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3
這是四年級下冊語文鐵杵成針教案,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太白印象,故事入題
1. 李白,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你知道他嗎?學生自由交流。(出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 差不多每個中國人都會背上幾首李白的詩,自由說說他的作品——(《古朗月行》 《靜夜思》 《贈汪倫》 《望廬山瀑布》 《夜宿山寺》 《望天門山》 《朝發白帝城》……)。在上個單元的語文園地,我們就學過他的《獨坐敬亭山》,一起背誦。
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詩人,小時候和所有淘氣的孩子一樣逃過學,你知道關于他逃學的這個故事嗎?
3.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的最初版本——文言版的《鐵杵成針》。
4. 一般情況下,人們說起這個故事,會在這四字中加上一個字,你知道是什么字嗎?(磨)請你結合故事特點,就這個“磨”字,提幾個問題。(為什么磨?怎么磨?磨的結果如何……)這些問題在原文的閱讀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二、初讀課文,要素入手
1.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指名朗讀,字音、句讀指正。
重點字音:逢、媼、卒
句讀: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 故事一般包括哪些要素?根據閱讀,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嗎?
時間:無
地點:象耳山下磨針溪
人物:李太白 老媼
起因:李太白讀書未成棄去
經過:逢老媼磨針
結果:還卒業
4. 蹊蹺的第一句,出示: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
(1) 你覺得這個故事的開頭有什么不太一樣?(學生自由發現)
(2) 時間的空缺:說明這個故事的“無根”。
(3) 對比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
在象耳山下有條磨針溪。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
——突出了“磨針溪”,將其作為主要描寫的對象。
(4) 思考:這個故事和這條溪的名字哪個先有的?
5. 小結:如此開頭,引出的故事只能是一個“世傳”。
三、深讀課文,環節入勝
1. 再讀課文,找出故事三要素對應的句子。
2. 品讀起因。出示: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1) 運用組詞法理解帶點的詞。(傳:傳說;成:完成;棄:放棄)
(2) 理解“棄去”,出示: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司馬光》)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請用句式說一說:( )放棄( ),離開了( )。
“棄去”是什么意思?(放棄后離開)
(3)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句子的意思。(世間傳說李太白就在這座山中讀書,還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離開了學堂。)
(4) 你有什么想問李白或是替李白回答的嗎?(你為什么不繼續學習?你準備去哪兒?你為何要放棄學業?你最喜歡什么……作業太多、老師太嚴厲、我想散散心……)
(5) 看來兒時的李白和我們一樣頑皮,有各種各樣想要逃學的理由。
3. 品讀經過。出示:
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
(1) 過渡:這象耳山可有太多太多值得欣賞游玩的地方了,李太白遇到了一件蹊蹺事兒。
(2) 讀一讀書中對“是”和“方”的解釋,和我們平常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有何不同?
文中:是——這;方——正在。
常見:是——與“否”相對;方——表示形狀。
(3)你還能自己理解哪些字詞的意思?
逢——換字幫助理解:遇、碰……
老媼——老奶奶。
欲——想,準備。
(4) “問之”,這里原本應該有對話的,卻被省略了,哪個字起到了這個作用呢?(之)這個“之”指什么?(老媼,問老媼的話)發揮你的想象,補充一下:
太白問:老奶奶,______
___________?
(您這是在干什么呀?您為什么要磨鐵杵呀?您想做什么……)
白問:“老人家,汝_____
___________?”
(作甚?為何磨杵?欲何為?欲作甚……)
(5) 根據老媼的回答“欲作針”,判斷一下哪種問句比較合理,進行角色表演朗讀。
(6) 還可能有第二次對話,會說些什么呢?同桌結合補充內容,進行角色表演朗讀。
(7) 集體讀原文。
4. 品讀結局。出示: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1) 過渡:李太白就是李太白,遇到了這樣有趣的一件事,聰明的他得到了點化。
(2)指名說說句子的意思。(李太白深深地被她的意志所感動,返回學堂完成學業)
(3) 你認為李白所感的是一種怎樣的“意”?(意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孜孜不倦…… )
四、人物品味,情境入詩
(1) 找人物。讀完故事,我們來看看故事里的人:李太白,老媼。請你找一找這兩個人物在文中出現了幾次?
