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常見常見傳染病防控PPT課件這個PPT共4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概念,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必須具備3個環節,容易在托幼機構發生的傳染病,幼兒園傳染病高發的原因,針對傳染病,幼兒園應采取的措施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常見傳染病防控
概念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
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必須具備3個環節
傳染源: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傳染他人的途徑
易感人群:對該種傳染病無免疫力者
容易在托幼機構發生的傳染病
1.呼吸道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腦、猩紅熱、肺結核、百日咳等。
2.腸道傳染病:
手足口病、傷寒、副傷寒、細菌性痢疾、霍亂、甲肝等。
3.其他傳染病:
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幼兒園傳染病高發的原因
1.易感者密度高,人群集中。
2.傳染源容易進入學校
3.傳播途徑容易實現
4.衛生狀況
針對傳染病,幼兒園應采取的措施
一、經常性預防措施
1.創造良好的衛生條件:
消毒、通風。
2.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洗手,不對著人咳嗽、打噴嚏,不隨地吐痰,不喝生水、不吃不潔食物。
3.提高幼兒的免疫水平:
預防接種、體格鍛煉、生活習慣。
針對傳染病,幼兒園應采取的措施
二、幼兒園出現疫情時的預防措施
1.五“早”原則: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
2.消毒:
物表消毒、空氣消毒。
流行性感冒
病原體:
流感病毒
傳染源:
流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手,用具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性感冒
流行特征:
1.流行時間:
突然發生,迅速蔓延,一般流行期6 ~ 8周。
2.流行區域:
通常為先城市后農村,先集體單位,后分散居民。甲型常引起爆發流行,乙型呈爆發或小流行,丙型以散發為主。
3.流行季節:
四季均可發生,流行高峰一般發生在冬春季。
流行性感冒
臨床表現:
潛伏期:
1 ~ 3天
主要癥狀:
突然出現的高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全身不適。
呼吸道癥狀:
呼吸道癥狀輕微,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
流行性感冒
患兒隔離期:
1周
班級隔離期:
1周
流行性感冒
防疫措施:
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及時隔離流感樣病例及與流感樣病例密切接觸者。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頻繁有效的對流通風至關重要)。
2.咳嗽、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等,避免飛沫傳播。
3.經常徹底洗手,避免臟手接觸口、眼、鼻。
4.流行期間如出現流感樣癥狀及時就醫,并減少接觸他人,盡量居家休息。
5.流感患者應呼吸道隔離1周或至主要癥狀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徹底消毒。
6.加強戶外體育鍛煉,提高身體抗病能力。
7.秋冬氣候多變,注意加減衣服。
8. 接種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預防流感及其并發癥的手段。
流行腮腺炎
病原體:
腮腺炎病毒
傳染源:
早期患者及隱性感染者,腫大前7天至腫大后9天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90%為1 ~ 15歲少年兒童。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特征:
1.流行時間:
相對緩慢,峰值平緩,長呈波狀。
2.流行區域:
常易在學校和托幼機構流行。
3.流行季節:
四季均可發生,流行高峰一般發生在冬春季。
流行性腮腺炎
臨床表現:
潛伏期:
14 ~ 25天
主要癥狀:
發熱1~2天后有單側或雙側以耳垂為中心的腮腺腫大,脹痛,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時脹痛加劇,有觸痛,腮腺管開口紅腫。
并發癥:
腦膜炎、腦炎、睪丸炎、胰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患兒隔離期:
腮腺腫完全大消退。
班級隔離期:
3周
流行性腮腺炎
防疫措施:
