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兒童健康管理服務規范PPT課件這個PPT共7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社區兒童保健意義,服務對象,健康指導內容,新生兒家庭訪視,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嬰幼兒健康管理,行為觀察測聽,學齡前兒童健康管理,服務流程,服務要求,考核指標,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小兒營養不良病因分類,干預措施等,歡迎點擊下載。社區兒童保健意義:
1.促進兒童的早期教育;
2.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
3.減少兒童患病率及死亡率;
4.控制或消滅兒科領域的某些疾 病.
服務對象
轄區內居住的0~6歲兒童
(包括流動兒童)
健康指導內容
一般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健康指導:
1、科學喂養
2、生長發育
3、疾病預防
4、預防意外傷害
5、口腔保健
新生兒家庭訪視
時間:新生兒出院后一周內
地點:新生兒家中
訪視次數:對于低出生體重、早產、雙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兒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
新生兒家庭訪視
訪視注意事項:
檢查前先用肥皂清潔雙手,戴口罩;
訪視時認真仔細,動作輕柔,訪視后應與母親交流并進行健康指導;
應先訪視早產兒,再訪視正常新生兒,最后訪視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兒。
新生兒家庭訪視
訪視內容:
看新生兒居住環境的衛生條件;
了解出生體重、評分標準;
觀察新生兒面色、呼吸、哭聲、大小便情況;
測量身長、體重和體溫,檢查皮膚、粘膜和臍部,檢查有無先天性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心等。
新生兒家庭訪視
根據新生兒及其家庭情況給予預防保健指導;
發現異常,早診斷、早治療;
提醒:未接種卡介苗和第1劑乙肝疫苗者。
每次訪視,填寫訪視記錄。
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
隨訪地點: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問和看:
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等情況,量體重、身長、發育評估。
轉診:黃疸持續時間超過14天,或黃染重現,或四肢發黃。
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
發育評估:
視力:眼球水平追隨運動物體可以到中線。
聽力:有驚跳反射,能被較大的聲音驚跳。
行為:俯臥位時雙腿屈曲、頭能抬起,但瞬時 落下,轉頭。
社交:能夠自發的微笑。
反射:原始反射。
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
指導母乳喂養。
確認維生素D的添加與劑量。
促進嬰兒能力的訓練:抬頭、視聽刺激、與成人的交往,家長應學會辨別小兒的不同哭聲。
指導撫觸
戶外活動:曬太陽
指導接種:滿28天后,接種乙肝疫苗第二劑。
新生兒家庭訪視記錄表
姓名:
編號□□□□□□□□
嬰幼兒健康管理
地點: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偏遠地區可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
時間:分別在3、6、8、12、18、24、30、36月齡時,共8次。有條件的地區,建議結合兒童預防接種時間增加隨訪次數。
嬰幼兒健康管理
服務內容:
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嬰幼兒喂養和患病等情況。
體格檢查,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
嬰幼兒健康管理
在嬰幼兒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
在6、12、24、36月齡時使用聽性行為觀察法分別進行1次聽力篩查。
