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小班美術案例分析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背景
對于幼兒,如采用單一的油畫棒作畫,孩子會覺得枯燥無味,失去興趣,抑制了幼兒想象力的發揮。所以我們應該挖掘園內外本土資源,豐富美術活動的材料,這樣,孩子就會覺得新奇、有趣,喜歡參與美術活動。鑒于此,我設計了美術活動:《小刺猬》,本活動,利用本土資源——瓷土,牙簽、火柴棒、松針、杉葉、樹枝、樹葉,以及豆類作為美術創作的材料,激發幼兒美術活動的興趣,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二 、案例描述
1、活動引入:今天老師就給你們猜一個謎語,這個謎語是猜一種小動物。看誰最先猜出來。”這時候全班的小朋友都目不轉睛地看著我,迫不急待地等著猜謎語。于是我就用神秘地口吻念出謎語。沒等我念玩,有幾個小朋友就在喊:“刺猬,刺猬。”其它小朋友好象也恍然大悟,緊接著“刺猬”的聲音此起彼伏,上課的氣氛變得異常熱烈。
點評:小班幼兒好奇、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必須以新奇、有趣的語言或物品來刺激他們,才能瞬間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如果用直接導入肯定效果不佳,所以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活動,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且過渡自然。
2、接著我就順勢拿出一只制作好的小刺猬,這只小刺猬用綠豆當眼睛,全身插著牙簽,顯得非常特別。小朋友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所以當我提出:“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怎么做?”時,他們都搶著回答,顯然他們已經看出來了。所以在接下來介紹材料的環節,只要簡單介紹一下就可以了。
點評:教師出示范例,引導幼兒觀察,并進行簡單介紹材料,這樣讓幼兒更具體、更生動地感知本土資源對美術創作的價值,加深幼兒的印象。
3、我把刺猬的制作過程編成兒歌,邊念兒歌邊示范制作小刺猬:“泥土泥土真好玩!團團團,團圓圓,搓搓搓,搓成橢圓形。捏捏捏,捏成尖尖小嘴巴。牙簽牙簽來幫忙,插在身上當小刺。一顆、兩顆,兩顆豆豆做眼睛。”念到團團團,我就用把泥團成一團,念到搓搓搓,我就把一團泥搓成橢圓形…….念兒歌的語速和我的制作小刺猬的步驟合拍。示范過后,為了加深幼兒對制作方法的印象,我再帶領幼兒讀了一遍兒歌。
點評: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如果是單純的示范,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老師采用把刺猬的制作過程編成兒歌的形式,這種教學方法適合小班幼兒,且新穎、有效。老師邊念兒歌邊示范,幼兒在制作過程中,邊念兒歌邊制作,能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制作的方法,又能增加幼兒的活動氣氛,起著一箭雙雕的作用!同時,也是本活動的一個亮點。
4、提完要求后,小朋友們都迫不急待地動起手來。有一個小朋友很快地制作出了一只插著火柴棒的小刺猬,覺得還不過癮,跑過來問:“老師我還想做一只插小樹枝的刺猬”,我對他說:“你什么材料都可以試一試。”并且也把這句話向全班幼兒說了一遍。所以最后有的小朋友作出了三只小刺猬,有的作出了二只小刺猬,而且是不同材料的。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點評:教師能根據幼兒的需要、活動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及時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刺猬,激發了幼兒想象、創作的欲望,又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求。
5、美術活動最后的環節是評價,我布置了一個漂亮的展示臺,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臺上,并讓他們互相欣賞作品。在他們欣賞的過程中,我問幼兒:“你最喜歡的作品是哪個,為什么?”小朋友搶著回答:“我喜歡這個,它把牙簽插得很好”,“我喜歡這個,它把身體捏得彎彎得,跟老師捏得一樣好。”…….
