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8
這是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第 1 篇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整首詩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賞并感受送別詩的不同風格
2、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聯想的方法體會古詩意境的方法
3、情感態與價值觀度
體會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激發學生從小立志做品質高潔的人。
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難點
從“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壺“中體會到詩人表現出來的堅強品質。
課前交流:
今天看到這么多的同學與我一同學習,感到非常高興。你們班一共有多少同學?……差不多是我們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歡大班上課熱烈的氣氛。
哦,忘了自我介紹,我姓鄭,鄭成功的鄭。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嗎?
真好,我宣布,從現在開始,我又結識了()位新朋友。你們愿意與我交朋友嗎?
好,那就請朋友們與我一同進入這“古韻流香“的課堂吧。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看到“古韻“二字,你能聯想到哪些詞語?
說得沒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流香溢彩,舉世聞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詩的迷人魅力。
讀詩題
(出示2:課題)我們一起來來讀詩題:芙蓉樓送辛漸
師:讀詩先讀題,你從詩題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發了哪些疑問呢?
預設:
1、地點。
2、送別詩。
3、送辛漸。
師板書課題
疑:
1、芙蓉樓在哪里
2、辛漸和王昌齡是什么關系?辛漸要去哪里?(注釋)
點擊相關鏈接,提供給學生學習資料。
那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讀詩人。
三、讀詩人(出示3:詩人)教師導語:
那么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人。
先請同學們把自己預習所得交流一下吧。
學生交流關于王昌齡的資料。
師:同學出示資料。
用一句話說說從這段文字中了解到關于王昌齡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廣交朋友。
4、才華橫溢。
四、品讀詩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讀全詩及注釋。
2、(出示課件)指名朗讀4人左右。
3、聽范讀,發現不足。
4、模仿誦讀。
5、你通過朗讀古詩和注釋知道了什么?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第 2 篇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圣陶游覽之后寫下的一篇游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查字典并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艷:明亮鮮艷。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艷。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郁: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巖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里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后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游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作者記敘了他游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
學生總結游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游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按游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后,按游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游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游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游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第 3 篇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導語: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它就像一顆閃亮的明珠,散發出熠熠的光輝。本學期我們一起輕叩詩歌的大門,感受了《詩經·采薇》中遠征戰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詩圣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悅心情;宋代詞人辛棄疾那忘懷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樂……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三、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配樂范讀。
3、學生配樂朗讀。
四、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可以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么?
過渡:結合注釋,我們已經對這首詩的內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說,古詩是語言的鉆石,它凝練、雋永,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琢磨。讓我們先來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詩)
五、品詩,悟情。
1、教學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凄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心啊!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再讀這兩句。(指導朗讀)
師:芙蓉樓一別,辛漸即將回到故鄉洛陽與親人團聚,而這里就只留下詩人一個人了,再沒人陪他飲酒,陪他吟詩,與他交心了……想到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學生說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師引生再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第 4 篇[教學目標]
1.認識“芙、蓉、洛、壺”4個生字,并會寫。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
3.能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難點]
能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詩,體悟詩境
1.(出示《芙蓉樓送辛某某》)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后教師指名讀,糾正字音。
2.教師范讀,指導朗讀節奏。學生再齊讀。
3.品味詩境,讀好古詩。
(1)了解背景,讀懂詩意。《芙蓉樓送辛某某》詩中寫了一件什么事?讀讀課題,借助注釋和老師出示的寫作背景,想想是誰送別誰?辛某某要去哪兒?
(2)交流分享,品味詩境。送別辛某某時,周邊的景色怎么樣?讀讀詩的前兩句,抓住關鍵詞,用自己的話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組交流,匯報)
寒雨: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它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連江、夜入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楚某某: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楚山?品讀前兩句話,讀一讀,面對這樣的景色,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
(3)引讀:黎明時分,天色乍亮還暗,寒冷的冰雨敲打著江面,一座孤獨的楚山昏昏沉沉地立在江某某。作者望著這一切,不禁吟誦道——(指導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某某”。)
小結:孤獨的楚山,寒冷的山雨,面對即將遠行的好友辛某某,再想起自己遭受貶謫、獨在異鄉的現狀,王昌齡不禁悲傷而泣——(學生再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某某”。)
4.讀懂作者,品味詩情
辛某某此時要回到洛陽,猜猜看,他可能會遇見王昌齡的哪些親友?這些親友都會問辛某某什么問題?(他為什么不回來?他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被貶?)
是啊,洛陽親友的問題、疑惑,王昌齡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別辛某某時只有一句囑托的話語,那就是——(學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引讀:
當友人問起時,王昌齡會豪邁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結發妻子問起時,王昌齡會深情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年邁的雙親問起時,王昌齡依舊堅定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2)聚焦:冰,玉壺。冰和玉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答)
補充資料: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開元宰相姚崇自寫下《冰壺誡》“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李白也曾用冰壺自我鼓勵。
“玉壺”比喻什么?(王昌齡的心)那么,作者究竟想用冰心玉壺來表達他什么樣的心境?
點撥:王昌齡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洛陽親友,并且還表達了即使被貶謫出京在偏僻的外地為官,他依然堅持清明廉潔的本心,這比任何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親友的深情,更能表達自己的為官信念。
小結:詩的前兩句即景生情,情蘊景某某,既寫出了蒼茫的江某某,孤立的楚山,還烘托了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詩的后兩句言志,表達了詩人潔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請大家帶著感情,再次朗讀這首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二、指導書寫,鞏固生字
1.課件出示這首詩中出現的會寫的生字,教師指名認讀。
2.教師范寫,強調書寫要點。(重點指導“蓉、壺”)
3.學生練某某,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板書]
芙蓉樓送辛某某
冰清玉潔
堅持操守
[教學反思]
朗讀是古詩教學的基本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幫助他們感受古詩的韻味,初步理解詩意。
為了在一課時內高效地進行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與討論,共同解決詩中難理解的字詞以及詩句的意思,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作為引導者在關鍵時候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感悟,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