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借鑒PPT課件這個PPT共4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根據孩子的年齡改變自己的行為,耐心地解釋給孩子聽,母子間的雙向流動。國外學前兒童 家庭教育借鑒
日本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特點
一、重視母親對子女培養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有效地與幼兒園教育配合
三、全社會重視和關心家庭教育
四、重視對幼兒性格的培養
一、重視母親對子女培養的作用
日本婦女在結婚前,享受著接受各種學校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保證了她們有較高的倫理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她們結婚后普遍辭去公職專心料理家務和養育子女,以保證自己用科學的方法持家和教育子女,使家庭教育的質量能夠普遍較高或很高。日本設立了“孕婦健康教室”,每周有講座,介紹有關知識,專門的營養師定期上門指導。
政府也從制度上對家庭教育予以保障。在日本,專門實行了婦女結婚生育退職制,有力地保障了家庭教育的開展。職業女性一生孩子就得辭職,政府鼓勵女性家帶孩子。女性如果全職在家帶孩子,政府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并且會減免丈夫收入所得稅,丈夫的公司也必須為全家購買相關的健康保險。
日本家庭教育以母親為主,母子關系十分親密,母親常用唱歌、做游戲、做功課、跳舞等形式培育孩子,寓教于樂。
二、家庭教育有效地與幼兒園教育配合
為了鼓勵媽媽在家看護孩子,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日本的幼兒園非常少,收入高的家庭需要交很高的費用才能使孩子入園。同時,日本幾乎沒有全托幼兒園,主要是半日制幼兒園,上全日制幼兒園也要開很多證明,要求家庭、特別是母親盡到孩子教育的責任 。
日本幼兒園的教育也與家庭教育配合密切,幼兒園教授的課程很多、很全,不需要再上專門藝校,父母長輩也可以參加學,如游泳館就是家庭制,全家人一塊去。
幼兒園要求父母輪班負責每個父母之間的聯系,在馬路上指揮孩子過路口等;幼兒園還要發動孩子的父母舉辦活動,如運動會,收集各種舊物品在操場上出售等等。
總之,在孩子年幼時,即使孩子送入了幼兒園,父母都必須承擔起教育責任,花很多時間與孩子交流,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
三、全社會重視和關心家庭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日本的家庭教育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小家庭的增多和獨生子女比例增加,“影子父親”與就業母親增加,離婚與單親家庭增加,過分保護教育等等。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日本文部省將家庭教育列為社會教育的重點項目,在年度預算中設置了家庭與社區教育經費,1990年達74800萬日元。
1.開設家庭教育講座,提供家長學習機會
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針對社會上指責家庭教育功能下降的狀況,提出“家庭必須自覺認識到自己的作用與責任,家庭、學校、地區要連攜為恢復家庭教育而努力”的建議。近年來,日本的市、町、村、PTA、婦女團體等組織紛紛開設“未來父母講座”、“嬰幼兒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等,為家長們提供學習機會
據統計,l988年日本開設的各種家庭教育學校達26777個,參加學習的人數達183萬人。文部省給予開辦家庭教育學校的l717個市、盯、村提供了資助。
在學習時間方面,1988年,“未來父母講座”平均為24.9小時,“嬰幼兒教育講座”平均為27.2小時;“家庭教育學校”平均為26.0時;“雙職工家庭教育講座”平均為22.6小時。
學習的內容主要涉及家庭環境(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的人際關系、父母的態度與作用等)、兒童的身心發展(兒童的身體與精神的發展、基本生活習慣的形成等)和社會環境(與學校教育的配合、地域、大眾媒介等)。
這些學習內容在不同的講座中側重點有所不向,如關于家庭環境的內容,在“未來父母講座”中占;52.7%,在“嬰幼兒教育講座”中占14.6%,在“雙職工家庭教育講座”中占34.8%;關于兒童身心發展的內容,在“未來父母講座”中占27.9%,在“嬰幼兒教育講座”中占51.5%,在“家庭教育學校”中30.6%,在“雙職工家庭教育講座”中占31.9%。
