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3
這是詩經(jīng)二首名師教案,是優(yōu)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課時 關(guān)雎
1.了解《詩經(jīng)》的相關(guān)知識。
2.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
3.了解詩中運用的賦、比、興和反復(fù)等寫作手法。
一、導(dǎo)入新課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jīng)》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古人認為經(jīng)過《詩經(jīng)》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jīng)》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據(jù)說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也熟讀《詩經(jīng)》,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來學習位于《詩經(jīng)》三百篇之首的《關(guān)雎》。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dǎo)學一:了解《詩經(jīng)》,體驗詩歌之美
1.了解《詩經(jīng)》。
①《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稱“國風”,指十五國風,是各地的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貴族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及史詩。
②《詩經(jīng)》的三種表現(xiàn)手法:
賦:就是鋪陳直敘。
比:就是比喻。
興: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nèi)容做鋪墊,“興”字的本義是“起”。簡單地說是指先言他物以觸發(fā)聯(lián)想,誘發(fā)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③《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
在結(jié)構(gòu)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環(huán)往復(fù)的藝術(shù)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疊詞來狀物、擬聲、摹貌。
2.生字識記。
雎(jū)
鳩(jiū)
好逑(hǎo qiú)
參差(cēn cī)
荇(xìng) 芼(mào) 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
3.重點語句翻譯。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確: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確: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確:姑娘美麗又可愛,彈琴鼓瑟來親近她。
目標導(dǎo)學二:合作探究,理解詩歌內(nèi)容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明確:這首詩很短很完整,寫主人公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yōu)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認為這首詩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fā)相思之情的?
明確:首章四句寫一個年輕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愛的人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標導(dǎo)學三:總結(jié)歸納,分析寫作手法
《關(guān)雎》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明確:(1)非常生動地運用“興”的手法。詩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鳴的水鳥開頭,是《詩經(jīng)》“比興”手法中“興”的表現(xiàn)手法,興的表現(xiàn)手法只是一種自由聯(lián)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詩歌的景物描寫,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諧的鳥鳴,仍可以引起讀者的遐想,把人帶到一片平曠遼遠的境地之中,詩因此也顯得分外質(zhì)樸自然。
(2)重章疊唱的形式營造出了一種喜慶的氣氛。
(3)語言富于表現(xiàn)力,運用雙聲疊韻。“窈窕淑女”“輾轉(zhuǎn)反側(cè)”等語句,善用雙聲疊韻,既富于表現(xiàn)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躍在人們的語言中。
三、板書設(shè)計
第2課時 蒹 葭
1.學習生字詞,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比興的藝術(shù)手法,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讀文章的主題。
4.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導(dǎo)入新課
(先播放秋水邊蘆葦畫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畫面和需要低聲循環(huán)播放。)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經(jīng)》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是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它開闊,豐盈,簡單,潔凈。你看,那從《詩經(jīng)》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秋水之畔曉霧朦朧中,癡情少年千回百轉(zhuǎn)卻找不到她的身影。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蒹葭》,吟誦優(yōu)美的文字,傳唱這首古老的歌謠。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dǎo)學一:走進作品,品讀詩歌之美
1.走進作品
《蒹葭》選自十五國風中的《秦風》,屬秦國民歌。“秦風”多言車馬田獵,粗獷質(zhì)樸,而本詩卻神韻縹緲,引人遐想,也是一首優(yōu)美的懷人詩作。蒹葭的意思是蘆葦,生于水邊。
2.識記字音。
溯洄(sù huí)
道阻且躋(jī)
水中坻(chí)
水中沚(zhǐ)
3.以小組為單位朗讀,并請同學們總結(jié)一下:為什么《蒹葭》讀起來這么美?(小組討論)
這不僅是因為大家朗讀時十分投入,也因為詩歌獨特的形式。
(1)韻腳
蒼、霜、方、長、央
萋、晞、躋、坻
已、涘、沚
(2)疊詞
蒼蒼、萋萋、采采
還有“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重章疊句,反復(fù)吟唱,是《詩經(jīng)》的特點。
總結(jié):該詩四字一句,節(jié)奏鮮明而短促,重章疊句、回環(huán)復(fù)沓,產(chǎn)生了一唱三嘆、余音繞梁的效果。
目標導(dǎo)學二:合作探究,品味詩歌意境
古人云:“詩緣情而綺靡。”意思是說詩歌因其豐富的情感而精妙華麗。那么,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情感的?
