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5
這是二年級數學量一量比一比,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實際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鞏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體會測量的實質,能選擇合適的標準,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長度觀念和數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建立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三、教具準備
米尺、軟尺、卷尺、測量記錄單、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激活經驗,揭示課題
1.回顧長度單位。
(1)說說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厘米、米)
(2)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長度。
(3)你知道1拃有多長嗎?一步有多長呢?(一拃長約15厘米,一步長約40厘米)
(4)除了這些,你還想知道什么物體的長度呢?
2.揭示活動主題。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用測量長度的工具量一量身邊的物體吧。(板書課題)
分組合作,參與活動
1.小組合作,實際測量。
(1)全班交流,認識測量方法。
請學生介紹每種測量工具、測量的方法以及測量時要注意什么。例如:測量時,尺子的刻度“0”通常與物體測量的起點重合;測量身高時,人要站直,這樣測量的高度才準確等。
(2)觀察圖片,了解測量的內容。
①課件出示主題圖(數據不出現)。
二年級數學《量一量,比一比》教學設計
②交流圖中的孩子們在測量什么。(有測量桌子高度的、也有測量講桌長度的……)
(3)合作測量,體驗測量的方法。
①提出測量要求: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寬,記好測量結果。
②學生先估一估,再測量,教師巡視指導。
③反饋交流,讓學生說說選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④數據記錄:指導學生比較,測量的數據大約是多少?(30厘米)
⑤板書:
肩寬 大約30厘米
(4)分組實踐,做好測量數據的記錄。
①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定對象后開展測量活動,如:兩臂展開的長度,學生一步的長度,講桌的長度,教室的長度,身高,課桌高等。測量前,教師再提出要求,如請學生先估一估,再進行測量。盡量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測量的機會,并記錄下測量結果。
②匯報測量結果并板書。
重點討論身高和兩臂展開的長度比1米長一些時怎么記錄。如( )米( )厘米。
測量結果板書如下:
二年級數學《量一量,比一比》教學設計
(5)變換形式,建立所測物體長度的表象。
①閉眼想:教師讀板書中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物體的實際長度。
②用手比:學生比劃測量物體的長度。
③比長短:如,課桌要比肩寬長一些,身高比課桌要高得多等。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測量身邊熟悉的事物,認識它們的長度,在頭腦中形成所測物體的長短表象,建立長度觀念,同時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體驗,而且獲得了廣泛的活動經驗。
2.選擇“單位”, 描述長度。
(1)用合適的方式描述“鱷魚身長6米”這個長度。
①直觀感知“6米”的長度。
請兩名學生用卷尺拉出6米的長度,讓學生們直觀感受一下長短。
②借助熟悉的標準描述“6米”的長度。
猜一猜:先讓學生猜猜看,如果同學們肩并肩站著,要多少個同學才能達到6米長?
比一比:請同學們上臺肩并肩站一站,看看猜得對嗎?
預設:20個人并排站著和鱷魚差不多長。
試一試:如果是同學們手拉手兩臂展開呢,幾個同學就夠了呢?
預設:5名學生手拉手,和鱷魚差不多長。
說一說:你是怎么比的?還能用其他的方式來描述鱷魚的長度嗎?
(2)自主選擇活動素材描述其長度。
①課件出示教材第89頁表格。
二年級數學《量一量,比一比》教學設計
②讓學生按照描述鱷魚長度的方式,選擇合適的測量“單位”描述表格中的物體長度。
綜合應用,全面評價
1.估一估,量一量。
(1)估一估,寫出兩個你身體的某些部位的長度或高度,再量一量。
(2)估一估,寫出兩樣學習用品的長度,再量一量。
2.想一想,寫一寫。
通過這節課的測量活動,你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印象最深?還有哪些感想和認識?請用數學小日記的形式表達出來。
反思活動,升華經驗
這節活動課,你有哪些收獲?
一、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實際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認識身邊事物的長度
2、在實踐活動中,能夠用比較合適的方式描述物體的長度,在比較、修正測量結果的過程中,體會測量的本質,培養估測能力,建立初步的長度觀念。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教學準備:米尺、軟尺、卷尺、測量記錄單。
二、教學重點:
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發展長度觀念。
三、教學難點:
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發展長度觀念。
四、教學過程。
(一)激活經驗,制造認知沖突,明確活動意義。
1、激活經驗,制造認知沖突。
(1)教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一些長度單位,請你用手勢來比畫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呢?
