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7
這是神女峰公開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聽張老師《天游峰的掃路人》有感
今天,張洪春老師每周一聽上了《天游峰的掃路人》,不由讓我記起了去年大約也是這個時候,我曾聽過周芳梅老師和運河蔣榮俊老師《天游峰的掃路人》公開課。他們三位老師的課都有其個人的特點,他們刻苦鉆研、勇于探索的課改精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來體會老人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的*格,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張老師今天這節課,開課伊始就抓住了重點,從人物語言入手,讓學生走進文本,自讀課文,畫出老人的語言,并要求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寫上批注。整堂課的教學,張老師重點圍繞“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老人為什么舍不得走?”、“老人能不能活到100歲?”展開學習討論,在引導學生找到課文的重點語句后組織學生朗讀、交流,讓學生發表對課文內容的不同理解和感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為學生創造了*、輕松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讀懂了老人,讀懂了作者,深刻體會到老人對工作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課堂始終是有遺憾的,本課的教學中,盡管張老師作了精心地設計,引導有方,教學清晰,但在某些環節上,還可進一步推敲。
1、一節成功的閱讀課,瑯瑯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個人認為學生還沒能讀進去,更沒有讀出來,這主要是因為課文中“情感”的因素還沒有充分引發出來,老師過分專注于語言本身,而忽視了言語時的神情、動作,老人說話時的神態、說話時的心境沒有讓學生很好地體驗、表達,掃路老人的精神之美沒能樹立起來。
2、這篇課文要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感受“山”的“美”與“險”,體會“人”的“樂”與“愛”——對山水的喜愛和對生活的熱愛。無限風光在險處,老人融情于山水,以苦為樂,是那么樂觀,自信,豁達,開朗,他這種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健康心態,給我們以感染和啟示。如何處理好教材的這兩個塊面及有機的融合,還要我們再作思考。
3、教學中學生不能回答到位,老師要作出正確的引導。比如:老人舍不得離開,是因為山里面無污染吃得好,喝得好?是因為老人要報恩?這樣說恐怕不行。老人是喜愛這山山水水,對山水有感情;老人是熱愛這簡樸的生活,對勞動生活有感情;是對這美麗險峻的天游峰有了感情,才依戀不舍。
《爬天都峰》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峰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峰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于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后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峰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讀6、7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個問題“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他說:“他提出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真是肯動腦筋的孩子!”然后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峰的高,(圖片和課件)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家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里,重點解決這個問題,你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讓每個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一些收獲。
一、我的這堂《神女峰》詩歌教學課的基本步驟是:
(一)學生自由感受性誦讀,用一句話來概括對此詩的閱讀初體驗;
(二)學生齊聲再讀,確定自己的學習習題;每位同學根據各自確定的學習主題進行研討,用一段話來總結自己初步研讀的成果。
(三)質疑探究,每組將研讀中的疑問提交全班討論,解決。教師根據研讀情況進行補充提問。
(四)誦讀指導。
二 、選修課該怎么上?
