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7
這是項羽之死問題設置,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劉大櫆曾說:“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讀《史記》品人物,亦須有法,司馬遷寫人物,不止把筆下的人物作為歷史的人,也把他們作為人性的人來看,為了展示他們的豐富性、復雜性,司馬遷采用多維透視之法(板書),多側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風貌,“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豐滿立體。而項羽恰恰是司馬遷著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下面大家自由朗讀,感受司馬遷是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項羽。(自由朗讀后,學生可分組討論,自由發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觀點,有闡釋。)
一、 分析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1. 開篇就寫到“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環境和客觀場景。(以渲染之法,點染外圍環境,烘托人物!)
2. 面對四面楚歌,項王一問一嘆,突出項羽當時怎樣的心理?
明確: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獨白式的語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齊。楚軍將士長年征戰在外,突然聽到這樣的歌謠,自然是人人思歸,無心戀戰,導致軍心渙散。一問一嘆,突出項羽當時疑惑、嘆息的矛盾心理其實項羽的心理更是將士的心理。這里以點及面,以小見大。
3. 四面楚歌之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 。連續用了五個動詞,文氣連貫,一氣呵成。尤其“泣”字,怎么理解?
明確:寫出了項羽被圍垓下,兵困糧絕。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傷感、悲愁、無可奈何 。“泣”字,值得深味。項羽征戰多年,用他自己的話“身經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他從來沒有流過淚,符合他硬漢的性格,但離別虞姬時,真動了情, “項王泣數行”,感染周圍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場面感人。
項羽是《史記》中一個感人的悲劇英雄形象,司馬遷在描寫時,可謂惜墨如金。這里司馬遷以簡潔的文字,使一個真實英雄,一個真情英雄便躍然紙上。
二、 分析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1. 文中寫了哪些對比?作用是什么?
明確:①文中的軍事力量對比,開始“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 “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對比描寫,以數字說話,兵力反差極大,這里以反差對比,透視深陷絕境的項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壯觀,反差越大,故事越動人。
②本文還運用次要人物對比描寫,透視項羽。一個是田父,一個是亭長,“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說明項羽失民心。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說明項羽得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馬遷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
2. 本部分精彩在于東城快戰,何為快戰?為何快戰?快戰如何?
明確:項羽許諾要突圍、斬將、刈旗。快戰中的三次行動,司馬遷從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3. 項羽許諾要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從中你讀到了什么?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明確:但在此處,司馬遷在寫的時候還是有所保留,有一個細節——刈旗,文中并沒有交代,難道是司馬遷漏掉了么?旗是一個軍隊靈魂的象征,旗在,軍隊氣勢在,旗倒,軍隊氣勢衰。當時何等形勢?項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輕易做到?三次行動之后,項羽的話是要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暗示了項羽自負和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這里也能看出司馬遷的批評的態度,全面中肯寫人態度。
4. 陷入重重包圍中的項羽是如何應對的?從中你看出一個怎樣的項羽?
明確:“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 可見項羽的軍事才華,雖身陷重圍,臨大敵而不亂,指揮若定,司馬遷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鎮定的英雄項羽。
教師明確:
《史記》創作于漢王朝鼎盛時期,但司馬遷并不受封建統治者“成王敗寇”觀點所局限,來大寫項羽。垓下之圍剩下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自度不得脫”的項羽,表現的極為靜定,“愿為諸君快戰”,要做三件事“潰圍、斬將、刈旗”。潰圍,就是沖出重圍,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斬將、刈旗中,一個人可以把殺出重圍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斬掉對方將領,拔了對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這是一種英雄的功勛,我們能看出項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敵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式的抉擇,彰顯的是一種英雄的勇武精神,這正是司馬遷以快戰正面描寫英雄,賦予項羽靜定、勇武的內涵。
三、 分析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找同學為大家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品味人物。
1. 對話描寫,表現了亭長的懇切,項羽拒渡的堅決。有些關鍵字可以透視出項羽的內心世界,你找到了么?談談你的理解。“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項羽,又為何在此一笑?
明確:引出“笑”字。人們常說“好漢不哭,英雄難笑”,而司馬遷卻在“一泣一笑”中寫英雄項羽,作為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項羽,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大多時候是大怒,很少笑。這人生最后一笑,活現出項羽當時的神態,高傲、自負。為了尊嚴,我不回去。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當然,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2. 大家體會思考項羽想不想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為什么又不渡了呢?
明確:項羽想不想渡烏江?想,原文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能,用書上的話說“烏江亭長檥船待”“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項羽的話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形象是立體的,是豐富的,也是矛盾的。
3. 對于自刎前“寶馬贈亭長,頭顱送送故人”的項羽,你又怎么看呢?(引導學生以細節入手,思考、討論、發言)
明確:烏騅是項羽勇武的符號,精神的象征,對烏騅英雄式的贊美,情感上的保護,更見項羽之性格,更顯其悲壯。有一種英雄,就是挫折、苦難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剝奪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在能夠用他的武功、戰績,證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脫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很瀟灑的處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別人取走,但可以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
四、 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的呢?那么你心中的項羽又是什么樣的?(閱讀相關文字,引導學生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明確:司馬遷認為項羽是個悲劇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覺悟,不自責,而導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對項羽生平業績的概括,又有對其失敗的評價;既有贊嘆,又有惋惜、批評。司馬遷這種寫人物、寫史的方法,對班固《漢書》等后世史書產生積極的影響。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漢已經成為永遠的楚漢,霸王也已經成為永遠的霸王,對于項羽,司馬遷飽蘸筆墨,多維透視,以史實和文字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一個鮮活的項羽、一個永遠的英雄!
