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30
這是平行線的教學設計人教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的區別.
2.使學生掌握平行線的三個性質,并能運用它們作簡單的推理.
重點難點
重點:平行線的三個性質.
難點:平行線的三個性質和怎樣區分性質和判定.
關鍵:能結合圖形用符號語言表示平行線的三條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如何用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來判定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2.把它們已知和結論顛倒一下,可得到怎樣的語句?它們正確嗎?
二、新授
1.實驗觀察,發現平行線第一個性質
請學生畫出下圖進行實驗觀察.
設l1∥l2,l3與它們相交,請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發現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再作出直線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還能發現它們有什么關系?
平行線性質1(公理):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2.演繹推理,發現平行線的其它性質
(1)已知:如圖,直線AB,CD被直線EF所截,AB∥CD.
求證:1= 2.
(2)已知:如圖2-64,直線AB,CD被直線EF所截,AB∥CD.
求證:2=180.
在此基礎上指出:平行線的性質2 (定理)和平行線的性質3 (定理).
3.平行線判定與性質的區別與聯系
投影:將判定與性質各三條全部打出.
(1)性質:根據兩條直線平行,去證角的相等或互補.
(2)判定:根據兩角相等或互補,去證兩條直線平行.
聯系是:它們的條件和結論是互逆的,性質與判定要證明的問題是不同的.
三、例題
例2如圖所示,AB∥CD,AC∥BD.找出圖中相等的角與互補的角.
此題一定要強調,哪兩條直線被哪一條直線所截.
答:相等的角為:2,4,6,8.互補的角為:BAC+ACD=180,ABD+CDB=180,CAB+DBA=180,ACD+BDC=180.
相等的角還有:ACD=ABD,BAC=BDC.(同角的補角相等)
例3如圖所示.已知:AD∥BC,AEF=B,求證:AD∥EF.
分析:(執果索因)從圖直觀分析,欲證AD∥EF,只需AEF=180,
(由因求果)因為AD∥BC,所以B=180,又AEF,所以AEF=180成立.于是得證.
證明:因為 AD∥BC,(已知)
所以 B=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因為 AEF=B,(已知)
所以 AEF=180,(等量代換)
所以 AD∥EF.(同旁內角互補,兩條直線平行)
四、練習:
1.如圖所示,已知: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AB∥CD.
求證:2=90.
證明:因為 AB∥CD,
所以 BAC+ACD=180,
又因為 AE平分BAC,CE平分ACD,
所以 , ,
故 .
即 2=90.
(理由略)
2.如圖所示,已知:2,
求證:4=180.
分析:(讓學生自己分析)
證明:(學生板書)
小結
我們是如何得到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通過度量,運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發現性質1(公理),然后由公理通過演繹證明得到后面兩個性質定理.從因果關系和所起的作用來看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區別與聯系.
作業:
1.如圖,AB∥CD,1=102,求2、3、4、5的度數,并說明根據?
2.如圖,EF過△ABC的一個頂點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BAC+C各是多少度,為什么?
3.如圖,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為180?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簡述理由.
5.3平行線性質(二)
[教學目標]
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件表達能力
理解兩條平行線的距離的含義,了解命題的含義,會區分命題的題設和結論
能夠綜合運用平行線性質和判定解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平行線性質和判定綜合應用,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命題等概念
難點:平行線性質和判定靈活運用
[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
1.平行線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線的性質有哪些?
3.完成下面填空
已知:BE是AB的延長線,AD//BC,AB//CD,若 則
4. 那么a,c的位置關系如何?
二.新課
1.例1,已知a//c, 直線b與c垂直嗎?為什么?
例2如圖是一塊梯形鐵片的殘余部分,量得 ,梯形另外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
2.實踐 與探究
(1)學生操作: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做成一張
個格子的方格紙。觀察并思考:做出的方格紙的一部分,
線段 都與兩條平行線 垂直
嗎?它們的長度相等嗎?
教師給出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定義:同時垂直于兩條平行線,
并且夾在這兩條平行線間的線段長度叫做兩條平行線的距離。
問題:AB//CD,在CD上任取一點E,作 垂足F,問EF是否垂直DC?垂線段EF是平行線AB、CD的距離嗎?
