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8
這是認識面積優秀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等活動的基礎上,建立初步的面積概念。
2、在與周長的比較、辨析中,進一步理解面積概念的內在涵義。
3、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會每個面的大小可以用更小的“面”測量得到。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我國載人火箭行駛在另一個星球上,他們開始搶占地盤游戲,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幾號地塊?為什么?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二、認識面積
(一)認識物體的面積
1、“面積” 這個詞你聽過嗎?舉例說說。
2、學生描述,教師引導,強調“大小”后再次完整描述。你還能舉出別的例子說說什么是它的面積嗎?(學生舉例)(板書“大小”)
3、歸納總結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4、比較手掌的面積和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哪個大?面積有大有小,你能舉例說說嗎?
(二)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1、剛才我們知道了數學課本的封面有面積,老師想把它搬到黑板上了,你覺得它是什么形狀的?出示長方形。
2、這個長方形有面積嗎?教師閃線條,是這條線嗎?那是哪里?(長方形一周邊線圍成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這條線是它的什么?(周長)對比得出:周長一條線,面積一大片,周長在四周,面積在里面。
〔設計意圖:概念的建立離不開比較與辨析,在“面積”與“周長”的對比中,幫助學生剝離“周長”與“面積”。〕
3、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還有哪些?它們有面積嗎?
(出示四幅圖)比一比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為什么不選4號呢?(圖形沒有封閉,就沒有邊界,就確定不了它究竟有多大。只有封閉圖形才有確定的大小,才有面積。)
總結歸納: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去感知“面”,并采用比較的策略去組織“面積”的教學。不僅比出“誰的表面比誰的表面大、誰的表面比誰的表面小”,更要讓學生體會到“面是有邊界的”,有了邊界才使“面有了確定的大小”,每個面的大小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三、結合具體情境,探尋面積和周長的關系
師:猜一猜,想一想,被遮住的兩個圖形(如下圖,只露出部分)哪個面積大?為什么?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演示:遮蔽物移開,露出兩個長方形如下圖)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師:看來僅僅憑圖形一條邊的長度能不能判斷出它的面積大小呀?(不能)那你覺得圖形的面積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指名說。
面,其實是由線圍成的,線的變化,會引起圖形周長的變化,也會引起圖形面積的變化。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是不是周長越長,面積越大,周長越短,面積越小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
1、出示長方形,你準備怎樣驗證周長越長,面積越大?動腦思考,指名畫圖操作。得出結論“周長變長,面積變大 ”是正確的。
2、對于這個結論你同意嗎?舉例說明。得出:周長變長,面積變小。
3、如果圖形的周長相等,面積也會相等嗎?(出示圖)想一想:用同樣長的兩根鐵絲分別圍成下面兩個圖形,它們的周長相等嗎?面積相等嗎?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4、想一想,如果圖形的周長不變,面積會變化嗎?(學生猜測)有請今天的精彩兩分鐘。
(出示)一個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框架,演示由長方形到夾角逐漸變小的平行四邊形。你發現了什么? (它的周長不變,但是面積變了,可能會變小,也可能會變大。)
5、總結:想一想前面我們說的“周長越長,面積越大”這句話對嗎?