點評:在美術評價環節,教師采用互相欣賞作品的形式,引導幼兒通過比較,發現、反思、總結自己的創作過程,學習他人的制作方法,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是幼兒技能提升的環節。同時,符合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活動評價的主體”的精神。
三、教學反思
(一)活動內容的選擇
本活動我緊緊圍繞研究課題《利用本土資源,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進行選材,且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利于幼兒提高捏、塑能力,發展小手的靈活性。這次活動有別于以前單純的油畫棒作畫,從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可以看出,幼兒對活動很投入,感興趣。
(二)活動材料的選擇
積極的情感是激發豐富想象和創造力的內在因素。然而,幼兒的思維活動常常是憑借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和動作來進行的,他們對自己感覺器官所接觸到的物質材料充滿了好奇心。針對幼兒這一特點,為向他們進行美術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新穎、多樣、有趣的物質材料是激發幼兒參加美術活動興趣的直觀因素。因此,我采用本土自然資源——瓷土,牙簽、火柴棒、松針、杉葉、樹枝、樹葉,以及豆類作為幼兒美術活動的材料,增強幼兒活動的趣味性、有效性。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組織
本次活動,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設計,在教學形式上較新穎,有創新。比如在示范制作小刺猬時,為了防止幼兒分散注意力,同時也是為了加深幼兒對制作方法的印象。教師把刺猬的制作過程編成兒歌,在示范時,邊念兒歌邊示范,念到“團團團”,我就用把泥團成一團,念到“搓搓搓”,我就把一團泥搓成橢圓形…….念兒歌的語速和我的制作小刺猬的步驟合拍。這讓幼兒容易掌握制作過程,又覺得新穎、有趣;我在組織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幼兒的心理需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及時鼓勵、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制作,滿足幼兒的需要,讓幼兒感受活動的樂趣。
(四)活動目標的達成
活動目標的制定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看出幼兒對活動感興趣;從富有創意,童真童趣的作品中,讓你讀懂了孩子的心靈,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表現了孩子在活動中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同時,看到了本土資源在美術創作活動中的價值。但是,個別幼兒活動的主動性有所欠缺。
四、總評:
教師能圍繞研究課題《利用本土資源,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大膽開展活動。然而,豐富的美術材料可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幼兒的思維,發揮幼兒的想象。一般幼兒好奇心強,對新奇多樣、色彩鮮艷、形態各一的材料很感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挖掘本土自然資源、社區資源,為幼兒的活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在實踐中能貫徹《綱要》精神,同時,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挖掘、利用本土資源,充分發揮本土優勢,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美術材料,如:瓷土,牙簽、火柴棒、松針、杉葉、樹枝、樹葉,以及豆類等等,為幼兒的美術創作提供豐富的材料,避免因美術材料的單調、枯燥,缺乏變化而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實效性。
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能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把刺猬的制作過程編成兒歌的形式,讓幼兒邊念兒歌邊制作,體現了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理念,同時把活動推向了高潮,讓幼兒體驗活動的樂趣。
一、活動背景
《綱要》指出: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從而使幼兒體驗到以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方式感受美、表現美和創作美的自由和快樂。為此,我認為:我們要沖破傳統“依樣畫葫蘆”的寫實樊籬,就要大膽“放手”,要讓小孩子由“學著畫”轉變為“畫著學”,讓小孩子在自由表達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發展他們的良好個性,提高他們的表現能力。
然而,單純的“放手”是不是真能發揮小孩子更多的主動性,激活小孩子更大的創造性呢?是不是“放手”了小孩子就真能表現出自己富有個性的獨特的作品呢?在教學實踐中我還是感到許多困惑。
二、案例描述
