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1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案例實錄]
星期二上午,站在鋼琴臺前看我班小朋友的折紙的情況,無意間發現我班美美小朋友的折紙折的很特別,一張大大的折紙被撕成了“四張小正方形”做成了四份一樣的作品,而且折好的作品比人家的小。于是我把這一發現悄悄地告訴了班里的張老師。我們兩個商量,暫且不聲張,看下午美美上完折紙課怎么說,(為了調動幼兒學折紙的積極性,從這一學期開始,我們開設了“紙娃娃大擂臺”,規定每折10個折紙作品可換一面小紅旗,5面小紅旗換一個獎品,美美加上“一撕為四的作品”折紙數正好是10張)。果不出我們所料,美美一下課,就拿著剛折好的四份作品,非常興奮得說:“老師,我的折紙作品已經10個了,該換小紅旗了。”這時張老師走過來說:“好,我來看看。”還沒等張老師說完,站在我跟前的佳怡小朋友大聲喊:“老師,美美把一張折紙撕成了四張,她做成了四份一樣的作品。”佳怡的話立刻引來了一些圍觀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老師,再看美美“哇”的一聲哭了,大家開始議論紛紛:
佳怡:“老師,美美這樣做不算數。”
靜怡:“是呀,她這樣是騙人的。”
思宜:“老師,應該把美美的折紙扔了。”
萌月:“對,老師怎么辦?”
于是,孩子們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美美不知所措的樣子,再看看這邊孩子們期待的目光,我順勢把問題拋向了孩子們,說:“美美這件事該怎么處理?如果你們愿意討論的話,咱們可以來討論討論。”隨即我們組成了一個臨時“討論小組”,開始討論:
師:“美美為什么要把紙一分為四折?”
旭峰:“她想得小紅旗。”
思杰:“她想得獎品。”
師:“她這樣想對不對啊?你們有沒有這樣想啊?”
心茹:“我也想得獎品。”
冬琴:“我也想得獎品,可是能這樣嗎?”
東宇:“不能。這是騙人,騙人是不對的!”
靜怡:“她把折紙撕成了四張,這是在耍小聰明”
師:“那你們覺得現在要怎么辦呢?”
冬琴:“張老師,不能發給她作品。”
旭峰:“對,美美說謊騙人,老師該把她的小紅旗收回來。”
思杰:“把這個大象扔掉。這次的不算。”
冬琴:“我們應該幫幫她,可以給她一次機會。”
師:“冬琴說要幫幫她,給她一次機會,你們覺得呢?”
小朋友有的點點頭,有的想了想,慢慢的也點頭了。
師:“那要怎么幫呢?”
佳怡:“美美,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耍小聰明。”
萌月:“上折紙課要表現好點,才能得到更多的作品。”
湉兮:“美美,你以后不能這樣了。“
晉豪:“美美,你能改掉這個毛病嗎?”
美美輕輕地點了點頭,小聲說:“能。”
師:“美美,聽了小朋友的討論,說說你的想法好嗎?”
美美:“老師我錯了,以后我要好好表現,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多得作品。”
師:“對了,要這樣做才會是教師和小朋友都喜歡的小伙伴。那今天的折紙作品就不算了,你們說這樣行嗎?”