(2)教師:你能用手勢比畫一下,60厘米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勢比畫,教師觀察,尋找典型案例。
(3)教師:我發現這次同學們比畫的60厘米有長有短,有些同學相差得還挺多的。(教師請相差多的兩位同學展示。)
(4)教師:如果老師告訴你,我們的課桌長約60厘米,現在你能比畫出60厘米的長度嗎?
(5)教師:你是怎么想的?
(6)教師:看來,光記住1米、1厘米有多長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了解身邊一些常見的物體的長度。如果我們對身邊這些常見物體的長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們了解和認識更多事物的相關信息。
2、作好測量前的準備。
(1)教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曾經介紹并認識了一些測量長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軟尺和卷尺)。
(2)教師:你能結合一個例子,分別說說這些尺子怎么使用嗎?
學生匯報后,教師作好學生分組、分發記錄單等工作。
(3)教師:今天,我們就利用這些測試工具來量一量我們身邊的物體吧!
設計意圖:通過比畫1米、1厘米,回顧所學習過的長度單位,利用學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發學生了解身邊物體長度的需求,并且讓學生迅速的做好相應的思想準備,體現活動的價值。
(二)實際測量,認識身邊物體的長度。
1、觀察圖片,了解測量內容。
教師用課件呈現教科書第88頁圖,但圖中不出現測量結果。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圖片,說一說圖中的同學們都在測量什么,這些都是你們熟悉的事物嗎?
2、以測量肩寬為例,作好測量的指導。
(1)提出測量要求,保證參與活動的全員性。
教師:下面請兩名同學為一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寬,記住測量結果。
(2)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測試肩寬的活動。
(3)組織反饋,合理表示測量結果。
教師:你們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樣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預計學生測量的數據不完全相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以下3個問題。
第一,為什么大家測量的結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個不同的數據都記錄下來?
第三,如何記錄測量的結果?
隨著學生討論,教師板書如下肩寬大約30厘米。
3、分組實踐,積累直觀經驗。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確定測量的對象后分別展開測量,如兩臂展開的長度,學生一步的長度,講臺的長度,教室的長度等。測量前,教師再提出要求,如請學生先估一估、再進行測量。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測量的機會,并記下測量結果
在學生交流反饋的基礎上,形成如下板書。
肩寬 大約30厘米
一步的長度 大約40厘米
兩臂展開的長度 大約1米30厘米
講桌長 大約1米
教室長 大約10米
身高 大約1米35厘米
課桌高 大約70厘米
4、利用所學知識,積累更為豐富的直觀經驗。
教師: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測量過一拃的長度、手掌的寬度,你們還記得嗎?如果忘記了,我們可以再量一量。
補充板書: 一拃長 大約15厘米 手掌寬 大約7厘米
5、用多種方式建立所測物體長度或高度的表象。
(1)閉眼想——教師讀板書中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學生閉眼想象實際物體有多長
(2)用手比——學生讀板書中物體的長度或高度,邊讀邊用手比畫長短
(3)說關系——課桌要比肩寬長一些;兩臂展開的長度比講桌長一些;教室的長要比兩臂展開的長度長得多等。
教師:剛才我們了解了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和身邊一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長或多高我們很難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有時直接測量也不是很方便,你們能不能試著用我們身邊的這些事物來描述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測量身邊的事物,認識身邊事物的長度,在頭腦中形成所測量事物長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邊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長度或高度、發展長度觀念。
1、用合適的方式描述"鱷魚身長6米。這個長度。
(1)直觀感知“6米”的長短。。
①教師:看!小精靈也來參加我們的實踐活動了,讓我們來聽一聽小精靈帶來了什么信息
②教師用課件播放小精靈的話,具體如下。
有一條鱷魚身長6米。
③教師:聽了小精靈的話,你對這條鱷魚的身長有什么感覺?
