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2
這是集合的基本運算教學目標,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的核心因素,教師的專業成長=經驗+反思+再設計
在進行對“集合”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我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教學目標,課前調查分析以及課堂教學現象的深入分析進行了反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借助具體內容,初步體會集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2、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或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于學生在一年級學習數學時,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學生在學習數數時,把3頂帽子、2朵花、4棵樹用一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表示······因此,在教學“數學廣角”例1的知識時,就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觀圖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體現教學的層次性。
首先通過例題展現完整的集合圖,分別畫出參加語文小組、數學小組的集合圈,再體現交集的意義即有三個同學既參加語文組又參加數學組,幫助學生借助直觀理解數量關系,體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在練習時,通過讓學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圖、自己嘗試畫圖分析等,體現“給出元素——只給圖填元素——沒有圖抽象思考”的學習層次,引導學生由直觀過渡到抽象,進一步理解集合思想。在學習資源的選材上,也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如到商店進貨、學生參加課外興趣小組,水果店賣水果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方法上,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二、借助多媒體優化教學效果。
這節課中教師利用簡單的動畫演示,形象地體現出集合思想的實質——交集的意義,突破了教學難點,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三、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圍繞教學目標提問,自始自終關注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更要給予更多的幫助。
教材分析:類比實數的大小關系引入集合的包含與相等關系
了解空集的含義
課 型:新授課
教學目的:(1)了解集合之間的包含、相等關系的含義;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圖表達集合間的關系;
(4)了解與空集的含義。
教學重點:子集與空集的概念;用Venn圖表達集合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弄清元素與子集 、屬于與包含之間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復習元素與集合的關系——屬于與不屬于的關系,填以下空白:
(1)0 N;(2) $2$2$2$2$2$2$2$2$2$2$2$2$2$2$2 Q;(3)-1.5 R
2、類比實數的大小關系,如5<7,2≤2,試想集合間是否有類似的“大小”關系呢?(宣布課題)
二、新課教學
(一) 集合與集合之間的“包含”關系;
A={1,2,3},B={1,2,3,4}
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構成的集合,我們說集合B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們說這兩個集合有包含關系,稱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記作: $2
$2$2
讀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當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時,記作A B
用Venn圖表示兩個集合間的“包含”關系
B
A
$2
(二) 集合與集合之間的 “相等”關系;
$2,則 $2中的元素是一樣的,因此 $2
即 $2
練習
結論:
任何一個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三) 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 $2,存在元素 $2,則稱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記作:A $2 B(或B $2$2$2A)
讀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舉例(由學生舉例,共同辨析)
(四) 空集的概念
(實例引入空集概念)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稱為空集(empty set),記作: $2
規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五) 結論:
1 $2 2 $2,且 $2,則 $2
(六) 例題
(1)寫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化簡集合A={x|x-3>2},B={x|x $25},并表示A、B的關系;
(七) 課堂練習
(八) 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兩個集合之間的基本關系只有“包含”與“相等”兩種,可類比兩個實數間的大小關系,同時還要注意區別“屬于”與“包含”兩種關系及其表示方法;
(九) 作業布置
1、書面作業:習題1.1 第5題
2、提高作業:
1 已知集合 $2, $2≥ $2,且滿足 $2,求實數 $2的取值范圍。
2 設集合 $2,
$2,試用Venn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板書設計(略)
課題介紹
選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第三部分——集合的基本運算.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此部分是第一課時,主要介紹集合的兩類基本運算——并集和交集,是對集合基本知識的深入研究.在此,通過適當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受、認識并掌握集合的兩種基本運算.
集合作為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它可以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內容,因而只有掌握和理解了集合的基本知識,學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才能進一步刻畫函數概念.可見,此部分的學習是以后研究函數的必然要求.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結合集合的圖形表示,理解并集與交集的定義,掌握并集和交集的表示法以及求解兩個集合并與交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對并集、交集定義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情感目標: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意識.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并集和交集的定義、符號,以及各自的區別與聯系.
(2)教學難點:并集和交集定義的概括,并集和交集的求解.
這樣設置難點的用意是:重在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歸納總結能力,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并概括出并集與交集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進而加深他們對數學概念本質的理解.
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教法:根據皮亞杰的建構理論,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本節課采用探索式教學方法,利用講授法、變式法、練習法相結合,由淺入深進行教學,以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
(2)學法: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本節課在“觀察”“思考”“探究”等活動中,讓學生親身實踐,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
(3)教學手段:為更好地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與分析,我會采用較多的實例以及圖形來說明,并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增強教學效果.
