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PPT課件這個PPT共3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貫穿教育活動過程的線索,并直接制約著教育活動的質量。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
主要內容
A、活動設計
一、教學活動設計的評價指標
二、活動目標的設定
三、重難點
四、活動過程
B、活動指導
一、提問的有效性
二、反饋的有效性
一、活動設計的評價指標
二、活動目標的設定
1.活動目標是集體教學活動的向導,是對于幼兒在一定教學活動中學習任務和發展結果的預期性規定;是教育活動評價的主要依據。活動目標必須是適宜的、科學的、可實現的。
2.活動目標是貫穿教育活動過程的線索,并直接制約著教育活動的質量。
3.雖然,關于教育活動目標的設計及撰寫,目前并沒有什么絕對的嚴格規定和固定模式。但是,基于對組織、開展和評價教育活動的有效指導,為切實提高教育活動的質量與效果,目標的設計及表述總是存在著某些原則性和規范性的基本要求的。
4. 在一個教育活動方案中,活動目標的科學與否,既取決于目標本身的適宜度,也有賴于表述形式上的規范。
(1)目標難易度:難易適中,適于發展水平
(2)目標框架:維度合理,適于完整發展
(3)目標要有側重:突出關鍵經驗
(4)目標要具體:突出針對性,避免空泛籠統
(5)目標表述角度要一致:盡量立足于幼兒角度
(6)目標的純粹性:避免把手段或途徑混合于“目標”中
(7)確保目標條目之間的獨立性:避免彼此之間的意義重疊
(8)目標能夠達成,得到落實
(1)目標難易度:難易適中,適于發展水平
《綱要》: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
在目標設定中,要確保目標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以達到教學促進發展的有效性,同時又要考慮不能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既要保證幼兒能夠達到或完成目標確定的要求,又要能夠避免在低水平上的簡單重復。幼兒不能有效完成或輕易即可完成的目標要求均是沒有意義的。
如,大班:能夠掌握系鞋帶的方法。(過易)
小班:體驗與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染紙的樂趣。(過難)
上述目標均是不適宜的。
一般而言,目標要確保班級 2/3以上的幼兒可以達到或完成。
如,中班:引導幼兒能夠區分自己及他人的左和右。
對于上述目標,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約一半的孩子不能完成后半截要求。
改為:
能夠認識自己的左右,并學習嘗試分辨別人的左右。
(2)目標框架:維度合理,適于完整發展
★目標總是要涉及到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同維度,并形成目標的整體框架。目標框架的構建,需考慮幼兒全面發展的要求尤其是幼兒經驗的完整性。
★借鑒美國教育家布魯姆關于教育目標分類的方法,也是從實際的可操作要求出發,目前比較有共識的看法是,一個具體教育活動的目標可以一般地從認知、動作技能(行為)和情感體驗這三個維度來進行框架構想,以盡量確保目標指向于幼兒經驗的完整獲得,而服務于幼兒的全面發展。
如,某大班半日活動《快樂的中秋節》的目標:
1.了解中秋節是親人團聚的傳統節日;(認知)
2.學習制作月餅的方法,體驗做月餅的樂趣;(動作技能與情感)
3.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情感)
幼兒對于一次相對獨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的參與經歷,往往就是頭腦認知、身體動作與心靈情感等身心發展因素的全面投入和整體體驗的過程。
即便不是綜合性教育活動,而偏重于某一個領域的教育活動,依然也需要從認知、情感和行為技能等方面綜合設計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目標。即便是單個領域或單個學科的教育活動都無一例外地在所屬的領域或學科里促進幼兒學習經驗的整體獲得。
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教育活動的目標設計都要一分為三地均衡呈現出上述三個維度。在這三個維度中會有某些維度在特定領域或學科的教育活動會更顯重要而不可或缺,例如,認知目標之于科學活動,情感目標之于藝術活動,行為技能之于體育活動,就是如此。
在設計和撰寫活動目標中,不要把這三個維度作為活動分條表述的依據,這既不現實,也不符合幼兒發展的邏輯。機械式地按照三個維度把活動目標分而述之的做法,將不利于教師靈活而開放地設計教育活動的目標,也不利于表述。
從可操作的角度,活動目標獨立成條的依據只能是相對獨立的關鍵事件。正如上例中“學習制作月餅的方法,體驗做月餅的樂趣”這一條目標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事件,而既含行為技能學習也含情感體驗的經驗內容。
