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角色游戲的開展PPT課件這個PPT共24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角色游戲主題的選擇,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的投放,角色游戲的指導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角色游戲的開展
角色游戲
角色游戲就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運用語言、動作、表情、想象等,創造性地再現社會生活的一種游戲,是幼兒時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戲形式。
特點:獨立自主性、社會性、象征性(情境轉換、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一、幼兒園角色游戲主題的選擇。
角色游戲可以分為生活模仿游戲和職業體驗游戲兩大類。
1、生活模仿游戲
生活模仿游戲是幼兒通過模仿家庭中的不同成員,再現生活中人物動作和語言,體驗與周圍其他人、事、物的關系的角色扮演活動過程。此類游戲不但可以使幼兒獲得安全感和心理慰藉,還能夠再現幼兒的生活經驗,創造性地表現幼兒的想象和情感。比如娃娃家就是小班角色游戲的首先。剛入園時,幼兒在娃娃家里游戲可以得到情感上的安慰,緩解分離焦慮。
2、職業體驗游戲
職業體驗游戲是幼兒對將來社會生活的預演,為他們適應以后成人社會、遵守社會規則、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習得合理地行為方式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途徑。在這種游戲中,幼兒通過各種“工作”體驗成人的生活,在參與中學習社會知識。比如在醫院、理發店、餐廳、超市、銀行、郵局、警察局、小學等游戲主題中,幼兒可以扮演醫生、理發師、服務員、收銀員、柜臺工作人員、警察、教師等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
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幼兒的年齡、興趣和生活經驗,選擇不同主題,如娃娃家、餐廳、理發店、小銀行、小超市、燒烤店、糖果店、蛋糕房、交通崗等。可以說,只要是社會上存在的職業和生活、工作場所,只要幼兒感興趣,教師就可以選擇作為主題。
二、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的投放。
游戲材料是進行角色游戲的物質條件,它不僅起著角色的作用,還能增加游戲情節,豐富游戲內容。因此,教師為幼兒提供的角色游戲材料應合理、恰當。
(一)思考:角色游戲的材料越逼真越好嗎?
角色游戲的材料越逼真越好嗎?
1、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全逼真游戲材料投放方式更有利于促進其游戲行為的發展,但適當的投放替代物有利于促進他們對物的表征能力的發展。
2、對于中班和大班幼兒來說,半真半替代游戲材料投放方式更有利于促進其游戲行為的發展。
3、替代物比實物更容易讓幼兒產生替代行為,幼兒對物體進行替代主要受物體的顏色或者形狀的影響。替代物的投放有助于各年齡段幼兒的構思游戲情節和交流語言的增加。
(二)合理、恰當地投放材料:
1、游戲材料應適應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
2、游戲材料應功能豐富,應用靈活。
3、游戲材料應具動態性。
案例一:小班娃娃家
明明拿起了桌子上的鍋就放在煤氣灶上,只見他把一塊玩具“飯”放進了鍋里不停地翻炒著,接著把“飯”倒出來又把一條魚放進了鍋還是不停地翻炒著,明明不斷燒著一盤又一盤菜,始終不離開煤氣灶。東東順手拿起架子上的電話機在喂喂喂地打電話,自言自語之后放下電話機又拿起奶瓶給旁邊的娃娃喂奶,不多一會兒看見一只小挎包,就放下奶瓶背起小挎包對身邊的同伴說:“我去上班了”。浩浩兩只手握著三四樣娃娃家里的玩具跑東跑西,忙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明明和東東為一只小挎包發生了爭搶,都要背著小挎包去上班。
分析思考:
小班幼兒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容易受周圍具體環境的刺激,活動缺乏明顯的目的性。教師投放的材料要以形象逼真的高結構實物材料為主,刺激幼兒將其與生活經驗相聯系產生游戲的欲望。
小班幼兒好模仿,思維的靈活性較差,使用物品進行“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強。同時,小班幼兒缺少與同伴協商、合作等的能力。教師提供的材料在種類上可以少些,但同類物品在數量上應該多一些,使幼兒在想要模仿時有足夠的材料可以使用。
