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活動區空間環境的設計與布置PPT課件這個PPT共10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兒童需要怎樣的空間環境—寫在設計前,幼兒園活動區空間環境設計的理念,活動區的設計與布置——室內,活動區的設計與布置——室外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活動區空間環境 的設計與布置
引言
大約在100多年以前,幼兒園首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得到公認。
但是,幼兒園與建筑學的關系,一直到最近才有人開始討論。并且認識到,幼兒園的建筑(環境)與小學的建筑(環境)應該是不同的。
這是20世紀60年代意大利的 幼兒園,孩子們被安排在圍欄里,員工穿著統一的制服。
這是倫敦當今一所幼兒園,孩子不受任何約束地在自由玩耍,他們可以選擇不同區域進行活動,這些區域間是完全開放的。
『西班牙』帕科 · 阿森西奧認為理想的幼兒園是:
它處于交通流量密集但流線清晰明確的場所,帶有走廊和樓梯以避免人群擁擠,并且指明相關物品的擺放位置;
它是清潔而安全的,沒有有毒的物質,沒有容易接近的電氣設備,裝修面料耐磨損或易于更換;
它是安靜的,建筑材料可以吸收噪聲,窗簾也可以屏蔽噪聲;
它是明亮的,可以享受室外的景色,但沒有刺目的眩光,利用空間優勢作為帶陰涼的休息區;
它是帶有花園、沙子和水、秋千及旋轉木馬的,在這里,兒童可以逐漸了解植物,并且學會與同伴相互交流。
總之,它是一座可以學習、游戲和幻想的幼兒園。
一、兒童需要怎樣的空間環境—寫在設計前
兒童們最喜歡地方的特點
是自然的;
可以滿足豐富的感官;
有范圍感與擁有感;
可以獨處并控制被侵擾;
獨占的;
不受時間限制、無拘無束;
具有成年人的信任感。
兒童們討厭地方的特點
室內黑暗不熟悉;
不舒適和不可預知感;
缺少獨處空間,沒有自由,
缺乏信任,沒有探險刺激或者不能不能四處活動。
兒童與成人相處地方應具有的特點
平等
獨立于規則與俗規之外
信任
親密聯系
特殊的感覺
1.孩子需要的環境是:
讓孩子們的身體得到鍛煉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孩子們需要一個空間可以讓他們跑來跑去,爬上爬下,互相接觸,從而認識到身體的局限,通過學習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孩子們應該再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成長。
2.幼兒園良好環境的表現形態
它是安全的,沒有顯性和隱形的安全隱患;
它充滿童趣,幼兒非常喜歡這兒;
它充滿了學習機會,幼兒在其中活動可以獲得大量的經驗。
室外環境應該讓幼兒充分享受自然
合理規劃的室外環境,可以讓幼兒得到肌肉鍛煉、認知培養和多種感官訓練。
室外環境應該包括水泥地(或塑膠跑道)、草坪、土丘、綠化帶(或花圃)、種植園、動物飼養角、沙坑、水池以及多種大中型活動器械。硬質地(含塑膠地)的面積不宜超過室外場地總面積的50%。
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
室外場地用材安全、要便于幼兒活動
滿鋪塑膠地,夏季氣味很重
提倡使用自然材料
透水磚
室內環境要體現兒童性、教育性、藝術性
合理規劃的室內環境,至少應該有4個固定的活動區和若干個機動的活動區。有關研究證明,在較小的活動區域中,較易產生高層次的社會性及認知性游戲,而在較大區域中,游戲的層次低,這是因為小空間的活動,幼兒更為專注,與環境,與伙伴的互動頻率高。
傳統活動室與現代活動室
室內活動區舉例