小朋友聽了都點點頭。
教師小結:美美想得到很多作品,很積極上進,這種想法很好,她也很聰明,但她把一張大折紙一分為四,當四紙來用,這種獲得很多作品的做法是不對的。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作品,才算真本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只要能夠知錯就改,就是最棒的。
[案例反思]
在解決事情的全過程中,我發現了問題,但沒有直接介入,而是把問題留給了孩子,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教師關注的是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意在引導幼兒掌握合適的獲得途徑、解決問題的方式,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重視幼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通過討論,幼兒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對的,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而且,有些結論來自幼兒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兒集體的智慧,所以對幼兒更有說服力,認識也更深刻。
[案例分析]
換個角度看,其實,幼兒爭強好勝不一定全是壞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幼兒只知道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對其個性發展都是不利的。爭強好勝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競爭者和被競爭者調節自己的行為,獲得有益的經驗。不擇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師的批評,認識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時,就會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教師在調解過程中注意教給幼兒運用正確的方式來獲得成功,引導幼兒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讓大家信服與支持。
經過討論,孩子們對于折紙小風波的是非對錯已經認識的很清楚,使幼兒分辨好與不好,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而且我相信他們,也知道了以后遇到類似事情該怎樣思考,怎樣處理。
幼兒園案例分析:自我事自我做
觀察目的:
凡是幼兒自我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我做,凡是幼兒自我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我想,教師要"鼓勵幼兒去發現他自我的世界"。
觀察實錄一
有一天在區角活動時,孩子們像往常一樣自由的選擇自我喜歡的區角。紀瓔函拉著伊政融的手說:"我們去布藝操作區玩好嗎?"伊政融搖搖頭說:"我不會扣扣子,我才不去呢!我要去蓋大樓!"紀瓔函說:"走吧,我教你!"伊政融使勁的搖搖頭走開了。
觀察實錄二
在蓋大樓時,伊政融一會抱積木、一會幫小朋友搭最高的樓頂,忙得不亦樂乎。在巡視中,我發現伊政融小朋友滿臉的汗,就說:"伊政融,把外衣脫掉吧,看你忙得滿臉的汗珠。"過了一會,我看到伊政融還在埋頭忙著什么,走過去一看,伊政融解不開衣服上的鈕扣。
觀察實錄三
晨檢時,伊政融的媽媽拖著伊政融的手,一邊說一邊往教室這邊拉,我忙迎上去問:"今日怎樣了,怎樣讓媽媽拉著走呢?"伊政融的媽媽說:"教師,伊政融不想穿這件上衣,說不會解扣子,中午睡覺時脫不下衣服。我告訴他教師會給你脫衣服,他還說不穿。教師,中午你給伊政融吧衣服脫了。"看到伊政融媽媽祈求的目光,我努力的點點頭。
分析及實施措施:
一、分析幼兒,從幼兒自身找原因。
伊政融是一位很大氣的小男孩,喜歡蹦蹦跳跳,不喜歡安靜。在操作區練習時,他扣幾下扣子,如果扣不上,撒手就轉到其他的區域活動。最終直接不去布藝操作區活動了。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經過電話、網絡的溝通得知伊政融從小是奶奶帶大的,在家里很乖巧,奶奶照顧的細致入微,伊政融還沒說話,奶奶就把一切都做好了。晚上的個人清洗工作,早上穿衣清洗都是奶奶一手代勞。長輩包辦代替太多,走進了愛的誤區,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權利!
三、家園牽手、解決問題
邀請伊政融的媽媽來園,經過仔細的交流分析,家長表示,必須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凡是孩子自我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我做,凡是孩子自我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我去想,教師和家長鼓勵孩子去發現他自我的世界。讓孩子在探索、實踐,中感知五彩的生活。讓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健康全面發展。
"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這句流傳久遠的話充滿鵝哲理。本應由孩子做的事父母、長輩做了,看似愛,實是害。此刻的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現象就是父母、長輩寵愛結出的果子。讓孩子在實踐中磨煉,在挫折中成長,看似難為孩子,實際是為了孩子!因為僅有這樣,他們才能學會生活!
