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討論PPT課件這個PPT共32頁,主要包括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實質?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表現是什么?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有哪些?等,歡迎點擊下載。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學習與討論
背景
重視與忽略
理想與現實
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實質?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表現是什么?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有哪些?
引起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教育部將成立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加強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專業咨詢和指導,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堅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保育和教育相結合,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嚴禁在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進行技能強化訓練等違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堅決抵制社會上以幼教為名進行的不科學甚至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活動。
“小學化”現象由來已久。最初的幼兒教育尤其是發端期的幼兒教育多多少少具有小學化特點的,對此陳鶴琴等人曾經批評過。早在1954年教育部、出版總署頒發的《關于出版中小學、幼兒園、師范學校、幼兒園課本、教材、教學參考書和工農兵婦女課本、教材的規定》的指示中,就針對當時有些出版機構出版的“幼兒園讀本”中的認字教育進行了告示,認為這違背了《幼兒園暫行規程(草案)》中關于“幼兒園不進行識字教育的規定”。這其實就是在一定的意義上說明了出版物有“小學化”傾向。
其實,對幼兒園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教育過程中的“小學化”現象。在過于強調知識獲得和技能訓練的背景下,很容易導致“小學化”現象的發生。“文革”結束后的1979年,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托幼工作會議,《會議紀要》中明確指出:要防止和克服嬰幼兒教育小學化和成人化。這是政府文件中較早的明確提出防止和克服小學化。
1988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教委等八個部委聯合提出的《關于加強幼兒教育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克服無視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小學化”傾向。
可以說,改革開放初,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消除“小學化”現象。當初“小學化”的表現是顯性,就是老師太注重教學,忽視了游戲和其他活動,教師進行得教學太像小學,教師說得多,甚至主要是老師說為主,幼兒沒有參與的機會,幼兒沒有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基本上被成人控制了。
1989年“國家教委關于實施《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的意見”中指出:“實施《條例》和《規程》是推動和深化幼兒教育改革的過程。當前幼兒園保育、教育和管理工作較普遍存在忽視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現象。”因此,幼兒教育改革和破除“小學化”現象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消除“小學化”一直是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
1.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實質?
——“小學化”的實質是超越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沒有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讓幼兒從事超前、枯燥的學習。
——幼兒教育實踐中,發展的“提前化”、學業的“超載化”、課程的“學科化”、活動中的“去游戲化”,乃至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重知識接受而輕情意釋放、重理性訓練而輕感性表達的方向偏離等,均是“小學化”的體現。
2.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表現是什么?
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現實表現為顯性和隱性兩種:
所謂顯性的“小學化”,往往是指幼兒園忽視了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育的內容與小學無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表現與小學教師無異,幼兒在學習中的表現也與小學生無異。
隱性的“小學化”常常不易被發現,如果不深入觀察,較難發現其中的“小學化”傾向。這種隱性的“小學化” 其典型特點是教師的教育行為中存在著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現象,教師往往干預和控制過多,幼兒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失去了應有的自由,教育過程失去了應有的趣味和快樂。
3.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有哪些?
(1)嚴重影響幼兒身心健康。
(2)降低幼兒的童年幸福感。
(3)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整體競爭力。
3.引起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
(1)“與偏低的幼教師資水平和專業化程度有著密切的關聯”——教師缺乏必備、必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再加上非在編老師待遇普遍偏低,多數老師責任心不強,自然而然就會走向“小學化”,重“上課”輕其他活動(就準備、組織活動而言,上課比區域活動、游戲活動等更為簡單便利);
(2)與幼兒園辦園經費少設施差相關——必備的教具、玩具缺乏,班額嚴重超標,在“節能”的高壓下,“說教”成為教學的主要手段應運而生。
