,滋養了善良淳樸的麗江人。而水的輕盈靈動,也更能貫穿古今,穿越歷史,從明朝流到今天,從雪山奔向大海,從而突出麗江之悠久,歷史之厚重、文化之深遠。
在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去感知麗江的文化美,水是一種文化,東巴文字是一種文化,人是一種文化,而古城本也是一種文化。銀器店、玉器店、納西族這些本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獨特而純美,細細領略,學生興致盎然。在充分領略麗江之美的同時,將這種文化發散到課外,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周末去古鎮采風,感受古鎮的風景美、文化美。學生在學和行走的過程中也呈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正是強化學生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四、模仿創作美,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學以致用,拓展遷移,這本是一種思維能力的訓練。領略了麗江之美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發展和提升的訓練,模仿標題“一滴水經過麗江”出一個作文題。
教學片段4:
微/納多級結構TiO2涂層的制備及生物學性能······顧靜萍 謝有桃 黃利平 賀延昌 趙 君 鄭學斌 李 紅 孫晉良 (1,44)
師:現在請同學們模仿課文標題出一個題目,你想以什么身份,游覽哪個地方?
生:一粒沙經過黃河,沙是黃河特色。
生:一滴水經過廣州。
(3)應用齊波夫定律預測方便、簡單,所需已知數據的數量較少,尤其適合于一些地質信息較少的地區和老礦區去發現新礦床。
生:一滴水經過東涌。東涌就是典型水鄉。
生:一只鳥飛過沙灣。
生:一朵云飄過黃閣。
師:一朵云,好有詩意。我多想化作一滴水,一只鳥、一朵云,去邂逅一個美麗的古鎮,去遇見一個美麗的水鄉。
學生首先要分析這一句子結構,“一滴水”“經過”“麗江”這個句子解讀為三個部分,學生在模仿時,一定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這是一個思維發展的過程,當然也是一個語言構建的過程。本環節側重知識延伸,能力遷移,模仿與創作。學生通過模仿標題出題,進行語言的構建,思維的創造,學生能在課堂上,化作“一粒沙”“一只鳥”“一朵云”,聯想到周邊的古鎮,廣州、沙灣、東涌等地方,這是課堂的美好生成,是詩意的聯想,是學生思維發展和提升的呈現。
五、詩意古鎮行,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設置詩意古鎮行采風活動,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從文本走向生活,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走向動態。這是對整個旅行單元的的有效補充和延伸,也是對文本閱讀、語文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檢測。
第二課時之“詩意課堂我做主”,是學生周末古鎮采風后的成果展示。課堂注重從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進行星級評價:能充分展示古鎮之自然美;能重點挖掘古鎮之文化美;語言表達優美、詩意;注重思維發展,能力遷移,有自己獨到的解讀。高汝晴的《一只鳥飛過沙灣》;陳泳珊的《情系小洲村》;麥鍶琦的《韻滿古鎮,情余人心》;陳曉蘭的《嶺南印象》;張紫菀的《行走在水鄉中》;麥倩渝的《遇見逢簡水鄉》……小橋、流水、石街、木屋、老樹、祠堂、牌坊……他們用鏡頭捕捉、用文字記錄、用心靈感悟,為課堂呈現了一張張美麗的圖片,一段段優美的文字,一個個古樸的小鎮,讓人沉醉于在詩意的古鎮中,流連忘返。從古鎮欣賞到詩意古鎮行到詩意課堂我做主,培養的是語文能力,沉淀的是詩意情懷,提升的是核心素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