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1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案例分析小班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情況記錄
經過上一次的體育游戲“木頭人”記,軒軒對參加體育活動有了一些興趣,但是在玩游戲時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故意違反游戲規則。比如在玩“老狼老狼幾點鐘”的時候,故意跑得很慢讓老狼抓住,玩“木頭人”的時候故意晃來晃去,今天下午的體育游戲《找雞媽媽》,其他幼兒都在老師的引導下蹲下低頭抱膝,變成了圓溜溜的小雞蛋,等待媽媽的呼喚,然后破殼而出。而軒軒故意在地上爬來爬去,或者干脆蹲在地上來回晃動。當我邀請幼兒來當雞媽媽時,我看到他也舉起了小手,很想參加。
二、分析
軒軒是個機靈的孩子,他很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當老師在表揚其他幼兒時,他很想吸引老師的注意力,于是就想到了“故意犯規”這種方式,如果這時老師把他請到上面,他的“目的”就達到了,他會覺得這種方法非常管用,并且以后都一直用此方法引老師“上鉤”。
三、措施
一開始,我選擇了冷處理的方法,旁敲側擊的對他周圍的小朋友進行指導,希望能看到他認真的進行游戲,并抓住機會進行表揚,但是這個方法并不管用,他發現老師沒有關注到他的“犯規”后,便在一旁自己玩起來。于是,我走過去,問:“你想不想來做雞媽媽?”他微微地點了點頭,“如果你能連續三次都變成“健康的”(能按要求做出雞蛋造型)雞蛋寶寶,遵守游戲規則,就請你來做雞媽媽,好嗎?”他開心地說:“好!”游戲開始后,他果然不再“犯規”,非常好的完成了三遍游戲,我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并請他做雞媽媽,找出“健康的”雞蛋寶寶,并把它孵出來。在檢查別人動作的時候,他也鞏固了相關經驗,并且明白了,用“犯規”的方法是不但不能吸引老師注意,而且不能盡情地玩游戲,感受游戲的快樂。
幼兒交往個案的分析
案例描述
1、晨間,老師發畫冊給幼兒講故事,朋朋根本沒有翻書,把書卷起來當話筒玩,惹得旁邊幾個孩子也跟他模仿,偶爾翻到走迷宮的那一頁,指指畫畫。該收書了,他把書交給小桌長陽陽,突然抬腳踢了陽陽的胳膊。陽陽疼得哭起來,我責問他“為什么踢陽陽”他卻回答說:“我踢老虎的!”書上走迷宮那一頁的確有老虎,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2、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車,他想要,上去就搶,王浩生氣地叫喊、哭起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趕緊說“對不起”。火車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見:“借給我,好不好”在他搭積木時,連續三、四次出現這樣的行為。
3、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媽媽的游戲,沒有一個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時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齊玩。
分析診斷
朋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懂交往規則,有打人、搶東西之類的攻擊性行為,不被同伴接納。我們透過家訪、對孩子的觀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問題的原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媽媽在家生活。爸爸偶爾回家后教育孩子時,也是非打即罵,朋朋十分怕爸爸。奶奶很重視對他的教育,教這教那,但管不住,有時急了也動手打他。這樣,到幼兒園后,老師給他講道理、說服教育,很難發揮作用。不少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兒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為,幾乎都是來自于更早些時候與父母的交往。
2)不懂交往的規則
向別人借東西要主動協商請求,征得別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這樣的交往規則,不懂協商也不會協商。
3)自制力差,認知與行為脫節
朋朋情緒沖動,調皮好動,容易產生一些破壞性、攻擊性的行為,自制力差。當同伴生氣、憤怒時,他才意識到行為的不對,連聲說對不起,卻不把東西還給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為,發生認知和行為脫節的現象。
4)缺少交往的機會
此刻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負面行為,不被同伴接納,缺少互動的機會,更加不能獲得交往的經驗,增強這方面的潛力。
指導方法
1、與家長溝通,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
這天幼兒園活動安排畫熱帶魚,朋朋奶奶看到先來的小朋友在畫畫,便催促朋朋快點畫。朋朋東看看西瞧瞧并沒有動手,奶奶有點急了,舉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嚇哭了。我趕緊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對朋朋說:
