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兒童健康管理PPT課件這個PPT共8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0-6歲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對象,兒童定期健康檢查次數和時間,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要求,兒童保健信息資料管理,考核指標等,歡迎點擊下載。《0~6歲兒童健康管理 服務規范》解讀
一、0-6歲兒童健康管理
◆兒童時期尤其是嬰幼兒時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快速期,各器官功能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小兒生長發育偏離或異常。
◆兒童健康管理是對兒童按一定的時間間隔進行的定期健康檢查。
◆定期體檢能讓醫生和父母全面系統地觀察小兒營養、體格生長和心理行為發育狀況,了解在護理、喂養、教養和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早期發現孩子生長發育的異常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指導科學育兒與疾病防治。
◆定期健康檢查對保護兒童健康、預防疾病、監測兒童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服務對象
◆轄區內居住的0~6歲兒童
三、兒童定期健康檢查次數和時間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年版) 》中要求0~6歲兒童健康管理的次數和時間:
◆新生兒出院后1周內家庭訪視1次;
◆對于低出生體重、早產、雙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兒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
◆新生兒滿月后(28天)健康體檢1次;
◆1~12個月嬰兒:分別在3、6、8、12個月齡時各做一次健康體檢;
◆1~3歲幼兒: 分別在18、24、30、36個月齡時各做一次健康體檢;
◆有條件的地區,建議結合兒童預防接種時間增加體檢次數。
◆4~6歲兒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體檢服務(4歲、5歲、6歲)。
四、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內容
(一)新生兒訪視
醫務人員到家中進行訪視。訪視方法與內容:
1、觀察:新生兒一般情況,面色、皮膚顏色、呼吸、精神與反應,家居環境等。
2、詢問:
●出生時體重、身長;
●分娩方式、有無窒息、早產、孕期情
況等 ;
●吃奶、睡眠、大小便情況,
●是否接種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等;
●是否做了新生兒疾病篩查;
●是否做了聽力篩查等。
3、檢查:
●測量體溫
●全面體格檢查,注意有無異常或畸形。如頭頸部有無包塊,臍部有無感染,五官、四肢、外生殖器有無畸形,心臟有無雜音,腹部有無包塊,肝脾有無腫大,以及四肢活動情況等。
4、指導:
①保曖:冬季保持室內溫暖,預防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癥,但也要注意不要給新生兒的衣被包得過多過嚴過緊,以防捂熱綜合癥;注意室內空氣流通,但新生兒不要睡在過堂風處。
②喂養:宣傳與指導母親喂養,教給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母乳不足或無法母乳喂養的嬰兒,指導選用配方奶喂養和調配方法,新生兒出生2周后適量補充兒童用魚肝油或維生素D400IU。
③皮膚護理:注意皮膚清潔,預防膿皰瘡、尿布疹、臍炎等;
④口腔、眼、耳護理:預防鵝口瘡、結膜炎、中耳炎等;
⑤早期發展:促進新生兒感知覺和運動發育,如說話、注視、看鮮艷玩具、聽悅耳音樂、撫觸,2~3周后的新生兒可每日俯臥1~2次,訓練抬頭發育。
5、處理:當發現有鵝口瘡、尿布疹、臍部感染等,應及時處理。疾病新生兒應及時轉入有條件的兒科診治。
6、建冊:建立《0~6歲兒童保健手冊》,填寫好新生兒家庭訪視記錄表。
(二)新生兒滿月、嬰幼兒和 學齡前兒童健康管理
