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1
這是雖有嘉肴教學設計一等,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設計理念
中學生的閱讀心理過程常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相互作用的過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后問題。但是,文言文體決定了學生在這類文體的閱讀理解心理過程的序列——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雖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本著語文教學“活動建構”必須切合語文學科規律,更需要切合學生閱讀理解的心理過程規律的原則,本節課教學設計活動安排:“讀、譯、辯、評”,課堂教學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師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
以活動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1、學生搜集、整理有關學習的資料,結合自己寫成小短文準備課堂上演講。
2、教師上網搜集、整理從學習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義的文章(也可寫下水作文),與大家共享,并制作成PPT準備在課上展示。
二)課上活動
活動一:讀
形式:個體自讀,放聲,讀到基本能背誦下來。
目標:結合注釋,讀得準,讀得暢。
方法:
①虛詞停頓鮮明如“之、焉、也”,讀出文言的意味。
②語氣舒緩,營造古樸氛圍。
再讀
形式:小組競讀。
目標:看誰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方法:
① 分男女生兩個組。
② 樹立合作意識,齊心協力,不搶不拖。
評比:哪個組讀得好?好在哪里?
【設計意圖】 朗讀活動中,基于不同的教學目的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形式。前者——個體自讀,旨在熟悉課文;后者——小組競讀,旨在正確、整齊和初步的情感體味。朗讀活動設計體現教學要求的層遞性:只有在學生個體熟讀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效的齊讀,并讀出感情。
活動二:譯
形式:個體自譯;同桌對譯。
目標:對照注釋,譯成白話。不能譯的圈出來質疑研討。
探究:質疑講解。
【設計意圖】 面對學生存在文言詞句理解的水平差異,由個別學生的自主發現,從而引導全班學生的發現學習。課堂上在“譯”的活動中不僅關注這些差異,而且利用學習差異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個體的自主發現”,并以此為例引發“群體性的自主發現”。
活動三:辯
出示問題組:
①文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②文章的體裁是什么?
③文章的脈絡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學生理解了課文基本內容后,學生的閱讀理解就回歸了常態,既用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對所要讀得內容做出預測,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這段文字內部思路,解讀文本。這時,“辯”成為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主題的腳手架。
活動四:評
問題思考:從這篇課文內容和語氣看,文章的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設計意圖】此活動環節關注語文味教學法的亮點——文化開掘。初中學生閱讀理解所加工的信息,不僅來自于學生從課本中獲得的文字信息,還包括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所提供的信息。我設計的這個問題很有難度,讓學生思考回答前,我做了一些鋪墊。“評”為學生準確把握主題構建了一個隱形的支架。
三)課下活動
學生利用網絡教學,搜集文章的配樂朗讀并聽讀兩遍。
【設計意圖】此活動環節調動學生的感官因素。在目標明確、方法到位、時間充裕的科學安排下,活動感官越多,過程越扎實,活動收獲越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 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 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引入。
1、“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匯 報搜集到的有關《禮記》的資料。
3、知道題目《雖有嘉肴》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奏。
(1)、讀準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2)、把握節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 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雖然有美味 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 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關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疑。
2、闡釋重點問 題。
預設: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 ,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 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 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4)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八、課外練。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 名句。
一、 內容及其解析
1、內容:《雖有嘉肴》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著講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后才發現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
2、解析:這篇文章是關于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的篇目,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 “教學相長”的道理,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
二、 目標及其解析
1、 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通過探究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 聯系實際,談談對“教學相長”的理解。
2、 解析:
文言重點詞語的積累是為學生以后閱讀文言文打下基礎,對本文中蘊含的道理的理解是為學生以后學習提供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可能遇到的困難:
學生對個別詞語、句子的理解有困難。
2、產生困難的原因:
七年級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還很少,理解文意存在很大困難。