每次進行預防接種前均要檢查有無禁忌癥,若無,體檢結束后接受疫苗接種。
行為觀察測聽
行為觀察測聽(Behavioral Observation Audiometry BOA)
指給予被測試者一個聲刺激,觀察被測者的行為反應,以此了解其聽力水平。
0~3個月的新生兒各種條件反射還沒有建立,但存在著有關聽覺的各種非條件反射; 3個月以后的孩子,聽性反射逐漸消失,而對聲音產生了定向能力,開始注意聲音發出的方向。
檢查時應避開孩子的視線,分別從不同的方向給出不同強度的聲音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所給聲音的大小,大致估測聽力損失的程度。
三個月隨訪
常規指導:母乳喂養,合理使用VitD及鈣劑,戶外活動,添加新鮮果汁和菜水,防止意外傷害。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排尿排便習慣。
預防接種:脊灰疫苗第二劑,百百白破疫苗第一劑
三個月隨訪
發育評估:
視力:眼球有良好的水平和垂直追隨運動。有意識的注視。
聽力:有驚跳反應。
行為:頸部肌肉逐漸增強,可俯臥抬頭90度,可從仰臥位翻身至側臥位。
轉診:若抬頭仍然不穩。
三個月隨訪
社交:自發的發聲和微笑,并容易被逗笑。
轉診:對上次發育評估落后的孩子以上次的標準進行評估,若仍落后。
不同點:
口腔:檢查是否有提早生長的牙齒。教給家長為孩子清洗口腔的方法。
原始反射:擁抱反射、握持反射等開始逐漸減少。
六個月隨訪
注意點:
髖關節:進行外展測試-若大腿外展受到限制(少于75度),即為先天性脫位陽性。
原始發射:擁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基本消失。
轉診:原始反射仍然存在者(提示存在腦部損害)
六個月隨訪
視力:建立穩定的輻輳。
聽力:隨聲源轉動眼睛,對變化的音調有反應,會注意發聲的玩具。
轉診:有聽力損失或遲發性聽力損失高危因素者進行耳聲發射的周期性篩查。
語言:能發出咿呀聲,更像語言。
社交:能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能呀呀發聲和對著鏡子微笑。
六個月隨訪
行為:能夠翻身,在自己的手支托下可以坐著,在抱著站立時,彈跳。能將玩具由一只手轉移到另一只手。
轉診:不能在扶立狀態下雙上肢上下跳動。告知家長七個月時仍不出現換手與捏、敲動作,去醫院就診。
對上次發育評估落后的孩子以上次的標準進行評估,仍落后者去醫院就診。
六個月隨訪
WHO推薦最佳喂養方式:出生4個月內母乳喂養,根據嬰兒生長情況于4-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6個月均應該添加輔食。母乳喂養可持續至1-2周歲。
鼓勵家長與嬰兒談話及玩耍來刺激體格和智力發展。練習獨坐,時間不要太久,以免影響脊柱發育。開始練習爬行,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有意識的訓練嬰兒發音,擴大交往范圍,多給他接觸人的機會。
八個月隨訪
進行血紅蛋白檢查:
若嬰兒貧血,絕大部分為營養性缺乏性的,輕度貧血對家長進行有針對性指導及對孩子進行藥物治療,一個月后復查。恢復正常者繼續服藥4-6周。
轉診:連續三次復查仍未改善
中、重度以上貧血者
八個月隨訪
麻疹疫苗:
禁忌癥:患嚴重疾病、發熱或者有過敏史(特別是有雞蛋過敏史者)不得接種。
接種反應:注射后局部一般無反應,在6-10天時少數人可能發熱,一般不超過2天,偶有散在皮疹。
若無禁忌癥,接種后觀察30分鐘后方可回家。填寫免疫接種記錄。
十二個月隨訪
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動作和語言訓練:練習站立、邁步;捏取小東西
提醒家長注意防止嬰兒意外傷害
交給家長良好的口腔衛生概念:用軟布清潔牙齦及牙齒,預防由夜奶引起的齲齒
幫助孩子養成飯前便后、活動后洗手的習慣
對孩子進行體檢是要注意是否有異常外傷和青紫,若懷疑嬰兒收到虐待,應引起注意。
十八個月隨訪
原檢查基礎上:
四肢:骨骼和關節是否有“O”型或“X”型畸形
頭部:囟門、顱縫應該已經關閉
口腔:檢查牙齒數目和齲齒
血紅蛋白檢查、血鉛檢查
重點指導:平衡膳食、預防意外傷害、建立良好行為習慣、關注心理健康
二十四個月隨訪
口腔:20顆乳牙出齊
預防接種:接種百白破加強疫苗(第四劑)和麻疹疫苗復種(第二劑)
指導:重點同18個月
填寫1~2歲兒童健康檢查記錄表
三十六個月隨訪
為肥胖兒童量一次血壓
對孩子體格發育狀況做出評價,指導體格鍛煉。
建立良好和健康的飲食習慣
幼兒口腔衛生,強調在餐后和睡前刷牙