(3)與家長的不合理要求、幼兒園辦園思想不正相關——家長要求提前教孩子認、寫、算,幼兒園為迎合家長需求,認為即可“減負”(精力與經費)又能贏得“高質量”的信譽,欣然接受。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是你可以成為天才的父親
(4)受小學招生影響(小學新生分班面試內容超前)
4.如何糾正
“小學化”現象反映出的是幼兒教育或學前教育專業化程度的低下或偏弱。
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理解并尊重兒童身心特質和學前教育教學的規律,是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弊端的關鍵所在。
關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整體了解
(一)背景與意義
(二)基本理念
(三)內容框架
(四)與綱要的關系
(一)背景與意義
幼兒期的良好發展是幼兒后繼學習與終生發展的堅實基礎。。
切實保障幼兒獲得良好的生存和發展權利,糾正和避免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違背兒童身心發展客觀規律與特點的超前學習、機械訓練的誤區,指導家庭和幼兒教育機構實施科學優質的保育和教育,特制定本《指南》。
(二)基本理念
1.學習與發展是每一個幼兒的權利。
2.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教育的前提。
3.幼兒是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的。
4.幼兒是在與環境和人的積極互動中獲得發展的。
(三)內容框架
指南
(四)與綱要的關系 問題2:指南與綱要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四)與綱要的關系——功能互補
——《綱要》在我國幼兒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教育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原則等方面,比較宏觀地指導和規范著幼教機構的保育和教育。《綱要》從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的角度,指出了應該教什么、各領域中“教”的重點是什么,教師應該做什么、怎樣做等。
——《指南》則在了解幼兒,把握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水平上,比較微觀地指導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實踐。《指南》從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角度,明確地反映了幼兒應當知道什么、能夠做什么、各領域中“學”的重點是什么、需達到什么基本水平、成人應當給予怎樣的支持和幫助等。
——《綱要》與《指南》在實施中功能互補,組合成我國幼兒園“教”與“學”質量提高的推進器。《指南》較強的操作性為《綱要》理念向實踐的轉化拓開了瓶頸;《綱要》的精神是《指南》正確實施的根本保證。
問題3
你認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一線幼兒教師而言究竟有何價值與意義?
1.能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2.懂得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注重學習與發展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3.能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案例:
1.大班科學活動:影子的秘密
2.注重幼兒健康就是合理的膳食結構加運動?
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 。
3.10的組成與分解;分類與排序
問題4:作為一名學前中職教師,你將如何在你的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指南?可以就某一個項目內容舉例說明
如果你是一名上藝體課(美術、音樂、舞蹈)的老師----(藝術)
如果你是一名體育老師----(健康)
如果你是一名數學老師----(科學)
如果你是一名物理化學老師----(科學)
如果你是一名英語、語文老師----(語言)
如果你是一名學前教育專業老師----
問題5
你認為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包括了所有該年齡階段應該掌握的內容嗎?
如果沒有,還有什么內容應納入其中?
學習品質
學習態度
對周圍世界具有好奇心和興趣
做事積極主動
樂于想像和創造
學習行為與學習習慣(著眼于幼小銜接)
學習活動中表現專注
做事有一定的堅持性
有一定的計劃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能思考自己做過的事并從經驗中學習
鏡頭一:
花香鳥語的公園里,美術老師在指導孩子們寫生。家長在旁邊欣賞自己的孩子畫畫,一切感覺都很和諧。記者對老師和家長進行隨即采訪,問他們對幼兒美育的看法時,老師很自豪地回答:“我們這個班上的孩子都很刻苦,家長們趁周末帶他們參加繪畫班,犧牲了休息時間,可見家長對孩子的美育都很重視。”被采訪到的家長很滿意地告訴記者,孩子現在畫的畫越來越像了。當問起孩子是否還接受其它方面的審美教育時,他們回答說覺得孩子上這個特長班已經很辛苦,并且也接受了“審美教育”,就不能再上其它的特長班了
鏡頭二:
藝藝在4歲時開始學琴,現在上幼兒園大班的她已經是比較嫻熟的小提琴手了。這是一個有才藝又漂亮的小姑娘,可是她性格怪癖,生活得一點也不快樂。幼兒園園慶要演節目,藝藝想獨奏,老師安排她和另外的小朋友合奏,她就不高興了,還當著老師的面把那個小朋友給推倒了。 當被問起為什么要這么做時,藝藝很委屈地說那個小朋友拉得沒有她好,她才不肯和別人合作呢。
問題5
藝術在幼兒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中國傳統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通過審美教育對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實現內心的認同,從而反映到被教育者的行為舉止上,這是一條育人的捷徑。重視審美的育人功能,并實施在教育實踐中,用美育使孩子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教育孩子的優良傳統。
美育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生命教育,旨在培養和提高一個人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純潔他們的心靈。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孩子的欣賞能力、對美的事物的領悟能力和評價能力,即對美的事物的形式、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和審美評價的能力。
在特長班上,孩子無論學習畫畫還是樂器、舞蹈,如果不進行美的感受力以及鑒賞力和創造力的啟迪,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凈化,那么孩子所掌握的技巧就僅僅是技術,并非真正的審美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