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集體打擊樂器演奏教學PPT課件這個PPT共24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打擊樂器演奏能力的發展,幼兒園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教育內容,幼兒園打擊樂器演奏材料,幼兒園打擊樂教學改革,幼兒園打擊樂器演奏教育教學要點,打擊樂器演奏活動的常規,幼兒參與配器的一般程序,教師指導打擊樂器演奏的特殊技術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集體打擊樂器演奏教學
一、我們來討論——
幼兒打擊樂器演奏能力的發展
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操作樂器的能力、合樂性、合作性以及創造性等4個方面。理想的打擊樂器演奏活動能促進這些方面的發展,使兒童能夠掌握最基本的應用打擊樂器 與音樂交流、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節奏體驗活動:
《紙杯游戲》
二、幼兒園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教育內容
主要有:
①打擊樂曲。
②打擊樂器演奏的簡單知識技能。
③打擊樂器演奏的常規 。
三、幼兒園打擊樂器演奏材料的選擇 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樂器。在為幼兒選擇打擊樂器時—般應考慮樂器的音色要好,樂器的形狀、大小、重量要適合學前兒童持握,樂器的特定演奏方法要適合特定年齡兒童運動能力的發展水平。
②音樂。在為幼兒選擇有關音樂時一般應注意節奏清晰、結構工整、旋律優美、形象生動鮮明;多為年齡較小的幼兒選擇他們已經比較熟悉的歌曲、韻律活動曲或欣賞曲;為幼兒選擇的含兩個及兩個以上樂段的樂曲,段落之間最好是對比鮮明的。
③配器方案。為幼兒選擇的打擊樂曲配器方案一般要適合幼兒使用樂器的能力;適合幼兒對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配器音響效果與原來的音樂相協調;配器本身富于趣味性、新穎性和整體統一美感。
四、幼兒園打擊樂教學改革
打擊樂教學程序中最主要的改革就是通過理論上的反復探討和實踐中的反復驗證,提出“打擊樂整體教學法”。所謂“打擊樂整體教學法”,就是在教學中隨時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演奏的整體音響效果。要注意傾聽自己的演奏與他人聲部是怎樣一種協調一致的關系,并注意體驗整體音響在流動中不斷變化的趣味性以及與他人協調合作的樂趣。這種方法,簡化了傳統的打擊樂譜,將比較繁雜的配器方案簡化歸結到一二條節奏型,便于教師對樂譜的記憶與掌握,也便于幼兒掌握整首樂曲的結構特點和樂曲配置情況。既發展了幼兒的整體協調能力,又發展了幼兒的創造力,可謂一舉多得。
打擊樂整體教學法的具體教學方法主要有三種:“總譜法”、“指揮法”、“創作法”。
“總譜法”是打擊樂整體教學法中一種主要的教學方法,它是通過使用幼兒可以接受的“變通總譜”來幫助幼兒掌握作品整體音響結構的方法。
“變通總譜”是針對通用標準總譜(即簡譜和五線譜)來講的。由于標準總譜的認知過程比較復雜,幼兒在學的過程中認知負擔比較重,因此體會不到樂曲的音樂趣味。為些,我們設計了一些易被幼兒直觀地把握音樂總體結構的樂譜,主要有:“動作總譜”、“圖形總譜”、“語音總譜”三大類。
“動作總譜”主要是通過身體動作表現節奏、音色、速度、力度變化及配器的總體布局。它包含身體節奏動作、模仿動作及舞蹈動作等。“圖形總譜”主要是通過圖形來表現節奏、音色、速度、力度變化及配器的總體布局。“語音總譜”主要是通過嗓音來表現節奏、音色、速度、力度變化及配器的總體布局的。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總譜主要是給教師看的,幼兒只需學會隨旋律做動作、看圖和朗誦即可。
動作節奏練習活動:
《撥弦》
“指揮法”是打擊樂整體教學法中一種核心性的教學方法。不但教師可以通過指揮動作來幫助幼兒掌握作品的整體音響結構,而且幼兒也可以通過輪流看別人指揮和自己指揮的練習活動不斷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整體音響結構。
教幼兒學習看指揮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教師要按規定的節奏來指揮,而絕不能只是劃拍子。
2、教師本身的指揮動作必須清晰準確,具有熱情。
3、培養幼兒養成看指揮的良好習慣。
4、教幼兒學習分聲部看指揮時教師可從用身體動作指揮或樂器演奏模仿動作指揮及語言提示逐步過渡到用手勢指揮和眼神的提示。
5、教師指揮時應注意在聲部轉換之前提前將自己頭部和目光轉向下一個將要演奏的聲部。
6、對于大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培養他們迅速正確地對教師的指揮手勢作出反應和即興看指揮演奏樂器的能力。
指揮練習:
1、《小看戲》
2 、《喜洋洋》
“創作法”是打擊樂整體教學法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法,它是通過引導幼兒參加制定音樂作品的配器方案和參加編制變通總譜的過程來幫助幼兒掌握作品的音響結構。
在“創作法”的教學過程中,幼兒的創造性表現的能力必須建立在以下基礎上:一定的演奏技能;一定的節奏語匯;對各種樂器音色的一定了解;運用樂器演奏進行想象;聯想和表達音樂的能力;一定的運用樂器進行表達的經驗。
五、幼兒園打擊樂器演奏教育教學要點
