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形式PPT課件這個PPT共3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專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滲透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形式
一、集體的科學教育活動
是指教師根據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確定課題,決定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和技能,提供活動的空間和相應材料,組織全班兒童參加的活動。
1.科學教育活動的特點
(1)教師確定統一的學習內容
(2)教師提供統一的材料,兒童操作
(3)學習過程中教師直接指導較多,兒童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受限制
2.集體的科學教育活動的價值
(1)保證每個兒童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方法技能
(2)教師的直接指導提高了兒童的學習效率
(3)集體教學的形式可以使兒童和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學習
3.集體教學活動設計
(1)活動課題的選定
要選擇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科學知識內容
選擇的活動課題要貼近兒童的生活
選擇的內容要直觀、有趣,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
選擇的教育內容要體現時代性
選擇適合集體學習的活動課題
(2)活動目標的設計
了解兒童已有的經驗
活動目標的內容包括科學知識經驗、科學方法、科學態度3個方面。
科學知識是指科學經驗的獲得、初級科學概念的學習,包括通過教育使學前兒童獲取周圍世界的廣泛的科學經驗,或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初級的科學概念。
例如,《動物的睡覺方式》活動目標:
1.兒童通過了解小動物的不同睡覺方式,知道不同動物采取不同的睡覺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科學方法是指在科學探索活動中,使兒童哪些能力得到發展,形成哪些技能,學習哪些方法。
例如,《動物的睡覺方式》活動目標:
2.兒童發展細致觀察的習慣及能力,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等。
科學情感態度是指對科學活動興趣愛好的培養,特別強調好奇進取、負責合作、客觀、虛心、細心、耐心、信心、自動自發喜歡創造思考等情感、態度、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精神等的培養。
例如,《動物的睡覺方式》活動目標:
3.兒童通過探索動物睡覺方式,激發關愛小動物的情感等。
《動物的睡覺方式》
活動目標:
1.兒童通過了解小動物的不同睡覺方式,知道不同動物采取不同的睡覺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2.兒童發展細致觀察的習慣及能力,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等。
3.兒童通過探索動物睡覺方式,激發關愛小動物的情感等。
③活動目標表達要具體化、行為化,具有可操作性。
a.行為性目標:是指一種可以用具體觀察或測量的兒童行為來表示的,描述的是對教育效果的預期,即教師在活動后,能通過兒童的行為表現,看到目標的達成程度。
特點:目標表述的行為,教師能夠觀察和測量到。
例如:“能將杯子按材料進行分類”、“能說出小兔的外形特征等”。
b.表現性目標
指的是一種非特定性的、較廣泛的目標。
特點:并不明確兒童在學習后會產生什么行為,就像是學習的主題或情境,兒童圍繞它展開個性化的各種反應。它往往描述的是個別學習者身心的一般變化。
例如,“特意探究”、“喜歡吃蔬菜”等
(3)活動環境的創設
包括活動空間和活動材料的準備。
在準備活動材料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圍繞活動目標準備材料。
②提供的材料應具有典型性。
③考慮材料的結構性。
④考慮材料的數量
(4)活動過程的設計
由3部分構成:
1.活動開始(導入活動)
2.活動進行
3.活動結束
①活動開始
利用提問或直接命令。
案例1:科學活動“認識噪音”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問兒童:我們每天都要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請你們說說,你聽到過哪些聲音?哪些聲音是好聽的?哪些聲音是不好聽的?
