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游戲的分類與發展PPT課件這個PPT共73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學前游戲的認知分類,學前游戲的社會性分類,按著兒童在游戲中的體驗形式分類,按著兒童心理發展的不同沖突階段及各階段的游戲主題,不同來進行的游戲分類,根據兒童在游戲中的主要行為(或活動)表現及特征對游戲的分類,按著游戲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進行的分類,根據游戲的關鍵性對學前游戲的分類,從游戲與教育教學關系的角度,對學前游戲進行的分類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游戲的分類
學前游戲的認知分類
學前游戲的社會性分類
按著兒童在游戲中的體驗形式分類
按著兒童心理發展的不同沖突階段及各階段的游戲主題
不同來進行的游戲分類
根據兒童在游戲中的主要行為(或活動)表現及特征對游戲的分類
按著游戲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進行的分類
根據游戲的關鍵性對學前游戲的分類
從游戲與教育教學關系的角度,對學前游戲進行的分類
一、學前游戲的認知分類(皮亞杰)
(一)感覺運動游戲
(二)象征性游戲(符號游戲)
(三)結構性游戲
(四)規則游戲
(一)感覺運動游戲
也稱機能性游戲、練習性游戲或實踐性游戲。
內容:主要由簡單的重復動作或運動所組成。
動因:感覺或運動器官在使用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快感。
發展:總的發展趨勢是下降的。
(一)感覺運動游戲
時間:最早出現的游戲類型。2、3個月開始,至兩歲前(還不會說話)。
0-0.5歲:(視覺、聽覺、嗅覺)感覺游戲隨著適宜刺激的出現和消失而產生和停止,一般持續時間較短。eg.用眼睛追逐活動著的物體。
0.5-1歲:(眼手協調動作形成)主動地使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現象發生或持續。eg.來回重復敲打懸掛的鈴鐺。eg.反復把某件東西拉過來,再推開。
1-2歲:體力和動作的進一步發展。好動,到處爬。eg.喜歡讓成人抱起來拋起來再接住。eg.繞著房間四處跑。
(一)感覺運動游戲
在感覺運動游戲中,嬰兒通過直接感知和動作操作,了解物體的特點和不同事物之間的關系,不斷增長和積累著對各種事物的直接經驗,表象活動和想象活動得到了發展,動作和技能得到了發展,至嬰兒后期(2歲以后),游戲因此也開始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象征性游戲以及結構游戲成為幼兒游戲的主要形式。
(一)感覺運動游戲
一方面,由于表象活動、想象活動的增加及能力的增
強,逐漸出現了以一物假裝另一物體和扮演角色為主要形式
的象征性游戲。
另一方面,由于動作和技能的發展,游戲從機能性轉向建構性。開始出現了以各種結構材料建構物體的結構造型
活動即結構游戲。
在大約1-6、7歲之間,象征性游戲有一個起伏的過程,
它的發展變化軌跡是一條倒置的v型曲線,在2-4歲左右是發
展的高峰期。
在結構游戲中,需要孩子的形狀和空間知覺發展到一定
的水平以及實際的操作技能。同時,它也必需孩子在認知上
有象征功能的發揮。
結構游戲不會早于象征游戲發生。
(二)象征性游戲(符號游戲)
是幼兒借助于代替物(自己的動作、語言、身體或其
他物品)的幫助再現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包括幼兒自己
過去親身經歷過的、或沒有經歷過但期望發生的事物或情
景)的活動。是2歲以后出現的游戲類型 .