“趕快畫好了我們去玩球。”朋朋一邊抽泣一邊畫。奶奶看孩子畫好了才放心。我與她談心,告訴她孩子的不良表現,可能就是他們平時教育方式不正確,嚴格要求不必須非要動手打,奶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悔不已。我對她說“如果你當著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沒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利用同伴及班群眾的力量對朋朋實施影響。
透過教師引導、同伴約束、家長說服幫忙等,強化朋朋認識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為。
這天第一節群眾活動,老師讓小朋友把豎排由豎排調為四橫排。陽陽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來,朋朋本來應坐在她們中間,他把椅子搬過去,向我報告說不好坐了。我要求她們讓開空檔,給朋朋坐。她們怎樣也不肯,都說朋朋打人。看來他們對朋朋還有成見,有所戒備,我借機教育朋朋說:
“你還打人嗎”
“不打了!”朋朋直搖頭。
“他不打人,你們給他一次機會!”陽陽和欣怡還是不做聲。
“這天旱上,朋朋還幫忙發接送卡的,給他一次機會吧!”我及時舉例讓她們看到朋朋的閃光點。
“如果你再打人,他們真的不讓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最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較爭氣,整個數學活動,一向坐得端正,認真聽講,一點都不要老師提醒,還主動舉手到黑板前做作業,我特地給他機會,他果真做對了,我帶領小朋友送掌聲表揚他。朋朋激動得臉都紅了。
教師的表揚或批評,教師對兒童所表現出來的信任程度,會影響兒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歡迎程度。當同伴排斥孩子時,教師及時幫忙,引導他們看到朋朋的閃光點,讓孩子處在理解、寬容和諧的同伴關系中;教師創造并抓住教學契機,給朋朋表現的機會,使大家看到他的進步,用語言表揚或掌聲鼓勵孩子,增強自信心,利用班群眾的力量激勵孩子的學習,樹立他的威信,讓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樣受到感染和鼓舞。
3、順勢利導,在實際活動中指導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交往。
(1)強化認識,預防為先,規則約束,適時引導。
給幼兒帶給充足的游戲活動材料,盡量避免爭搶之類的破壞性行為。為了防止幼兒的爭搶,我給班上增加了幾箱積木,搭積木之前我先強調,大家一齊玩,誰搶就取消他的游戲資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齊搭積木,搭出各種各樣好玩的車子。朋朋走在活動室里轉來轉去,盯著人家的東西看,我問他想不想借輛玩一玩他回答說“想!”我趁他動手搶之前提醒:“先問人家好不好別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還給人家,要說謝謝!”
我先帶朋朋向練練借一輛吊車,指導他說:“把你的吊車借我玩一下好嗎我玩一會兒就還給你!”練練愉快地說“好的!”我又讓朋朋說“謝謝!”
朋朋很開心地玩了一會兒。為了鞏固練習交往,我推薦他把車子還給練練,再去向陽陽借賽車,他更開心了,借到之后還和陽陽兩人一塊玩。
活動之前,明確交代規則,進行約束。活動中洞察孩子的心機表現,在孩子產生不良行為前,適時引導,學習商量征求別人意見,在借玩具、搭積木等實際活動情境中練習,鞏固交往行為,體驗成功,積累交往經驗。
(2)利用相關性促進幼兒的學習、交往。
在日常生活、學習和游戲活動中潛力較強,表現主動、用心,受到多數同伴的接納、喜愛,在同伴中享有較高的地位。孩子的學習和交往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成功的學習、交往相互促進。我們利用這種相關性,如朋朋當小老師指導伙伴訂正作業,一方面促進學習進步,另一方面增強交往潛力。
(3)利用孩子喜愛的游戲、操作活動培養自制力,促進交往合作。
朋朋十分喜歡游戲和操作活動,發放材料時我們經常要求他堅持一分鐘,在活動中鼓勵他耐心完成作業,培養自制力。在主角游戲表演游戲中扮演喜愛的人物、動物,豐富語言表達,加強交往合作。指導效果
經過我們幾位老師和家長的不懈努力,兩個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顯的進步。
當他看到小朋友打鬧時,他會說:“打人家,眼睛會紅!(意思是會把人家眼睛打傷)把人家打傷了,要送人家去醫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動去扶起來,幫忙檫眼淚,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動中基本沒有攻擊人的現象。
朋朋在活動中更加專注,學習進步明顯,好幾次做數學作業,完成速度都在班級前幾名,手工作品多次參加展出。
他會與老師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見“老師,我也想搭積木。”、“分給我一些積木好嗎”、“我和你一齊玩呼啦圈好嗎”等等。
他主動要求當值日生,發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圖書等,小朋友們越來越喜歡和他一齊玩。
反思