A. 直接出現:李太白、太白,老媼
B. 代詞出現:之、其——老媼
李太白除了會“問之”,還有可能( )之。李太白除了“感其意”,還有可能“ ( )其( )”。
C. 發現隱身:(李太白)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李太白)問之。
雖然隱身,還是被大家火眼金睛看出來了。文言文中這樣的省略主語的現象很常見。
(2) 請根據提示,復述課文:
磨針溪,在( )。世傳( )讀書山中,未成,( )。過是溪,逢( )方( )。問之,曰:“( )。”太白( ),還( )。
(3) 感“文”意。
A. 讀過這個故事,你有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嗎?
——神秘的“老媼”
——做著不可思議的事情:“磨杵成針”
——老媼真的為了得到一根針?一根針用得著用鐵杵來磨?
(李白家的親人特意安排的,老師安排人扮演的,神仙變化的……)
B.“世傳”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孩子完成學業,不可半途而廢)
C. 你曾經放棄過什么追求嗎?讀了這篇文言文,你又感何意呢?
(4) 句式訓練:
( ),未成,棄去。讀《鐵杵成針》,感其意,( )。
五、作業:
1. 盡量用文言講述故事。
2. 收集古代好學故事,與大家交流。
人教部編版語文公開課優秀教案《鐵杵成針》教學設計與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
目標 1.正確朗讀《鐵杵成針》,認讀“卒”,會寫“逢 卒”2個字。
2.結合注釋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學習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則文言文《囊螢夜讀》,了解了關于“熱愛讀書”的一段佳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則文言文《鐵杵成針》。(板書課題:鐵杵成針)齊讀課題。
2.釋題:“鐵杵”是什么意思?“鐵杵成針”又是什么意思呢?(“鐵杵”,是“用來舂米或搗衣的鐵棒”的意思。“鐵杵成針”就是把鐵棒磨成繡花針的意思。
【課件出示13】
李太白就是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謫仙人”。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成,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3.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出示:【課件出示14】
(1)是誰把鐵棒磨成針?
(2)為什么把鐵棒磨成針?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4.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鐵杵成針》這個故事?
鼓勵學生質疑,訓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愛動腦筋的習慣。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初讀課文,學習字詞。【出示課件15】
自由讀文,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1)注意讀準平舌音“卒”,后鼻音“逢”。
(2)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逢 卒”。
“逢”半包圍結構,先寫辶上面的部分。:辶書寫順序:點 橫折折撇 捺。
“卒”獨體字結構,注意下面的橫寫得長一些,基本壓在橫中線上,豎壓住豎中線。
2.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3.讀后學生評價,【出示課件16】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可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4.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5.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6.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棄”是“放棄”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還”是回去,到學校去的意思。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出示課文大意:【出示課件17】
磨針溪,坐落在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
(板書:李太白放棄學業 老婆婆鐵杵成針)
四、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出示課件18】
(要把鐵杵磨成細針,需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們擁有這樣的精神,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能輕言放棄,要堅持就會成功。) (板書:不輕言放棄,堅持就會成功)
3.“鐵杵磨針”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出示課件19】
(1)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
(2)一個人,認準了一個目標,只要堅持不懈,就可以創出佳績。
(3)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標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5)要把鐵杵磨成細針,需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們擁有這樣的精神,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6)無論做什么事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會成功,因為工夫不負有心人。重視生活細節,那將影響你的一生,請牢記:世界上沒有你做不到的事,關鍵在于你的心態。
初讀課文環節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并且讀出節奏,實際上讀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學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對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這一環節對文言文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教師抓住機會點撥指導,再提出關鍵性的問題,隨著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不斷增加,文章要說明的道理自然顯現,可謂水到渠成。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 )分鐘 五、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流利地朗讀課文。
板書
內容 囊螢夜讀【出示課件20】
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
囊螢夜讀 夜以繼日
鐵杵成針
李太白放棄學業 老婆婆鐵杵成針
不輕言放棄,堅持就會成功
課堂作業新設計【出示課件21/22】
一、給句子中紅色字注音。
1.家貧()不常得油。
2.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二、用自己的話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2.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三、《鐵杵成針》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答案】
一、1.貧:貧窮 2.棄:放棄
二、1.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力所感動,回去繼續完成學業。
2.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
三、不能輕言放棄,要堅持就會成功。
一、故事引入,初識文意
1.談話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精衛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幾篇文言文,知道了學習文言文主要用各種讀得方法:(課件出示:1、斷句讀;2結合注釋理解讀;3、品讀感悟讀。)我們今天繼續用這種讀的方式來學習《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則《鐵杵成針》,你知道這個故事是講了關于誰的故事嗎?(出示課件,簡介李白)
2.引伸學習:
李白小時候《鐵杵成針》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現在,故事濃成了很短的文言文,讓我們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時代,看看你能不能準確地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含義呢?