(一)教育目標與教學模式
1、從教育目標來看,在音樂活動領域內,促進兒童發展的目標體系在內容上已經發上了全面的改變。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比較:
(1) 傳統目標(從現在通用的各種教材中歸納出來)。
第一,激發了幼兒對奏樂活動的興趣。
第二,了解一定樂器知識,學會簡單地用打擊樂器演奏的技能,使兒童在歌曲、律動曲的伴和下齊奏、輪奏(實際上是指輪流演奏)。
第三,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極少數教材上稱“音色感”)。
第四,學會演奏一定數量的打擊作品。
(2)目前我們提出的目標。
第一,讓幼兒享受奏樂活動的快樂。包括讓幼兒體驗音樂和打擊樂器演奏的整體音響在時間流動過程中不斷變化的樂趣,以及體驗與他人協作的樂趣。
第二,發展幼兒運用打擊樂器進行技術展現的能力。其中包括幼兒在自己的聲部中感知整體音響效果的能力,以及與其他人、其他聲部相互協調,共同創造某種既定整體音響形象的能力。
第三,發展幼兒感受音樂的能力。其中包括對所有音樂要素的敏感性:如節奏感、旋律感、音色感、結構感——主要指音樂橫向的曲式結構及肢體感——主要指多聲部音樂各縱向層次之間的織體結構。
第四,積累一定的音樂語匯。其中包括音樂曲調的語匯,打擊樂器演奏節奏型的語匯,打擊樂器演奏節奏型的語匯,打擊樂器的各種不同音色及其表現力的語匯。
第五,促進幼兒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其他要求。
因此,對于一次集體打擊樂器演奏教育教學活動來說,具體目標應劃分成以下三個方面:①“音樂”素質發展要求。②“學習”素質發展要求。③“做人”素質發展要求。
2、從教學模式來看:
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我們先進提出的模式比較如下:
(1) 傳統模式。
程序:從分聲部入手進行教學
方法:單純使用示范、模仿的教學方法。在“合樂”(即所有聲部的演奏者同時各自演奏自己的聲部)是強調“不要去聽其他聲部的演奏,以免相互之間會受到干擾”。
目的:著眼于學習的結果,學會演奏某個打擊樂作品。
(2) 目前我們提出的模式
程序:從整體布局入手進行教學。
方法:從示范、模范的教學法逐步過渡到引導、創造的教學方法,兩種方法根據情況結合使用。“合樂”的時候強調相互傾聽、相互配合。
目的:著眼于學習的過程,更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也注意學習的結果,使幼兒能夠較完美地演奏作品并享受演奏的樂趣。
(二)打擊樂曲的編配
1、配器設計的原則
第一,適合幼兒使用用樂器的能力。即從以大肌肉(手臂)動作為主、手眼協調要求較低的動作,逐步過渡到部分利用腕、指動作,手眼協調要求較高的動作。注意配器應適合幼兒適應變化的能力,總體上應該是簡單和多重復的。
第二,有一定的藝術性。即情緒、風格與原音樂作品向貼近,有一定的個性與趣味性,能夠通過重復,強調出作品的整體統一性,也能夠通過適宜的變化使作品內容更加豐富。
2、配器的步驟
第一,熟悉原音樂作品。對音樂作品進行反復哼唱、彈奏、傾聽和感知體驗。
第二,揣摩、分析。即揣摩、分析音樂作品的情緒、風格和趣味,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對非主要細節作“省略”處理或“模糊”處理;分析音樂作品的節奏特點和結構特點,感知作品結構中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及重復與變化的關系。
第三,安排節奏型和音樂作品的布局。既可以通過節奏和音色的改變“變化”,又可以通過節奏和音色的重復強調“統一”。
第四,試奏曲調。
第五、記譜和轉換成幼兒可以使用的變通樂譜。
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的常規
1、活動開始和結束的常規
聽音樂的信號整齊地將樂器從座椅下面取出或放回。樂器拿出后,凡不演奏時須將樂器放在大腿上,不發出聲音,眼睛也不看樂器。開始演奏前,按指揮者的手勢整齊地將樂器拿起,做好準備演奏的姿勢。演奏結束后,按指揮者的手勢將樂器回大腿上。活動結束后,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收拾樂器和整理場地。
2、活動進行的常規
演奏時身體傾向指揮者,眼睛注視指揮者,積極地與指揮者進行交流。注意傾聽音樂和他人的演奏,并努力與他人協調一致。注意力集中,不做與演奏無關的事情。交換樂器時,須先將原先使用的樂器放在坐椅面上,在迅速無聲地找到新的座位,拿起樂器,坐下,將樂器在大腿上放好。交換過程中不與他人或場內的座椅相撞,坐下時不使座椅發出聲音或發生移動。
請以小組為單位,為樂曲《采茶撲蝶》設計配器方案。
七、幼兒參與配器的一般程序
1、讓幼兒熟悉音樂。
2、請全體幼兒隨音樂做簡單的節奏動作,教師觀察幼兒中產生的節奏型。
3、教師對幼兒的反應進行反饋,讓全體幼兒了解他們當中產生了什么節奏型,并進一步組織、指導幼兒創編出合適的節奏型和動作。
4、教師進一步組織、指導幼兒將編創出的節奏和動作組合成完整的節奏動作方案。
5、教師組織、指導幼兒將節奏動作轉換成“變通總譜”。
6、教師繼續組織、指導幼兒討論,將“變通總譜”轉換成打擊樂器的實際演奏方案。
八、教師指導打擊樂器演奏的特殊技術
1、哼唱曲調的技術。
2、節奏語言提示技術。
3、空間移動技術。
4、程序拉長或壓縮技術。
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樂曲《花好月圓》的配器方案并演奏。
打擊樂《花好月圓》節奏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