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鴻門宴》教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了解“鴻門宴”故事,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二、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三、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詞,能夠翻譯全文。
【知識回顧】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優旃等等。他們千姿百態,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文言基礎知識】
一、通假字并解釋
1、距關,毋內諸侯 2、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3、令將軍與臣有卻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沛公不勝杯杓 6、要項伯
7、因擊沛公于坐
二、古今異義
1、沛公居山東時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4、沛公……,約為婚姻
三、一詞多義
1、為
(1)、使子嬰為相 (2)、為擊破沛公軍
(3)、皆且為所虜 (4)、何辭為
2、之
(1)珍寶盡有之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3)今者有小人之言
3、故
(1)故聽之 (2)君安與項伯有故
(3)故遣將守關者
4、如
(1)、殺人如不能舉 (2)沛公起如廁
(3)、固不如也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 2、吾得兄事之
3、頭發上指 4、常以身翼蔽沛公
5、道芷陽間行 6、間至軍中
(二)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動詞
1、沛公軍霸上 2、沛公欲王關中
3、籍吏民 4、秦地可盡王也
5、范增數目項王 6、道芷陽間行
7、刑人如恐不勝 8、素善留侯張良
(三)形容詞作名詞
1、君安與項伯有故 2、此其志不在小
(四)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1、項伯殺人,臣活之 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3、拔劍撞而破之 4、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五、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句(1)今日之事何如? (2)大王來何操?
(3)沛公安在? (4)不然,籍何以至此?
2、被動句 (1)吾屬今為之虜矣。 (2)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 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3、省略句 (1)沛公軍(于)霸上 (2)沛公居(于)山東時
(3)欲呼張良與(之)俱去 (4)若入前為(之)壽
(5)豎子不足與(之)謀! (6)為(之)擊破沛公軍!
【本文寫作特點】
一、通過人物在斗爭中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人物描寫生動形象。
1.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斗爭中描寫。
2.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描寫人物。
3.通過對比、烘托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
劉邦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善于保存自己。
項羽剛愎自用,又拙于應變;
劉邦善于采納意見,又隨機應變。
項羽用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
劉邦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授命。
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
劉邦有奸必肅,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
【拓展閱讀】
劍在手
那一刻,清風飄拂、細雨如煙,我想像著項羽手握一把青鋒劍,獵獵風中,寒光閃閃,然他卻凜然屹立,氣宇軒昂
那一年去南京,我特意抽時間去了一趟一江之隔的安徽和縣。曾記得也正是現在這樣的早春時節,和風細雨飄個不停。
此行,我是專門去看烏江的。烏江只是一條很小的河流,倘若沒有烏江鎮,即使在分省地圖上也找不到。春江水暖,碧綠澄澈。站立江邊,絲毫感覺不到它的雄渾和洶涌。但就是如此一條小江,卻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公元前202年,曾經是西楚霸王項羽手下得力大將的韓信在投降劉邦之后,采用十面埋伏的計策,逼得項羽在烏江走投無路,自刎而亡。從此,市儈出身的劉邦剪除了他問鼎咸陽的最大障礙,一個全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誕生了。
一匹烏騅,一把青鋒,一個虞姬,演繹了無數馳騁疆場、出生入死和愛恨纏綿的故事;鉅鹿之役,鴻門之宴,垓下之圍,暗含了多少沖天豪氣、人格魅力和敗者為寇的真諦;四面楚歌,霸王別姬,自刎烏江,蕩盡了一切爽直驃悍,柔情似水和頂天立地的心痛……劍鋒指去,所向披靡,一代梟雄項羽卻沒能夠渡過這并不寬廣湍急的烏江,“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的生命悲劇給我們留下了說不盡的感慨和遐想。
或許,在鴻門宴上項羽看到亞父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時能夠血忍青鋒,那顆一直在他內心深處遭到鄙視的市井無賴的頭顱必將落地。可是,就在這緊要關頭,已經閃露寒光的青鋒劍最終還是插回了劍鞘。如此,較量變成了陰謀,作為一個窮其一生追求坦蕩的人,項羽從骨子里不可能容忍陰謀,也不可能容忍不在疆場上去了結對手。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耍陰謀的,特別是像劉邦這樣的無恥之徒。后來的史實證明,項羽這一插回劍鞘的猶豫給自己和追隨他的人鑄成了千古大錯。不久,喘過氣來的劉邦卻對已處于劣勢的項羽毫不手軟,把項羽從雙方約定的互不侵犯的鴻溝(今河南榮縣賈魯河)窮追到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是夜,楚歌陣陣,悲壯悠揚,裊裊欲絕,仿佛自天而降,楚軍聞聽之后士氣大傷。“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刻,正如京劇里虞姬所唱的“大王意氣盡”一樣,縱使項羽力拔山兮、氣貫長虹,但已是回天無力了。
中國人習慣以成敗論英雄,當大漢臣民沖高高在上的劉邦山呼“吾皇萬歲、萬萬歲”時,早已沒有多少人想起失敗者項羽了。但是,我總覺得在項羽的身上有一種讓許多人為之汗顏的人格力量:鉅鹿之役后,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他當皇帝,但他偏偏卻要讓焚燒阿房宮的沖天火光照亮東歸之路;面對倉皇逃竄的敵人他卻恪守“窮寇勿追”的原則,寧可養虎為患;他崇尚寧折不彎尊嚴至上,對后世將“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看作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百般不解……他最后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但他卻毅然回身苦戰,在殺敵數百后拔劍自刎。太史公司馬遷說項羽不肯渡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司馬遷對項羽的理解,遠沒有南宋那個柔弱女詞人李清照深刻:“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不過江,完全是不愿落在遭他輕蔑的劉邦手里茍活!
如果用簡單的對錯去評價歷史人物,那是不公允的。在嘆息項羽的同時,一味地指責劉邦愛耍手腕、甚至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不惜使用小人的伎倆那也是不客觀的。項羽固然是蓋世英雄,但誰說劉邦就不是英雄?只是在這兩個英雄中,人們更欣賞項羽的品格、氣概和坦蕩、剛直罷了。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失敗完全是他的性格使然。可以這樣說,在項羽與劉邦的博弈中,各自的性格早就決定了成敗。何況在秦末那個混濁不堪、良知泯滅的時代,誰要是不耍陰謀誰就不可能成就霸業。
多年以后,我無意中聽到了屠洪剛唱的《霸王別姬》:“……望蒼天,四方云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聽著聽著,我就想起了那一年早春在烏江邊久久佇立的情形。那一刻,清風飄拂、細雨如煙,我想像著項羽手握一把青鋒劍,獵獵風中,寒光閃閃,然他卻凜然屹立,氣宇軒昂。渡過江去,他可以保全性命;回首棄劍,他也可以茍延殘喘。但這些都不應該是他的選擇,項羽注定只會選擇玉碎而非瓦全……想著想著,我一把濁淚情不自禁地潸然而下。我不知道那是為什么?其實,劉邦也好,項羽也罷,都不曾與我有半點的直接干系,但我卻偏偏要去烏江邊憑吊項羽。抑或,我的性格也與項羽一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