在我最初拿到這篇舒婷的《神女峰》時,非常欣喜,因為這是我很喜歡一篇詩歌,于是也沒有多想,便埋頭苦干地備起課來,用的是我較為擅長的誦讀教學法,邊誦讀詩句邊品味語言。可到了試講的時候,就被海南省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蘇盛葵老師指出了其中的一個很大的弊病:把選修課上成了必修課。
平常我們上的必修課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以基本解說課文中的重、難點問題為目標。但當選修課時代的到來,選修課又應該怎樣上呢?我想這是擺在我和在座的每一位老師面前的問題,下面談談我的一點思考:
1.高中選修課在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教師及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愿望的選修課”。如果我們還在走以前的老路,課文有什么講什么,教學怎么寫就怎么教,對語文課程資源缺乏開發意識,不會發現和發掘,不善于進行取舍,不能將相關的課程資源化為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話,選修課就無從開始。
2.選修課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主張老師多解,應當把更多的空間讓給耳生,也不能把選修課當成必修的延長,不宜套用必修課的教法去教選修課。那樣,學生肯定沒有興趣。而是否引起學生的興趣,是選修課能否成功的標志。要讓學生自己學閱讀,寫討論,形成豐富一些。
3.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設,不是讓學生僅僅掌握概念,原理。記住教師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探究學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化的發展,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教學設計理念
基于以上關于選修課的指導思想,我在教學設計上做了大刀闊斧的修改,緊扣文本,加深研討的深度,加入學生多元化的活動,力求便整節課縱深度上有所延伸。下面談談我設計這節課的幾點思路與理念:
(一)、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生成。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由教材直接呈現,而且是在教學開始之前既已客觀存在,如數學課,第幾冊第幾章學習勾股弦定理,這個勾股弦定理就是教學內容,直接明了,用不著老師和學生操心。但對于語文課來說,教材只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如一篇《荷塘月色》,具體的教學內容是什么?是語言,結構,景物描寫還是意境、感情?這些真正的教學內容潛藏在教材當中,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去生成。在以往的教學中,這教學過程通常是教師預設的,在上課之前就想好,然后在上課時直接“指示”給學生,接著圍繞教師指示的.內容進行教學。而我這節課中,先由學生進行感受性誦讀,對課文進行感受性初步誦讀,然后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點自行確定學習的主題即學習的內容。如《神女峰》的語言、結構、意象、情感等各個方面。你愿意學習哪些方面就學習哪些方面。不由老師包辦代替,而是由學生自主決定面對一桌豐富的大餐,他最想吃哪道菜。
(二)、教學內容的生成者由師生雙方共同擔當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那么由誰生成呢?我在設計中認為:在由師生雙方共同生成。教師是要起作用的,但教師的作用是觀察者、發動者、支持者,必要的時候還是總結者,真正的生成主題應該是學生。
但反過來說,在學生根據課文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后,老師不是當甩手掌柜,更不是一味稱好。應該是基于問題的基礎上答得更高,或者有“預謀”地引導學生去意識到進而能夠“發現問題”。例如剛剛學生提到“怎樣理解詩歌的意象”,詩歌中的意象有很多,但其實最主要是“神女峰”這個意象,老師就目的、有預設性將學生引到這一個具體的意象分析中來,
(三)、質疑探究中的放與收
在質疑探究中我設計了請每組同學將小組的疑問提出來。但關鍵在于,問題提出來之后,如何才能推動討論準確、有效、深層次的開展,這時教師對問題的歸類、合并,并適時導向“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更為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要關注語文教學非預設的一面,但整體方向,應該努力擴大預設的疆域,這樣的課堂中,看似教師發言的比率少了,但教師預設的內容都可能比一般備課量大得多,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解決學生從各個角度提出來的不同問題。如果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一節課不能全部解決,可以鼓勵學生將問題帶出課堂,在課后進行上網,查找資源解決,體現課堂教學富有動態、生生不息的理念。
我們知道,要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欣賞教學的不確定性,文學作品的開放解讀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同時把開放性的問題引向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中。
四、上課過程中的遺憾與反思:
學生很活躍,思想很開放,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但時間有限,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特別在三亞一中有男生在一位女生誦讀完后說“老師,我也想誦讀一下”。但那時,離下課只剩下2分鐘,全班的誦讀這個環節還沒有展開。于是我說“由于時間有限,課下老師再與你切磋好嗎?”同學有些失望的坐下來,我課后反思時,總想起那位同學舉起手時的興奮和他坐下后失望表情。我想,如果這個情景再現一次,我會更和藹的對他說:“這位同學的積極性很高,但可惜時間有限,那就把你的飽含深情的誦讀溶入到集體的誦讀當中好嗎?”
盡量讓學生帶著滿足、興奮進入課堂,又帶著收獲和成就感離開課堂,將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懈追求的目標。
《爬天都峰》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著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如果能上遠程教室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像,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接著以爬山的前后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后“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復雜心情,想象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同時在讀后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學生在上文已經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著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峰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兩句時,由于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說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于在測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