兒童可以聯系自身的聽覺經驗,很自然的進入活動內容。
利用多種物質材料
案例2:
科學活動“觀察蝸牛”,教師從為兒童準備的材料入手,引起他們的觀察興趣。為兒童準備了放大鏡、蝸牛。面對活生生的蝸牛和放大鏡,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的投入到觀察探索活動之中。
利用各種文學藝術作品
例如,利用謎語“遠看像只鳥,近看像只看,晚上捉老鼠,白天睡大覺”,來導入認識貓頭鷹的活動。
利用環境設置
案例3:
在一個活動室內,灑一點香水,兒童一進入這間,紛紛說“好香、好香”,教師就問大家;“聞到了什么氣味,你們怎么知道的?”由此引出鼻子聞到香味,教師就馬上提出“認識鼻子”這個主題。
利用情境表演
例如:活動開始,由幾名兒童表演一段情境,引出問題,或提出問題,然后由全班幼兒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觀察、討論、假設、實驗等來解決或回答這個問題。
②活動進行
進行部分是集體性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體部分,是開展集體活動、實現科學教育目標的主要部分。
活動方法的設計
1)根據活動目標選擇相應的方法。
2)根據內容選擇活動方法。
3)根據兒童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設計活動方法。
4)多種教學方法協調配合。
活動程序的設計
有的活動可以從兒童動手操作開始,展開討論分析,概括總結、復習鞏固,獲得對知識的理解。
有的活動需要從觀察開始,經過分析、對比、概括總結、層層推進,直至完全理解活動內容。
③活動結束
可以采用故事式結尾、游戲式結尾等。一般建立在教師的小姐、評價的基礎上,包括對本次活動所學的知識,對兒童學習過程及表現的評價。
無論采用哪種形式,教師都應該鼓勵兒童在集體活動結束后,繼續在科學角、科學活動室等地方進行探索活動。
④活動延伸
活動延伸指的是要考慮這一活動與下一個教學活動的聯系,這一活動在活動區、日常生活中的滲透。
集體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參考如下步驟:
①教師根據課題內容及目標,從兒童已有的有關經驗出發,或從提供給兒童的探索材料或環境出發,提出問題或簡短的指令,引起兒童的好奇,激發兒童參與探索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②教師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兒童從多方面、使用多種方法和探索對象相互作用,去感知、操作、發現和思考。
③教師觀察、了解兒童探索活動的情況(包括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等)
④要求和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發現
⑤教師以簡短的語言、概括、小結兒童的發現,并再一次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兒童在前面探索、發現的基礎上,繼續進一步的探索,以尋求答案或新的發現。
⑥教師觀察、了解兒童的探索情況。
⑦教師鼓勵、啟發兒童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和方法,陳述自己的發現和問題,以及在活動中的感受。
⑧教師在兒童表達、交流信息的基礎上作出小結和評價,包括對本次活動的知識點的小結,對兒童學習過程及表現的評價。
4.集體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指導要求
《綱要》中科學領域的指導要點:
①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②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③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中注意觀察兒童的活動過程和特點,兒童餐具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兒童的操作方法、兒童的發現與同伴的交流情況,根據觀察到的情況靈活地進行指導。
(2)對于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的經驗,教師要鼓勵兒童表述,幫助兒童歸納、整理、通過提問、組織討論等方式使兒童獲得的零散的、點滴的經驗能及時得到整理,建構初步的科學概念。
二、區角中的科學活動
1.區角中的科學活動特點
(1)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和玩具,兒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選擇活動內容和材料。
(2)沒有具體的活動計劃和要求兒童一定達到的活動目標,但是它服從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
(3)教師以簡潔指導為主,兒童主要與在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學習,自由操作、探索。
(4)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兒童個人或兩三個結伴在一起。
2.區角中科學活動的價值
(1)能更好地培養兒童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滿足兒童主動探究的欲望。
(2)滿足了發展水平不同的兒童的需要。
(3)充分發揮兒童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3.區角科學活動的設計
(1)創設活動的空間,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
(2)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提供相應的材料
(3)定期更換材料
4.區角活動的組織和指導
(1)重視兒童的學習體驗,不強求達到某一知識技能目標。
(2)重視個別化的啟發引導,而不是集體的講解、討論。
(3)更重視心理環境的創設,而不是直接指導。
集體教學活動、區角科學活動的關系:
(1)在教育活動形式上可以互為補充。
(2)在教育內容上可以互相承接
第二節 滲透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
一、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活動
1.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概述
是指教師在專門組織的教學活動、游戲活動以外,引導兒童開展的科學活動。
2.日常生活教育對兒童學科學的作用
3.日常生活中科學教育活動的特點
(1)自然性
(2)情境性
(3)隨機性
4.日常生活中科學教育活動的指導要求
(1)教師要注意保持對周圍生活中科學現象和問題的敏感性,在生活中豐富兒童的科學經驗。
(2)在一日生活中利用和創設科學情境,進行科學教育。
(3)教師要關注兒童的偶發性科學活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