結論:兩條平行線的距離處處相等,而不隨垂線段的位置而改變
3.命題和它的構成
下列語句,分析語句的特點
(1)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平行。
(2)對頂角相等
(3)等式兩邊同加上同一個數,結果仍是等式
(4)如果兩條直線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這些句子都是對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斷
命題: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題
(1)命題的組成:命題由題設和結論兩部分組成,題設是已知項,結論是由已知項推出的事項 (2)形式:通常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三.鞏固練習
1.等式兩邊乘以同一個數,結果仍是等式是命題嗎?如果是,它的題設和結論分別是什么?
2舉出一些命題的例子
四.作業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進一步了解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掌握有關的符號表示;
(2)讓學生經歷用三角板、量角器畫平行線的方法,積累操作經驗;
(3)在實踐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線的有關性質;
2、數學思考
能在觀察和想象兩直線存在平行關系,并在實踐、探索中獲取平行線的有關性質。
3、解決問題
能在觀察、想像、實踐、操作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初步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與態度目標
認識到通過觀察、想象、實踐、操作、歸納可以獲取數學知識,體驗數學活動富有探索性,人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平行線”是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三個課時,這一課時是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里,通過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轉動的過程中存在有相交的情況,從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課時教學內容的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兩條線存在平行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兩直線平行的有關性質,為今后學平行線的判定做好鋪墊。本課設計的主要思路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實踐、操作等方式,使學生經歷實踐、分析、歸納等過程,從而獲得相關結論。
學生在觀察、實踐、操作之前,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想象木條在轉動過程中的位置變化情況;2、實際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平行線段,要把它們看成直線;3、強調畫平行線時要使用工具,不能徒手畫,還注意不能只畫橫平或豎立的圖形,要讓學生畫出一些變式圖形。
三、學校與學生情況分析
萬寧市第二中學是萬寧市一所普通中學,大部分的學生來自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一般。我校七年級的學生沒有通過選拔考試,只是按要求就近入學。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基礎以及學習習慣較差。但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淡化了知識傳授、接受學習、模仿訓練等傳統的模式,而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與態度的培養,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另外,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他們都具有好動、好勝、好強的心理特點,現在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中,學生已初步形成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學風,學生之間互相提問的生生互動的氛圍已逐步形成。
幻燈片1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平行線的概念,掌握并理解平行公理,并且能夠知道其推導過程, 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
(2)要求學生能夠動手操作、進行觀察、歸納平行線概念及平行公理的過程,提高觀察歸納、動手操作、空間想象及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幻燈片2
問題1:分別將木條a,b與木條c釘在一起,并把它們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內兩端可以無限延伸的三條直線, 順時針轉動a
(1)直線a與直線b的交點位置將發生什么變化?
(2)在這個過程中, 有沒有直線a與b不相交的位置?
引出
平行概念:同一平面內,存在一條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這時直線a與b互相平行.換言之, 同一平面內,
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直線a與b是平行線, 記作a∥b.
幻燈片3
問題2: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存在哪些位置關系?
相交和平行
(二)平行線畫法
問題4:如何畫平行線呢?給一條直線a,
你能畫出直線a的平行線嗎?
幻燈片4
(三)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問題5:在轉動木條a的過程中有幾個位置使得直線a與b平行? 過點B畫直線a的平行線,能畫出幾條?再過點C畫
直線a的平行線,它和前面過點B畫出的直線平行嗎?
實際上,如果b∥a,c∥a,那么b∥c.
幻燈片5
練習:讀下列語句,并畫出圖形.
(1)如圖(1),過點A畫EF ∥ BC;
(2)如圖(2),在∠AOB內取一點P,過點P畫PC ∥ OA交OB于C,PD ∥ OB交OA于D.
E F P
幻燈片6
(四)布置作業
教科書第12頁練習
(五)歸納小結
1.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相交和平行,同一平面內,存在一條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這時直線a與b互相平行.換言之, 同一平面內, 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直線a與b是平行線, 記作a∥b.2.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內容是:如果b∥a,c∥a,那么b∥c.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