④教師:如果將它與我們家里養的小金魚比,怎么樣了
(2)借助熟悉的標準描述“6米”這個長度,理解“6米”的實際意義。
①教師:同學們都認為這條鱷魚很長,到底有多長呢?誰能到前面來用手勢比一比、表示出鱷魚的長度?
②教師: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為什么?
③教師:這位同學已經完全展開雙臂了,怎么還不是6米呢?
④教師:估計一下,幾名同學手拉手,就和鱷魚的長度差不多了?
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讓5名學生手拉手試試,另外兩名學生測量,看看是否大約是6米。
(3)直觀感知“6米”的長度,體會用不同方式描述的價值。
①教師:看看5名學生手拉手的總長度,你對這條鱷魚的長度有什么感覺了你能告訴大家,這條鱷魚到底有多長嗎?
學生回答,突出兩點:以什么作為標準,量得的結果大約是6米。
②教師:看來用我們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標準,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長度,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長。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長度。
①教師:如果請同學們并肩站立,大約需要多少名同學才能有6米長昵?
根據學生發言,組織學生站隊,一次不成功可以通過測量進行調整
②教師:看來20個同學并肩站著的長度和鱷魚的長度差不多,大約是6米。也就是說你們的肩寬大約是30厘米,20個同學并肩站著的長度大約是6米
③教師:你還能用其他的方式來描述鱷魚的長度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并實際比一比。
學生可以采取走步、擺課桌等方式描述鱷魚的長度。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鱷魚長度的直觀感覺到多角度描述,將抽象的“6米”與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長度聯系起來,既在應用中進一步加深了對所選物體長度的認識,又達到了對“6米”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也積累了測量、描述等多方面的經驗、為后面的實踐活動積累了活動經驗。
2、自主選擇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長度。
教師:利用我們剛才描述事物長度的方法,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描述表中一種物體的身高或身長。可以先估一估,再實際比一比、量一量。
長頸鹿的身高 6米
鴕鳥身高 2米50厘米
壁虎身長 12厘米
足球門的長 7米30厘米
游泳池的寬 25米
汽車的長 4米
設計意圖:在多種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對測量本質的體驗,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初步建立長度觀念。
(四)回顧與反思。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進行了一些有趣的測量活動,學會了用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的長度或高度來描述新鮮事物的長度或高度。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課題: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89頁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活動,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通過實際的測量鍛煉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創新發展的能力。
(2)在活動中滲透統計的初步知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測量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分工意識和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正確測量實物。
難點:掌握測量的方法。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測量工具,長方形的紙,能輸入數據的統計表,學生分為3人一組。
教學過程:
一、選擇測量工具
(1)認識各種尺。講述:請把你帶來的尺拿出來,在小組內看一看。
指名學生介紹學生尺、米尺和卷尺。問:你用學生尺、米尺和卷尺測量過長度嗎?量的什么?
(2)認識自己身上的“尺”。
介紹 “拃”、“步”和“庹”的長度。
二、進行實地測量
(1)量長方形的紙。
講述:每人拿出一張長方形紙,用學生尺分別量出四條邊的長。
學生各自測量、填寫。
把這張紙對折一下,再量一下折痕的長,你發現了什么。如果用米尺或卷尺來量方便嗎?
學生交流得出結論:由于這張紙的邊長或折痕長都比較短,所以用學生尺來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來量,反而更麻煩。
(2)估測物體的長度。
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的長度,就可以用這些自身的尺來估測物體的長度。比如說我們的一“拃”有14厘米長,我們測量課桌的高度是4“拃”,我們就可以估測出課桌的高度大約是60厘米。
小組活動:自己選擇物體進行估測,把結果填寫到教科書第89頁的表格里。
三、總結提升
這節課你參加了哪些活動,你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板書設計
量一量 比一比
肩膀大約寬30厘米 一條鱷魚身長6米
20個人并排站著和鱷魚差不多長。
小朋友一庹有一米多一點
5名小朋友手拉手和鱷魚差不多長。
課后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這一課旨在通過學生對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的測量,加深對米、厘米的認識,通過實際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在沒有尺子的情況下想大致知道物體的長度的需求,激發學生認識天然尺子的欲望。從而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