(3)目標要有側重:突出關鍵經驗
一次具體的教育不可能承載過多的發展目標,必需要有所側重,要有針對性地突出某些關鍵經驗和核心的學習任務,不是幼兒在活動中一切可能的學習因素和發展經驗的全部羅列。
面面俱到的目標就是分散的,是沒有聚焦的,對于教育活動過程的指導價值也是缺失的。
目標設計要突出核心的學習任務和關鍵的活動經驗,這需要綜合考慮教育活動設計的主要教育意圖和領域內容的側重,以及擬展開的活動具體過程和環節等因素。
例如,某中班組織一個故事名為《好心的小蛇》的閱讀講述活動:教師開始并沒有告訴幼兒故事的名字。先是利用課件向幼兒逐頁呈現一個故事繪本。課件呈現的每頁畫面均隱去了下面簡單的文字。故事中有螞蟻、小雞、小兔等小動物,要過一條由兩個峭壁對峙而形成的河溝,是一只小蛇用身體搭起一座橋,幫助小動物們一個一個地通過了河溝,并躲避了后面一只狗對于他們的追趕。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看圖并分析畫面的內容。最后,老師引導幼兒假定自己是這個故事的作者,試著給每頁畫面配上簡潔的文字。在老師適當的一步一步的引導下,孩子們根據畫面的內容一一配上簡潔的文字(河;橋;螞蟻過橋;小雞過橋;小兔過橋;等等)并一一與原作者所配的文字進行對照。最后再引導孩子給這個故事起個合適的名字。
在這個教育活動中,教師設計的活動目標是:
1.能夠認真觀察畫面,學習用簡潔的文字表述畫面的意思;
2.愿意跟隨老師一起講述,體驗看圖說話的樂趣;
3.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情節,并嘗試給故事命名。
上述這個教育活動目標的設計是比較準確而有針對性地反映了活動過程的主要環節,以及幼兒在活動中的核心經驗,以及教師所要突出的教育意圖。
倘若這個教育活動的目標也將引導“學習幫助別人”的道德發展以及“遇到問題多動腦筋”之類的指引性內容加了進來,盡管這些內容也是這個活動可能存在的教育作用,卻既不能突出這個教育活動的學習重點和關鍵經驗,也可能會導致目標的偏離。
健康活動《學做解放軍》
大班語言活動:《一根羽毛也不能動》
(4)目標要具體:突出針對性,避免空泛籠統
對于一個具體的教育活動,所設計的目標也一定應當是具體而有針對性的。籠統而空泛的活動目標既不能體現對于特定具體教育活動的有效匹配,也不可能在一次教育活動中實現,同時也喪失對于活動效果進行評判的參照價值。
例如,某中班活動《白白的牙齒》的有一條目標:“養成保護牙齒的良好習慣,能堅持早晚刷牙”。
很明顯這個“習慣”的養成僅在一次教育活動中是不能培養起來的,自然也不可能實現。單就這條目標而言,宜調整為“了解保護牙齒的方法,懂得早晚刷牙的好處”。
例如,故事教學活動《小熊讓路》有一目標:“培養幼兒仔細觀察并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該目標缺乏對于該具體活動的針對性,而且又因語焉不詳,把“仔細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合并在一起而顯生硬。
基于該教育活動的實際過程,可以表述為“能夠仔細觀察圖片,并能較完整地表述出畫面呈現的情節。”
為避免目標確定的發展任務過于寬泛籠統,目標設計在表述上可盡可能追求能夠呈現出幼兒可感知或可目見的行為表現以及活動情景與對象。
在小班音樂教育活動《喂小鳥》中,其目標有:
1.培養幼兒聽音樂的變化做不同的動作的能力。
2.能大膽演唱歌曲,體驗歌曲中美好的情緒情感。
可以說這是可以作為任何有表演和演唱環節的音樂教育活動的目標的。
上述目標而如果能夠突出出具體的行為表現:
1.能夠根據音樂節奏和旋律的變化,表演小鳥飛、吃食和大風搏擊等動作。
2.有表情地學唱歌曲,感受歌曲中雞媽媽和雞寶寶之間愛的美好情感。
水的凈化:讓幼兒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奇怪的染料——果蔬汁:培養創新意識與審美能力
可愛的兔子:萌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究欲望,培養幼兒初步的科學素質;引發幼兒的關愛情感
有趣的蓋子:培養幼兒參與參加游戲、體驗成功的快樂。
(5)目標表述角度要一致:盡量立足于幼兒角度
★活動目標的表述或者是從教育(教師)的角度,或者是從幼兒的角度,至于從哪個角度并無嚴格的限定。
★但作為一個教育活動的目標,每個條目的目標表述應保持一致的角度為宜,這是保證目標設計在形式上整齊統一的需要。
例如,健康活動《學做解放軍》
1、嘗試用桌子設置各種障礙進行游戲,鍛煉幼兒的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2、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自主游戲
3、培養幼兒勇敢、堅強、不怕困難的良好品質
很明顯,上述3條目標在表述角度上不一致,前兩者是教師,最后一條則是幼兒。
★關于目標的表述角度,目前在幼兒教育界正逐漸趨于認同于從幼兒的角度。其原因在于,從幼兒的角度表述目標,可在形式上體現出以幼兒發展為中心的活動設計意識,
★盡量從幼兒的角度去表述,從現實的可操作性上,也便于目標所確定的發展任務的具體化。
提高幼兒觀察的能力,教給幼兒比較的方法。