一、背景
(一)一次分享活動傳遞給教師的信息
周五是分享玩具、食物的時間。
濤濤帶來了一袋番薯干,塑料袋上印有“營養番薯干”:“我請小朋友嘗嘗番薯干,這是我從家友超市買的,我昨天和奶奶一起買了兩袋,一袋在家里分享,可好吃了,這一袋我請大家嘗嘗!”小朋友們紛紛坐得端端正正,瞪著眼睛看著,希望先嘗為快……
不一會兒,每個小朋友都拿到了一塊番薯干,有的大口吃掉了,有的細細品嘗。“這個番薯干很甜,軟軟的”。“我以前吃過的舅婆做的番薯干不是這樣的,是咖啡色的,大塊的”。“這種番薯干的顏色和老南瓜有點象,都是桔黃色”。宸宸說:“我覺得它和橡皮泥的顏色很像,我們用橡皮泥來做番薯干吧!”孩子們都表示贊同:“我也想捏,我也想做……”。
(二)一個教師對相關信息的接收和回復
1.發現孩子們自發地出現了“新興趣點”--他們希望捏制自己的番薯干。
王春燕老師在師幼互動講座中強調:“幼兒園課程教學的本質正是師幼的交往過程,是在活動中,老師接過幼兒拋過來的球,思考整合后再傳球的過程。” 孩子們已在品嘗活動中了解了食物的特性,比如顏色、形狀、軟硬、味道等,有了感性認識,并且在與橡皮泥的比較中找到了相似點--顏色、軟硬、可塑造形狀,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群體的認同。綜上原因,,教師可以拋棄原定的嚴格的計劃,捕捉這次分享活動中的教育契機,靈活地生成一次美工活動--捏制番薯干。
2.分析“捏制”活動在小班幼兒中的可操作性
每個年齡段的幼兒小肌肉發展水平不同,雖說興趣是動力,但成功的玩中學必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分析發現:①小班幼兒在近兩個學期的捏泥中已基本掌握了捏、搓、壓等簡單技能,會概括出番薯的基本形狀--長方形;②我們為幼兒提供的彩泥色彩鮮艷、質地軟、易于表現,并附有塑料小工具;③教師本身對捏泥有濃厚的興趣,在生成游戲中能靈活地調動幼兒積極性。
隨即分享活動轉入教育活動。
二、案例與分析
(一)討論加工過程
教師:你們知道番薯干是怎么做成的嗎?
久久:把一個大番薯變成小的。
祺祺:把番薯煮熟。
涵涵(用手做了切的動作):用刀切成一塊一塊的。
琪琪:我奶奶會做番薯干,要放在那么大一個匾上讓太陽曬干。
教師小結了制作過程:番薯洗凈--煮熟--切片--晾曬--成品。
教師(手拿一團橡皮泥):我拿的是煮熟的番薯,要加工成番薯干,你會怎么做?
久久:我把它一塊塊切下來。
東東:我把它分好大小,捏成長方形的。
教師:那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哪個辦法好,但是要記住,做好的番薯干要放在匾上曬,不要沾上灰塵。
(二)跟蹤操作流程
孩子們紛紛開始操作,源源做的番薯干堆成了小山:一塊、二塊、三塊……他一邊做一邊數。仔細一看,細的象筆芯,粗的象火腿腸,橫七豎八在一起。教師輕輕地問:“你的番薯干大小差那么多啊,這樣曬上面的干了,底下的一點都曬不到”。
源源看到旁邊的宸宸做成的番薯干是一塊塊攤在板上的,粗細相近:“老師,他這樣曬,是不是曬到了”。老師說:“對啊,你再看看他是怎樣做的”。源源認真地看了一會兒:“他先做成一個餅一樣的,再用小塑料刀切,我也會”。教師此時把宸宸的半成品展示給大家看,介紹:“這種辦法很好,大家還可以試試別的辦法”。
孩子們抬頭看了一會兒又繼續操作,此時有一半幼兒用了宸宸的切、曬的辦法,但曬得比較零亂。
祺祺的做法不一樣,她先分好泥,再搓成圓柱狀一個挨一個排列。
涵涵用小刀切出了正方形番薯干。
心怡先搓好泥成圓柱,再用小刀切成小塊,因為是粉紅色泥,故乍看象桔紅糕。
旎旎的也是切成長方形,但排得特別好,每一個之間有一定間隔,成兩個橫排:“這樣曬很快就會干的。”教師:“你真是個聰明的寶寶,這個辦法真好!”
