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30
這是蘇教版路程速度時間,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第七冊第五單元“路程、時間與速度”。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概念并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學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各數量的現實意義。
【教具準備】幻燈片演示課件
【學生分析】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系,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并為以后學習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請了三個小伙伴,它們有一些問題想請大家幫幫忙。
(出示課件)小牛,小象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們時常為誰跑得快的問題而爭論不休,有一天他們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績來:
小牛:4分鐘跑280米
小象:4分鐘跑240米
小熊:3分鐘跑240米
師:你們收集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1、明確路程,時間
2、引導學生思考:誰跑得快?(從中任意選擇兩個小動物,比較誰跑得快?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從身邊生活中發現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認識速度及速度單位:
1、全班交流:
1) 比較小牛和小象,小象和小熊,誰跑得快?
引導學生思考:相同時間比路程遠近,相同路程比時間長短,來確定快慢。
2) 比較小牛和小熊,路程不同、時間也不同,怎樣比它們的快慢呢?有什么辦法?
引導學生思考:要想知道誰跑得快,就要比較單位時間里誰跑得遠,誰就快。
學生可能出現的思路:
方法一:在相同時間內(1分鐘)比較誰跑得遠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 小熊快
方法二:在相同時間內(3分鐘)比較誰跑得遠
280÷4=70(米/分)
70╳3=210(米)
210<240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時間內(4分鐘)比較誰跑得遠
240÷3=80(米/分)
80╳4=320(米)
280<320 小熊快
設計意圖: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不僅可以拓寬他們的思維,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逐步“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共處”。
師:我們都計算出了小熊和小牛在相同時間內的路程,比較出了它們的快慢。可是這樣的相同時間是很多的,所以為了便于比較,我們把每分鐘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們各自的速度。
2、認識速度及速度單位:
師:小牛每分鐘跑70米,這里的70蘊含著兩個條件,一是1分鐘,二是行了70千米。所以我們用一種新的單位來兼顧這兩種含義,即也就是小牛的速度為70米/分。
學生體會速度單位與其它單位有何不同。引導學生感受速度單位由兩部分組成,長度和時間合起來就是速度單位。
3、師:運用已知的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一個速度單位,像這樣的速度單位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說說這個單位的含義。
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數據:人的步行速度約為4千米/時
飛機的飛行速度約為12千米/時
聲音傳播的速度約為340米/秒
光的傳播速度約為30萬千米/秒
說說這些單位的含義。(指名說,再同位互相說。)
拓展學生對速度的認識,引導學生了解單位時間即為:1時、1分、1秒等,在單位時間內所行的路程叫速度。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給學生充分探索空間理解速度的意義,建立單位時間的表象。結合情境,幫助學生較為準確的理解速度的意義。
(二)、探索分享,尋找路程、時間、速度之間的關系。
1、體會如何求速度:我們再來看280米、240米、240米是什么?(路程)4分鐘、4分鐘、3分鐘是什么?(時間)那已知路程和時間,如何求速度呢?
得出:速度=路程÷時間
2、理解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關系。
1) 理解了速度和如何求速度,請大家回答下面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系,會運用數量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理解速度的含義。
整節課我分成了4個大環節:
《路程、時間與速度》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 就是通過學生跑步比賽的成績表讓學生進行兩次比較分析,這個情境的創設,我的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到:速度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有關。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義后,又提供三個情境,讓學生口算出3個運動物的速度。使學生知道物體在1時、1分、1秒的.時間內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讓學生對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過例題理清路程、時間和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
4、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環節我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蝸牛爬行速度之慢、光傳播速度之快,使學生在輕松與震撼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了速度。
課上完后,效果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覺學生學習氣氛不夠熱烈,課堂不夠活躍,這一點還需要在調動學生情緒上下功夫,在語言的啟發上動腦子,另外,我還想是否應該增加一些判斷、選擇題進行搶答,這樣氣氛會好些,同時也會使學生對概念性的認識會更深刻一些。
2、整節課下來,感覺前松后緊,時間節奏的把握上處理不夠到位。
3.這節課的重點是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在引導學生推導出三者關系的三個關系式后,我是否應該設計一個綜合性更強的題目,讓學生在練習中深化,而我設計的練習題是否太單薄,只用到了路程÷速度=時間這一個關系式。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給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其輕松愉悅地學習。1、激趣導入。有興趣的談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設計了“客車、卡車誰跑得快”這個環節,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上課時學生的情緒也非常高漲,給本節課打下了好的基礎。 2、合作學習。學生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貫穿本課的整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逐步“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共處”。 3、適當評價。好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勵學生的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及時的對學生的發現進行肯定和表揚,不僅對發言學生是一個激勵,對其他學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勵和鞭策:我也要努力,爭取把我的方法、想法展示出來。 4、教育技術。這類看似只有一個公式(速度=路程÷時間)的課,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可以使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使學生激發興趣注意力集中。并且讓學生利用線段圖又自主探究出了這三者其他的關系,而且有為解應用題積累了一種好的方法——畫線段圖。 不過,在課后通過和代老師的交流,我深深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教學中一些環節處理的'過于著急,比如速度定義的出示,可以在學生試著說一說速度的定義之后,多舉一些生活中有關速度的實例,讓學生更清楚的掌握比較抽象的概念。 總之,通過本課時的教學,把學生原有一些感性認識和一些生活經驗進行概括總結,讓學生理解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相互關系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