歸納:圖形的周長變大,面積可能會變大,也可能會變小;如果圖形的周長不變,面積卻可能變化。
〔設計意圖:“面積”與“周長”雖然有本質的區別,但也有密切的聯系。學生在觀察一個封閉圖形時,看到圖形邊的長短時,同時也看會到圖形面的大小。在以往的教學中經常是把“面積”與“周長”完全割裂開來的,教師在教學“周長”時,沒有從面的大小的角度來辨析“周長”,在教學面積時,又沒有及時與周長進行比較,這也是導致學生對這兩個重要概念容易產生混淆的一個重要原因。本環節試圖通過一系列相關聯的數學活動比較“周長與面積”,讓學生體會到圍成圖形的線的變化會引起圖形周長的變化,也會引起面積的變化。但周長增加,面積可能增加,也可能會減少;周長不變,面積卻可能會變化。從而體會到“周長”與“面積”有聯系,但也有區別,從而深化對面積意義的理解。〕
四、鞏固練習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五、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板書設計
教材簡析:
這局部內容結合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外表和平面圖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題第一道是讓同學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外表和課本封面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外表的面積大小,從而使同學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第二道例題是讓同學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同學進一步豐富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學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單位直接計量。
目標預設:
1、使同學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使同學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同學的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重點、難點:
認識面積,理解面積的含義,能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設計理念:
本節課要充沛利用同學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協助同學認識面積的含義。對物體外表大小的認識,同學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在教學中要注意選擇同學身邊熟悉的物體,讓同學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在這個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并利用“面積”這個詞語去觀察、比較和描述。本課還要重視對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在比較中完善和強化對面積含義的認識。由于同學對物體外表大小的認識是有較多生活經驗的,但是對平面圖形大小的認識卻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積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圖形的的大小,并啟發同學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進行比較,協助同學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掌握面積的含義。
設計思路:
根據由直觀到籠統的原則,首先認識物體外表的面積,通過摸手掌,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到觀察黑板面,認識到什么是物體外表的面積;再由涂樹葉引入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接著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比較分幾個層次來,第一層次用視覺直接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第二層次用重疊法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第三層次用工具來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最后是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在最后總結全課時,根據剛才的數方格的方法為下面學習面積單位做鋪墊。
教學目標:
1、 經歷觀察、估計、操作等活動,體會感受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理解“面積”的意義。
2、 經歷比較兩個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并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通過多種手段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各種形狀的物體。(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等)
2、四人小組活動的長方形、正方形等學具。
3、多媒體課件。
4、作業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在教室里找找看,我們教室里有哪些物體?
這些物體哪里有面?在匯報時如有可能最好邊摸邊說。
(如:桌面、黑板面、凳面、書本封面、鉛筆盒面、人身上有手掌面、臉面等。)
二、合作探究,感知概念
1、 物體表面的大小
(1)小朋友,你們看一看,黑板和大屏幕的面,哪個更大啊?你們再用手摸一摸,凳子的面和數學課本的面哪個更大啊?
學生通過看、摸匯報結果。
教師揭示: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物體表面是有大小的,通常數學上把物體表面的大小稱作面積。
(2)師:那么我們來指一指課桌的桌面的面積和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師生一起指(拿出實物進行指)(邊指邊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課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桌面的面積)同桌相互說一說。
(3)找一找身邊其他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樣的,請你摸一摸、比一比它們面積的大小,再告訴你的同桌。
(4)出示一些不規則面的物體(如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找找他們的面積(機動,準備刪除)。
2、封閉圖形的大小
師:現在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老師這兒有幾根鐵絲,誰愿意上來圍一圍,圍出自己最喜歡的圖形嗎?(指名請3個學生圍)
師:那么這幾個圖形有面積嗎?它的面積在哪呢?誰能上來指一指、摸一摸?誰又能想辦法把它的面積搬到黑板上來呢?可以同桌先討論一下。學生匯報、板演。
教師再出示一些圖片,問他們能否找出他們的面積?為什么有些圖形就沒有面積呢?
師揭示:像這些不封閉的圖形無法確定它的大小,可以無限制地延伸;而這樣封閉的圖形能看出他的大小,才有面積。
揭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面積的大小。
師:你們知道這根鐵絲是這個圖形的什么嗎?
師:看來周長和面積還是有區別的,周長指外面一圈,好像是水果的皮;面積是里面的部分,就好像是里面的果肉。我們以后在做題目的時候得注意了。
補充練習(機動)
師:這個數學工具認識嗎?(三角板)那么你能找出它的面積嗎?(板所在的面積)
師:誰還能在這塊三角板上找出其它隱藏著的面積嗎?(空心部分這個封閉圖形的面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