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組織與實施活動PPT課件這個PPT共4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課程組織的概述,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含義與取向,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途徑,影響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幼兒園課程組織的基本原則: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供一個優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奠定一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個優化的教育環境,首先要反映在幼兒園課程的“藍圖”中。組織幼兒園課程,即繪制出這樣一張幼兒園課程方案或計劃“藍圖”,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應該遵循課程組織的
整體性原則 生活化原則 主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幼兒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們培養成為和諧發展的“完整兒童”。為此,幼兒園課程需要把各種教育因素有機地組織起來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集中體現在對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思考和對課程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的處理上。比如,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組織僅僅理解成集體教育活動的編制,而要把集體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自由游戲等各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應只考慮“顯性”的教育影響,也應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獲得的“隱性”經驗;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看做是幼兒園內部的教育工作,而應把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盡量發掘出來。
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
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多指的是課程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
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則更多是指“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當然,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截然分開。比如,幼兒園的生活中處處可能蘊涵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教師可以隨機將這些內容納入計劃,生成課程,這既可以看做是教育生活化,也可以看做生活教育化。
課程環境的利用
主體性原則
指的是要把課程組織成教師主動引導的、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主動建構,課程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要充分考慮如何讓幼兒在與課程環境(教師、同伴、內容、情境等)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
舉例:合作活動——小汽車
全美幼教協會(NAEYC)制定的 適宜于3—8歲兒童的課程內容指南
1、課程內容應當能使兒童在各方面,包括社會性、情感、認知和身體等方面得到發展,使兒童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2、課程內容應當在幫助兒童學習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習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3、課程內容對于兒童來說,應當是有意義的,內容廣泛的,應當是與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易于他們理解和接受的。
4、課程內容應該是大多數兒童可以學會的,符合實際的。
5、課程應當考慮到每個兒童的需要和興趣。
6、課程應當考慮并尊重個體的、文化的和語言上的多樣性,并與兒童家庭建立積極的關系。
7、課程應當從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幫助他們鞏固知識,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
8、課程既要突出一定的主題或內容,又應當 圍繞一定的主題把傳統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
9、課程內容應當具有智力上的整體性,同時尊重學科的基本體系,讓兒童掌握的知識雖然是淺顯的,但必須是科學的。準確的。
10、讓兒童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目前能夠有效學習的內容,而不是那些無意義的,或者說更適宜于以后學習的內容,否則就是在浪費兒童的時間與精力。
11、課程應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是使兒童變的消極、被動。
12、課程應當重視兒童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兒童總是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生活現象,在這種知識的理解與建構中,會出現一些“錯誤”的概念。但這種錯誤的概念可以使教師了解兒童認知發展的水平和思維推理的特點。
13、課程應當重視社會性交往對學習的作用,并且應當提供同伴間相互學習的機會。
14、課程應當滿足兒童對活動、感官刺激、新鮮空氣、休息、健康和營養等的需要。
15、課程應當給兒童以心理的安全感。
16、課程應當讓兒童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能增強兒童的成就感以及對學習的興趣與好感。
17、課程應具有靈活性,以便教教師能根據個別和集體的情況進行調整。
一是適應需要,二是促進發展,概括來說,就是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就課程內容而言,在“最近發展區”的內容是適宜的。
要在基于幼兒的水平、著眼于其發展的前提下,確定課程內容。
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合目標的內容。但生活化的課程內容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要注意課程內容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則要求。
課程內容源于、高于和回歸幼兒的生活。
小老鼠和大老虎
在選擇內容的時候,要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尋找富含教育價值的內容。幼兒感興趣的且富含教育價值的內容,自然就是課程的內容。
借助內容、材料等轉化興趣。
案例
這段時間班上幾個孩子對插搶特別感興趣。只要有空,就立即跑進操作區用積塑粒插起來,對其他區域的材料,尤其是美工區用來折疊的紙張理也不理。而投放這些紙張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折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有關幾何圖形的變化、組合、等分等數學方面的直接經驗,這是積塑插拼所不能代替的。怎么辦?老師苦思冥想,突然想到了一條妙計。下班后,她精心用紙折了一把手槍。第二天,當那幾個男孩子又在津津有味地用積塑材料插搶的時候,老師一下亮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啊!這么棒的槍!”“老師!讓我玩一會兒!”“讓我玩一會兒!”“那不行,我自己也要玩呢!”怎么辦?幾個孩子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老師,你教我們做好不好?”“可以是可以!但是有點難??!“”難點也沒關系!“簡直是異口同聲!
于是,孩子們心甘情愿地來到了曾經不屑一顧的美工區,全神貫注地投入了折紙活動.
某些幼兒科普讀物中有這樣的描述:
虎:野獸名,毛皮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墊,肉可食用,味鮮美,骨、血和內臟皆可入藥。
熊:腳掌脂肪多,味美,是極珍貴的食品。
海豚:肉可食用,皮可以制革,脂肪可以煉油。
幼兒所學習的課程內容,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和規律。要從邏輯上關照不同年齡幼兒的課程內容 。
數學科學領域的內容應保持基本的邏輯性.
如“認識圖形”:
小班: 感知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種形狀特征;
中班:認識長方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
大班:認識立方體、球體、圓柱體,知道它們與平面圖形的主要區別。
社會活動:朋友樹
小班:認識集體中的同伴,初步了解他們與自己的關系。知道一個人很孤單,能主動找朋友,體驗朋友多的快樂。
中班: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并關心周圍的同伴,初步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情感,會同情、關心、幫助他人。
大班: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主動做對集體有意義的事,具有初步的集體榮譽感。
(1)、課程目標缺失(自信心的培養問題)
(2)、課程內容超載
(3)、課程內容脫離、遠離幼兒的生活。
(4)、課程內容偏向本本
(5)、課程內容缺乏提升
課程實施的取向
是指對課程實施過程的本質的不同認識以及支配這些認識的相應的課程價值觀。
課程實施的三個基本取向:忠實取向、相互適應取向和課程創生取向。
忠實取向:課程實施就是忠實的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
相互適應取向:
把課程實施過程看成是課程計劃與班組或實踐情景在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等各方面相互調整、改變與適應的過程。
課程創生取向:把課程看成是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
生活活動
是指滿足幼兒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主要包括進餐,睡眠和盥洗。
生活活動是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與習慣的重要途徑。
游戲活動
是指充分滿足幼兒玩的需要的一種活動,比如玩球,捉迷藏,躲貓貓,角色扮演,親子游戲等。
(二)西方社會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途徑
1、自我活動
操作蒙氏作業材料的自我活動方式
2、區域活動
比如說主題活動,我國和國外的設計思路是一樣的,區別在于實施,在我國單元主題下的每個活動內容還是以老師教幼兒集體學習的方式實施,而在美國幼兒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活動區域為幼兒提供每一活動內容所需要的材料,讓幼兒在自我操作中探索體驗。
3、考察、探究
第一,團體討論
第二,實地考察
第三,發表
第四,探究
第五,展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