室內環境必須與課程結合、 必須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
二、幼兒園活動區空間環境設計的理念
幼兒園環境是對幼兒成長的過程和發展產生制約和控制作用的多維空間和多元因素的系統。它是按照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殊需要和社會需要來規劃設計的,是各種有形的“硬環境”和無形的“軟環境”的綜合。
構成幼兒園環境的因素很多,既有物質的、有形的因素,也有精神的、無形的因素,在這里探討的是幼兒園的物質環境。
物質環境包括所有的空間、設施和設備。
幼兒學習環境是為達成幼兒教育目標而設立的學習活動場所。
幼兒學習的物質環境:就狹義而言,是指幼兒園內作為一般學習用的“活動室”(即教室);廣義來說,則涵蓋幼兒園內所有內外學習活動設施,包括園舍、庭院、運動游戲場及其附屬設施。
時間、空間和任務是教室極為重要的三個結構。
空間: 幼兒使用的器材、玩具和設備的分區與配置。
在幼兒學習環境的討論范疇中,設計是指空間設施的配置過程。
1.設計幼兒園環境需遵循的四個原則
環境與幼兒發展適宜
環境與社會生活結合
環境與教育目標一致
在所有幼兒園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
思考:活動區環境如何遵循這些原則?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會說話的教室
一位老師描述自己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孩子們說“不可以這樣!你看你…”“拼圖要在桌上玩,不然你會把一些小片片弄丟!”“不要再教室里跑!會撞倒人…”“衣柜是用來掛衣服的,不是讓你來玩躲貓貓的!”就這樣,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維持秩序和糾正幼兒行為上,似乎沒有教學的樂趣可言,她一直無法理解,為什么孩子們總是“不聽話”?
直到有一次難得靜下來的機會,她仔細看了自己的教室,發現自己所安排的環境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甚至是“鼓勵”幼兒表現惱人的行為。于是她決定做一項實驗,希望通過環境中一些因素的調整,來改變幼兒不良的行為模式。
她首先將班上幼兒不良的行為模式一一記錄下來,這包括:
在地毯上搭積木的幼兒,其作品常會被經過該處的人所踢到;
幼兒無法專心在地上看書,也常將書撕破或折損;
幼兒常藏身在衣帽柜或寢具室里,將衣物丟得滿地都是;
在中間三張桌子上所進行的活動,常遭穿越此處的人干擾;
幼兒常繞著桌子玩追打游戲;
在進行午餐或小組活動時,老師和孩子都得經常隔桌喊話;
各區的材料、教具常常混雜在一起,老師像搬運工與清道夫似的,不停地幫幼兒拿取或收拾物品;
當老師坐下彈琴時,無法看到在背后活動的幼兒,這種情況阻礙了師生正向溝通。
接下來,她繪出教室的縮略圖及各家具圖的小紙片(下圖),試圖找出癥結所在。
她覺得自己教室最大的缺點是,各區域間全無屏障,正好讓幼兒四處闖蕩;同時也使幼兒不知道何種活動該在或不該在何處進行,因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爭吵和破壞。衣帽柜居中擺,三張桌子橫在中央,不但使行動受到阻礙,更造成管理上的負擔。
針對這些缺點,這位老師先著手移動縮略圖上的紙片,經數次修改后成為如下圖的設計,然后付諸實施,調整教室各家具的位置,并找來一些分區用的隔板。她同時還將隔板漆上黃、橘、藍三色,為原本黯淡的教室,增添了活潑氣氛。
經過一個星期的適應,老師發現幼兒的行為真的慢慢有了改變,到最后,“一群原本相互傷害、干擾,又愛發脾氣的幼兒,都變成喜歡探索、常常面帶微笑,個個能干的小天使!”
