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重陽敬老主題班會PPT課件這個PPT共2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重陽節介紹,中國孝親敬老傳統,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等,歡迎點擊下載。第一部分 重陽節介紹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也叫“重九”,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0月17為農歷九月九日,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敬老節。
【關于重陽節傳說一:求壽說】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于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關于重陽節傳說二:辟邪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畢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重陽節習俗
賞 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登 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九月九日天明時,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第二部分 中國孝親敬老傳統
中國孝親敬老傳統
在中華民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孝”字,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詩經》中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而關于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則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敬 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奉 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 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 身
《孝經》云:“安身行道,揚名于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 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善 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經》,以孝為綱,歷陳“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個等級所應遵守的基本規范,成為兩千多年來的文化經典之一。
《論語》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弟子規》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首孝弟,次謹信”、“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家語弟子行》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
“萬善孝為先,信奉添祿。”“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勸孝歌》
周代
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禮儀。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
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視察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寵禮遇。
在地方,則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鄉飲酒禮。鄉是周天子及諸侯都城四郊的基層組織單位,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相傳天子有六鄉、諸侯有三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禮遇,他們不僅受到晚輩的伺候,還依年齡而別,年齡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豐富。舉行鄉飲酒禮的目的在于正齒位,序人倫,尊老敬賢,敦睦鄉里。 周代朝廷對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實行優惠政策。
漢代
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
唐朝
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但《論語》、《孝經》卻不能不讀,類似現代大學的“公共課”;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作注,《孝經》也是《十三經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釋的儒家經典。
宋代
我國的儒學倫理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其間宣揚的孝道有的偏離了儒家的基本原則,在歷史上起到了較大的誤導作用。
清代
康熙、乾隆等也極力提倡孝道,他們經常舉行“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昭示其尊老敬賢的教化,推行其以少勝多的統治政策。
我國歷代的法令都有類似的規定,凡需贍養老人者,官府可以減免其徭役和賦稅,有罪者可以減輕其刑罰;同時都把“不孝”定為十惡大罪之一,不肯撫養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絞刑和腰斬。
第三部分 孝親敬老從我做起
曾經有一個記者向比爾·蓋茨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認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比爾·蓋茨說道:“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世上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孝順。”
《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做晚輩的若等到有一天“子欲養而親不在”了,你再說后悔,可就什么都晚了。
我們既沒有錢,也沒有太大的能力,尊老、敬老是長大了的事,你們說對嗎?
孝敬六心
常問好、講禮貌,讓長輩舒心;
少空談、多幫忙,讓長輩省心;
求上進、求正道,讓長輩放心;
勤學習、苦鉆研,讓長輩開心;
遇難了、勤商量,讓長輩稱心;
遇矛盾、能寬容,讓長輩順心。
孝親敬老從我做起
現在的我們能做些什么?
做好自己的事
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尊重、關心、照顧長輩
推而廣之,尊重、孝敬所有的老人
養老,在物質生活上照顧贍養長輩
敬老,在精神生活上真正敬重長輩
尊老,用學業上的進步讓長輩感到欣慰
報恩,將孝敬長輩的愛心推及到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