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首先,復習鞏固才學過的知識——集合的基本關系.通過提問的方式,請學生列舉上節課所學的關于集合A,B的基本關系,并采用類比思想,在集合之間關系和實數之間關系相似的情況下,聯想實數的基本運算,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集合是否也能進行基本運算?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且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
然后觀察以下實例,探索集合C與集合A、B之間的關系:
A={1,3,5},B={2,4,6},C={1,2,3,4,5,6};
A={x|x是有理數},B={x|x是無理數},C={x|x是實數};
A={2,4,6,8,10},B={3,5,8,12},C={8}.
布魯納曾指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這些集合具體而又簡單,便于學生觀察、比較與分析,進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以及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特別是就最后一組集合進行變式教學,將其調整為:A={2,4,6,8,10},B={3,6,8,12},通過討論集合C的變化,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變”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從“不變”中探求“變”的規律.
二、講解新課:
1. 在同學們對給出的幾組集合有一定的認識之后,老師提出從集合元素的角度出發,要求學生根據其共同特征,歸納概括并集與交集的定義.此環節為本堂課的難點之一,重在考察學生的抽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能力,可通過引導和補充等啟發式教學方法帶引學生進行突破.
2.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定義的認識,給出定義之后,及時提出問題:怎樣將這兩個定義理解透徹?讓學生分析定義,指出需要抓住定義的重點,比如一些關鍵詞:所有、且、或,特別是并集定義中的“或”字,它與平常生活中大家所理解的意思有一定區別,因此有必要結合Venn圖講解“或”字在數學中的特殊含義,避免學生在定義的理解上走入誤區.同時,采用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巧妙區分并與交的符號表示,以免做題時混淆.最后綜合集合的并與交,通過比較,總結它們的聯系與區別.
3. 在同學們掌握定義之后,對定義中的集合A和集合B做一些調整,列出特例——當集合B為空集或集合B等于集合A時,請同學們思考此情況下的A ∪B與A∩B.
設計意圖: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使他們的思維不囿于固定程式或模式,能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靈活地記憶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此特例還說明Venn圖是表示集合的很好的工具,但定義中的Venn圖只是一般形式,并不是唯一的.集合的形態多樣,集合的并與交會隨著集合內容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改變.
三、講解范例:
例1 設A={3,5,6,8,10},B={3,4,5,7,8},那么A∩B=( ).
A) {3} B) {3,5} C) {3,8} D) {3,5,8}
設計意圖:例1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本質的理解,在講解交集的定義時插入的例題.此題重點強調交集定義中的“所有”一詞,說明交集的“完整性”,提醒同學在做題時注重查漏補缺.
例2 設A={x|-1
設計意圖:不同于之前講解的離散型例子,例2含有不等式,屬于連續型,在此讓學生聯系以往的做法,應用數形結合思想,由數軸直觀顯示而求出兩集合的并與交.此題貴在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四、課內練習: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設置了一道練習題如下,并抽個別同學上黑板演算,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從而達到反饋教學,內化知識的目的.
練習:設A={x|x2-4x-5=0},B={x|x2=1},求A∪B,A∩B.
五、課堂小結:
總結是強化重點,明確關鍵,揭示規律的重要環節,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更優的知識網絡.本節課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帶引學生經過比較歸納并集和交集的聯系與區別,并用表格的形式列出集合的并與交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1.為了復習并鞏固今天所學的知識,請同學們做書上A組6,7,8題.
2.為了強化認知,請同學做書上B組1,2,3題.
3.思考題:設集合 A={x|x=2k,k∈Z},B={x|x=4k+2,k∈Z},求A∪B,A∩B.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使不同的學生各得其所,而最后的思考題實則是連接下堂課的紐帶.另外,教師還可以從作業里發現和彌補教學中的不足.
說板書設計
為使整個版面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將黑板分為四個版面:第一版實例導入部分;第二版板書并集交集的定義及其符號表示;第三版板書例題;第四版復習部分與練習.如此,這堂課的知識便更加系統化、明朗化.
1.1.3 集合的基本運算(1) |
|||
通過實例引入課題: ①……
②……
③……
|
(定義) 并集:……
交集:…… |
例1:…… 解:
例2:…… 解: |
(復習) 集合的基本關系: ①包含:…… ②相等:……
練習: |
總之,本堂課在教學設計上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將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化為學生的素質,盡量做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翁,發散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是為了不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