培養幼兒幫助別人的意識和習慣。
發展幼兒與同伴合作的能力,等。
這些目標表述方式,如果改為從幼兒的角度進行表述,則更容易使得目標具體具有針對性。
可以更改為:
能夠仔細觀察,區分出兩張圖畫中的不同。
懂得幫助別人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道理,產生想去幫助別人的意愿。
嘗試與同伴協商,一起制作菊花,體驗合作的樂趣,等。
(6)目標的純粹性:避免把手段或途徑混合于“目標”中
★在撰寫教育活動目標時,需要避免在目標表述中出現“通過……”、“在……中”等諸如此類的句式,這些句式不是目標恰當的表述方式。實際上,這是把屬于教育活動“手段”或“途徑”的內容混合于活動目標中。
如: “通過染紙活動,體驗染紙的樂趣,表達同伴間的友愛”;“在觀察、操作、品嘗和交流中,進一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表述能力”等
這些目標表述方式,雖然交代出了目標實現的具體背景或依托,有利于避免目標的空泛,但卻是喪失了活動目標在邏輯上的純粹性。
★在一個教育活動方案中,“活動目標”就是目標,而“活動過程”才是真正表現或呈現活動的手段、途徑及情境的適宜平臺。
(7)確保目標條目之間的獨立性:避免彼此之間的意義重疊
教育活動的目標一般是分條目而列述的,這既是為了地呈現目標內容的不同層次或維度,也是體現幼兒經驗要點的清晰分布,而使人一目了然。
分條列述的目標在其各自所呈現的事件及其意義需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彼此之間要避免意義上的交叉或重疊。
例如,某中班教育活動《夸濟南》的目標如下:
1.通過觀賞趵突泉、大明湖的風景圖片,初步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2.引導幼兒在看看、說說中,培養認真傾聽和說話完整的能力。
3.知道濟南名勝,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兒歌。
該活動目標中,且不說存在著表述角度不一致、手段與目標混合等問題,在目標1和目標3之間內隱地存在著意義的重疊,即“觀賞趵突泉、大明湖的風景圖片”和“知道濟南名勝”對于幼兒發展的實質意義是重復的。
可修改為:
1.知道濟南有趵突泉、大明湖等風景名勝,初步萌發愛家鄉的情感。
2.能夠認真欣賞濟南的風景圖片,并能夠嘗試完整地講述圖片的內容。
3.理解兒歌《夸濟南》的內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誦。
(8)目標能夠達成,得到落實
大班歌曲欣賞:孤獨的牧羊人
大班健康游戲:《燒烤游戲》
大班數學:《五只猴子》
三、重難點
(1)與目標的切合度
(2)準確把握重難點
(3)重點是否得到體現(時間),難點是否得到解決(方法)
大班語言活動:《一根羽毛也不能動》
中班科學:有趣的彈性
四、活動過程
(1)與目標、重難點的切合度
(2)內在邏輯的合理性
(3)表述:“方法,任務”
(4)內容的生活化、方法的游戲化
(5)表述主體的一致性
(6)教育理念(幼兒的主動建構、教師的支持與引導)
(1)與目標、重難點的切合度
大班語言活動:《一根羽毛也不能動》
大班健康:《圈圈變變變》
大班健康游戲《燒烤游戲》
大班音樂游戲《鬧花燈》
(2)內在邏輯的合理性
(3)表述:“方法,任務”
大班數學:小小設計師
(4)內容的生活化、方法的游戲化
大班數學:《五只猴子》
(5)表述主體的一致性
大班數學:有趣的撲克牌
撲克游戲——中班數學:感知序列的特性
(6)教育理念(幼兒的主動建構、教師的支持與引導)
大班美術:我的朋友——稻草人
健康活動:《學做解放軍》
大班健康《圈圈變變變》
中班科學:有趣的彈性
中班數學:理解物體粗細的相對性
小班美術:紅顏色
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重要的標準
是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
是越來越提高自我學習能力,還是越來越依賴教師、懶于思索?
是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還是變得自卑、消極、自我中心?
是變得越來越熱愛生活,不斷增長對社會的愛心和責任,還是變得越來越悲觀、畏縮、感情冷漠?
一、提問的有效性
文學作品教學的提問
序數教學提問
文學作品教學的提問
描述性提問:
提問作品名稱、人物、情節、對話、主題
目的:大致掌握作品內容
思考性提問:
目的:對故事內容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
假設性提問:
假如你是XX,你會喜歡XX嗎?
目的:評價人物想象,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
序數教學的提問
(1)一共有幾個?(基數)
(2)這是第幾個?幾個與第幾個有什么不同?(序數與基數的不同含義)
(3)第3個是誰?(點數);
(4)誰在第3個?(點數,檢驗)
(5)對不對?(點數,檢驗)
二、反饋的有效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