有著“硬漢性格”的海明威說:“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掉,但不能被打敗”。對項羽而言,沒有失敗,只有戰死。”從這意義上說,項羽不死,項羽魅力永遠!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鮮活項羽。希望大家說出你心中的項羽。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高中二年級
3、所屬模塊:選修
【學情分析】
本文選自司馬遷《史記》,語言淺顯,文意理解難度不大。因此,本課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放在從散文創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單元教學目標:從散文創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本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分析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鑒賞。
教學難點:評價人物,得出啟示。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教法:講授法、導學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課前預習】1、掌握生字詞;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語言,歸納司馬遷對項羽的態度:是褒是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蒲松齡曾作過這樣一副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講了兩個人,項羽和勾踐。
(項羽)巨鹿之戰:驍勇善戰,勇冠三軍,成為天下英雄
鴻門宴:剛愎自用,坐失良機,埋下悲劇種子
二、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的三個主要場景。
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三、文本研讀
(方法點撥)
1.欣賞垓下之圍(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齊讀第一段,A.欣賞細節描寫展現的“驚—起—飲—歌—泣”這一系列的動作和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項羽之“泣”的復雜心境;B.欣賞從“聲”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樂對人物心理的巨大沖擊、“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復嘆唱折射的無限蒼涼、悲哀和疼惜,感受項羽之死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愴氛圍及音樂的無形感發作用;(播放音頻)
C.欣賞“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的側面烘托效果, (學生范讀)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2.欣賞東城快戰(突出“叱”字——勇猛自負)
全體男生齊讀第二、三段。A.欣賞通過語言刻畫形象。引導解讀戰前這段話的三個層次三種心緒—回顧戰斗歷程且說是“天之亡我”時的極度自負;明知無法脫身時還說“愿為諸君快戰”的大勇;“復聚其騎”時一問“何如”的豪邁。B.欣賞項羽“大呼、馳下、瞋目、叱之”動作神態的細節和敵方“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項羽蓋世的勇武神威。
3.欣賞烏江自刎(突出“笑”字——知恥重義)
學生分角色朗讀A.從江邊的慷慨陳詞,語言的角度賞析。B.從“項王笑曰”的“笑”,神態的角度解讀“笑”的豐富內心。
總結歸納:項羽是一個多情善感、極度自負、知恥重義、心地仁善、勇武豪氣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鑒賞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節、品味細節、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四、詩文有別
烏江
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同樣是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但詩歌與散文創造形象的手段卻大不相同。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
詩文區別:一、散文刻畫手法具體,詩歌則是跳躍、省略,留給讀者自己品嘗的空間。二、散文更注重具體化,形象化,真實化,而詩歌較偏向意象化,讀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賞、學習部分描寫形象的語段,學以致用。
六、作業
寫一段文字,通過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手法刻畫人物。
(教者簡介:易小玲,懷化市三中教師,女,現年31歲,中學一級教師。1999年畢業于湖南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1999年至2002年在洪江市黔陽二中任教,2002年至2007年在洪江市黔陽一中任教,2009年至今在懷化三中任教。工作以來一直擔任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曾教過三屆高三畢業班。)
一、教學目標
1、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學會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共同進步。
2、把握文章內容,聯系舊課文,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讀促寫,通過單項訓練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二、課時安排 2課時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電腦顯示:項羽圖片
(讓學生聯系《鴻門宴》回答項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無謀、自負、婦人之仁等。)
在項羽的身上,優點和缺點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個相當個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幾千年來從不曾被人忘記,從而成為文學藝術家們寵愛的一個創作素材。
我們曾在高一時學過《鴻門宴》,大家對項羽有了比較深入客觀的了解,今天,我們將學習同樣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之死》,來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項羽之死》記述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這篇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他的性格。
二、朗誦全文
(作用: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誦,能更好的表現文中描寫的歷史場景,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腦顯示: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疑惑。 3、提交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巡視課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
三、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 (一)確認書下注解在的重點詞句 (二)補充講解 電腦顯示: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三)知識梳理 一、多義詞
1、項王軍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為詩曰 ( ) 為諸君潰圍 ( ) 赤泉侯為騎將 ( ) 吾為若德 ( )吾為公取彼一將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為若德 ( )4、亦足王也 ( )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 5、是時,赤泉侯為騎將 (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 ( 6、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 ) 以無厚入有間( )7、籍獨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 ) 漢軍乃覺之( ) 9、乃有二十八騎(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二、解釋下列詞語
1、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氣蓋世( 3、直夜潰圍南出( ) 4、常幸從(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東為三處( 7、騅不逝兮可奈何( ) 8、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漢軍乃覺之(三、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1、項王軍壁垓下 2、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3、直夜潰圍南出 4、亦足王也 5、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左,乃陷大澤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
) ))
) ))
五、固定結構
1、騅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六、翻譯下列句子。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4、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5、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第二課時
一、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第一段: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請找出表現項羽在“四面楚歌”時的動作行為的五個動詞。(驚——起——飲——歌——泣)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
1、此段中項羽對部下所說的話占了很大一部分,請認真閱讀,分析其中表達的意思。(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
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 漢軍——皆披靡
1、“遂斬漢一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表意作用?(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項羽——弛,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斗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3、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勇猛、自負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1、為什么項羽“欲東渡烏江”,卻又在有船可渡的時候不渡了呢?(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
二、小結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1、要有理有據;
2、要將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 3、要在評價中獲得經驗教訓,以啟示今人。 示例一:
(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名言)古語云:“男兒膝下有黃金。”所謂“黃金”,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現實)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姓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把人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種超脫于物質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問題:點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將事例與觀點結合起來,以突出觀點。
修改:(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實)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