分析:
在操作中出現了兩個細節:制作和排列。
教師沒有常見的示范講解,而是給孩子嘗試的自由,一是切的方法,二是捏的方法,也許有教師有疑問:番薯干不是捏出來的。試問教學任務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發展幼兒的表現力。所以可以捏成圓柱狀的,可以切成正方形的,長方形的,桔紅糕那樣的,只要幼兒獲得成功的喜悅都有效。
排列并不是教師硬性規定的,教師只是有意識地讓幼兒平鋪在板上,當發現排序造型能力強的幼兒有突出表現時,教師不吝贊美之詞。
(三)評價引發高潮
教師:我們的番薯干做成了,現在我們根據不同的加工貼上綠色食品標簽,不過,我們的標簽有三種,一種是菜場,一種是超市,一種是出口標記,飛機上印著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大小相近,排得整齊的象涵涵、心怡、旎旎的可以出口,她們做的番薯干可以送上飛機,到日本、美國去賣。宸宸的粗細差不多,但有的長有的短,包裝好可以運到超市。祺祺的挨得緊緊的,曬得不夠透,也可以送到超市。源源的味道不錯,賣相不夠好,去菜場賣是可以的。”
源源跑過來問:“我的番薯干味道毛好,為什么不能坐上飛機?”
教師:“你和別的比比,加工得不夠好,怎么能代表中國制造?”
源源:“我回去再做過”。說完回去仔仔細細地用宸宸的辦法再切了一遍,這回比剛才整齊很多:“老師,現在行了嗎?”老師重新給了他一個超市標記:“現在可以進超市了”。他不滿足:“下次我要爭取飛機標記,讓番薯干出國”。
孩子們興致勃勃:“老師,那么我們呢?快來看看我做的吧?”
旎旎:“我想在袋子上印上西湖到西湖邊去賣”。
源源:“我喜歡吃番薯,媽媽說多吃番薯、南瓜、蔬菜就不會便秘”。
分析:
我們評價一件美工作品,常見的方法是畫上或貼上五角星,幼兒以星多為榮。在本活動中教師聯系實際生活,生活中的食品根據加工工藝不同,不起眼的,本不值錢的東西既可以出口創外匯,可以進超市,也可以進菜場,由此讓評價變得更有趣味性,讓幼兒了解“Made in China”就是中國制造,增加民族自豪感,當幼兒知道番薯干也能出口時很驚訝。
(四)活動的延伸
根據活動中孩子的關注點,我們又開展新的活動:
1.美術活動:設計包裝袋(略)
2.科學活動:好吃的土特產(略)
3.科學活動:食物中的清道夫(略)
三、分析和反思
新“綱要”和瑞吉歐理念中談到“教師就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1.從本次生成活動中,我深深體會到: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把教師的目標和幼兒的自發學習結合起來,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靈活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孩子們會學得投入,效果更好。
2.教師在游戲中的角色是觀察者、支持者。教師應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鼓勵他們探索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幼兒遇到障礙時,不包辦代替,支持他們去實踐,讓幼兒成為自主學習的能人,獲得成就感。
3.支持孩子們積極的互動學習。同伴及其交往是孩子互相觀察模仿、討論、合作的學習資源與環境,他們從同伴的行為對比自己的做法,在老師的引導下愉快學習。在討論中教師讓幼兒去盡情講述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勵孩子運用經驗解決老師傳來的球“怎么做”。在跟蹤流程中,教師發現孩子中科學的操作方法就推薦給大家?;顒雍笤u價新穎引發高潮,帶動幼兒細致、認真地再操作,這樣的生成活動幫助孩子學會學習,從生活中自主學習,在教師的支持下得到多方面發展。
《幼兒園事故案例分析3篇》:幼兒園事故案例分析第1篇家長將寶貝送到幼兒園希望自己的寶貝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近年來,幼兒園內的傷害事故較多地見諸報端,家長不僅疑惑,寶貝在幼兒園安全嗎?如果自家的寶貝
《幼兒園常規案例分析50篇》:幼兒園常規案例分析第1篇 幼兒園案例分析(一): 幼兒個案觀察記錄分析與反思 觀察背景:欣悅是我班一個年紀較小的外地新生,經過一個月的幼兒園生活發現其適應本事還是相
《幼兒園保教案例分析20篇》:幼兒園保教案例分析第1篇幼兒園保教主任管理案例分析:家長對老師的誤會幼兒園保教主任正在辦公室里,一位家長敲門而人。家長開門見山地責問主任:“主任,你們園老師怎么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