明確:(1)思念向往。通過詩人的上下求索。(2)執(zhí)著、堅貞不渝。(提示:詩人追尋伊人的道路一帆風順嗎?)“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通過重章疊句反復(fù)的吟唱來突出道路的艱難,這么艱難的道路,詩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尋找,足見其執(zhí)著、堅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失望。(提示:詩人尋覓伊人尋覓了多長時間?他尋到了沒有?)
“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過反復(fù)的吟唱來說明詩人尋覓時間之長。他應(yīng)該是從黎明時分就來到岸邊尋覓伊人,直到旭日東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說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斷變化,與詩人始終是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詩人獨自一人面對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該是多么惆悵啊。
目標導(dǎo)學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讀主題
1.詩人苦苦追尋的“伊人”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這種形象的?詩中并沒有描寫伊人的面貌,甚至連她的大致輪廓都沒有,你們?yōu)槭裁从X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確:通過詩人熱切執(zhí)著的追求,可見“伊人”必然是個美麗高潔的人。蒹葭的修長柔韌也可視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長而堅貞高潔。這種美盡管沒有直接描寫,卻留給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其實,不單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詩人的面貌、身份同樣是模糊的,還有,他究竟是怎樣追求的?運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詩中都沒有交代,只是反復(fù)吟唱“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這也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距離美再次體現(xiàn)了《蒹葭》的含蓄朦朧的特點。
2.因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朧,千百年來讀者對“伊人”的解讀也是眾說紛紜。對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導(dǎo)致了主題的多義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詩歌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1)“愛情說”:近代學者余冠英認為“這篇似是情詩,男或女詞”。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就將這首詩譯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說”:“伊人”象征高潔品質(zhì),代表自己對美好高潔品質(zhì)的追求。
(3)“人生哲理說”: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難得、知音難覓的悵惘,仕途坎坷、功業(yè)未遂的憂思,理想幻滅、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個具體而縹緲的目標,他(她)或許是詩人思念追尋的愛人,或許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尋覓的賢臣,或者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這種借美人來表現(xiàn)一定主題的寫法對后世影響頗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賦》、戴望舒的《雨巷》等。清代葉燮在其《原詩》中指出:“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為至也。”
《蒹葭》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它的這種主題的多義性恰恰又一次體現(xiàn)了詩歌含蓄朦朧的特點,而這種含蓄朦朧正是全詩著力營造的意境美。這么優(yōu)美的詩篇,是百讀不厭的,讓我們再朗讀一回吧。男女生分部分朗讀。
三、板書設(shè)計
可取之處:重點講解了比興和反復(fù)詠嘆的手法,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yīng)該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shù)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lǐng)略華夏民族文化。
不足之處: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詩經(jīng)》的有關(guān)常識。
2、過程與方法
理清體會《氓》的情節(jié)和主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二、教學重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并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
2、.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
3、《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jié)是個重點。
三、教學難點
理清體會《氓》的情節(jié)和主題。
四、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yù)習情況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錄音,同學梳理字詞
(三)齊讀,請四位同學分別講述本首詩的內(nèi)容
全詩寫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感情基調(diào)?
戀愛(第一、二章) —— 熱情、幸福
婚變(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決絕(第六章) —— 清醒、剛烈
(四)、提問教讀
1、在第一節(jié)中,詩作的敘事節(jié)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xiàn)。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
2、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蚩蚩”,忠厚老實
3、氓是如何來提親的?女主人公怎樣對待他,是否馬上答應(yīng)了他?
明確:男主人公:“抱布貿(mào)絲”,假借物物交換的買賣來和我談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遠送“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婉言拒絕“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復(fù)女主人公的話?婚事是否談成?
明確:男主人公:(想象)生氣
女主人公:“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5、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xiàn)了兩人什么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xiàn)?
明確: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則溫柔、體貼、情深意重、 傳統(tǒng)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xiàn)。
“復(fù)關(guān)”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6、結(jié)婚前氓做了什么?結(jié)果如何?
明確:“爾卜爾蓍,體無咎言”
7、.結(jié)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男:對婚姻很鄭重其事,認真
女主人公:癡情
8、女主人公為什么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后的變化,這是什么手法?
明確:看到桑樹想到其榮枯前后,如同自身命運比興
9、女主人公對女子發(fā)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觀點?