及時隔離腮腺炎病例避免與腮腺炎患者接觸。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頻繁有效的對流通風至關重要)。
2.咳嗽、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等,避免飛沫傳播。
3.經常徹底洗手,避免臟手接觸口、眼、鼻。
4.流行期間如出現腮腺炎癥狀及時就醫,并減少接觸他人,盡量居家休息。
5.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徹底消毒。
6.加強戶外體育鍛煉,提高身體抗病能力。
7.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密切接觸者可注射腮腺炎免疫球蛋白。
水痘
病原體: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傳染源:
水痘及帶狀皰疹患者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手,用具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獲持久免疫。
水痘
流行特征:
1.流行時間:
無周期性流行
2.流行季節:
四季均可發生,流行高峰一般發生在冬春季。
水痘
臨床表現:
潛伏期:
10~ 24天,一般14 ~ 16天。
主要癥狀:
初起發熱,頭痛,食欲減退和全身不適,1 ~ 2天后于軀干、頭面分批出現丘疹、丘皰疹,直徑3 ~ 5mm,周圍有紅暈,皰壁薄,疹液透明。
并發癥:
繼發感染、肺炎、腦炎、肝炎。
水痘
患兒隔離期:
皮疹全部結痂,一般需要兩周。
班級隔離期:
3周
水痘
防疫措施:
1~6歲兒童給予水痘疫苗接種,發現水痘病人及早回家隔離治療。室內加強通風,換氣,玩具,用具采用爆曬或用消毒液擦拭,不讓易感兒與水痘、帶狀皰疹患者接觸。
手足口病
病原體:
柯薩奇病毒A組16型、腸道病毒71型。
傳染源:
手足口病患者和隱性感染者。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學齡前兒童為主。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1.流行時間:
傳播速度快,短時間可造成大流行。
2.流行區域:
托幼機構易發生集體感染。
3.流行季節:
5 ~7月有一明顯的發病高峰。
手足口病
臨床表現:
潛伏期:
2 ~ 7天
主要癥狀:
發病或前1 ~2天可有中低熱,隨即手、腳、口腔出疹,初起為米粒大小紅疹,很快形成水泡。
重癥病例:
可出現腦膜炎、腦炎,極少數病例可致死亡。
手足口病
患兒隔離期:
2周
班級隔離期:
1周
手足口病
防疫措施:
1.平時措施:
培養個人衛生習慣,加強晨檢,注意兒童身體、手、足、皮膚變化,做好幼兒日常衛生管理與玩具、用品、便器等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2.疫情處理措施:
及時隔離治療病人,做好玩具、用品、糞便等消毒,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7天,控制集體活動,減少傳播機會。
麻疹
病原體:
麻疹病毒
傳染源:
麻疹患者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觸患者90%會發病。
麻疹
流行特征:
發病季節以冬春季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發生。我國以6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近年因長期疫苗免疫的結果,麻疹流行強度減弱,平均發病年齡后移。流動人口或免疫空白點易造成城鎮易感人群累積,導致局部麻疹暴發流行。
麻疹
臨床表現:
潛伏期:
6~ 21天,平均10天,接種疫苗者可延長到3-4周。
主要癥狀:
1.前驅期:3~5天,發熱、卡他、科氏斑。
2.出疹期:一周左右,體溫持續升高,感染中毒癥狀加重,繼之以耳后、發際、前額、顏面、頸部、軀干四肢、掌、足底順序出疹,為淡紅色斑丘疹,2 ~ 5mm,壓之不褪色,疹間皮膚正常。出疹達高峰期時皮疹可相互融合,全身中毒癥狀持續加重,呼吸道、結膜癥狀加重。
3.高峰期后1 ~ 2天,癥狀迅速好轉,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伴糠麩樣細小脫屑,留有色素沉著。
并發癥
喉炎、肺炎、腦炎、心肌炎,SSSS。
麻疹
患兒隔離期:
出診后10天。
班級隔離期:
3周
麻疹
防疫措施:
1.管理傳染源:
隔離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發癥者延長至10天。接觸者檢疫3周。
2.切斷傳播途徑:
室內通風、環境消毒,管理幼兒不到人群集中的場所、疫區。
3.保護易感人群
⑴預防接種
⑵被動免疫:年幼、體弱兒接觸麻疹后,可采用被動免疫,常用的制劑是丙種球蛋白。
風疹
病原體:
風疹病毒
傳染源:
風疹患者、無癥狀帶毒者和先天性風疹患者。
傳播途徑:
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風疹
流行特征:
多在冬春季發病,多見于1~5歲兒童,男女發病率均等。母親的抗體可保護6個月前嬰兒不發病。廣泛使用疫苗后發病率降低,發病年齡提高。
風疹