3、解決困難的辦法:
注重對學生學習文言文方法的指導、朗讀的訓練。
四、 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電子白板、多媒體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問題(一)導入
設計意圖: 提高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
師生活動:
1、“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指哪幾部典籍?(板書“四書”、“五經”的具體篇目)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由此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板書課題)
問題(二)聽錄音,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
設計意圖:在聽準讀音、節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
師生活動:
1、了解《禮記》相關知識 (多媒體展示)
《禮記》,又叫《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嚴謹;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運用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學記》是《禮記》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較有價值的教育論著。主要講述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闡述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等教學經驗。
2、聽讀課文
(1)聽錄音,讀準下列字音 (多媒體展示)
嘉 肴( ) 自強( ) 兌命 ( )
學學半( ) 相長( )
(2)聽錄音,聽準朗讀節奏 (多媒體展示)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展開全文閱讀
(3)多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3、疏通文意
(1)自行翻譯:請同學們結合課文下的注釋,自己嘗試著翻譯課文,圈點出不理解的字句。
(2)小組討論:將自己不理解的字句與小組成員合作探究,解決字詞問題。組內不能理解的字句勾畫出來。
(3)教師講解:學習小組討論之后還解決不了的字詞,教師講解。
4、積累重點字詞 (多媒體展示重點字詞,學生回答意思)
(1)、通假字
《兌命》曰 兌,通( ):
(2)、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至道 雖:古義( ) 今義( )
②、不能知其旨也 旨:古義( ) 今義( )
③、教然后知困 困:古義( ) 今義( )
④、教學相長也 長:古義( ) 今義( )
(3)、詞類活用
①、不知其旨也 旨:( )活用為( ):
②、不知其善也 善:( )活用為( ):
(4)、一詞多義
① 學 學學半 ( ) ② 其 其此之謂乎 ( )
學學半 ( ) 不知其旨也 ( )
(5)、文言句式
倒裝句 其此之謂乎?(賓語前置)
第二課時:
問題(一) 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內容及主旨 。
師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理解文意:(多媒體展示)
1、閱讀“雖有嘉肴……不知其善也”:找出與“嘉肴”“弗食”“旨”相對應的詞語。文章以“弗食”“嘉肴”開篇,有什么用意?
明確:嘉肴——至道;弗食——弗學;旨——善。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來論述“弗學”“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動地引出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有力地論證觀點。
2、閱讀“是故學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強也”:分別找出與學、教相承接的詞語。這一層與上下文有什么聯系?
明確:學——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強;“學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弗學,不知其善也”進一步展開議論,并引出下文“教學相長”的觀點。
3、閱讀“故曰……其此之謂乎”: “教學相長”的結論在前面已經道明,課文最后《兌命》的一段話是否多余?
明確:不多余,“學學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是對觀點的補充說明。《兌命》的話進一步論證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確: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5、文章如果壓縮成一句話,你會保留哪句?為什么?
明確:文章應用“類比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問題(二) 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延伸 ,鞏固所學知識 ,加強對文意的理解。
師生活動:(多媒體展示)
1、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請談談“教學相長”的道理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參考:(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2、《禮記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以)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注釋】君:這里的意思是統治。念終始:始終想著。
【譯文】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尚書.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展開余文
問題(三) 歸納主旨
設計意圖:歸納文章主旨。
師生活動:(多媒體展示)
文章主旨:
文章應用“類比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六、 目標檢測(多媒體展示)
(一)、基礎鞏固
1、翻譯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雖有佳肴 ( )( )
(2)、不知其旨也 ( )
(3)、雖有至道 ( )
(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 )
(5)、教然后知困 ( )
(6)、然后能自反也( )
(7)、然后能自強也 ( )
(8)、教學相長也( )
(9)、學學半( )
2、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4)、故曰:教學相長也。
(5)、《兌命》曰:“學學半。”
(二)、能力提升
1、本文的中心句是?
2、請寫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詩句。
3、讀了這篇短文,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
七、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說理短文,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 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