上廁所訓練。
防止嬰兒意外傷害,注意交通安全。
學齡前兒童健康管理
學齡前兒童:4~6歲。
時間:每年一次。
地點:散居兒童的健康管理服務應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集體兒童可在托幼機構進行。
服務內容:
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膳食、患病等情況。
學齡前兒童健康管理
進行體格檢查,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血常規檢測和視力篩查,
進行合理膳食、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
完成計劃免疫。
服務流程
服務要求
具備所需的基本設備和條件。
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并接受過兒童保健專業技術培訓。
進行規范的兒童健康管理。
掌握轄區中的適齡兒童數。
服務要求
加強宣傳。
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在時間上應與預防接種時間相結合。
及時記錄相關信息,納入兒童健康檔案。
應用中醫藥方法指導兒童提供生長發育與疾病預防。
考核指標
新生兒訪視率=年度轄區內接受1次及以上訪視的新生兒人數/年度轄區內活產數×100%。
兒童健康管理率=年度轄區內接受1次及以上隨訪的0~6歲兒童數/年度轄區內應管理的0~6歲兒童數×100%。
兒童系統管理率=年度轄區中按相應頻次要求管理的0~6歲兒童數/年度轄區內應管理的0~6歲兒童數×100%。
身長和體重發育水平的劃分
在對兒童的身長或體重發育水平進行評定時只有一份標準是不夠的, 還必須有一份劃分為不同發育等級(水平)的材料。
用加減標準差方法來評定兒童的身長或體重發育程度, 可以把身長或體重發育水平劃分為若干等級, 分為六個等級:上, 中上, 中高, 中低, 中下, 下。
身長和體重發育水平的劃分
方法:每一個年齡組的身長或體重的平均值(M)加兩個或一個標準差, 減一個或兩個標準差(S), 如下:
上:(M+2S)以上
中上:(M+2S)與(M+1S)之間
中高:(M+1S)與(M)之間
中低: (M)與(M-1S)之間
中下: (M-1S)與 (M-2S)之間
下: (M-2S)以下
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
參考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
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司
二〇〇九年九月制定
7歲以下男童身高(長)標準值(cm)
7歲以下女童身高(長)標準值(cm)
生長監測圖
兒童生長監測圖是將同性別、各個年齡組兒童體重或身長的數值標在座標紙上,連成參考曲線而繪制的圖。
圖的底端是年齡刻度,每月一格。左側是體重的公斤或身長的厘米數值。
一般圖中有3條參考曲線,最上端一條為第97百分位,中間一條是第50百分位,最下端一條是第3百分位。正常值在第97百分位和第3百分位之間。
有些圖中有5條曲線,從上到下分別為3SD、2SD、0、-2SD、-3SD曲線,正常值在-2SD和2SD參考曲線之間。
監測方法
按兒童的年齡將每次體格測量數值標在生長監測圖的坐標上,并將上次的點與本次的點連成線,觀察兒童體格增長曲線與參考曲線的走向是否一致。
體重是反映兒童營養狀況最靈敏的指標,建議6個月以內的嬰兒每月測量一次體重,7-12個月的嬰兒每2個月測量一次體重,1-3歲的兒童每3個月測量一次體重。
監測結果
1、營養判別
如果兒童的體重在第97和第3百分位參考曲線之間,或者在-2SD和2SD參考曲線之間,說明生長的水平在正常范圍;若低于第3百分位或-2SD參考標準曲線,表示有營養不良的可能;若超過第97百分位或2SD參考標準曲線,表示有超重的可能。
監測結果
2、曲線走向判別
(1)正常曲線:即兒童生長曲線與參考曲線走向相平行
(2)體重不增:即本次體重值減上次體重值等于零,兒童生長曲線不與參考曲線走向平行,而與橫軸平行;
(3)體重下降:即本次體重值減上次體重值等于負數,兒童生長曲線與參考曲線走向相反;
(4)體重低偏:即本次體重值減上次體重值雖為正數,但其增長值低于該月齡增長的最低值。
分析與處理
分析與處理
1. 若兒童體重、身高低于第3百分位或-2SD ,評估小兒的喂養和健康狀況,如有喂養問題,指導母親喂養,并帶低體重的小兒在1月后復診。