那天,我開展了一節主題意愿畫:《快樂的魚兒》。活動開始,我引導幼兒回憶有關魚兒的經驗:你們看到過魚兒嗎?你看到的魚兒長得怎么樣?小孩子們紛紛舉手回答:橢圓形的身體,身上有魚鱗,有小尾巴,還有一些小孩子講了魚兒的一些更為細微的特征如魚鰭、眼睛等。我再次引導:故事中魚兒做了哪些好事?(早上老師講過有關魚兒的故事)除了這些,魚兒還會幫小動物做哪些事呢?幫助烏龜找到媽媽、幫小蝦找食物吃等等,看得出小孩子思維很活躍活動也很投入。于是我提出要求:魚兒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伙都很感激它,于是它們想請小朋友幫忙給做好事的魚兒畫張像。接著我就“放手”讓小孩子自由表現,大膽發揮了。可這時我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小孩子的興趣似乎變了,一些小孩子拿著筆好像無從下手,一些小孩子干脆四處觀望,我走到正在左右張望的浩浩身邊鼓勵他:加油畫呀!可那他卻搖搖頭說:老師,我不知道畫什么。我沒有預料會出現這種情景,我一再地給那些小孩子鼓勁:試著畫畫看,畫錯了也沒關系;你們剛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畫呀;可還是有幾個小孩子顯露出茫然的樣子,于是我就一一走到他們身邊引導提示:你覺得魚兒會做哪些好事呀?對呀,那你就可以畫魚兒幫烏龜找到媽媽的情景呀,你可以畫魚兒幫小蝦找食物呀。在小孩子作畫時,我走了一圈,發現很少有小孩子表現剛才所表達的生動情節,也很少有獨特富有個性的作品,有近十個小孩子的畫沒有什么情節。而后,我在讓小孩子交流了“快樂的魚兒在干什么”后匆匆地結束了活動。
“為什么小孩子有那么豐富的經驗而不能充分表達?為什么我‘放手’給小孩子創造的自由而小孩子的作品是那樣的缺少個性?我突然覺得很沮喪。要怎樣讓孩子的畫即豐富又有個性。
三、案例分析
本次活動我完全摒棄了傳統的美術教學,走進了“放手讓幼兒發揮創作”的誤區。要知道“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盲目的追從華而不實,一味追求標新立異,或過分拘泥于既成模式,美術活動中教師的支持便失去了有效性。
1、從“按部就班”到“標新立異”,活動的內容選擇缺乏循序漸進
傳統美術活動內容,一般按造型技法的難易程度,由簡單形象入手,進行由易到難、教師按部就班的上美術課,重在培養技能。新《綱要》提出:“要提供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因此本次活動我摒棄了傳統觀念,開始大膽的放手。以回憶的形式讓幼兒構造快樂魚兒的畫面,缺乏讓幼兒直觀觀察畫面的步驟,在還未擁有多種表征方式經驗時,如何有個性的創造。當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時,教師的支持是無效的,這些看似很符合“綱要”精神的活動就成了華而不實的空架子了。教師在活動把握上對孩子支持缺乏循序漸進,失去了有效性。
2、從“模仿重復”到“想象發揮”,美術創作中過分忽視技能的作用
曾有比較長時間,我們認為傳統美術教學活動中幼兒依著葫蘆畫瓢,缺少真情實感,如果沒有葫蘆,幼兒就畫不出瓢來。培養出的都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復型的小大人,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畫或生搬硬套,缺乏創造性。因此在本次美術活動中技能的支持上我開始放手了,我開始重視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想象力。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在教學過程中再不重視技能傳授,使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學不到實際的東西。培養創造性、想象力、表現力固然重要,但培養幼兒相應的美術技能不容忽視。因為孩子心中所思、所想、所創造正是通過美術基本技能這個表現手段來體現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對幼兒技能支持多少,怎樣的支持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討。
3、從教師“滿堂灌”到幼兒“大膽說”,美術活動中教師語言缺乏推進性
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認識到活動中教師語言的魅力。杜絕了幼兒被動地跟著教師從一個環節到下一環節,能完成教師預定的計劃的“滿堂灌”的現象。鼓勵幼兒大膽說,以為教師有效地支持就是讓幼兒多說,活動熱鬧就可以了,教師說什么不重要。本次美術活動中,我對自己的語言開始“放手”了。我的提問不扣主題,提問面窄,并提一些無實際意義的齊問齊答和暗含答案的封閉式問題的話。幼兒的“大膽說”就只能變成被動地接受一套死搬的表現方法,作品表現也只會是千篇一律,這不僅壓抑了幼兒的創造欲望,而且阻礙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在老師努力避免“美不美,喜不喜歡”等無效的語言充斥課堂抽時,我們往往忽視了語言的推進性與提升。
四、案例反思
《綱要》在藝術領域的內容要求及指導要點中就明確指出:“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此基礎上,能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思考這個案例,我獲得以下啟示:
首先,在繪畫教學中,我們提倡“放手”,也推崇“出手”。“放手”是指給幼兒應有的自主權,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環境和心理氛圍,尊重幼兒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天賦和表現方式,放手讓小孩子想像和創造。但放手并不是放棄老師的指導,否則幼兒在自主表現中常常會出現茫然或處于困境,正如本案例中的小孩子無法游刃有余地表達各種不同姿態的魚兒一樣,如果長此以往,幼兒的作品就會依賴于原型符號的自然呈現,那么對小孩子的發展就起著延誤的作用。
其次,教師的“出手”要把握好時機。也就是在幼兒認知發生沖突的關鍵時刻,教師就要對小孩子的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宜的指導。給小孩子學習表現動態魚兒提供“支架”,適時適當地使教學處于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
最后,我們認為:老師的“出手”并不是簡單告知給小孩子正確的問題解決方法或者直接灌輸某種特定的技能,如給小孩子示范怎樣畫快樂的魚兒,而忽視和抑制幼兒在繪畫活動中自己動手、動腦探究的愿望和發現學習的機會,使活動過程演變為幼兒單純練習技能的教學情境;而是盡可能地通過教師捕捉活動中的最佳問題情境、投入相關材料,設置系列問題、提醒幼兒回憶相關經驗、引導幼兒改造已有經驗、將幼兒已經勝任的具體問題概括化等方式,給幼兒的學習“搭架”,讓幼兒學會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習相應能力。這樣的“出手”才能真正有效地支架小孩子的“學”,才能有效地促使小孩子的個性化的發展。
“放手”并不是放棄教師恰當的指導,“出手”也并非是給小孩子一個直接的答案。我們要“放手”的是單純重視技能和追求結果,在必要時,找準介入點,把握好最佳時機,以最適宜的方式,果斷地“出手”吧!