1、本研究主要關注幼兒的交往表現。我們的預期目標是存在交往問題的孩子能盡快趨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兒一樣遵守常見的規則,妥善解決問題,與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歡表現自己,能夠幫忙別人,期望受到關注、肯定和夸獎,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群眾生活中規則意識還要增強,有時還需要老師的提醒和督促,處于他助到自助的過渡期。我們認識到對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他的點滴進步都讓我們對他充滿期盼和信心。同時,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愛心、耐心以及高度負責的精神去幫忙和等待。
2、朋朋的不良行為還有反復的現象。偶爾有拉別人衣服、摸辮子等騷擾行為。假期返校剛開始的時候,表現更為明顯。我們還發現孩子身上有傷痕,及時與孩子談話,了解到家長有時還有暴力或體罰的過激行為,導致朋朋產生了逆反心理,表現出對立情緒。我們與家長做了深入細致的交流,指導他們統一所有家庭成員的教育觀念,保證幼兒園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時要求家長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一對一的優勢,更有效的指導幫忙孩子。
3、朋朋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活潑好動,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積木、做游戲、玩打擊樂器等活動中個性專注,我們有針對性的`安排,讓他參加到喜愛的活動中,少有空閑去攻擊別人,減少破壞的機會。
4、交往潛力與孩子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有關聯,朋朋在拍球、畫畫方面動手潛力較差,缺少興趣,堅持時間不長。我們和家長共同努力,發展動作協調性,培養自制力。和孩子一齊看書,引導他觀察,給孩子講故事,指導他回憶,持續一段時間的安靜,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孩子生理心理素質的整體提高。
5、對朋朋的關注和指導,我們很重視,但并不表現出刻意地去做,而是滲透在一日活動的環節中。不在同伴面前過分強調他的缺點,也不讓他自己和同伴感覺到特殊,適時當眾表揚進步,增強信心,樹立威信。關注幫忙但不包辦,逐步放手,讓他走向獨立,納入普通正常發展的軌道。
6、如今的朋朋已上中班,我們還將利用專門性的社會活動《我是班級小主人》、《我們都是好朋友》,加強對孩子的交往教育
情節描述: 一天自由活動時,宇桐哭著跑過來告訴我說:“李帥文彪咬他的手指頭。”只見宇桐手上有一個深深地齒痕,別的小朋友看到宇桐哭了,也紛紛指著起李帥文彪來,個別小朋友都跑過去要把李帥文彪拉到我這邊來,可是他拼命的在往回拽。
評價分析:李帥文彪小朋友是一個很能干的孩子,但是是一個很自由的男孩子,他不但很自私也很霸道,每次玩積木他都會把自己的桌子擺得滿滿的,其他的時候也是這樣,只要是這種情況他就從來也不會讓自己吃虧,如果真是搶不過了,他就打,就咬,此類事情發生過好多次 ,對他批評以后幾天會有所好轉,可是過幾天又恢復原狀了。針對這一情況,我常與家長溝通,才發現原來他在家里也是這樣的,在家里是老二,所要家里的人都是事事依著他,就連5歲的小姐姐也讓著她,才使他養成了自私、霸道的心理。
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首先應該多與家長溝通,向他們宣傳幼教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其次我們應該和家長多交流,更加全方面的了解孩子,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第三,教師應該在平常幼兒園時通過許多小細節及時糾正幼兒的這些小錯誤。
所思所悟:其實這類事情在幼兒園時有發生,所以作為幼兒園老師的我應該多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比如說在體育活動中為了達到游戲的目的,幼兒必須勇敢,頑強,果斷,機智,團結協助,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活動內容來促進其自我控制力的發展。同時也應該讓幼兒學會判斷,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應該怎么做,而不應該怎么做。同時家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及時與家長溝通,是家長認識到自我意識培養的重程中學會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家長更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孩子,給孩子做個良好的榜樣。
《案例分析幼兒園3篇》:案例分析幼兒園第1篇 好的學習習慣不僅關系著將來的學習成績,同時影響著人的性格和處事等等方面。然而幼兒園的孩子常常還帶著周身“奶氣”,尚不懂“學習&r
《幼兒園保教案例分析20篇》:幼兒園保教案例分析第1篇幼兒園保教主任管理案例分析:家長對老師的誤會幼兒園保教主任正在辦公室里,一位家長敲門而人。家長開門見山地責問主任:“主任,你們園老師怎么回
《幼兒園個案分析五十篇》:幼兒園個案分析第1篇 幼兒園小班個案分析(一):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穿反鞋 場景實錄: 這天中午起床,我又像往常一樣門口檢查孩子的穿鞋狀況,果不其然又有幾個孩子穿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