2. 若小兒的生長曲線平坦或下斜,評估小兒的喂養狀況,并對母親咨詢喂養。指導母親帶低體重的小兒在1月后復診。同時評估小兒有無疾病,如有疾病,按相應疾病管理規程處理。
體格發育評價的標準
體格發育評價分為正常、超重、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可分三類:
低體重、發育遲緩、消瘦
正常的標準:
嬰幼兒的年齡別體重在中位數加減兩個標準差之間的視為標準。
超重:嬰幼兒的年齡別體重超過同年齡、同性別中位數加兩個標準差為超重。
低體重:
嬰幼兒的年齡別體重小于同年齡、同性別中位數減兩個標準差為低體重。
7歲以下男童體重標準值(kg)
7歲以下女童體重標準值(kg)
消瘦:嬰幼兒的身長別體重低于中位數減兩個標準差為消瘦。
發育遲緩:
如果嬰幼兒的身高、體重、頭圍的測量值全部都偏低就表示孩子的發育出現了全面的遲緩。
發育遲緩表現在以下方面:體格發育落后、運動發育落后、語言發育落后、智力發育落后、心理發展落后。
一歲以內嬰兒發育遲緩往往有以下表現:
新生兒期或3月內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尖叫、或哭聲無力,無音調變化。早期喂養困難、厭乳、有流延,入睡困難。
3月大時無法抬頭,目光不能追隨移動的人或物。
4月大直立時頭仍搖擺不定,拇指內收,手不能張開。
5個月時見物體仍不會翻身,雙足尖點地或雙足交叉。
8個月不會坐。
10個月不能用手捏東西。
14個月仍不能獨占。
臨床表現:最早出現體重不增,隨后體重開始下降。患兒可表現乏力,肌肉松弛,毛發干枯,皮下脂肪減少。嚴重營養不良患兒可出現身高增長遲緩,反應遲鈍,智力發育落后。
小兒營養不良病因分類
1.喂養不當:由于飲食安排不合理,如數量不足,品種單調或質量不高,從而不能滿足兒童的生長發育需要。
2.不良飲食習慣:飲食時間不規律,過多吃零食,偏食,挑食等。
3. 體質因素:小兒無明顯器質性疾病,生長速度正常,除體重較輕,看上去消瘦外,無其他方面異常,大多數小兒活潑好動,使之消耗過多。往往有家族史。對此類小兒注意減少活動或增加能量和蛋白質的供給,一般不需任何治療。
小兒營養不良病因分類
4.精神因素:小兒長期精神緊張,負擔過重或受到壓抑,影響食欲所致。
有些小兒吃的并不少,但缺乏母愛和合適的刺激而導致體重不增或下降。
青春期女孩可因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神經性厭食,也會影響體重增加。
對此類兒童應加強心理衛生,進行心理疏導。
小兒營養不良病因分類
5. 疾病影響:遷延性腹瀉,慢性傳染性疾病,腸道寄生蟲病直接影響各種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先天性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幽門狹窄,噴門弛緩可造成喂養困難和反復嘔吐。
6.內分泌或代謝異常:較少見,如糖尿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干預措施
通過定期健康檢查或使用小兒生長發育圖進行生長監測,早期發現體重偏離,并查找原因。
1.要把這些幼兒納入到體弱兒管理中,給予特殊的飲食,保證熱能,蛋白質的供給;生活上給予特別照顧,保證進食量。對消化功能差的幼兒可配合中醫中藥治療。如捏脊療法或服用開胃健脾的中藥。
2.要對原發疾病進行積極的治療,及時治療消化道疾病和各種慢性疾病,矯治先天性畸形。
3.調整飲食保證營養,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飲食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確保營養均衡。
4.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加強戶外活動,以增加食欲。按時定量進餐,并注意糾正偏食,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
5.定期體格檢查。根據幼兒年齡按要求進行定期的體格檢查,營養不良幼兒每3個月測量體重,身高一次,以便早期發現體重不增等產生營養不良的潛在危險因素。
6.加強體格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根據體弱兒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的進行鍛煉,不僅能增加幼兒的食欲而且能提高幼兒的抗病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