一、背景
繪畫是一門藝術,是通過視知覺來進行的。知覺本身包含著思維,所以視知覺就是視覺思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繪畫是一種特殊的理性活動,是一種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個統一的認識性陳述中的理性活動。所以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尤其是對幼兒在繪畫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教師要加以肯定和引導。因為在新《綱要》中也這樣強調:“要鼓勵幼兒敢于創新,創新是發展幼兒潛力的最好途徑。”作為一名教師,該如何培養好幼兒的創新行為呢?以下是小班一節美術活動《小蝌蚪》
二、案例
通過教師示范了小蝌蚪的畫法法后,強調幼兒一律用黑色的油畫棒來畫,幼兒都聚精會神地開始畫了,教師開始巡視幼兒的作畫情況。當她走到一名叫亮亮的小朋友旁邊時,發現她畫的小蝌蚪在圓圓的黑黑的身體外面勾畫了其他顏色的輪廓線,對面的幼兒磊磊本來用黑色畫小蝌蚪畫的很好,當一看到亮亮欣用了別的顏色,趕緊也用另外的顏色來畫小蝌蚪……由他們兩人一帶頭,幼兒都開始用各種顏色來畫小蝌蚪了,根本不理老師的要求。
三、分析
這是我執教的一次美術活動的真實案例。通過活動后,我反思到:從我們大人的眼光、理念的角度看,五顏六色的小蝌蚪是不對的,小蝌蚪是黑顏色的。但從美術的角度,從幼兒的角度看,幼兒眼中看出來的東西都是五顏六色的,漂亮的。在他們童話般的世界里,充滿了美麗的顏色,沒有對任何一樣事物用顏色來肯定它。例在畫“雨”時,有的幼兒用五顏六色來畫,他說這是“七彩雨”,這難道錯了嗎?這是幼兒大膽想象和創新的表現,我們不能抹殺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行為,對于前一名幼兒的行動,她就是一種創新行為,她想讓小蝌蚪漂亮起來,所以想了這么一個辦法。而后一名幼兒更加大膽、更加創新,后一名幼兒的創作在老師眼中覺得這是不對的,沒有符合老師的要求,沒有符合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這和教師鼓勵幼兒的創新行為是違背的,不一樣的。在我們的美術活動中,要求幼兒大膽作畫,敢于創新,畫出和教師不同的畫,但對小班的幼兒,叫他們在勾畫輪廓線上是不能夠創新的,能按老師的要求畫出輪廓已經不錯了。因此,只有在著色方面,鼓勵幼兒大膽涂色,敢于創新。因此上述這兩位幼兒的表現是創新的表現,只是和教師的要求沒有符合,需要教師的指導。
四、反思
當教師的要求和幼兒的創新發生沖突時,教師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教師不可急于指責或亂下結論來批評幼兒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樣會挫傷幼兒繪畫的積極性讓幼兒對作畫沒興趣。
其次,從幼兒的角度來看幼兒的創新作品。幼兒由于身理和心理上與成人不同,因此看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就好比幼兒不愿逛超市的例子,大人在超市里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幼兒卻看到的是大人一條條的腿。因此教師要蹲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知道孩子“作品”的內涵。
最后,在肯定了幼兒的創新行為后,教師要加以肯定和鼓勵。孩子喜歡聽“好話”,同時新《綱要》中也提倡成功教育,所以我們不應該吝嗇表揚幼兒的話,多給幼兒鼓勵,讓幼兒在鼓勵和贊揚聲中盡情地發揮繪畫的藝術細胞, 從而才能創造出更加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我們教師應好好的引導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行為,因為將來他們中的某一個或許就是畫家。教師對幼兒的創新行為應慎之又慎的指導。
《大班區域案例分析3篇》:大班區域案例分析第1篇一、案例描述:區域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選擇了不同的區域開始玩游戲,我發現創想區一個人也沒有。于是,我說:“創想區誰愿意去玩啊?&r
《幼兒園案例分析范文3篇》:幼兒園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想清楚再做案例描述:放學時郭x媽媽問我:“誰是濤濤呀?”我趕緊問:“怎么啦,他已經回家了,有什么事呀?”郭x媽媽說:“他總是拿我
《幼兒園案例分析記錄20篇》:幼兒園案例分析記錄第1篇 幼兒園案例分析(一): 幼兒個案觀察記錄分析與反思 觀察背景:欣悅是我班一個年紀較小的外地新生,經過一個月的幼兒園生活發現其適應本事還是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