2.設計幼兒園環境的理論依據:教—學環境向度
環境心理學是近年來頗受大家重視的一門社會科學。學者們想研究環境中的各種物理性與心理性因素(如:燈光、色調、空間大小、隔間方式、設備數量及呈現方式、作息安排、以至人肢體語言、角色認定等)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的;或者反過來說,人怎樣為了適應不同的情緒狀態來選擇環境。
瓊斯曾在其《教—學環境向度》一書中提出五個向度來分析環境和人類行為之間的互動關系。
冷硬——柔和
此向度是通過創設各種不同表面和質地的物質環境,以激發幼兒運用觸覺系統感知外界物質環境。
如:幼兒園的地面、墻面、物品的表面和質地都要根據幼兒活動需要注意軟硬搭配。
開放——封閉
此向度是指環境各因素對人的行為所做的限制程度。
桌椅排列全朝一個方向的教室,強烈暗示兒童只能面向教師、專心聽講,不鼓勵人際溝通和交住;而按u型圍坐,則讓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集體中的其他人,鼓勵人際的交流與互動。而桌椅不同的擺放方式,利用櫥柜為幼兒隔出活動空間所呈現的“開放/封閉”的程度也是相當不同的。
單純——復雜
此向度是指一件器材、設備或一個環境所能吸引人的程度的多寡。布置過于簡單的學習環境,比如四壁空空,只有桌椅的教室,很難引起幼兒的學習動機,而過于復雜的環境、學習內容或玩具,比如面對太多的玩具,小班幼兒常常玩一下換一下,難以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所以,環境的單純與復雜要根據學習內容、作息安排和幼兒年齡的不同而隨時作調整。
介入/干預——退隱/忽略
家長和教師過度地介入、干預幼兒的生活和學習,要么使幼兒無法獨立思考和行動,離開了成人就感到茫然無助;要么使幼兒產生反抗心理,執拗莽撞;而成人和教師如果只為幼兒提供刺激單調的環境,忽略對幼兒的關心和幫助,又容易使幼兒產生焦慮、暴力等行為失控現象,或表現出社會性智障的行為。過分干預或忽略的環境對幼兒的心理安全和行為安全都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幼兒園環境要為幼兒提供歡迎參與、共同歡樂的開放空間,也要提供不希望打擾、靜心獨處以有助于情緒性自撫或思考學習的退隱角落。
高活動量——低活動量
這個向度在環境中能暗示兒童大肌肉活動的程度。一個桌椅同方向排列的教室是低活動量的設計,而開闊的草坪則是為高活動量而準備的。所以,環境設計要因時、因人、因地而異,在動與靜的交替中尋找平衡點,以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
你們可以運用這些向度來評估以下的圖片,或作為改善你自己教學環境的基礎。
室外活動區
走道活動區
三、活動區的設計與布置——室內
1.確定活動室所占面積:
每人3.0—3.3平方米, (美國的幼兒活動室標準是每生35平方英尺),提倡睡眠用房和和活動室合用,兒童活動房和睡房合用, 增加每人0.5個平方擺放床位的面積。每班35人需要130-140平方米. 如果有條件設置獨立睡房,活動室不能少于100-110平米.
1988年定額,活動室的面積54平方米,僅占生均建筑面積的18%,若干年來,各地全日制幼兒園都因為活動室定額面積過小,而不斷想辦法把睡房取消用活動床來解決午睡問題(寄宿制幼兒園需要有專門的睡房),雖會增加保育員和教師的工作量,但是為孩子提供了幾乎大一倍的活動場地,是非常值得的。
新西蘭幼兒的午睡
2.了解活動區的特性:
一個明確的地理位置,適于這項活動;
可見的界線;
可玩耍和就坐的表面;
提供存放和展示活動區器材的地方;
與鄰近空間區別的感覺。
3.對活動室的功能與區域劃分:
活動室應該是幼兒日常活動的區域。
活動區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這里擺放了所有需要的工具盒實現活動區功能所需要的支持物。
高度發達的房間可支持大約15-20個活動區,小一點的空間其活動區就少一點或是有些具備多種功能。
將一個空間建成活動區有很多好處,并且能滿足很多活動目的的要求:
空間利用得以改進:當幼兒同時占據了幾個區域時,一天中房間內的大部分設施都在使用中,這就避免了由于幼兒們想同時使用同一件器材二出現的擁擠和緊張;
行為規則:有組織的活動區可規范幼兒們的行為,并控制他們對器材的使用,在有明確的自然限制的地方,幼兒們可以尋找、探索和存放他們的玩具;
