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2
這是集合的概念教案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教學過程簡述:
1、本節課的課標要求: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
(2)會用適當的方法表示集合;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根據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難點確立為: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3、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本節課我設計了5個環節依次為: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本環節中我啟發引導學生回憶、列舉初中階段所接觸的集合的例子,諸如:方程的解集,圓的概念等等,增強學生對集合概念的感性認識;
(2)給出概念,學習新知:本環節我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在適當增添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實例,并引導學生分析它們之間的共同特征,然后給出集合含義的表述,以增強學生對其的理解,并讓學生在其自學的基礎之上,共同探究學習集合的記號、表示方法、元素與集合的關系等相關知識;
(3)課堂訓練,提升技能:本環節我結合教材設計了若干例題和練習,采用多種訓練方式如集體回答、個別口答、提問、書面練習、板演等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所學知識,達到強化的目的;
(4)課堂小結,及時鞏固:讓學生自行討論總結本節課的所學內容,并相互補充,及時梳理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課后作業,拓展延伸: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必要的課后作業,已達到鞏固、檢驗的作用,并布置彈性作業,讓有條件且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集合的相關知識,拓展視野,提升興趣。
二、《集合的概念》教學設計反思:
集合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課,是學生學好數學所必須掌握好的一個知識點,同時集合是一個不加定義的原始概念,對于學生而言既熟悉又模糊,熟悉是因為學生在初中的數學學習和生活體驗中掌握了大量集合的實例,模糊是由于對于集合含義的描述,以及集合的數學表示,元素與集合的關系等理解的并不十分到位、準確。同時雖然本節課對于學生而言難度不大,但是其概念多,符號多,容易混淆、需要學生理解記憶。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急于求成的現象和做法,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時間顯得不足,學生思考空間沒有充分打開,學生展示可能也顯得不夠,部分訓練習題可能設計的有些綜合性過強,難度把握不夠恰當。
三、《集合的概念》教學整改設想: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選取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提升學習興趣。同時留足學生自學和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和學習成果。同時還可以借助于如:學案、小組合作、競賽等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提升課堂的效率。
本節課是數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是高一新生進入高中學習數學的起始課。集合語言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課標指出,要使學生“使用集合語言可以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內容。”高中數學課程只將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來學習,所以對學生的要求是“學會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發展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集合語言作為一種符號語言,其表述方式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陌生的,也比較抽象,學生理解也有些困難。因此,,課本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對我國湖泊分類,讓學生初步感受集合的概念,再從學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數集合、有理數集合)出發,進一步理解集合的含義,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難度不大。結合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關注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引導,做好初高中銜接。
學生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還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上式到抽象邏輯思維的初級階段,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形成邏輯思維的習慣。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啟發式學習,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不高。而高中內容多,進行進度加快、課堂密度大,知識信息廣泛,題目難度加大,只靠教師講、學生聽已很難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規律,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引導學生對以往所學的數學內容用集合的形式來梳理,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比如通過閱讀課本湖泊的實例,提出問題“這些實例有什么共同特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歸納總結。并對于已經學習的自然數、證書、有理數等知識用集合的語言表述。實現初高中的平穩過渡。
2、幫助學生養成數學閱讀的習慣。
本節課新概念、新符號較多,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然后提出問題,在進行交流,讓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號的使用。
3、突出重點內容,循序漸進的學習集合。
本節課的重點是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教學時,避免加深難度。不要討論集合論。例如,集合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只需要通過具體例子說明,不需要讓學生討論。
一、教學策略的選擇:
1、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為理論基礎。根據《集合》這節課在高中教材的基礎地位,也是高中數學的第一課。首先,主要內容雖是對集合及創始人的一點材料。但在這里創始人康托,年青,開創,受挫,患病,科研,最后被認可。這曲折的一生與偉大的成就不得不令我們對他產生崇敬之情。尤其是在患精神病發作的間歇還能從事研究。他的執著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也能激發出對集合這個要學習的內容求知欲。集合是什么令康托如此執著。然后,再向同學們簡單的介紹集合在數學中的基礎地位。讓同學們感到學好這堂課的重要性。
2、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培養學生的總結規律的能力。(舉例子、總結)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知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功能主要依靠過過去的經驗。因此,在學習集合的概念的時候,首先,根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常理,讓同學們舉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近而再舉出數學中這樣的'例子,一是為總結集合的做前提,二是讓同學們能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然后,自然而然的結合這些能組成集合的例子對集合這個概念進行理解。
3、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自學,合作,師生互動,舉例子,實際操作) 本節課的內容,多而雜。一些簡單的,一看就能明白的,需要記憶的,就由同學們來自學。例如:集合的表示方法,數集的記法,元素的概念,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與集合的關系,集合的分類。都要求學生來自學。而對于元素的確定性這一難點,就設計“跳繩比較的同學能不能組成一個集合?”這個問題來讓同學們討論。而對于互異性這個難點,通過對學生對“互異”的理解,先做解釋,然后,舉出在使用電腦時,在同一個地址下不能保存兩個完全相同的文件。又解決如果有相同的對象歸入一個集合時怎么辦?通過舉例子“把1、1、0,三個數字組成的集合是什么樣的呢?”再動手操作,把一個蘋果,三個桔子,四個大棗歸入一個集合(放到一個盒子里)。
4、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來多角度,多層次的選擇練習題。(口答,筆答,判斷,選擇,解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還選擇了問答接龍,搶答等形式。
二、教學中的不足,及改進方法。
1、教學經驗不足,對課堂的馭的能力還要加強練習。上課時,膽怯,口誤經常出現,對課堂的語言組織能力更有待提高。
2、對于學生也要加強心理素質培訓,不要出現在課上很簡單的問題也解答不上來的局面。
3、數學教學不要局限于單純的知識教學,同時也要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教書育人是不分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