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健康體檢服務與管理,偏僻地區可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
1、詢問內容:
詢問的要點各年齡期不同。
(1)喂養情況:
嬰兒期應詢問喂養方式,母乳喂養的乳量是否足,人工喂養的喂奶數量及調配方法,添加輔食的月齡、種類、數量、質地,添加魚肝油制劑情況等。
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應詢問飲食習慣、喂養行為,有無挑食、偏食,吃甜零食與飲料等。
(2)養育情況:睡眠、大小便、戶外活動與體格鍛煉、口腔衛生等生活習慣的培養等;
(3)神經心理發育情況:何時能抬頭、翻身、坐、站、走、跑、跳、上下樓梯,何時能笑、認人、對周圍人和物的反應、說話、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等,了解小兒的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情緒等發育情況 ;
(4)預防接種情況:預防接種的種類和次數;
(5)患病情況:曾患及近期患何種疾病。
2、體格測量與評價:
(1)測量:體重、身長、頭圍
(2)評價:評價指標主要用年齡別體重、年齡別身高、身高別體重,評價標準現在是采用衛生部《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判斷兒童體格發育情況。是用標準差法,分“上”、“中”、“下”三個等級,可檢出低體重、生長遲緩、消瘦、超重和肥胖兒童等;
“上”: 大于中位數加2個標準差(>M+2SD)
“中”: 在中位數加減2個標準差之間
(M±2SD)
“下”: 少于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M-2SD)
◆低體重:
年齡別體重少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標準體重的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M-2SD ) ,即為“下” 。主要反映兒童有長期慢性或近期急性營養不良。
◆生長遲緩:
年齡別身長少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標準身長(高)的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M-2SD),即為“下”。主要反映過去或長期慢性營養不良。
◆消瘦:
身高別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同年齡、兒童標準體重的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M-2SD),即為“下”。主要反映兒童近期急性營養不良。
◆超重:
●年齡別體重大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標準體重的中位數加1個標準差(>M+1SD),或 >M+10%。
●身長(高)別體重大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標準體重的中位數加1個標準差(>M+1SD),或>M+15% 。
●體質指數或體塊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在同年齡、同性別第85~94百分位數。
◆肥胖:
●年齡別體重大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標準體重的中位數加2個標準差(>M+2SD),即為“上” 。或 >M+20%
●身長(高)別體重大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標準體重的中位數加2個標準差(>M+2SD),即為“上” 。 或>M+20%
●體質指數或體塊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同年齡、同性別第95百分位數。
3、體格檢查:
(1)頭頸部:面色、頭發、頭形、前囟的大
小、張力和閉合情況;
(2)眼:眼瞼、結膜、鞏膜有無異常,有無
眼分泌物,眼注視與跟物情況,有無斜
視等;
(3)耳:外耳有無畸形、耳道有無分泌物,
聽覺是否正常;
(4)口腔:口唇顏色,口腔粘膜情況,乳牙
數目,有無齲齒;
(5)胸部:胸部有無雞胸、漏斗胸等,聽診
肺部有無羅音,心臟有無雜音。
(6)腹部:有無異常包塊,肝脾有無腫大,
有無腹股溝疝等;