2.提供情報,實施咨詢
日本政府比較重視為家長們提供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報。從1984年升始,文部省陸續組織專家編撰出版了三大冊家庭教育資料,關于早期家庭教育的有兩本:《現代家庭教育——嬰幼兒篇》(1984年11月)、《現代家庭教育——小學低、中午級篇》(1987年3月))。
對目前對教育子女感到苦惱與不安的家長日趨增加的情況,文部省實施了對都、道、府、縣以電話咨詢為主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咨詢事業”的助成活動。這項事業主要以嬰幼兒的父母為對象,聘請專家通過巡回咨詢、電話咨詢等方式進行家庭教育咨詢,同時通過電視、研討會等方式開展家庭教育咨詢員的培養
3.加強地區間的經驗交流
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舉行“新井臺會議”的倡議。所謂“井臺會議”,是指過去日本的家庭婦女,大多利用在井臺上打水和洗衣服等時間,一起聊天,正通信息。“新井臺會議”則是希望人們利用各種公共設施與媒體,交流家庭教育的情況與經驗。
四、重視對幼兒性格的培養
在子女教育理念上,日本父母更注重品德教育、做人教育。
據日本總理府情報室于1990年6月所做的問卷調查,72.9%的人主張對幼兒期(3—6歲)的孩子,應著重培養他們“會收拾整理,愛惜錢物,儀表端正,禮貌待人,尊敬師長”等。。
1991年6月,日本總理辦公廳曾專門進行了一次《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民意測驗調查:60%左右的父母都把思想品質教育放在很突出的位置。
思想品質的教育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又分別有所側重:對3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有73%的人認為應將懂禮貌、會道謝、講節約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對7至12歲年齡段的孩子,有53%的人認為應著重教育其區分是非、遵守公共道德和遵守法規;對13至18歲正在日益成熟的初中、高中生,重點要教育他們樹立自力更生的意識,讓他們知道自己將來的一切都離不開自身的奮斗
日本的家庭教育有以下四個特色
1.重禮儀、道德教育
2.重挫折教育
3.重自立、自信教育
4.重創新教育
第三節 美國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特點
一、重視理論研究
二、倡導家庭教育要盡父母合力
一、重視理論研究
人們往往把家庭教育問題簡單地歸納在社會學、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之中,而現在,家庭教育己基本自成體系,一支由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早期教育專家,營養健康專家、教養子女專家、指導父母專家、親子關系專家等各學科專家組成的研究隊伍,正在不斷加強和充實著家庭教育科學理論的研究工作,組成這支隊伍的專家的數量之多,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二、倡導家庭教育要盡父母合力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要比母親少,西方國家在歷史上也確實是如此。但在近20年中,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影響越來越被人們看重,美國社會也非常強調父親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要求父親不僅在教育子女的時間上有增加,從妻子懷孕就開始參與胎教,而且要求通過父親參與增強教育質量,因為父親會更多地與孩子游戲,更注重與孩子的動作交往,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根據其經驗說到:父親是無與倫比的,這是養兒育女過程中的特別動力,孩子們總是在心理衡量著父親的作用,有護士觀察到:有很多次當孩子們痛得不得了或臨近死亡時,他們都要求見父親。并且有一個臨死的男孩明確告訴她母親,他要見父親,他愛母親卻需要父親。
對對美國母親的教育,教育專家總結出五大技巧
一是根據孩子的年齡改變自己的行為。
二是耐心地解釋給孩子聽。
三是母子間的雙向流動。
四是嚴厲制止孩子的越軌行為。
五是愛的技巧,將孩子作為唯一的關愛體。
《斯波克育兒經》
本杰明.斯波克博士(Dr.BenjaminSpock)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醫學家和教育家,她的《斯波克育兒經》一書在美國曾引起一場巨大而持久的轟動,并成為家喻戶曉、父母必讀的育兒經典,之后又向世界各國和地區流傳開去,產生國際性的影響。