小班幼兒對游戲用具感興趣,喜歡獨自操作擺弄不同的玩具,享受反復動作帶來的快樂,游戲的主題更多是受玩具的誘導而產生。教師應允許幼兒反復擺弄材料,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將有關聯的實物材料或者同一主題類的實物材料相對放置一起,從而引發游戲主題或豐富游戲內容。
案例二:中班寶寶家和貝貝家
紅紅(寶寶家的媽媽)在家抱娃娃吃飯,看見小宇(貝貝家的爸爸)在使用拖把、掃帚等清潔用具打掃房間,就跑來問老師:“還有拖把和掃帚嗎?”老師搖搖頭。紅紅跑到超市轉了一圈,去材料角拿了一張紙和一只大毛筆,回到家里她把紙折了幾下,一手拿著折成三面高一面低的紙,一手大毛筆在房間里做了幾下掃地和掃垃圾進簸箕的動作,說:“很干凈了!”就去洗衣服了。萱萱(貝貝家的媽媽)買菜回來對小宇說:“你去燒飯,我要帶娃娃去理發店。”小宇放好拖把、掃帚,就去燒菜,他把魚洗了發現沒有醬油,朝樓下看了看,就站在樓梯口喊紅紅:“把你們家的醬油借我用一下好嗎?” 紅紅說:“好的。”就拿著醬油走到樓梯口遞給小宇。 紅紅沒有立刻走,張望了一下說:“那把你的拖把和掃帚借給我,好嗎?我們換!“小宇點點頭,就把拖把和掃帚拿給了紅紅。
分析思考:
中班幼兒認知范圍逐漸擴大,處于聯合游戲的階段,在角色游戲中雖然選擇的角色有限,但已經能利用一系列相關材料簡單地設計游戲情節,把某個角色的不同活動或動作貫穿起來。教師可利用參觀、親子游戲等形式的活動或日常活動中及時提供相應的圖片、畫冊等物,來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同時,豐富幼兒游戲的連貫性材料,如提供:衣服、衣架、臉盆等材料,中班幼兒就會把衣服放在臉盆里洗,洗好后用衣架把衣服掛起來,這樣促使幼兒能夠積極連貫地將游戲開展下去,為幼兒創造性游戲打下基礎。
案例三:大班美食小鋪
三名幼兒在美食小鋪的廚房里忙碌著,鋼鋼用剪刀把一張紙剪成一根根長細條放在籃子里,對身旁的同伴強強說:“給你,去煮面條吧!” 一位顧客進來點了一份蛋餅,小澤找出彩泥在桌子上又是搓又是壓,不一會就把蛋餅打包好交給了顧客。接著又進來幾位顧客點了蛋餅,小澤不停地搓壓著彩泥,做著一個個蛋餅。 強強收好錢,對鋼鋼說:“水餃沒有了,我們趕快做一點吧!”鋼鋼拿出漿糊、圓紙片和彩泥包起了水餃。
分析思考:
大班幼兒對社會的認識進一步擴展,直接經驗更為豐富,想象變得十分活躍,象征性水平提高,正處于聯合游戲向合作游戲發展階段。其角色游戲的內容更加豐富和連貫,能夠充分地通過游戲材料來展現自己的想象;其角色游戲的主題相對較多,也不再受玩具的誘導,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動、有計劃地游戲,并在游戲中逐漸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應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逐步取走一些高結構材料,較多地投放低結構游戲材料(彩紙、彩帶、木棍、海綿等等廢舊物品),特別是一些具有操作意義的半成品材料,幫助孩子解決游戲進程中對材料的需要,使游戲情節進一步發展,也使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得到發展。
三、角色游戲的指導
(一)角色游戲指導的意義(角色游戲的教育功能)
培養角色意識(包括社會角色和性別角色);
培養合作能力;
培養社會情感(如責任感、義務感);
發展健康情緒;
培養助人行為;
培養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能力;
發展語言、理解、表達及交往能力;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二)角色游戲的間接指導法
創設游戲環境,提供玩具材料。
教師扮演角色,參加幼兒游戲。
運用語言指導游戲。
(三)一般指導與重點指導
1、 一般指導:角色游戲的過程分三階段(指導任務)
組織游戲過程:選擇主題,分配角色、布置環境、選取材料等。解決玩什么、和誰玩、怎么玩、在哪兒玩。
展開游戲過程:豐富情節,深入角色扮演,推動游戲發展。
游戲結束階段:愉快的結束;做好評價;整理工作。
2、重點指導:指教師根據提出的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四)各年齡班角色游戲的指導
小班:
1. 游戲的特點:
處于擺弄玩具的行為水平和個人、并列的游戲水平。
2. 游戲的指導任務:
玩主題形象玩具,最感興趣、最熟悉的生活經驗;
扮演最熟悉的角色,連續玩20——30分鐘;
逐步發展交往的能力;
學會整理玩具。
3. 游戲的指導要點:
創設主題游戲環境,提供主題形象玩具,激發幼兒玩角色游戲的興趣,引起幼兒對玩具操作的積極性。
教師以角色身份,作為游戲的伙伴和游戲的發起者與指導者介入幼兒游戲。