學前兒童典型的游戲形式,是幼兒階段最常見的。
“自我為中心”: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聯合是主觀的。
(二)象征性游戲(符號游戲)
構成因素:情景轉變、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情景轉變:動作脫離真是背景。
情景轉變可作為象征性游戲發生的標志。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前提。
以物代物: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不在眼前的物體,并用被代替物來命名當前的物體。(以動作為中心——以物代物)
以人代人: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形體動作、表情、言語等來模仿或假裝成他人。(角色行為—角色意識—角色認知)
(二)象征性游戲(符號游戲)
象征性游戲從情景轉變到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先后產
生和發展,逐漸成熟和成型
意義:使兒童能夠在虛擬的情境中滿足在現實生活中不能
實現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了解兒童內心狀態的診斷和治療上
的意義。
(二)象征性游戲(符號游戲)
象征性游戲在幼兒后期(4歲以后)開始衰減,這表明孩
子越使自己適應于客觀世界,越少迷戀于象征性歪曲和轉
換,因為兒童逐漸使自己服從現實,而不是使外部世界服從
于自我。這樣隨著兒童認知范圍擴大和認知水平的提高,以
及社會性的發展,直接受游戲中角色數量的增加的影響,規
則產生成為可能,象征性游戲就開始變為規則性游戲。
(二)結構性游戲
我國幼兒園、托兒所最常見的一種游戲形式。
類型:拼圖、積木、插積塑,泥工、手工游戲、雪、沙、木工。
發展:2歲發生,學前階段隨著年齡發展有增加的趨勢。3-5歲占兒童全部活動的40%,4-6歲兒童的51%。
3歲左右:幼兒往往是用積木嬉戲,或者把單塊積木當汽車在地板或桌子上移動或者是拿積木敲敲打打。目的性不強,往往是先做后想,隨時改變主意,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做下去。
4、5歲:玩耍的現象減少,開始出現模擬物體的努力。目的性較明確,但仍不會合理的使用結構材料。
5、6歲:選擇恰當的建構材料,建構形象逼真的物體。
(二)結構性游戲
幼兒后期可以聯合起來開展結構游戲,他們共同設計、
選擇建構材料。兒童協作的結構游戲的作品,可以成為引發
象征性游戲的誘因。
象征性游戲和結構性游戲在實際學前兒童個體身心發展過
程中,既交叉又融合。
(三)規則性游戲
規則性游戲中的規則主要是關于動作或語言的順序以及在
游戲中被允許的各種被禁止的動作或語言的規定。
在規則游戲中,學前兒童比以往參與的游戲更加關注行為
的結果。
(三)規則性游戲
發生:規則游戲的大量出現發生在學前末期,當然,
帶有感知運動特點的簡單的規則游戲在幼兒初期就出現了
如,貓捉老鼠、老鷹捉小雞。
類型:打牌、下棋、跳房子
特征:顯性規則、競賽性
二、學前游戲的社會性分類(Parten)
(一)偶然行為或無所事事
特征:行為缺乏目的,東游西逛,注視碰巧引起興趣的事。
行為舉例:玩玩自己的肢體、椅子上爬上爬下、到處晃悠、跟隨老師、坐在固定位置、目光飄移
二、學前游戲的社會性分類(Parten)
(二)袖手旁觀的行為
特征: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看他人游戲,偶爾與他人也有交談,有時提出建議或問題,但是行為不介入他人的游戲。
性質:可能是游戲
二、學前游戲的社會性分類(Parten)
(三)單獨的游戲
特征:幼兒在交談距離之內的伙伴旁邊玩或者與伙伴玩不同的玩具,專注地玩自己的游戲,但不和附近的幼兒交談。
自我為中心,察覺不到別人的存在
二、學前游戲的社會性分類(Parten)
(四)平行的游戲(3歲)
特征:幼兒玩著和附近幼兒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是不與其他幼兒交流。
行為舉例:兩個人都在玩拼圖,但是各玩各的,一個人的離開并不影響另一個孩子。
察覺到別人的存在,有可能在行為上學其他幼兒,看一下別人,又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戲中。
二、學前游戲的社會性分類(Parten)
(五)聯合游戲(4歲)
特征:幼兒與其他孩子一起玩,進行相似但不相同的游戲,往往由于材料的借入或借出有交流和溝通,也會有動作的自發配合,但是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和合作,缺乏對材料、活動的目的和結果的共同計劃和組織。
二、學前游戲的社會性分類(Parten)
(六)合作游戲(5歲以后)
特征:共同的主題;分工合作;計劃組織
舉例:娃娃家、超市
三、按著兒童在游戲中的體驗形式分類(比勒)
(一)機能游戲:刺激感官、機能發展為主的游戲,
與感覺運動游戲對應
(二)想象游戲:與象征性游戲對應
(三)制作游戲:與結構游戲對應
(四)接受游戲:如聽故事、看電視等
前三種為主動性游戲,后一種為被動性游戲。
四、按著兒童心理發展的不同沖突階段及各階段的游戲主題的不同來進行的游戲分類 莉莉·佩勒(LiLy.Paler)
第一組塊(1歲左右):兒童關心自己身體,感到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或不能表現成人期望的行為。
第二組塊(2歲左右):兒童因自己與母親的關系以及因母親而產生焦慮,游戲及幻想幫助兒童控制在情感上的對失去母親的恐懼
第三組塊(幼兒階段):兒童隨戀母情節的出現,認識到自己與成人之間的差異,游戲充當了兒童適應成人關系,幻想成人角色的中介。
第四組塊(幼兒末期及以后):跨入學校門檻的兒童開始面向現實,傾向于集體的依戀,高度社會化的游戲使兒童歸屬于集體,合作與競爭中的規則、秩序和角色關系提供了對兒童的保護,使之免受陌生攻擊者的欺侮,防止“超我”所引起的焦慮
五、根據兒童在游戲中的主要行為(或活動)表現及特征對游戲的分類
(一)動作性游戲
主要由身體的動作及感官的活動而構成,往往具有重復性。
(二)探索性游戲
由好奇心試圖發現什么或者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游戲。
(三)表現性游戲
展示或演示