(7)外生殖器:有無畸形,男孩有無隱睪、
鞘膜積液、包莖等;女孩有無外陰粘連
等。
(8)四肢:有無畸形、有無“O”型腿、“X”型
腿、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四肢活動良好
且對稱等;
(9)步態:有無跛行等異常情況;
(10)發育評估:按照“兒童生長發育監
測圖”的運動發育指標進行評估。
每項發育指標至箭頭右側月齡通
過的,為通過。否則為不通過。
4、輔助檢查:
根據詢問情況、體格評價和全身系統檢查結果,確定做相應的輔助檢查項目。
(1)血紅蛋白檢測:6~8月齡、18月齡、30
月齡、3歲、4歲、5歲、6歲時必須分別
進行1次血紅蛋白檢測,篩查貧血情況。
(2)必要時檢查:血鈣、磷、骨堿性磷酸酶、
乙肝表面抗原、肝功能、B超等檢查。
5、健康評估與處理:
健康狀況評估包括:
●體格生長
●神經心理發育
●營養狀況
●疾病、畸形
●其他異常等
(1)正常兒:定期健康檢查和保健指導。
(2)體弱兒:營養不良(低體重、生長遲緩、
消瘦)、輕中度貧血、輕中度活動性佝
僂病等兒童,分析原因、干預治療和監
測管理,治療效果不佳的及時轉診。對
重度營養不良、重度貧血、重度佝僂病
等患兒應及時轉診。
(3)高危兒:對有早產、低出生體重、窒息
高膽紅素血癥等高危因素的嬰兒應重點
監測管理,出現異常情況及時轉診。
(4)發育障礙兒:運動發育落后、認知發
育落后、心理行為問題、語言發育遲緩
等發育障礙兒童應及時轉診。
(5)疾病兒:對肺炎、腹瀉、中耳炎等疾病
兒童及時轉入有條件的兒科或相應醫療
保健機構專科診治。
6、保健指導
(1)喂養與營養:
母乳喂養:正確方法和技能;
混合喂養:補授法;人工喂養:配方奶粉
的沖調方法、濃度、數量等;
輔食添加:原則和方法,輔食的種類、數
量與質地,輔食制作方法;
膳食安排:對1~2歲以上小兒指導合理安
排膳食,做到食物多樣化、膳食
平衡、營養均衡、適量。
學齡前兒童平衡膳食寶塔
(2)生長發育指導:
◆指導小兒家長按照小兒各年齡段特點和發育規律,通過感知覺訓練、運動訓練、語言交流、玩具、游戲等方法,促進小兒感知覺發展,運動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和交往適應能力的發展,以及情緒、性格、意志的培養。
◆指導家長了解孩子心理行為發育特點,并采取相應的教養方式,對兒童進行心理發育保健指導。
◆生活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養成良好的睡眠、飲食衛生習慣等。
◆體格鍛煉,增強體質,如戶外活動,三浴鍛煉,嬰兒主、被動操等。
(3)常見疾病預防
①急性呼吸道感染、腹瀉等常見疾病的
防治及其家庭護理知識;
②貧血、佝僂病、營養不良等營養缺乏
性疾病的防治知識;
③兒童一般危險癥狀、體征(如患兒不
能喝水或吃奶、嗜睡、驚厥等)識別
與就醫。
(4)預防意外傷害:跌傷、燙傷等。
(5)口腔保健
聽力保健
視力保健等。
(四)健康問題處理
《 0~6歲兒童健康管理服務規范》中要求對健康管理中發現的有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單純性肥胖等情況的兒童應當分析其原因,給出指導或轉診的建議 。
(注:貧血、佝僂病的防治在2010年9月已培訓,現主要講營養不良、單純性肥胖)
1、兒童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是蛋白質—熱能攝入不足或營養不能充分吸收利用而引起的營養缺乏癥。目前我國重度營養不良已較少見,但輕、中度營養不良仍常見,主要在農村,危害著兒童的身心健康。
營養不良從6個月開始直至12-24個月齡達到高峰,并延續到學齡前兒童。分析原因主要是兒童家長缺乏喂養知識和保健指導,如喂養不當、膳食不合理、慢性疾病等。
營養不良類型:●低體重
●生長遲緩
●消瘦
(1) 營養不良的原因
◆喂養因素:
●暫時喂養不當可導致體重增長不良;
●長期喂養不當是營養不良發生的主要
原因。
6個月以內嬰兒:
用母乳喂養的孩子營養不良的發生很少。母乳不足又未及時合理補充乳類制品(嬰兒配方奶),無母乳而未能合理人工喂養,如奶粉調配不當,濃度過低,或使用劣質不合格嬰兒奶粉,或以谷類為主食等,營養不良發生率明顯增高。
6個月后嬰兒:
未能及時添加輔食,或添加輔食不合
理,如輔食數量不足,品種單一,特別是以
谷類輔食為主,很少添加蛋、魚、肉、豆制
品等輔食,容易造成熱能和蛋白質攝入不
足,營養不良發生率也顯著增多。
◆不良飲食習慣和行為因素:
兒童因挑食、偏食,飲食不規律,吃零食過多,如經常吃甜零食:果凍、飲料、糖果等,影響小兒食欲和正餐,經常吃煎烤、油炸食品和含有色、素、香精、防腐劑的食品,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亂和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利用等。
◆疾病因素:
長期或反復感染性疾病 ,營養消耗
過多并影響進食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容易
引起營養不良。如反復感染呼吸道感染和
腹瀉,腸道寄生蟲病和慢性傳染病(肝炎、
結核等)。
先天不足、先天畸形等。
(2)營養不良兒童的管理
對查出的營養不良兒童作為體弱兒建檔專案管理,對重度營養不良及時轉診。
◆監測管理時間:
● 3歲以下營養不良兒童每月檢查一次
● 3歲以上營養不良兒童每3個月檢查
一次
◆監測管理要求:
●每次檢查時測量體重、身長(高),
并對測查結果進行評價。
●詳細詢問小兒喂養、飲食及患病情
況, 分析原因,并進行干預指導。
●連續監測3次,體重曲線與標準曲線
平行或上升者結案,轉回常規監測。
否則轉診。
(3)營養不良的治療
首先要分析和消除導致的原因,治療的重點則應以糾正熱量和蛋白質攝入不足為主,同時要考慮其他營養素的補充。
●去除病因;
●加強護理;
●調整膳食結構,合理營養;
●促進消化與代謝功能:補充消化酶和維
生素B、C、A、D,缺鋅者要補充鋅制
劑,糾正貧血,健脾理氣、消食化積等。
(4)營養不良的預防
營養不良應預防為主,廣泛開展兒童
保健知識健康教育,讓家長了解和掌握
有關預防知識。
◆合理喂養,科學添加輔食:
●4-6個月內嬰兒提倡純母乳喂養;
●對母乳不足或人工喂養的嬰兒指導選
擇、調配奶粉;
●對4-6個月嬰兒開始指導合理添加輔食
(輔食添加的方法、食物的種類、質地
和數量等);
●指導家長因地制宜制作家庭輔食,單
獨為嬰幼兒制作食物,照看進餐。
◆平衡膳食,均衡營養:
●1-2歲以上小兒合理安排膳食;
●食物多樣化、適量、平衡;
●少吃甜零食和飲料;
●飲食有規律,不挑食、不偏食。
◆精心照顧兒童,減少兒童患病:
●改善兒童生活環境,保證食物及飲用
水安全潔凈衛生,建立良好的衛生習
慣。
●給予小兒特殊關愛和照顧,根據氣候
變化增減衣物等,減少感冒。
●在兒童患病期間應加強護理,少食多
餐,在病好后的2周內,每天多吃一
餐,以促進康復。
●按要求定期測量體重,早期發現體重
偏離,及時保健指導。
2、兒童單純性肥胖癥
兒童單純性肥胖癥是由于長期能量攝入超過人體的消耗,使體內能量過度積累,體重超過一定范圍的營養障礙性疾病,是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以過度營養、運動不足、行為偏差為特征,全身脂肪組織普遍過度增生、堆積的慢性病。
(1)單純性肥胖的原因
◆飲食因素:攝入能量性食物過多,如超量吃高糖、高脂肪食物 ;長期進食過快、過多。
◆活動量少:如長時間看電視,戶外活動少 。
◆遺傳因素:雙親肥胖者,其子女約70%肥胖;雙親1人肥胖者,其子女約40%肥胖;雙親均無肥胖者,其子女僅10%肥胖。
◆家庭因素:家長的情感和對肥胖認識等因素對孩子的肥胖有很大的影響,易造成過度喂養而肥胖。
◆心理因素:情感創傷、精神緊張等。
(2)提高家長對肥胖的認識
肥胖不僅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健康也造成損害。
肥胖常見的合并癥:
●高血脂
●糖耐量異常
●脂肪肝
●膽結石
●早熟 等。
(3)應注意與繼發性肥胖鑒別
◆單純性肥胖:全身性肥胖,皮下脂肪厚,分布均勻,面頰、肩部、乳房部、腹部脂肪積聚顯著。一般發育良好,除肥胖外無其它異常臨床表現。
◆繼發性肥胖:多是由各種器質性疾病,如內分泌、遺傳代謝性疾病引起,導致體脂分布不均,常有特殊的外表體態和智能障礙,多伴有各種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
(4)營養不良兒童的管理
對查出的單純性肥胖兒童作為體弱兒建檔專案管理,對重度單純性肥胖、有合并癥、考慮繼發性肥胖兒童應及時轉診。
◆監測管理時間:
●單純性肥胖兒童1~2月檢查一次
◆監測管理要求:
●每次檢查時測量體重、身長(高),
并對測查結果進行評價。
●詳細詢問小兒喂養、飲食、活動等情
況,分析原因,并進行干預指導。
●對體重回到正常的兒童,轉為常規管
理。對肥胖加重的兒童則轉診。
(5)單純性肥胖的治療
治療原則:飲食調整、運動增加、行為矯正、緩慢減重、家庭支持。
●限制飲食、控制熱量:但必須照顧基礎營養需要以保證小兒正常生長發育為目標 。食物中營養素的比例以足夠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為宜。動物脂肪不宜超過脂肪總量的1/3。宜多吃些蔬菜、水果類食物,保證供給維生素、礦物質。