臨床表現:
潛伏期:
14 ~ 21天
主要癥狀:
前驅期有低熱等癥狀。
出疹期的典型臨床表現為耳后、枕部及頸后淋巴結腫大伴有觸痛,持續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結腫后24小時出現,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膚發紅或針尖狀猩紅熱樣皮疹,開始在面部,24小時內遍及頸、軀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現。一般歷時3天,出疹后脫皮極少。出疹時伴低熱,持續1~3天,輕度脾大。
風疹
患兒隔離期:
出診后1周。
班級隔離期:
21天。
風疹
防疫措施:
1.控制傳染源:病人應及時隔離治療,隔離至出疹后1周。
2.接種疫苗:控制和預防風疹的最有效措施。
3.加強對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出現皮疹與發熱時應及時就醫。疫情發生期間應加強晨檢。
4.風疹流行期間不帶幼兒去公共場所,避免與風疹患兒接觸。
猩紅熱
病原體:
A群溶血性鏈球菌
傳染源:
猩紅熱患者和帶菌者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猩紅熱
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多見于小兒,尤以5~15歲居多。
猩紅熱
臨床表現:
潛伏期:
2~ 5天
主要癥狀:
起病急劇,突然高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等。扁桃體紅腫。皮疹多數自起病第1~2天出現。從耳后及上胸部開始,1日內即蔓延全身。典型的皮疹為在全身皮膚充血發紅的基礎上散布著針帽大小,密集而均勻的點狀充血性紅疹,手壓全部消退,去壓后復現,偶呈“雞皮樣”丘疹。在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肘窩、腹股溝部可見皮疹密集呈線狀,稱為“帕氏線”。面部充血潮紅,可有少量點疹,口鼻周圍相形之下顯得蒼白,稱“口周蒼白圈”。病初起時,舌被白苔,乳頭紅腫,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邊緣處為顯著,稱為“草莓舌”。2~3天后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并可有淺表破裂,乳頭仍突起,稱“楊莓舌” 。
猩紅熱
患兒隔離期:
經過系統抗生素治療,癥狀徹底消失1周
班級隔離期:
1周
猩紅熱
防疫措施:
猩紅熱沒有疫苗等自動免疫制劑,因此,預防本病的關鍵在于控制傳染源。對體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觸者,應用青霉素預防。帶菌者應接受10天青霉素治療。疾病徹底痊愈后,方可解除隔離。在猩紅熱流行期間,應避免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和人多處,室內應注意通風。對可疑猩紅熱、咽炎患兒及帶菌者,都應給予隔離治療。
流行出血性結膜炎
病原體:
腸道病毒70型
傳染源:
紅眼病患者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患眼—污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徑接觸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出血性結膜炎
流行特征:
1.流行時間:
突然發生,迅速蔓延。
2.流行區域:
通常的人患上紅眼病,如不及時隔離、治療和預防,在一兩天內全家受感染,有時甚至一兩周造成全班、全單位、全村流行。大流行期間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課、停產、停市,給人民生活、工作和社會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3.流行季節:
易在夏秋季流行。
流行出血性結膜炎
臨床表現:
潛伏期:
接觸傳染源后2~48小時內發病。
主要癥狀:
眼不適感,1-2 小時即開始眼紅,很快加重。患者具有明顯的眼刺激癥狀,表現為刺痛、砂礫樣異物感、燒灼感、畏光、流淚。眼瞼水腫,瞼、球結膜高度充血。
本病屢見結膜下出血,初為瞼結膜、球結膜針尖大小的點狀出血,繼而斑、片狀結膜下出血,多位于顳上、顳下近穹隆部球結膜、上方球結膜。重者出血融合彌漫,可遍及全部球結膜呈鮮紅色。
流行出血性結膜炎
患兒隔離期:
10天
班級隔離期:
1周
流行出血性結膜炎
防疫措施:
1.衛生教育,宣傳個人愛眼衛生。
2.重視公共衛生,加強對班級的衛生管理與監督。
3早期發現、隔離病人,預防防家庭成員間、群體間接觸傳播。
4病人洗臉用具嚴格隔離使用,每日消毒。病人接觸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污染物煮沸消毒。
3. 密切接觸者,接觸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雙手。
4.阻止“紅眼病”患者進入公共場所或參與社交活動。
Thank You!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