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一:3歲不說話了
某寶寶,正在上幼兒園中班。他媽媽說,孩子1歲就會說話了,但到兩歲時變得不愛說話了,3歲以后干脆一句話都不說了,白天不是一個人亂畫就是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晚上睡覺時把自己的東西擺得整整齊齊的,不讓別人動。(醫生診斷:孤獨癥)
案例二:上幼兒園就頭疼
某寶寶,上幼兒園。孩子的奶奶說,這孩子從小是她帶的,平時就和她呆在家里,很少與小朋友們交流。今年該上幼兒園了。誰知,孩子一到幼兒園就哭個不停,有時哭著哭著就會吐起來,而且不時喊頭疼、肚子疼。(醫生診斷:分離焦慮癥,又稱學校恐怖癥)
案例三:經常打小孩兒
某女孩,小學生。孩子媽媽說,他們夫妻二人都有著不錯的工作,家里經濟條件非常好,因為只有這么一個女兒,所以她要什么就給買什么。她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總是跟同桌打架,有時在回家的路上還打路過的小朋友,經常有人找到家里來,現在班里已經沒人愿意和她同桌了。她爸爸經常酗酒,所以他們夫妻關系不好,經常打架。不知道是不是他們打架對她有影響。(醫生診斷:多動癥)
案例四:考倒數第一不想活
某男孩,小學生。父親說,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學習都是班里第一,還是班長,所以教師和家長對他期望值都很高,經常督促他多努力,將來考個重點中學,然后上重點大學。誰知道,這學期他卻考了個全班倒數第一,讓老師和家長都很失望,所以狠狠地批評了他。讓人更想不到的是,從那以后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不愿意和別人交流、不想上學、自己一個人關在家里哭、不想活。(醫生診斷:兒童抑郁癥)
案例五:說謊、騙錢
某男孩,小學生。媽媽說,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經常向家長騙錢花,后來她和他爸爸離婚了,從此孩子就跟著她過。由于她離婚后心情、工作各方面都不好,沒心思照顧孩子,所以現在孩子就經常到外面騙錢花。(醫生診斷:品行障礙)
病因 分析
不被重視好“多動”
過分地愛致“焦慮”
不被重視好“多動”
多動癥是兒童的一種常見心理病,在我國的兒童中,患此癥的能占到2%—5%。有些家長只重視工作,不重視孩子;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的物質需求,而不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有些家長對待孩子態度粗暴,這些都會讓孩子有不被重視或是不被正確重視的感覺,所以他就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想方設法引起家長的重視,以致出現多動癥。
多動癥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沖動3種形式,這3種形式有的是單一存在的,有的是綜合存在的。案例三中的孩子表現出的形式就是沖動。
過分地愛致“焦慮”
家長愛孩子一定要把握程度。案例四中的孩子就是家長過分苛刻,使孩子的負擔加重,而難以承受,最終造成了兒童抑郁癥。案例二中的孩子則是家長太溺愛,對其保護太多,使其平時缺乏與人交流,接受刺激少造成的。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家人,就會失去安全感,產生心理問題,分離焦慮癥就出現了。品行障礙多出現在父母離異和單親家庭中,這種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種種原因,很多都得不到家長的正確教養
幼兒心理咨詢少
位于崇文區的北京新世界耀東診所心理咨詢中心就是一家綜合性的心理咨詢公司,據介紹,來這里咨詢的成年人和中小學生很多,但是幼兒很少,尤其是5歲以下的幼兒前來咨詢的就更少了,為兩三歲的孩子進行咨詢的幾乎沒有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目前的家長還不太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二是孩子的心理問題一般不會在年齡較小的時候表現出來,因而即使是孩子有了心理問題,家長也很難發覺。三是年齡比較小,特別是3歲以下的孩子,一些家長會利用到保健站體檢的機會就孩子的心理情況與醫生進行溝通。但醫生強調孩子的許多心理問題就是在幼兒時期形成的,家長應提高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力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