●增加活動:小兒應堅持進行體育活動并逐漸增加運動量及運動時間。
●鼓勵小兒參加集體活動,改變其孤僻、怕羞的心理。減少看電視時間,減少吃零食和甜飲料。
●不宜使用的減肥方法:不宜使用手術去脂、藥物減肥、饑餓療法、禁食等。
(6)預防措施
●對家長進行營養知識教育,使之了解肥胖不等于健康。
●提倡母乳喂養,不過早喂固體食物,不過度喂養;提倡平衡膳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鼓勵體格鍛煉。
●定期測量身長、體重,接受營養指導。
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避免肥胖的發生。
五、服務流程
兒童保健門診應相對獨立分區(最好與預防接種門診相鄰,與疾病門診分隔開),環境溫馨,符合兒童特點。布局與服務流程合理。
六、服務要求
(一)兒童保健門診業務用房、設備設施
開展兒童健康管理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應當具備所需的基本設備和條件。
1、業務用房:應設立體格測量室(12㎡)、健康體檢診室(15 ㎡ )、聽力篩查室(12 ㎡ )等。
2、基本設備設施:體重計(杠桿式磅秤或電子秤)、臥式量床、身高計、兒童血壓計、體溫計、聽診器、診查床、診查桌、聚光手電筒、評價表、軟皮尺、取暖設施等。
(二)兒童保健工作人員
從事兒童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員(含鄉村醫生)應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并接受過兒童保健專業技術培訓,按照國家兒童保健有關規范的要求進行兒童健康管理。
(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應通過婦幼衛生網絡、預防接種系統以及日常醫療衛生服務等多種途徑掌握轄區中的適齡兒童數,并加強與托幼機構的聯系,取得配合,做好兒童的健康管理。
(四)加強宣傳,向兒童監護人告知服務內容,使更多的兒童家長愿意接受服務。
(五)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在時間上應與預防接種時間相結合。鼓勵在兒童每次接受免疫規劃范圍內的預防接種時,對其進行體重、身長(高)測量,并提供健康指導服務。
(六)每次服務后及時記錄相關信息,納入兒童健康檔案。
(七)積極應用中醫藥方法,為兒童提供生長發育與疾病預防等健康指導。
(八)工作制度、崗位職責、診療常規
1、工作制度:包括兒童保健工作制度、體格測量室工作制度、健康檢查生長發育監測工作制度、聽力篩查工作制度、高危兒童轉診制度等。
2、崗位職責:兒童保健人員工作職責等。
3、診療常規:營養不良診療常規、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診療常規、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診療常規、聽力篩查常規、高危兒保健管理工作常規等。
七、兒童保健信息資料管理
1、兒童保健檔案、6歲以下兒童名冊、出生登記本、高危兒體弱兒專案管理本、轉診登記本、6歲以下兒童死亡登記本和表、例會記錄本、培訓資料等。
2、表冊本的記錄是否及時、完整、準確、規范。
3、資料歸檔整理、統計分析等。
八、考核指標
(一)新生兒訪視率=年度轄區內接受1次及以上訪視的新生兒人數/年度轄區內活產數×100%。
新生兒訪視內容:包括新生兒健康檢查、詢問和觀察、保健指導(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疾病預防等)。
(二)兒童健康管理率=年度轄區內接受1次及以上隨訪的0~6歲兒童數/年度轄區內應管理的0~6歲兒童數×100%。
(三)兒童系統管理率=年度轄區中按相應頻次要求管理的0~6歲兒童數/年度轄區內應管理的0~6歲兒童數×100%。
按規定頻次要求開展兒童系統管理:在嬰幼兒期分別在3、6、8、12、18、24、30、36月齡時,進行健康體檢和保健指導;學齡前分別在4、5、6歲時進行健康體檢和保健指導。
內容包括服務內容包括詢進行體格檢查,做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在嬰幼兒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在6、12、24、36月齡時使用聽性行為觀察法分別進行1次聽力篩查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