二、斷句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1.(課件出示原文)首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停頓,用鉛筆在課文中用“/”劃出朗讀節奏。并用小窗發語音。(檢查糾正讀音。注意“還”的讀音。)
2、課件出示斷句,學生對照。
3、誰來讀讀試試?(指名朗讀,把握節奏)。讀文言文,有標點符號的地方要讀出停頓;沒有標點符號的,根據意思也需要適當讀出停頓,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4、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發語音。
5、我們接力來讀讀試試吧?看誰讀音準確,讀得流利,朗讀過程中注意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設計意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降低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難度,同時,故事內容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大意,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借助注釋,借助故事內容,理解文言文的內容,達成本課的訓練目標。借助注釋,理解內容。】
三、借助注釋,理解課文
1.文章的節奏感讀好了,下面請你借助注釋讀一讀,看看能理解課文嗎?
2.請同學們小組群內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你從文中理解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可以說文章的出處,或者詞語的意思)小窗發語音到群交流。
3.活動檢測自學效果。
活動1.下面老師出一個詞,你會解釋嗎?(出示課件詞語解釋,提問:你是怎樣知道它的意思?借以總結理解文言文詞語方法:借助注釋;組成詞語;借助經驗)
活動2、你能理解這句的意思嗎?發語音解釋一下吧?(課件出示句子)
活動3.下面請大家互相考核,一人讀原文,請另外一個人說出自己的理解。
預設
鐵杵:用來搗米或者搗衣的鐵棒。大家看圖片,“杵”,本來是舂米或者搗衣的鐵棒,要把它磨成縫衣服的針,得需要多長時間?多大的耐心啊,作者正是借用此意,來激勵人們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這,它和現代文中的“是”意思一樣嗎?你是怎樣理解的這個詞?
方:正在,也和現代文意思有較大差別。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動。
感:被感動。
媼:婦女的統稱,這個我們在第一課《清平樂.村居》一文學過。我們可以借助經驗理解
棄:放棄(從“棄”字你讀出了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李白不能堅持學習的做法)
卒業:完成學業。指導書寫“卒”
4.通過這的故事,我們可以提煉一個詞語:鐵杵成針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活動檢測的方式。激發學生學文言文的興趣,同時積素詞語,溶實本課朗讀課文,表達感悟。】
四、指導朗讀,加深感悟
1.請大家再次帶著感悟去朗讀課文,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2.誰來朗讀一下?大家評一評,他讀的怎樣?
3.你還想試試嗎?(展示朗讀。)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通過朗讀表達文意,同時積累語言關聯文本,拓展提升。】
五、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談話引入:像“鐵杵成針”這樣告訴我們要刻苦學習、持之以恒的故事還有很多,下面,我們再看篇《司馬光好學》這則文言文故事,用我們學到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1、斷句讀;2、結合注釋理解讀;3、品讀感悟讀,自己讀明白這則文言文。
司馬光好學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①患:擔心。
②若:如。
③游息:玩耍休息。
④迨:至,到。
⑤倍誦:“倍”通“背”,“背誦”的意思
⑥乃:才。
⑦嘗:曾經。
⑧或:有時
⑨詠:吟詠。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及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生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有時在騎馬走路的時候,有時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獲就多了!”
六、分層布置作業
A.讀熟課文《鐵杵成針》,并將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B.詩仙“李白”一生詩作頗豐,請搜集其中一首,進行詩配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