提高幼兒獨立性:當活動區為幼兒提供了獨自進行互動所需要的材料和物品時,教師就不必總是努力出現在任何地方—分發器材并看管對器材的使用,這就使得教師有時間與幼兒進行廣泛的討論,引入真正的詢問和實驗工作。
一個活動室基本活動區構成:
動手做一做:
如在一個約40平方米大,方正格局、可供30位5歲幼兒使用、且有一定經費,可設立語言、益智、科學、積木、裝扮、美勞等6個特色各異的學習區,然后擬定每個學習區的學習目標。
老師首先要根據各區所需的隱秘、特殊設施或條件及預定的使用人數,在現有的空間內確定最佳位置。
窗 窗 窗 窗
窗 ① ② ③
后門 前門
窗 ④
水池
洗手間
窗 ⑤ ⑥
美勞區常常需要水,所以可以放在④、⑤的位置上;
積木區、裝扮區人數較多,肢體活動量也較大,需要寬敞的活動空間,因此可考慮②、⑤的位置;
科學區最需自然采光,而且需要延伸至戶外的活動區,所以①的位置可能是最恰當的;
語言區、益智區需設在較隱秘的角落,因此可考慮③、⑥的位置。
每個區域或許都有幾個理想場所,但老師還需注意:
各學習區的界限應力求明顯,讓各區在進行活動時,彼此干擾減至最低程度,以避免不必要的爭端。老師可利用各種矮柜、書架、地毯、風琴等設備作為各區間的隔離帶;
來往各學習區的交通路線力求暢通,避免任何繞走、行走時發生沖撞、推擠,甚至干擾正在進行的活動。
各區域所需的教材、玩具應隨手可得,避免讓幼兒橫過教室取拿物品,增加不必要的交通量及喧鬧聲。
除了個別學習的空間設計外,教室內也要有可供小組及集體活動的地方。
著手布置
學習區的規劃,首重明晰性與次序性,要讓每一位幼兒在進入“環境”后就能清楚地了解并體認:
當他想做什么的時候,知道去哪里滿足需求。
他可以在各區內盡情發揮,但他同時也明白“在這里我可以做什么”及“我不可以做什么”。
輪流等待、相互尊重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要素。
分享經驗、互通有無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另外,材料、玩具的呈現方式也關系著幼兒能否主動發現學習,因此,教師在安排各區材料、玩具時應考慮下列原則:
條理性
數量
安全性
美觀、明朗性
學習區設計并布置好后,教師需要一步一步實施:“預備周”—以小組方式進行——介紹學習區——實際操作、反復練習——與幼兒共同建立游戲規則。
布置好的學習環境,只有通過教師與幼兒的共同參與,才能實現學習區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四、活動區的設計與布置——室外
Richard Dattner 認為,室外活動區的游戲場應該像一個縮小的世界,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感官經驗這里都應該具備,每一種感官經驗都不可缺少,
例如,要有粗糙及平滑的物品以供觀看及感覺;有輕重物品以供舉起;有干和濕的東西,有可發聲的的東西(如流水聲)或可敲擊、拍打、拉扯的東西,有各種氣味(如花、土、樹皮)等。
一個最佳的戶外游戲場地空間應該為兒童提供5項活動區的基本活動:
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小鎮上的幼兒園
構造類游戲
沙土地能夠刺激幼兒活動的愿望
深圳的幼兒園
珠海的幼稚園
上海的幼兒園
在一個有助于幼兒發展的環境里,幼兒能:
能依自己的興趣、能力與發展階段,主動找尋他需要的東西,從容學習;
擁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充分發揮自我;
從親身體驗、探索事物中獲得成就感;
愉快地學習與成長,不用擔心會遭受呵、斥責或趕不上別人;
學習自律,擔負責任,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
減少負向行為,導向正向行為;
與他人分享經驗、和諧互動;
覺得被愛,肯定自己也接納他人。
第1條 保證兒童們對真實東西的多樣體驗
第2條 同自然的接觸
第3條 豐富的游樂空間
第4條 多樣的交流
第5條 兒童及其家庭的空間
第6條 安全
第7條 健康、健全的生活
第8條 同大地的親密接觸
第9條 開放
第10條 兒童文化
第11條 參與規劃同環境學習
第12條 親子教育環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