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PPT課件這個PPT共2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課程內容的構成,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類型與結構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
幼兒園課程內容是實現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手段,對于教師和兒童而言,主要解決的分別是“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取向
課程內容即教材
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
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
二、課程內容的構成
從總體上看,課程內容是由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性質的知識要素構成的。
一般來說,任何形態(tài)的課程內容都應包含五種基本要素:認知性知識或經驗要素、道德性知識或經驗要素、審美性知識或經驗要素、健身性知識或經驗要素、勞動技術性知識或經驗要素。
三、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
課程內容的不同取向會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具體說來,制約課程內容選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社會因素——“社會中心”
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兒童中心”
科學文化知識
課程內容選擇的準則:
注意課程內容的基礎性
課程內容應貼近社會生活
課程內容要與學生和學校教育的特點相適應
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
目的性原則:內容須圍繞目標來選擇,以免偏離方向
適宜性原則:能夠促進幼兒適宜發(fā)展的內容
生活化原則:不能脫離幼兒的生活情景、生活經驗
興趣性原則:必須關注幼兒的興趣
基礎性原則:學習最具基礎性的東西
邏輯性原則:明確學科所存在的內在規(guī)律性
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需要注意的問題
課程目標缺失問題
課程內容超載問題
課程內容脫離、遠離社會生活問題
課程內容偏向本本問題
課程內容缺乏提升
四、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
泰勒曾提出過三個基本準則,它們是:連續(xù)性(continuity)、順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原則
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
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
直線式組織與螺旋式組織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
學科中心課程
強調按知識內在性質及其內在結構組織課程內容,其典型為“分科教育”。
兒童中心課程
強調根據兒童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組織課程內容,如“綜合主題教育”、“方案教學”。
五、課程的類型與結構
探討課程內容實際組織方式:由于課程工作者的課程觀不同,校園的具體情況不同,因而所設計的課程類型也會有所不同。
(一) 課程的類型
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課程分類的方式:
1.根據課程的組織方式分類
泰勒根據課程的組織結構,把學校課程分為四大類:1)學科課程;2)廣域課程;3)核心課程;4)完全未分化的結構—即把整個教學計劃作為一個單元來處理
臺灣學者林本在總結他人分類的基礎上,將現代學校課程分為六類:1)科目本位課程2)相關課程3)融合課程,或稱合科課程4)廣域課程5)核心課程6)經驗本位課程
2.以課程哲學觀為基礎來分類
如果根據哲學觀來歸類,幾乎所有課程都可以被歸入以下三類:學生中心課程;社會中心課程;學科中心課程
除了上述兩種課程分類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程的表現形式,把所有課程分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或分為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等;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性質,把所有課程分為工具類、知識類和技藝類;或根據課程設置的要求,把所有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如此等等。
(二) 課程的結構
課程結構即指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探討課程各組成部分如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問題。
工具類、知識類、技藝類學科之間的關系
選修課、必修課、活動課、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
課程內容與教材
將其作為是預設的東西,規(guī)定了教師應該教什么和兒童應該學什么。
其長處在于知識和技能的系統(tǒng)性與可操作性強,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據可依。
但使課程內容成為了課程編制者規(guī)定兒童必須接受的東西,而不是兒童需要的和感興趣的東西。
杜威——“在他高興地嘗著某些完全不同的東西的時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
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
把其關注點放在兒童做些什么,強調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兒童在學習中的主動性。
這種取向相對于中小學課程而言,更容易被人接受和采用,也較為多見;會使課程編制者設計和安排大量的活動,并讓兒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去探索和發(fā)現。
此取向關注了兒童的活動,但是,往往是兒童的外顯活動,不會從根本上引起兒童深層次的心理結構的變化,沒能從根本上反映出兒童學習的這一本質。
懷特海——“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
例如陳鶴琴的活教育
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
把“學習經驗”作為課程內容,強調的是學生對課程的理解、體驗強調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情感特征對課程內容的支配作用;認定兒童是主動地學習者,決定學習的質和量的主要方面是兒童而不是教材。
這種取向會使課程編制者關注幼兒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關注兒童學習經驗的獲得,如一些課程方案中強調兒童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中經驗的獲得和知識的建構。
有利于充分尊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但也給課程設計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因為這是一種學生心理體驗,只有學生自己才了解這種經驗的真正結果,過于主觀。
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
課程內容是按邏輯順序組織還是按心理順序組織,或許是教育史上爭論最激烈的課程問題,也是所謂的“傳統(tǒng)教育”與“新教育”的最大分歧所在。
所謂邏輯順序,就是指根據學科本身的系統(tǒng)和內在的聯系來組織課程內容;如所謂“分科教育”。
所謂心理順序,就是指按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來組織課程內容,如所謂“綜合教育”。
兩者取長補短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組織的一種發(fā)展趨向,不管其外部形態(tài)是“分科”還是“綜合”,其內在實質應是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的和諧統(tǒng)一。
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
所謂縱向組織,或稱序列組織,就是按照某些準則以先后順序排列課程內容。《學記》中“不陵節(jié)而施”、“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就是強調按系列組織課程內容。
所謂橫向組織,指的是按“廣義概念”組織課程內容,即打破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使課程內容與兒童已有經驗連為一體。
前者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層次性;后者是各種知識的融合,強調知識的運用,強調知識與兒童成長的聯系,似乎與學齡前兒童的發(fā)展特征和學習方式更為接近。
直線式與螺旋式
直線式就是把一門課程的內容組織成一條在邏輯上前后聯系的直線,使前后內容基本上不重復。
螺旋式(或稱圓周式)則要在不同階段上使課程內容重復出現,但逐漸擴大范圍和加深程度。
兩者各有其長處和弱點。
學齡前兒童的思維是以直覺思維為主的,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組織一般較多采用螺旋式組織方式,在“綜合教育”、“單元教學”、“方案教學”等中能看到。
案例:社會:兩人三足
活動目標:
1、體驗與同伴進行兩人三足游戲的樂趣。
2、提高與同伴商量、合作的意識。
3、通過探索,學會與同伴合作進行“兩人三足”的游戲。
活動準備:
繩子22根、場地、玩具
活動過程:
1、通過游戲“解散、集合”,引出主題。
2、引導幼兒邀請自己的朋友嘗試“兩人三足”的動作。
(1)教師幫孩子綁好繩子,引導幼兒探索動作。
(2)請個別合作的很好的小朋友介紹經驗。
(3)分散練習動作。
3、通過游戲“運玩具”,鞏固兩人三足的動作。
(1)介紹游戲規(guī)則:小朋友在綁好腿的基礎上運玩具,哪組玩具運的多則獲勝得一面紅旗。
(2)游戲開始,教師指導合作意識不強的孩子。
4、結束活動:
提問:兩個小朋友的腿綁在一起,怎樣才能走的快?
小結語:我們在游戲中會合作,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學會合作,這樣我們做起事情來就更加 快了,如:收玩具、搬東西等。
大班綜合主題活動:天氣
活動一:科學活動《下雨的秘密》
活動二:音樂活動《小雨沙沙》
活動三:科學活動《為什么會有電閃雷鳴》
活動四:美工活動 想象畫《天氣與阿莫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