明確:無與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她認為婚姻悲劇的過錯在哪里?
明確:三歲食貧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圍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明確: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男:不體諒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勞肯吃苦 任勞任怨 專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對男子表現(xiàn)出一種什么態(tài)度?“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五.深化探討
1、 從文化視角體會當時的風土人情。進行今昔對比,體會人物的特點。
明確:“抱布貿(mào)絲”原始的物物交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范圍的狹窄,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在精神領(lǐng)域的道德方面,尤其愛情觀方面,少了更寬泛的選擇范圍,他和她上演了悲劇。她:溫柔體貼,情意綿綿,嫁作他婦,任勞任怨,遭受暴虐,失望決絕。他:喜請良媒,娶她為婦,感情變換,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明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在經(jīng)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3、賦比興手法在本文中的應(yīng)用
明確:
全文用賦,“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
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以斑鳩貪吃桑葚為例告誡女子不要為愛著迷。(孔子“過猶不及”)
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fā)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討論題:
1、他們的婚姻失敗除了氓的變心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變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把握賦比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2、過程和方法:反復(fù)朗讀,直至成誦,在此基礎(chǔ)上深入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體會賦比興表現(xiàn)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朗讀成誦,體會賦比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2、難點:詩歌的鑒賞和對詩歌內(nèi)容的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語設(shè)計:現(xiàn)在的流行音樂當中,有很多是以愛情為主題的。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古時候人們表達愛情所吟詠的歌謠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詩經(jīng)》兩首中的《關(guān)雎》。首先請同學們把自己課前搜集到的有關(guān)《詩經(jīng)》的常識作以簡單介紹。
(教師提示:《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改稱《詩經(jīng)》。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chuàng)作,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tǒng)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chǎn)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fù)沓的手法來反復(fù)詠嘆,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關(guān)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jīng)》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孔子說:“《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二、聽范讀,正字音。
1、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學生聽讀,和自己課前預(yù)習相對照,用筆標注生字字音。
2、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重點字字音,提示學生引起注意。
睢鳩(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
3、教師播放音樂,學生跟著音樂練習朗讀,要求能根據(jù)意思和音節(jié),有節(jié)奏的朗讀。
三、讀課文,悟大意。
1、男生齊讀、女聲齊讀、全班合讀,教師不斷進行朗誦指導(dǎo),學生便讀邊思,便讀邊悟。
2、讀后,讓學生們討論,用白話文復(fù)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復(fù)述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創(chuàng)設(shè)一個和原文一樣美妙的境地。
(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于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fù)在他腦中出現(xiàn),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天,能與這位少女結(jié)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樸、真率,千年后讀起來,還是那么清新動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聽聽:關(guān)關(guān)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zhuǎn)反側(cè)——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xiàn)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zhuǎn)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shè)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xiàn)的愿望。
板書: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四、品手法,誦文章。
1、《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比就是譬喻;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fā)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nèi)容。
2、學生以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文章是如何運用“興”這一表現(xiàn)手法。
(教師提示:如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yīng)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
3、除了“興”的手法的運用,學生討論文章還有什么特點?
(文章大量的運用了重章疊句的方式,表達了細膩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檢測背誦 全班一起背誦《關(guān)雎》
二、導(dǎo)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詩經(jīng)》兩首中的另一首,《蒹葭》。
三、聽范讀,正字音。
1、學生朗讀課文,用筆標注生字字音。
2、教師出示重點字字音,提示學生引起注意。
蒹葭 jiān jiā 溯洄 sù huí 唏xī 湄 méi 躋 jī 坻 chí 浚 sì
三、讀課文,悟大意。
1、男生齊讀、女聲齊讀、全班合讀, 2、讀后,讓學生們討論,用白話文復(fù)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復(fù)述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創(chuàng)設(shè)一個和原文一樣的境地。
四、品手法,誦文章。
1 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shù)念伾缮n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huán)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fā)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
教師為同學們出示自學指導(dǎo)題:
2、.作品文字簡單,內(nèi)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明確: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1.含蓄美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jīng)濟的文字建構(gòu)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zhí)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3、和《關(guān)雎》相比較,《蒹葭》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上有什么異同?學生們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交流。
(教師提示:《關(guān)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fù)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xiàn)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tài)。與《關(guān)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shù)手法上,《蒹葭》比《關(guān)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xiàn)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cè)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詩經(jīng)兩首》原文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i]。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i]。
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