用再現式評議和教師講述式評議的方式促進幼兒游戲動作的交流,再次提供對角色扮演的互相模仿機會。
中班:
1. 游戲的特點:
處于角色扮演游戲水平和初步的合作游戲水平。
2. 游戲的指導任務:
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幫助幼兒加深對角色的理解;
鼓勵幼兒聯合起來玩角色游戲;
鼓勵幼兒選擇替代玩具和自制玩具;
指導幼兒對游戲進行簡單評議。
3. 游戲的指導要點:
教師應創設局部的主題游戲環境,提供主題形象玩具與素材玩具,增強幼兒獨立性與創造性。
有計劃地指導角色游戲開始時的組織游戲過程,使幼兒學習組織游戲的方法,培養他們先構思后行動的能力。
教師可以合作參與者的身份介入角色游戲,提高幼兒角色扮演水平、合作交往水平,豐富游戲內容。
評議活動應以專題討論、現場評論為主,以提高幼兒的分析和表達能力。
大班
1. 游戲的特點:
處于主題游戲水平和合作、組合的游戲水平。
2. 游戲的指導任務:
學會有目的、有計劃地玩較穩定的主題游戲;
玩完整的游戲主題和逼真扮演角色,使幼兒獲得對角色的認知;
促進幼兒獨立性、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重視語言運用。
3. 大班角色游戲的指導要點:
指導幼兒自己創設主題角色游戲的環境,構建玩具和物品。
在游戲過程中以個別提示、建議、角色間的交往等方式進行。
對游戲情節與內容的參謀,應從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提供新的玩具材料等入手。
教師介入游戲時立足于促進幼兒游戲集體的形成。
評議時,突出游戲行為的意義,強化良好的言行。
評議方式以共同討論為主,集體、小組均可。
常見問題:幼兒缺乏角色意識,喜歡自己玩,很少和其他同伴交流和交往,該如何指導?
案例:自從我們班開設了小醫院,孩子們都很感興趣,一到角色游戲時間都跑過去爭當小醫生。可是我發現,孩子們最初的興趣只是擺弄這擺弄那,并沒有理解游戲的玩法。看,明明總是第一個跑過去,搶衣服穿上;龍龍搶到帽子戴上;夏夏則把聽診器扣到頭上;曉曉在擺弄藥盒。整個醫院顯得毫無秩序,像個玩具店。這樣,孩子們擺弄了幾天后,我發現聽診器斷了,針管、溫度計不見了,藥品的盒蓋也不見了,很顯然,孩子們對小醫院已失去了興趣。
分析與對策:
一般來說,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行為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擺弄材料的操作行為,二是表現角色活動及其關系的交流交往行為。相對來講,年齡越小的幼兒,因為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社會交往技能不足,所以,在角色游戲中,他們更多的是在擺弄材料,角色意識較差,角色扮演能力較低。伴隨年齡的增長,與角色相關的交流和交往活動會越來越多。所以,對于小一點的幼兒,教師不必著急。
提高幼兒的角色意識和角色扮演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1、利用各種機會豐富幼兒的社會生活經驗。如:設計與角色游戲主題相關的家園配合互動表,充分調動家園配合的力量,讓家長帶領幼兒參觀相應的社會場所,或與幼兒共同查閱相關資料,幫助幼兒豐富其社會生活經驗。
2、借助游戲環境的創設幫助幼兒確立角色意識,明確角色的工作內容。如:像案例中,在醫院提供醫生的白大褂、聽診器以及工作牌都可以幫助幼兒明確自己的角色意識。還可以在組織幼兒討論后,把醫生和護士的工作內容、工作程序圖張貼在角色區的墻上,以環境隱性的方式提示幼兒。
3、適時、適當地介入游戲,以角色身份指導幼兒,幫助幼兒更好地確立角色意識,豐富游戲內容,拓展游戲情節,并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相互間的交流與交往。如: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以扮演奶奶或者客人,請娃娃家扮演爸爸媽媽的幼兒多做一些符合角色的活動;在超市游戲中,教師可以扮演經理,引導扮演銷售人員的幼兒做好超市的整理和銷售;在醫院游戲中,教師可以扮演病人,請扮演醫生和護士的幼兒幫忙看病;在理發店游戲中,教師可以扮演客人,請扮演理發師的幼兒幫忙設計和理出新發型……
4、借助于分享環節,幫助幼兒分享游戲中存在的問題,探尋解決辦法,分享經驗。一般在游戲結束時,教師會組織幼兒進行分享與交流活動。如果教師觀察到幼兒的角色意識普遍不強,可以組織幼兒一起討論,通過討論提升幼兒對角色的認識和對話內容的了解。如:在理發店游戲結束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討論:理發店主要是干什么?扮演理發師的人應該怎樣接待客人、怎樣為客人設計發型?怎樣使用理發工具?誰還有更好的想法和做法與大家分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