(四)建構性游戲
結構游戲
(五)角色扮演性游戲
六、按著游戲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進行的分類
(一)角色游戲
(二)結構游戲
(三)表演游戲
(四)智力游戲
(五)體育游戲
(六)音樂游戲
(七)娛樂游戲
七、根據游戲的關鍵性對學前游戲的分類
創造性游戲:是幼兒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形式。
角色游戲:
特點:印象性、自主性和想象性
作用:①培養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②鞏固和加深經驗
③練習手腦共同活動;
④發展語言能力、為社會交往能力
舉例:“娃娃家”、“醫院”、“商店”、“超市”
結構游戲:
定義:是幼兒利用多種結構材料(如積木、積塑、金屬材料、泥漿、沙土、雪),通過想象和實際創造行為,構造建筑或建筑形象的游戲活動。
特點:材料多樣性和造型性
作用:①手的技能訓練
②發展思維能力
舉例: 如用積木搭橋,用沙石建城堡等
表演游戲:
定義:幼兒根據故事、童話內容,運用語言、動作、表情、
扮演角色進行的游戲。
特點:表演性、自娛性、自創性
作用:①培養幼兒對文藝作品的興趣,加深理解、發揮文藝
作品的教育作用;
②鍛煉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幼兒集體觀念的發
展和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角色游戲與表演游戲中角色的區別
角色游戲中的角色: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物
情節:現實生活的印象
內容:可由幼兒自己選擇創造
表演游戲中的角色:來源于文藝作品中的角色,反映的是
文藝作品的情節內容,在文藝作品的
基礎上自己想象、創造。
規則性游戲:指成人根據教學要求為發展幼兒的各種能力而編制的游戲。
一般包括:目的、玩法、規則和結果四個部分。
智力游戲:
定義:根據一定的智力任務設計的,以智力活動為基礎的一種有規則的游戲。
特點:將學習因素與游戲形式緊密結合起來。
作用: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舉例:感官游戲“誰的聲音”、“奇妙的口袋”、“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
體育游戲:
定義:由各種基本動作所組成的一種有規則的游戲。
作用:①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和身體能力的發展;
②有助于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優秀品德的培養。
舉例:“捉迷藏”、“丟手絹”、“老狼、老狼幾點了”
音樂游戲:
定義:指在音樂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規則和音樂要求進行各種動作的游戲。
作用:提高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輕松、自然、饒有興趣的學習。
舉例:“樂器猜謎”、“聽音樂做動作”
八、從游戲與教育教學關系的角度,對學前游戲進行的分類
(一)主體性游戲
本體性游戲:是指兒童自主自發表現出的一種活動,其目的隱含于游戲活動本身,或者說游戲本身即是目的。強調的是游戲本身的內在價值。
(二)工具性游戲
工具性游戲:是指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戲,也稱手段性游戲或教學游戲。
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戲本身,而在于通過有利于兒童發展的游戲形式促使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
第二節 學前游戲的發展
以認知為主線的學前游戲的發展
以社會性為主線的學前游戲的發展
學前游戲總體發展的一般趨勢
學前游戲總體發展的一般趨勢
(一)游戲內容的發展(游戲的內核)
游戲內容是伴隨兒童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生活范圍的擴大而發展的。
游戲主題的發展
游戲主題:是指反映游戲內容范圍的中心議題,常表現為是游戲的題目。
幼兒對游戲主題的定向上表現出有意性逐漸增強的趨勢。主題由籠統、單一逐漸分化、復雜,由表淺、貧乏逐漸深刻、豐富。
(二)游戲形式的發展(外殼)
游戲的形式受內容(主題)的制約,而最終由兒
童身心發展的程度所決定的。
1.動作的漸次連貫
2.游戲語言的發展
3.持續時間的推延
4.規則的明朗化
1.動作的漸次連貫
兒童游戲動作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逐漸連貫(即符合一定邏輯順序)的過程,皮亞杰稱之為動作的序列化。
同一動作的簡單重復——不同動作的連續出現(無邏輯——有邏輯)
2.游戲語言的發展
當嬰兒能夠說出簡單的單詞或片語之后,以個人為主的嬰幼兒早期游戲一般要經歷一個被前蘇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稱作的由“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到“不出聲的內部言語階段”的轉變。
3.持續時間的推延
小班:5-10分鐘;中班15-25分鐘;大班:35分鐘以上
4.規則的明朗化
處于感覺運動水平上的發展階段,嬰兒游戲行為的規則內隱于動作與客體之間的邏輯聯結上;在象征性游戲中,規則內隱地包含在每個角色之中。此時,規則主要是正確地表現現實生活中的每個角色應有的動作、態度以及相互關系;在規則性游戲中,游戲的規則逐漸明朗化,成為外顯的某種規定。
游戲規則:是指所有參與者都明確的關于動作方式和順序以及在游戲中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動作的規定。
5.游戲活動的社會化
從獨自游戲、平行游戲到聯合游戲,最后到合作游戲的發展過程,明確地體現出兒童在游戲中的活動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趨向。
謝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